% t: I, O& {+ p& s& M" }% v! V从旧大陆到新大陆——“美国骑兵之父”卡齐米日·普瓦斯基 6 ~3 w0 w! {: o2 p9 W P( S! ] ' [6 m6 c2 u* t- |2 @5 m' {& ?7 `) q" y5 H 法国的拉法耶特伯爵曾经参与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因此有“两个世界的英雄”的称呼。事实上,像拉法耶特这样在两个大陆建立功勋的并非仅此一人,比如出身波兰贵族的“美国骑兵之父”卡齐米日·普瓦斯基,以及掀起科希丘什科大起义的大陆军准将塔特乌什·科希丘什科。 . @7 ~" r: n7 G, j# z 卡西米日·普瓦斯基,波兰贵族,将领。在波兰,普瓦斯基参加了反对俄国瓜分的“巴尔同盟”,但最终没有摆脱国家遭到瓜分的命运;此后他,参加美国独立战争,为新大陆人民的自由而战,一度担任大陆军骑兵司令,被誉为“美国骑兵之父”。他和苏沃洛夫棋逢对手,他和拉法耶特私交甚笃,他和华盛顿英雄相惜。在波兰历史上,他在最出色的骑兵将领之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他也是美国7名“美利坚合众国荣誉公民”之一。' R4 m7 l v! f7 [6 n- U2 I- s4 A, J
5 a6 @2 }6 j% v0 ]
————————————————————————
3 F# V( o% O; E, x6 r* O/ F
卡齐米日·普瓦斯基(Kazimierz Pułaski,全名卡齐米日·米哈乌·瓦迪斯瓦夫·维克托·普瓦斯基,英文作卡西米尔·普拉斯基Casimir Pulaski)1745年3月6日生于华沙附近的家族庄园,共有兄弟三人。普瓦斯基的父母都是波兰贵族(即“施拉赫塔Szlachta”)出身,父亲是当地的一名贵族地主,同时在波兰的最高法院占有一席之地。少年时代,卡齐米日·普瓦斯基在华沙的一所天主教会学校就读。1762年,普瓦斯基成为库尔兰公爵的扈从,后来当上了波兰国王的侍从,并从此开始走上政坛。1764年,普瓦斯基和他的家族一起参加了对波兰-立陶宛联邦新国王的选举,斯坦尼斯瓦夫·波尼亚托夫斯基(他的侄子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后来成为拿破仑手下的法国元帅)在这次选举中当选国王。 9 S& u: }- f/ U4 A) l$ e 当时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正处在大变革的前期——经过北方战争,曾经虎踞东欧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已经十分虚弱,波兰特色的“贵族民主制”使得波兰的议会民主只剩下了无能和不作为,同时还成为波兰的各个邻国干涉波兰内政提供了便利——除了传统上和波兰关系密切的普鲁士、奥地利和法国、奥斯曼帝国,在北方战争中强大起来的俄国更成为波兰影响最大的邻国。波尼亚托夫斯基的当选,就是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意愿——波尼亚托夫斯基曾经担任波兰驻圣彼得堡的大使,还是尚为皇储妃的叶卡捷琳娜的情人——和俄国军事力量影响的结果。 * ]5 q" H5 b) I 波尼亚托夫斯基是一个有理想,但缺乏魄力的领导人,他即位后很快展开改革,但是遭到一批贵族的反对,而俄普两国借口宗教自由对波兰的干涉,加剧了他们的不满。1768年初,一批天主教贵族在靠近奥斯曼帝国的巴尔(今属乌克兰文尼察州)结成军事同盟,一场内战不可避免。而普瓦斯基和他的父亲,正是巴尔同盟的积极参与者。
旧大陆——反对俄国的悍将(上) % f! W, a+ O) q) l+ K 5 D6 j4 [' F1 b& {! c N2 M4 c 巴尔同盟的政策,是既反对俄国的干涉和侵略,又反对国王的改革。这和普瓦斯基的家族的立场是一致的,普瓦斯基的父亲以及两个兄弟都是无比坚定的爱国贵族——这就是说,他们既坚决反对俄国等外国对波兰的独立的蚕食,也狂热的反对国王任何削弱波兰天主教贵族特权的改革。此外,巴尔同盟还得到了法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他们希望能够对俄国的扩张势头进行限制,法国不仅通过奥斯曼帝国向巴尔党人输送军火,后来更是派出了一批军官对巴尔党人的军队进行训练,并直接参与指挥战斗。率领这些顾问的,是后来在法国大革命期间,在瓦尔密战役中指挥“无套裤汉”击败普奥联军的夏尔·弗朗索瓦·杜穆里埃(迪穆里耶,Charles François Dumouriez)。 ' F# s! j" |2 h5 z0 { 1768年2月29日,巴尔党人誓师起兵。不过,作为波兰式贵族民主的必然产物,波兰贵族们之间的矛盾、争吵从未消除,巴尔同盟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最高统帅。最初,普瓦斯基(3月6日获得上校军衔)并未直接参战,而是利用他们的关系,说服了一大批终于国王的军队倒向巴尔党人。4月20日,普瓦斯基和他指挥的骑兵部队取得了他参战以后的第一场胜利。5月下旬,驻扎在别尔基卓夫(今乌克兰日托米尔州别尔基切夫)一座修道院的普瓦斯基遭到俄军重兵围攻,当时普瓦斯基手下只有700人,但仍然坚守了两周多。不过,最终不得不向俄军缴械,并被迫发誓不再参与巴尔党人的军事行动。这使得普瓦斯基在归队以后也受到其他贵族的责难。 1 R/ [+ ?6 A, c4 Z; _+ i# x 1769年初,在圣三一堡(Okopy Świętej Trójcy,故址在今乌克兰捷尔诺波尔州东南)越冬的普瓦斯基再次遭到了俄军的重兵围困,但这一次,普瓦斯基成功突围。随后,他被任命为巴尔党人在克拉科夫省的最高指挥官。5月和6月,普瓦斯攻入波兰重镇利沃夫和普热梅希尔,但未攻克。随后,普瓦斯基回到立陶宛招兵买马。凭借家族的传统和在战斗中积累下的声望,普瓦斯基的很快就从600人扩张到4000人,并在8月攻克了扎莫希奇,回击了那些对他的批评。 1 t Y$ F5 E, \6 V2 {+ B/ n* j- F6 p 但是,在胜利的同时,普瓦斯基——乃至整个波兰的宿敌已经出现了。他就是亚历山大·苏沃洛夫——这位未来的俄国大元帅目前虽然只是个准将旅长,但却处在极为重要的位置上。1769年9月1日,苏沃洛夫带领小分队从布列斯特(波兰称布雷希奇)向东挺近,中午时分,苏沃洛夫在奥列霍沃附近的森林遭遇了普瓦斯基部队的主力。据俄国人的说法,苏沃洛夫手下的320人(包括步兵和骑兵),成功的抵御了普瓦斯基的骑兵集团(2000人以上)的四次围攻,而随后苏沃洛夫的掷弹兵居然向波兰骑兵发起了反冲锋,并成功击溃了波兰人。第二天,波兰人的残部再次俄军主力粉碎,卡齐米日·普瓦斯基的弟弟弗朗西什克·克萨维利·普瓦斯基为掩护他的兄长重伤被俘,并于次日死亡。在奥列霍沃战斗中,俄军以极小的代价取得了极大的战果。此战后,普瓦斯基不得不在这一年其余的时间把精力放在重建部队上,而苏沃洛夫则在次年元旦被升为少将。* ?2 C, c) J9 k. `; ?1 q: m B: X
1770年起,普瓦斯基离开喀尔巴阡山的越冬营地,转战小波兰南部维斯瓦河上游。这一年上半年,普瓦斯基在波兰的营地被端掉,于是不得不短暂进入奥地利。不过两个月后,普瓦斯基在1770年9月1日凌晨突袭了波兰故都克拉科夫,随后转向东北,计取琴斯托霍瓦——这里的光明山修道院是波兰的宗教圣地,修道院的“黑圣母”是波兰天主教最珍贵的圣物;同时这里也是坚固的军事要塞,在十七世纪中后期的“大洪水”时期,这里曾经成功的抵御了瑞典军队的围攻。在这里,普瓦斯基再次和俄军长期周旋。从当年的9月到次年1月,琴斯托霍瓦的光明山修道院又在俄军的围困中屹立了四个月。在琴斯托霍瓦的战斗让普瓦斯基带来了巨大的声望,波兰人甚至专门谱写了歌唱普瓦斯基、嘲弄俄军的歌曲。此后很长时间,琴斯托霍瓦都是普瓦斯基最重要的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