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20-4-8 10:45 |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
从刘备伐吴看中国人骨子里的“情义”与“贵族”
& q$ E8 ^. Y, ?: }' k9 W- f; H: k& {& a
当我回顾《三国演义》与《水浒传》这两部沉甸甸的巨著时,一个问题总在脑中挥之不去,如钟磬余音,久久不散:同样是“义”,为何一道淬炼出桃园的华光,在乱世废墟之上奋力照亮人性的崇高向往;另一道却投下梁山的暗影,在生存的泥沼之中显得斑驳陆离,甚至浸透了血色?这两条同样浩荡奔腾的文化大河,浇灌出的精神景致竟是如此的天差地别。要勘破这光与影的复杂边界,洞悉其背后深刻的文化心理,恐怕没有比刘备伐吴一事,更好的例子了。
& \* Q: g8 O! j3 G- W3 A4 \5 j6 N0 ?6 p @) m; B
* _ C; O5 p5 Z2 y
一、桃园之誓其实是一部写在废墟上的道德宪法
: F8 F0 M) V q! \6 e' {7 L
8 K3 N5 A# J2 P/ t l《三国演义》的开篇,没有去描绘庙堂之上的冠冕堂皇,更没有渲染帝王将相的赫赫天威,而是将笔触谦卑地探入到时代的滚滚尘埃里——三个萍水相逢的市井之人的相遇。那是一个怎样的世道?黄巾蜂起,社稷动摇,汉室的权威早已倾颓,维系整个社会的纲常伦理随之崩坏。这是一个信仰与秩序的双重真空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稀释,道义成了最廉价的口号。刘、关、张的结义,便是在这样一个广袤的道德废墟之上,一次近乎悲壮的尝试,他们试图以血肉之躯,重新为崩塌的世界立起一个价值的核心。
: C! z) V3 P3 F0 g r0 I6 t5 W5 N7 j' t; [+ e" ~
' X5 w# C& ]! Q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其分量远超一个简单的互助承诺。它更像一种根植于民间信义的古老仪式,一次以人格和风骨作保的庄严宣告。他们意图在一个已经失信于天下的旧秩序之外,用彼此的生命作为抵押,创造一个绝对可靠、不容背叛的道德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宪法”,便是“情义”二字。* t1 `% m4 m5 B! N6 X
: m5 v% m# z, E3 ^ X/ ?6 H7 f
) L S7 v. q8 ~+ N# c这份“情义”的根基,不仅仅只是私人情感的共鸣,而是“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共同理想。它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融合,将兄弟间的个人情感、安身立命的道德责任,与匡扶汉室的宏大政治抱负,熔于一炉,淬炼出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这份价值,天生就带着理想主义的璀璨光辉,使其远远超越了寻常的江湖结拜。所以,我们看到关羽在万般无奈下降汉不降曹,身在曹营心在汉;在获知兄长下落后,便挂印封金,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他忠于的,既是那个颠沛颠离中血脉相连的兄长,更是他们三人当初以生命去捍卫的兴汉大梦。这份情义,是他们事业的起点,是逆境中的灯塔,亦是终极的价值归宿。2 V& f6 [8 ~8 K, U/ R9 q8 H' J
: i! @1 C; T8 m. ^8 y, Y7 E0 [; y6 P1 y, ^) Z% E2 b& A
如此,我们才能更深地去审视那个在后世引发无数争议的决定——刘备为关、张复仇,倾国伐吴。
u/ j! V7 [ ^
" j! [: l X0 H( J$ C
2 R3 f/ F; `9 {0 M( i v j) C+ l# N从任何一个后世的、冷静的功利角度来看,这手棋都走得何其不智,甚至堪称一场自毁式的灾难。它不仅彻底葬送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制定的“联吴抗曹”的宏伟蓝图,更将那个刚刚在夷陵站稳脚跟、百废待兴的蜀汉政权,拖入了国力耗尽、人才凋零的无底深渊。老将赵云的泣血劝谏,几乎代表了所有清醒的政治理性:“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今曹丕篡汉,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图关中,屯兵渭河,以讨凶逆,则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然而,刘备拒绝了这份清晰无比的理性。因为在那一刻,在他心中燃烧的,他所挺身捍卫的东西,已经超越了地缘政治的冰冷计算,进入了一个更根本、更滚烫的价值领域。; ], v, A; M! j% g: A% v5 E1 n9 M- F
; Q/ B, a; O! x& H0 W
( J1 g* h% x8 U关、张之死,对他而言,不只是在战场上失去了左膀右臂,更是“桃园之誓”——这个作为蜀汉政权合法性与道德根基的“宪法”——的崩塌。这是一个存亡绝续的时刻。倘若连生死与共、亲如骨肉的兄弟都能因所谓“大局”而被轻易舍弃,那么他刘备与那些信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权谋家,与那个名为汉相实为国贼的曹操,究竟还有何本质分别?他赖以号召天下、凝聚人心的“仁德信义”这张金字招牌,将瞬间褪色,沦为一张自欺欺人的废纸。不为兄弟复仇,就等于向天下所有人承认,他所构建的那个道德王国,终究敌不过现实利益的残酷侵蚀。" z0 Q2 @( F( L- k8 O" Q6 I4 O
* I: {6 ]& M3 t3 k4 s5 u
# _6 X2 \" r5 s! \所以,伐吴之举,在政治上是“不智”,在战略上是“灾难”;但在“桃园情义”的内在逻辑里,却是维护其存在合法性的必然之举,是一种悲壮而神圣的自我证明。这是以牺牲有形的“王业”江山为代价,去捍卫无形的“情义”的纯粹。而这份情义,本身就是他最核心、最不可动摇的王业。刘备用一场国运的豪赌,以一种近乎自毁的惨烈方式昭告天下:有一种价值,高于现实的成败,高于疆域的得失,那就是以道义与良知结成的、不可亵渎的人间盟约。这是一种悲壮的、向死而生的坚持,它不符合帝王术的狡黠与权变,却以最完美的方式,诠释了一种超越性的、以人格为最终基石的道德准则。
2 M) W0 x {4 G; c: e; F$ T0 [1 p/ _
* e. H. H+ ]9 u) \; [6 M二、梁山聚义不过是生存契约下的规则与代价5 ~6 Y- Z9 V& n
. ]; \- n$ f, g. S翻开《水浒》,一股肃杀之气便扑面而来,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光景。梁山好汉,十之八九都是被那个腐朽不堪的体制所排斥、倾轧、迫害的“天涯沦落人”。无论是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却被逼得雪夜奔逃的林冲,还是身为郓城小吏却只能怒杀阎婆惜的宋江,“逼上梁山”是他们共同的宿命。因此,他们的“义”,其源头并非出于主动的理想构建,而是源于同仇敌忾的身份认同和抱团取暖的生存需求。这是一种被动的、反应式的“义”,诞生于共同的仇恨与绝望,而非共同的希望与理想。# ^/ i. L/ N) K0 l
6 s/ ^8 u2 B0 `3 } G( g* }
* U! ]/ P1 k# O0 T. R( h# D这种“江湖义气”的核心逻辑,剥去所有豪言壮语的外壳,说到底便是八个字:不问是非,只论亲疏。它是一个在极端环境下形成的封闭团体的生存法则,而非一个旨在改良社会的开放道德理想。它的存在,是为了让这个团体活下去,而不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6 W$ O. V, c' e' S
" e& @; M( |1 F" x7 x
5 E% x+ n2 y. h" Y1 ~1 [1 Z2 q/ ]
它的第一准则,是无条件地维护团体利益和“兄弟”的面子,为此可以牺牲一切外部的是非对错,甚至践踏无辜者的生命。于是,这种“义”,便显出其沉重、阴暗乃至残酷的一面。李逵为了断绝朱仝的后路,逼他入伙,可以残忍地设计害死他悉心看护的小衙内;为了赚得宋江欢心,可以不问青红皂白,斧劈尚在襁褓中的无辜婴儿。这些行为在普世的道义层面看来,是令人发指的暴行,但在梁山的“义气”规则下,却被轻易地原谅甚至默许,因为其出发点是“为山寨好”、“为哥哥好”。为了壮大梁山,他们可以火烧扈家庄,将无辜的庄客屠戮殆尽;可以设计赚取富甲一方的卢俊义上山,最终害得他家破人亡、身陷囹圄。这种“义”,是一种强烈的、类似原始部落的排他性契约;对内,它要求成员献出绝对的忠诚与服从;对外,它则可以是毫无底线的残酷与掠夺。) D6 N9 m" A6 P+ P
; c: V! {) }. _* p0 W
9 }: p: r$ u. C于是,桃园情义与梁山义气的根本分野,便也格外地清晰了:桃园情义,根植于“道义”,以“兴复汉室”这一共同的崇高理想为旗帜,追求建立一个更美好的社会秩序;它可以为了捍卫盟约的神圣性与人格的完整性而牺牲现实功利,具有一种向上的、开放的、面向未来的超越性。而 江湖义气,根植于“团体”,以“生存”这一共同的现实威胁为纽带,追求在一个已经崩坏的秩序中自保甚至分一杯羹;它可以为了维护团体的利益而牺牲普世的是非善恶,具有一种内卷的、封闭的、着眼于当下的排他性。& {/ N c! U+ n2 \7 B; z
& H9 Q* ~2 [& x
: v! c( j! ?# o, |: ~三、跨越中西的情义无价——从骑士到“道德贵族”
, F% E2 L9 {# Z o+ D
+ @/ m5 O/ H2 | @7 j3 |* f$ F将视野从东方古国投向遥远的法-兰西,在大仲马波澜壮阔的笔下,火枪手们高喊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口号,其兄弟之情同样炽热、真诚与忠诚。他们为彼此赴汤踏火,以生命捍卫同伴的荣誉,与桃园兄弟的情感浓度何其相似。然而,细究其里,二者的精神内核却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分野,颇值得玩味。+ A8 g4 D- y/ ^0 _; ?& D: Z
) f3 g0 [0 t4 q6 O
2 a' w1 B; P8 a! s9 k) F火枪手的忠诚,看似是骑士精神的延续,但其本质,是对一个既有秩序的绝对尊崇。这个秩序建立在两大坚不可摧的神话之上:血统与宗教。欧洲的贵族,其“贵”首先源于血脉的“蓝”,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特权;其统治的合法性,则往往来自于“君权神授”的宗教背书。因此,火枪手的荣誉,并非源自内心独立的道德判断,而是服务于一个明确的、外在于他们自身的最高权威——国王与王后。他们的情义,无论多么深厚,都被牢牢地框定在“为国王效力”这个更大的叙事框架之内,是对这个神权与血统交织的权力金字塔的效忠。/ c4 G Y) h4 q+ o( w! W" x
* c0 {4 Q7 O! r
/ e- ~0 V A3 ?6 `8 ^' ~所以,他们的“贵族感”是外赋的,是跪着领受的荣耀。它来源于国王的册封、宫廷的职位、腰间佩剑的特权。这种荣耀,本质上是一种依附性的、缺乏独立人格的奴性。它要求成员放弃个人的道德裁决,无条件地忠于上级权威,本质上是对一个既有秩序的忠诚维护,而非创造。
/ c: Y; _7 l, u2 G; ?9 c ^6 g
. d( _3 T8 @1 n8 l; H3 M4 M- |9 U
而桃园三结义的情义,则是一种石破天惊的、从无到有的价值创造。他们结义之时,一无所有,不过是三个被时代洪流抛弃的边缘人——一个卖草鞋的、一个卖绿豆的、一个杀猪的。这份情义,并非简单的私人情感,它本身就是“兴汉大业”这一宏伟政治纲领的基石。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博弈中,刘备唯一的、也是最强大的资本,便是他用“情义”二字构建起来的“人和”。这份“人和”,是他凝聚人心、号令天下的道德感召力。因此,伐吴之举,并非“私义”与“大义”的冲突,而是为了捍卫“大义”之根基所必须展现的精神风骨。如果他为了所谓“地利”的考量而放弃为兄弟复仇,就等于亲手摧毁了自己“人和”的根基。一个连手足兄弟都不能庇护的人,又如何让天下英雄信服他能匡扶汉室、拯救万民?届时,他“兴汉”的“大义”名分也将不复存在,沦为空洞的政治口号。这个逻辑链条中,个人情义、政治信誉与宏大理想已经环环相扣、融为一体。这种站立的、以自我人格为终极担保的复杂逻辑,显然是那三个跪着效忠的火枪手所无法匹敌的。; |& I9 a8 n8 q$ }% w
3 T R8 |- T+ w, J: o& ~; n. W) Y
3 g, {' z1 B- {9 }% ~8 n
这似乎才真正触及到了我们这个世俗国度里一种独特而深刻的精神内核。自秦以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便成了民族集体潜意识的一部分,欧洲那种森严的、几乎不可逾越的血缘贵族阶层在中国不复存在。这在社会结构上创造了一个巨大的精神空间:既然尊贵无法稳定地通过血缘来继承,那么它将以何种形式存在?一个中国人心中真正的“贵族气质”,便不再依赖于可见的血脉、册封或财富,而是转向内在,源于一种艰难的、需要时刻用行动去自我砥砺的道德人格。
$ y3 ^: b) X9 S! U+ f- E' J. |7 \& d( y
' P/ C( N4 N- o0 p这种人格的最高体现,就是桃园结义所代表的“情义”。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或许一生都无法企及权力的顶峰,无法拥有万贯家财,但他完全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通过践行“情义”,成为一个精神上的贵族:对朋友信守承诺,一诺千金;对恩人涌泉相报,没齿不忘;在危难时挺身而出,为朋友两肋插刀,不计得失。这种源于内心的道德坚守,这种为无形的情义而甘愿付出有形代价的磅礴气概,就是市井小民所能企及和由衷认同的、最高贵的“贵族气质”。
% H% e4 M: Q. d3 f9 q# H& P1 O- z/ |
( X1 i, r' o: Z2 x! `1 f7 c相形之下,火枪手的贵族感,是被授予的荣耀,是在一个固有的阶层之中,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刘备的情义,则是开天辟地的创举,是在一片狼藉的废墟之上,用意志与情感构建起一个新的道德宇宙。前者是跪着的维护者,后者是站着的创造者。
$ f; C$ K* u/ R9 X& p& V0 L* |/ b" g2 w. ? `+ ~ F
- ~6 q" a; Y! Z* W6 E
结语
/ z* A( q& W7 w/ c9 ~2 e z$ {
, o/ l: `# s1 @1 x& P; O p所以,当我们回望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长河,桃园结义的情义,便如同一颗在道德星空中恒久闪耀的星辰。它照亮的,是中国人的一种核心精神向往:真正的尊贵,无关出身,而在风骨;真正的强大,不只在于征服天下、开疆拓土,更在于能否在惊涛骇浪中,守住内心那份对道义与良知的承诺。这份根植于市井、淬炼于患难,并最终敢于以匹夫之身与天下功利相抗衡的“情义”,或许才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的文化血脉中代代相传、永不褪色的贵族气质。7 [) j0 F! f. e
7 D9 H1 ?' ?0 c( N0 J还是被演义讨论群群主的一篇知乎回答所触动,忍不住写了一篇文章。1 `* X3 f( Z* ]+ p# e+ R
! u3 i( ~: ~, L9 X9 t% m [
原始知乎的回答
' C% n8 O% l) ]: f" M& P# f6 N0 Z) a+ i/ [$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