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外观上,PL-15中规中矩,没有太大的特别。也没有当年R77格栅尾翼那样的惊艳。但PL-15在印巴空战中打出了威风,打出了水平。这也确实是代表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中程空空导弹,称之为中程空空导弹之王不为过。) {3 [1 P; ~* ~3 c. Z, j* [1 z5 c
0 S8 o2 B$ }8 |7 I- L4 h3 R9 [9 m近程空空导弹依然重要,射程甚至渗入到过去中程空空导弹的下端。远程空空导弹越来越重要,对预警机、加油机、运输机构成极大威胁。但近程空空导弹毕竟不宜用作超视距空战的主力,远程空空导弹则不适合用于打战斗机,在空战越来越以超视距为主体的现在,中程空空导弹成为最主要的空战武器。PL-15是佼佼者。; D) O, ~+ }# |1 a, X, g6 ]
; _+ }& h- F7 X3 A5 L/ L
PL-15的射程是个谜。出口型标注为145公里,巴基斯坦空军在实战中打到过160公里以上,还有说打到180公里的。自用型据说在200公里以上,还有说达到300公里的。这些在过去都是远程空空导弹的射程范围,现在“射程通胀”了,也成为中程空空导弹的射程范围了。 R5 k8 q" p* T( C% H" o
9 ?3 C2 u S) }7 _5 N E( q不过西方主流中程空空导弹的射程还是在100-160公里范围,如美国AIM-120、日本AAM4、印度Astra Mk2等都是这样。欧洲MBDA的“流星”达到200公里,算是可与PL-15相提并论,其实不然。" E) ^# ^+ I' J `" A1 {
; a8 c4 [. y; U/ S6 R
PL-15采用双推力固体火箭,二次点火的补能可以按照最大射程或者最大能量优化,大大提高杀伤范围。5 G7 v' x n0 Z2 A+ {, F* o+ j; { v7 E
& b. [9 B/ S3 @; G s8 B“流星”采用曾经认为先进的火箭-冲压,还是很特别的设计。固体火箭燃烧室在初始燃烧、用完药柱后腾空,作为冲压发动机的燃烧室。冲压发动机前有辅助火箭发动机,贫氧燃烧产生的高温燃气进入燃烧室后,依然富含燃料的高温燃气与吸入的空气混合,自然点火,继续燃烧,产生推力。由于推力连续产生,增程作用很好。问题是,冲压发动机对进气条件比较敏感。空空导弹从高空追到低空,还有各种急转弯,空气密度变化很大,进气动压也变化很大,影响燃烧和产生推力,推进效率很不稳定。这是与空地导弹、反舰导弹采用火箭-冲压的工作环境完全不同。' t X8 P( m! |6 z/ @% U( b
- z/ {7 ~+ |5 \% G& c: |冲压还有速度限制,很难超过M4,这也恰好是“流星”的最大速度。“流星”和PL-15对打的话,PL-15的速度更高,达到M5+,而且固体火箭不受高度变化、导弹姿态的影响,优势不言而喻。' h p7 q. p; f# @
4 y' A+ G# ?. [* n# o中国从俄罗斯进口R77的时候,俄罗斯已经在研制火箭-冲压的R77M了,但中国没有进口,俄罗斯的研发也进展迟缓。中国转而专攻双推力固体火箭,绕过“看起来很美”的火箭-冲压,看来是很有远见的。 d$ A- x% @' _/ K" Q9 e$ p
1 X6 V4 I2 T: |' g7 A美国AIM-120D最初计划也采用双推力,结果计划成了变化,还是单推力。下一代的AIM-260计划采用双推力,希望这一次是真的。AIM-260的最大卖点是:与AIM-120相似的大小和重量,达到260公里的射程。这会“看起来很美”还是“真的很美”,不到挂上战斗机、投入作战使用,还不好说。美国这些年煮熟的鸭子飞走太多,最近刚下马T901涡轴发动机准备替换UH-60“黑鹰”和AH-64“阿帕奇”的T700,号称与T700同样大小和重量,功率增加50%,油耗降低25%,貌似研发得好好的,突然下马了,MV-75(新命名的倾转旋翼直升机,原名贝尔-280“勇敢”)的发动机没着落了,只有接着用V-22的T406改进过来的AE1107。+ c" z4 O7 T2 g3 x0 O; S
& G& B/ \ o: A; `% o6 G美国海军的AIM-174根本是赖皮,把SM6导弹挂到战斗机上冒充远程空空导弹。当年伊朗人把“霍克”导弹挂上战斗机被美国人嘲笑,现在轮到自己贻笑大方了。: `" l; p# f- V4 q/ f1 X6 P
) G& b' B% z; k$ P; p
但双推力只是PL-15奥秘的一半,另一半是主动相控阵导引头。8 H3 B, [0 P8 X& |) m
" |' g | l+ n& g: H2 G
AIM-120首创主动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以后主动雷达导引成为中程空空导弹的标配。但PL-15更进一步,采用主动相控阵雷达。1 T8 M( \$ j" R J) S
9 R; d( l) e8 r这倒不是PL-15首创的,日本AAM4应该是最先采用的。
" H: I+ j+ K+ D: m
S1 B! p4 U7 n8 U& m2 ^与传统的机械转动碟形天线相比,主动相控阵是固定阵面,没有机械偏转惯量,即使目标剧烈机动,也几乎不可能脱锁,大大提高截获率。加上导弹的充分能量,截获了就别想逃脱了。
: \" L& c9 k, r$ ~' ]+ i
& _, s+ `2 ^" x/ b$ p, k# k% h" ~主动相控阵还有利于采用软件定义信号技术,信号高度数字化,可以用伪随机码做到低截获概率(LPI)模式,可以在干扰环境下切换信号格式以躲开干扰,可以在较远距离上用较低频率增加截获距离、逼近之后用更高频率提高跟踪精度,等等,有很多东西可玩。! d9 f& w1 k0 a( _; G% d/ s0 s+ d
: ~0 a: y3 q) \! O/ A& S3 d; f& u
PL-15的尺寸和重量都比AIM-120更大,但这不是落后的标志,而是采用了更先进的技术、有高得多的能力的标志,就像F-22的尺寸和重量比F-15还大一样。
) P' B( d4 _+ k. s; L0 J1 X+ d' J% U' F; |4 A3 Q, R
在AIM-260出现之前,PL-15是无可争议的中程空空导弹之王。AIM-260出现之后,不仅PL-15依然可以比试比试,自身的改进型也出来了,主动雷达-红外双模制导说不定也在路上。中国什么都卷,还能轻易把中程空空导弹的“王位”让出来了?
X; O& @" b( d% n7 ]; S& r( R: k$ Z* o1 b) ?. D
PL-17射程更远,但又大又重,可不是还有PL-16嘛……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