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郁闷 2022-6-19 00:00 |
---|
签到天数: 2264 天 [LV.Master]无
|
本帖最后由 煮酒正熟 于 2011-9-15 10:39 编辑 1 L4 ^! ?: R9 Q' k# ~+ x2 h
_( b9 V7 y9 ~' {5 U$ x' s: y) z; E4 S
聊聊关张赵马 (上)
9 d9 l' L- h6 G5 x1 ?" m: k" @' r4 V! Q6 y; ]9 p) X
关羽 和 张飞: N9 w/ x* t0 T: `+ A% Z
/ g7 t9 w) W# o( D( t% v* S: P可能老罗既要褒扬关张皆忠义,又要写出两人忠义之别吧,所以我们看到的关张,在忠义方面的表现是颇有不同的。
9 B: u, K4 I; P* Q
* O) i: w y+ |7 e% X" P0 O张飞的忠义观是比较私人化的。具体来说又可细分为两种心态,一是:凡触犯我大哥的,就是混蛋;二是:易主之人都不是神马好鸟儿。张飞讨厌吕布,在古城对关羽、在当阳对赵云的追逼,都是基于这第二种心态。
& t- I9 v7 I0 q) l2 F5 p
! U, ]3 e7 f! p X7 E1 p注意:张飞的忠义观里面,基本上没有汉室、献帝神马位置。
8 J& s- N/ p9 W( s( x4 q C3 @) y, M9 ?, C, k
关羽的忠义观也有两个方面,一面比较容易描述,就是对汉室的忠诚。关羽对献帝这个皇帝倒未必有太多发自内心的忠诚,但其内心中汉室的位置却很崇高。他之跟从刘备,一方面是为刘备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刘备以汉室宗亲姿态登场,又始终秉持匡复汉室的信念。而关羽对于乱世中有才能有抱负之人载沉载浮的从权之举,则抱着相对宽容的态度。所以我们看到关羽对吕布并无太大恶感[1],对转投曹操的张辽、徐晃更是引为友好,却因献帝受辱而对屡次善待自己的曹瞒骤起杀心。$ ~& P& f( A6 C3 U0 y, J
4 s9 \5 r0 v2 E) y6 R' Y! s
这是关羽和张飞在忠义问题上的一个巨大差异点。3 [$ Q* ~9 M0 z* I% S
5 u( G+ D/ ]. f9 k5 A9 X关羽忠义观中的另一面则不太容易描述 --- 关羽除了忠实于汉室之外,还忠实于自己内心的某种原则,而这一原则,又隐隐超乎简单的对皇室的忠诚。刘备当阳溃败之后,关羽曾对刘备说,当初如果杀掉曹操就不会有今日之难了。不要忘记,这可是在关羽身受曹瞒大恩之后。这说明关羽从汉室和刘备的利益出发,不以曹瞒之厚己为意。但到了华容道,却又最终遵从自己内心的某个道义准则,放过了曹瞒。而且书中明确称赞关羽此行是“义举”。 杀曹之念自然是出于对汉室的忠诚和维护,而最后放曹的决定,则是源自对自己内心“义”这一原则的坚守,而关羽之所以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是因为他的孤傲,是因为他从不认为自己应该低谁一头,哪怕是他所忠诚的汉室或刘备。(跳开三国演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隐隐感到,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封建”时代,士人内心深处仍有着一种平权和不屈的呼声。老罗不过是借助关羽的一系列行为,表达自己内心这种呼声而已。)
" B& Q2 `- S4 [1 e( Z ]+ e3 t$ z M& `
* R5 `8 m8 E, ~9 h& e" Y! x0 S这是关张忠义观的另一巨大差异点。" i8 ^6 F" z# j. G1 Q! l; Y) @
2 \( X9 s% F- _# l( T# n
甚至我们可以说,关羽忠义观的第二层心态,实际上涵盖了第一层 ---- 他不是为了忠实于汉室而忠实于汉室,他是因为听从自己内心的道义准则,才去忠实于汉室的。) q+ E! z6 i3 [. F
6 ^$ g N, A1 x) F+ W- S
最后,张飞的忠义观,就是普罗大众的忠义观,所以人们读来感觉真实、朴素、自然、痛快。关羽的忠义观则带有 (被老罗加入?) 士人的独立和孤高,人们读来容易产生虚浮之感,对关羽很多行为和抉择的非议,大体源自于对其忠义观的不理解。/ j9 a2 Z& {! V
( k0 h# J! D' k; w% e9 P+ O: e8 }
, h$ E" y( ^) A6 v
[1] 嘉靖元年本 第三十三回 袁术七路下徐州 一回中,徐州城外关羽奉刘备将领配合吕布击破袁术后,吕布曾设宴管待友军,关羽在徐州住了一晚,次日方辞布以归,礼数上还是很周全的。关羽内心亦不喜吕布为人,但毕竟从未如张飞那般一见面就死磕。关、张对吕布为人行事的容忍度存在很大差异。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