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笔记] 迷雾中的“典型”,王跃文笔下关隐达原型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迷雾中的“典型”,王跃文笔下关隐达原型考6 s4 L* b! {5 E1 p
    * ^/ A) y8 B3 ~8 @1 g4 w6 ~& ?
    王跃文,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位无法绕开的名字,其“官场小说”系列以其对特定时期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官场生态与人性百态的深刻描绘,赢得了广泛的读者基础和文学界的持续关注。作品如《国画》、《大清相国》以及引发诸多讨论的《朝夕之间》等,不仅是畅销书架上的常客,更成为研究者探讨当代现实主义创作、权力运作逻辑及知识分子在体制内境遇的重要文本。王跃文的创作崛起于中国社会经济改革纵深推进,官场复杂性与道德困境日益凸显的时代,其作品因对“官场生态”近乎白描式的冷静与犀利,而被视为对一个时代权力场域的深刻镜像。
    4 P3 u" U/ ~7 y$ b
    “官场小说”这一文学类型,因其题材的敏感与特殊,天然地吸引着读者去进行“索隐”式的阅读,探寻小说人物与事件背后是否存在真实的原型。读者往往怀着一种复杂的心态,热衷于将小说中虚构的官场生活与现实中的人物或典型现象进行对号入座。这种对“原型”的追问,既是阅读趣味的延伸,也深刻反映了公众对于权力运作机制及其背后人性的持续好奇与审视。王跃文自身曾在政府机关工作的经历,无疑为其创作注入了更为浓厚的现实质感与可信度,也使得关于其笔下人物原型究竟是谁的讨论,显得尤为热烈且言之凿凿。这种独特的接受现象,使得探究其作品中人物原型的问题,不仅仅是满足一种阅读的猎奇心理,更是理解其作品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如何提炼概括社会现实的一个关键切入点。
    5 M7 J/ K: Q# w6 i2 [0 w
    我之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是有关曾可达,梁必达与关隐达的。
    曾可达的原型是王昇,我已经写了专门的文章介绍。
    梁必达的原型号称是梁兴初,这个值得单开文章说。只有关隐达,可能是综合了多个原型的产物;曾经有人说是陈行甲,但从时间看来不大可能。只是二者有些相似之处吧。这篇文章就尝试着把这个话题说透,顺便也说说关隐达这个人物。
    ) S$ b' W8 q1 u% j: r
    % f# d1 L, `9 }, [
    一、 关隐达:理想主义者在官场的浮沉、异化与悲歌6 W8 ]( s- W( f8 g3 g
    关隐达是王跃文官场小说中一个贯穿性且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形象,其命运轨迹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描摹,集中体现了作者对特定时期官员群体精神状态、生存困境与人性嬗变的深刻洞察。
    . n4 T) D3 ^% d6 ^7 {+ V
    A. 关隐达在王跃文作品中的呈现脉络' }0 c! n; v$ p
    关隐达的核心故事主要在长篇小说《朝夕之间》中得到完整而细腻的展现。值得注意的是,《朝夕之间》与《西州月》在许多语境下指涉同一部或关联性极强的作品系列,有资料明确指出“《朝夕之间》(又名《西洲月》)”。这部长篇小说本身结构颇为独特,是由包括《秋风庭院》和作为其“前世”的中篇《朝夕之间》在内的六个相互关联、又可独立成篇的中篇小说集合而成。这种结构使得关隐达的形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个系列性的、层层递进的叙事中逐步丰满、深化和发展起来的。
    - v# H9 R7 E! j+ E2 c! H
    B. 关隐达的人物特质、核心困境与悲剧命运
    ( V  c. t% l+ b0 U1 n  z$ ]
    关隐达的形象复杂而多面,其核心特质与所面临的困境,构成了其悲剧性命运的根源:
    • 清正的官德与初始的声望: 人物出场时即被赋予了“官德很好,政声也很不错”的正面评价。这不仅为他后续的遭遇和可能的转变设置了一个参照基点,也暗示了他最初的理想与抱负。
    • 诗人的秉赋与理想主义情怀: 他拥有“诗人秉赋”,这一特质不仅是其个人标签,更象征着一种与官场现实功利主义有所疏离的理想主义情怀和人文素养。小说《朝夕之间》结尾,关隐达在当上市长后,内心却为其秘书的仕途叹息:“又一个诗人死了”。这句锥心泣血的感慨,深刻揭示了官场对个体理想、纯粹精神的无情磨蚀与异化。
    • 仕途的沉浮与现实的阻碍: 关隐达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宦海沉浮”的艰辛与变数。他曾因“官场人脉关系发生变化”而长时期在职位上停滞不前,其固有的“书生本色”和不愿同流合污的清高,反而成为他在讲求潜规则与人情关系的官场中发展的无形障碍。
    • 与岳父陶凡的复杂权力依附关系: 陶凡是关隐达的岳父,曾任地委书记,是关隐达仕途上一个至关重要的影响者和庇护者。关隐达“自从娶了陶凡的独生女儿后便官运亨通”,其命运也因此与陶凡的权势起落紧密相连,深受其影响。这种依附关系既是他仕途的助推器,也可能是其独立人格和政治理想的枷锁。
    • 作者的情感投射与“违背生活真实”的安排: 王跃文在访谈中坦言,描写关隐达的命运时“自己感同身受,好像写的是我自己”,并承认为了让关隐达当上市长,“不惜违背生活真实”,尽管他认为这符合小说的内在逻辑。这种作者的深度介入和强烈的情感投射,使得关隐达的形象更具悲剧意味和理想主义色彩,也暗示了作者对这类人物命运的复杂情感——既有同情,也有批判,更有对理想的艰难守护。% M! B: U( h* h/ {% l" _( O
    C. 作为“文人型官员”的关隐达:理想与现实的撕裂
    % F$ ~% O8 ^! f, ~! f+ u) p" T
    有学者将关隐达归纳为中国当代官场小说中“文人型官员”的典型。这类官员往往带有知识分子的鲜明特质,如理想主义、人文情怀、道德坚守、清高自许等。然而,在现实的权力场中,这些特质常常与根深蒂固的官场规则、潜规则以及人情世故发生激烈而持久的冲突,导致他们承受巨大的精神痛苦、人格撕裂甚至最终的理想破灭。关隐达的“诗人”身份与他在官场中的挣扎、妥协与异化,正是这种冲突的生动体现。
    ) Y8 H; p! N+ P) l% `9 m8 j) o
    他从一个有良好官德和诗人气质的官员,在盘根错节的官场人际网络和无处不在的权力倾轧中,一步步走向高位,却也伴随着理想的失落与精神的内耗(“又一个诗人死了”)。这本身就构成了对官场文化对个体精神腐蚀性的深刻批判。王跃文让关隐达最终成为市长,这一看似“违背生活真实”的安排,或许并非简单的理想化处理或对主人公的偏爱。它可能暗示着作者对这类官员命运的一种复杂期许——即便在不完美的体制中,他们仍有可能凭借某些特质(或妥协)达到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也可能是一种深刻的反讽——即便达到了权力的高峰,其内心的失落、精神的代价以及理想的褪色依然是沉重而无法弥补的。这种充满张力的处理方式,使得关隐达的形象超越了简单的现实摹写,承载了更复杂的象征意义,即在不完美的体制中,个体理想主义者可能达成的有限成就以及必然付出的惨痛代价。
    / V: @) @/ ]# J7 a$ X* W& Q
    二、 王跃文的现实与虚构,作者的创作方法论与“原型”观/ c: }! d+ g! ^) W. Q% ?9 L
    要深入探讨王跃文小说中人物的原型问题,必须首先理解作者本人对其创作中现实与虚构关系的精辟论述。王跃文的官场小说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共鸣,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逼真描绘,但这绝不意味着他的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或对号入座。

    1 M7 G6 _- ^  n6 R5 q& C  o
    A. 现实是创作的坚实根基与不竭源泉王跃文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其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他对官场生态的长期观察与体验。他直言所写的是“现实的官场生态和官场人生”,并认为与真实的生活相比,其小说所展现的“不过就是冰山一角”。这种对现实的尊重和深度取材,是其作品具有强大生命力和现实冲击力的根本基础。在谈及具体作品如《家山》时,他亦坦诚地承认“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大多有原型”。这种开放和坦诚的态度,无疑为读者提供了探寻其笔下人物原型的合理空间与想象余地。
    & P0 H; O* ^+ f- s; Z0 v+ U& U4 E, A
    B. 虚构是艺术的升华与本质的提炼然而,王跃文同样反复申明文学创作中虚构的必要性与艺术性。他明确指出,“这些人物的塑造并不拘于原型,大量故事和情节、细节都是虚构的,所有虚构都基于我对那个时代和那代人的理解和认识”。这意味着,即便作品中存在现实原型作为灵感来源,原型也仅仅是创作的起点或素材之一,而非创作的终点和全部。作者会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主题的深化以及人物性格的逻辑发展,对原型素材进行有意识的筛选、大胆的改造、巧妙的融合和高度的提炼。
    : [" c# w+ k: \  Q5 X- m
    他进一步精辟地阐释道:“文学不是对生活的剽窃,而是依据生活的虚构。虚构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源于生活的艺术重构”。这种“艺术重构”是文学创作的核心环节与魅力所在,它使得作品能够超越具体的人和事,摆脱一时一地的局限,从而达到对生活本质、人性深度更普遍、更深刻的揭示。例如,他可能听说过某些官场现象或令人瞠目的细节,如官员用密码本记录行贿对象与金额,这些鲜活的素材经过其艺术加工和巧妙编织后,便能有机地融入小说情节,极大地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批判力度,但并非特指某一真实事件或某一特定人物。

    9 D* P, E+ x+ m+ N% C" i
    C. 创作意图:深沉的批判与温暖的期许王跃文的创作不仅仅是对现实官场生态的客观反映与描摹,更蕴含着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他曾表示,其创作的最初冲动往往是“觉得社会不应该是这样子”。这种深植于内心的批判精神,使其作品往往能够切中时弊,针砭官场积习,引发读者广泛的共鸣与深刻的思考。

    . b! t, D& W$ s$ w$ I6 D, }* G
    但他同时强调,即使其作品“残酷地解剖社会和现实”,其“作品的底色都是温暖的,或者作品初衷是善良的”,因为他相信“解剖社会则预示着新生”。这种复杂的创作心态——既有对现实的冷峻剖析与无情鞭挞,又不乏对理想价值的执着追求与对人性光辉的殷切期盼——也必然会深刻地投射到其人物塑造之中。关隐达这样的角色,其身上理想主义色彩的耀眼与在现实泥沼中的挣扎,正是这种复杂创作意图的集中体现。

    * W# v* `/ D# U* b5 V3 t" Q; M
    综合来看,王跃文的创作方法论呈现出一种高度的辩证统一关系:以现实为坚实根基,但绝不拘泥于现实表象;以原型为参考借鉴,但更超越原型进行深刻的艺术虚构;以批判为锋芒利器,但其作品的底色中始终蕴含着对理想、正义与温暖人性的向往和呼唤。因此,在探寻其笔下人物原型时,不应期望找到一一对应的简单答案或进行机械的对号入座,而应将其理解为作者基于对大量现实素材的长期积累、敏锐观察、深刻提炼与高超艺术加工后,所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化文学形象。这些形象可能巧妙地融合了多个现实人物的某些特征、经历片段,或者集中代表了某一类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普遍遭际、精神困境与人性抉择。
    ! f* n, C2 q$ h5 ~' W
    三、 陈行甲:一位特定时期引发广泛关注的基层“明星”官员6 _: i+ @- t, a4 v" N
    陈行甲作为一位在特定历史时期受到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基层官员,其独特的行事风格、鲜明的反腐立场以及最终出人意料的人生选择,使其成为公众舆论场中一个现象级的人物和讨论焦点。

    ' D! F+ d$ F6 D& _$ C
    A. 陈行甲的生平履历与主要事迹回顾

      s8 n' F' @1 g( l; m8 r. h
    陈行甲,1971年1月出生于湖北省兴山县。他于1992年开始其在湖北省内的仕途生涯,并在2001年获得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这一学历背景也常被媒体提及。其职业生涯中最为人熟知也最具影响力的阶段,无疑是2011年10月至2016年9月,他担任国家级贫困县——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县委书记的时期。

    7 O3 z& o0 \/ b  {$ _
    在巴东任职期间,陈行甲以其雷厉风行、近乎“铁腕”的反腐姿态和锐意改革的系列举措而闻名遐迩。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讲述自己拒绝巨额贿赂的经历,以此向下属和社会传递廉洁从政的强烈信号。面对巴东官场一些被认为根深蒂固的问题,如违章建筑背后的官商勾结、公款吃喝、赌博等不正之风,他都采取了异常严厉的整治措施。这些大刀阔斧的举措在为他赢得一部分民众赞誉和媒体正面报道的同时,也使他不可避免地触动了地方上一些既得利益集团的神经,面临来自地方保守势力的巨大压力和潜在风险,甚至一度有同事和媒体担忧其人身安全。
    $ T' ^0 I  Z3 t, F' r" n% J
    除了铁腕反腐,陈行甲也致力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他大力推动巴东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乡村公路,并通过网络直播等新颖方式推介当地旅游资源。他还推行了诸如“农民办事不出村”等一系列便民服务改革,这些工作也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报道。

    . a3 u- _2 h) t0 g
    2015年6月,陈行甲因其在巴东县的工作表现和突出事迹,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102名“优秀县委书记”之一。这一国家级荣誉使其声名远播,成为当时中国政坛备受瞩目的“明星官员”和正面典型。

    7 q- X. M& G( E8 x1 U" w
    然而,在仕途看似一片光明之际,陈行甲于2016年9月左右选择辞去巴东县委书记职务,并随后离开政坛。2017年,他投身公益事业,在深圳创办了深圳市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专注于儿童大病救助。这一从“政坛明星”到“公益行者”的巨大转变,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和各种解读。
    4 i  w: V+ W1 R' @5 q
    B. 关隐达与陈行甲:文学形象与现实人物的特征比较

    + S4 U& l' K6 m& j
    将小说人物关隐达与现实人物陈行甲进行一番细致的比较,可以发现一些表层或主题性的相似之处,但更应注意到两者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
    1 y2 P* s6 H, n- \, j' C9 ^& s# s
    潜在的相似或主题呼应之处
    3 G6 o1 Y' [$ k9 r
    • 理想主义色彩与责任担当: 关隐达初登场时具备“良好官德”,怀揣“诗人”的理想主义情怀;陈行甲则以其坚定的反腐决心、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以及公开透明的姿态,展现了其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改革魄力。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员群体中积极、有为的一面,以及对某种理想化治理的追求。
    • 面临体制性困境与挑战: 关隐达的仕途受困于“人脉关系变化”,其“书生本色”与官场潜规则存在难以调和的冲突;陈行甲在巴东推行改革时,也遭遇了来自地方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阻力、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都在各自的“场域”中深刻感受到了体制的复杂性、改革的艰难性以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2 l! p" x- H, R1 @0 N# U# ^4 p

    9 D1 {8 i0 v6 N: Y
    显著的差异之处

    . p; u& n- A  \
    • 核心气质与行事风格: 关隐达的核心标签是“诗人”,其气质更偏向内省、感性、细腻,甚至带有一丝文人的优柔寡断与理想破灭后的悲凉感。而陈行甲通过媒体和公开报道所呈现的公众形象,则更像一位言辞犀利、作风泼辣、勇于直面问题、不惧公开矛盾的“行动派”改革者,其“网红书记”的称号也体现了其外向和善于运用媒体的特点。
    • 矛盾焦点与斗争方式: 关隐达的挣扎更多体现在如何在复杂的官场人际网络(尤其是与岳父陶凡的权力依附关系)中周旋、自处,以及如何在官场规则的碾压下保持(或逐渐失落)个人本色与道德底线。其冲突更多是内心的、隐性的。陈行甲的斗争则更为直接和外化,主要表现为与腐败现象、落后观念和地方保护主义的正面交锋,其手段也更具公开性和冲击力。
    • 仕途结局与人生选择的根本分野: 在小说《朝夕之间》的结局中,关隐达尽管内心有所失落和“诗人已死”的感慨,但仍在体制内向上攀升,最终官至市长,其命运仍然在官场的逻辑内延续。而陈行甲则在获得“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这一仕途高峰荣誉后不久,选择了主动离开官场,彻底转换人生跑道,投身公益领域。这种人生道路的根本性分野,是两者之间一个至关重要的区别,反映了他们对体制、对个人价值实现的不同理解和抉择。
      - n( V+ X) `2 t7 p. H3 F) z6 D

    - \. G( I7 ~+ w0 f% l4 b9 C+ |& ?
    表1: 关隐达与陈行甲比较
    2 X2 M- b" B3 V/ l/ `
    特征维度
    关隐达 (小说描绘)
    陈行甲(公开资料反映)
    核心身份/气质“诗人”、文人型官员,内省、感性、理想主义,后期带有理想磨损的悲凉与官僚化的痕迹实干型官员、“网红书记”,作风泼辣、敢言敢为,具有较强的行动力和公开表达意愿
    理想/目标早期有良好官德与政声,追求一定程度的清正和作为,但后期在权力场中更关注仕途进退、自我保全与利益平衡,理想逐渐被现实侵蚀坚决反腐倡廉,致力于改善民生福祉,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强烈的改革意愿和改变现状的决心
    主要挑战与困境官场复杂的人脉关系(尤其是岳父权势的深刻影响),书生本色与官场潜规则的冲突,理想主义在现实权力逻辑下的磨损与异化,内心的道德挣扎与妥协地方腐败势力与不正之风的顽固存在,既得利益集团的强大阻挠与反扑,落后观念与保守思想的束缚,改革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人身安全风险与政治压力
    行事方式与策略在官场规则内谨慎周旋,依赖并运用人际关系(如岳父的权势),在理想与现实间存在较多妥协、无奈与挣扎,其行为逻辑更多是适应与在夹缝中寻求空间高调反腐,公开透明化部分工作,直接挑战并试图打破潜规则,有时采取较为激进或“非常规”的手段来推动工作,更强调主动出击和改变环境
    与体制问题的关系深陷于官场网络之中,其命运与权力结构、人情关系网紧密相连,其经历深刻体现了官场文化对个体理想的侵蚀与同化作用,是体制内复杂生态的产物与反映者作为体制内的改革者,试图通过自身努力改变体制内存在的某些积弊,与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作坚决斗争,但最终选择离开体制,暗示了其对体制改革难度或个人路径的判断
    公众形象/声誉小说中描述其早期“政声不错”,后期命运复杂,引人深思其在官场中的得与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引人深思的悲剧性人物“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媒体高度关注的“明星官员”,其事迹在社会上一度引发广泛赞誉,但也伴随一些争议和不同解读,是一个具有话题性的公众人物
    仕途结局/人生走向在小说中官至市长,虽然内心有所失落(“又一个诗人死了”),但仍在体制内延续其仕途,是官场逻辑的延续者在仕途高峰期(获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后不久)选择辞职离开政坛,转而投身公益事业,实现了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
    通过上表的深化比较可见,尽管关隐达与陈行甲在某些宏观主题层面(如理想主义官员在复杂体制中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可能引发读者基于时代背景的联想,但他们在核心气质、行事风格、主要矛盾的性质、斗争方式以及最终的人生选择上,存在着根本性的、难以弥合的显著差异。陈行甲在2015年获得全国性荣誉后声名鹊起,使他成为一个特定时期“清廉好官”或“改革闯将”形象的某种代表。这种强烈的公众认知,可能会让一些读者在阅读王跃文描写官场人物的作品时,不自觉地将两者联系起来,但这更多的是一种基于时代情绪和读者期待的解读倾向,而非直接的、严格意义上的原型对应关系。

    5 Z  z9 Y& X2 g! Q9 b四、 年代考辨:作品创作发表与人物事迹关键节点的时间线% u0 ]# S+ r  R8 y9 g$ @: h
    要科学、客观地判断陈行甲是否为关隐达的原型,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严格的、精确到年份的时间线对比,我考察了王跃文创作并发表相关作品(尤其是关隐达形象初具雏形并成熟的关键作品)的时间,与陈行甲主要事迹发生、发展并获得广泛公众认知度的时间,确认了并不存在逻辑上的先后承续关系。陈行甲的事迹还是比较后期的了。

    * E9 H2 l  F+ [" Y. C, _' t7 C* H7 f
    A. 王跃文相关作品及关隐达形象的形成与成熟时间轴

      f( \( T6 W+ V8 d
    • 1990年代中期:关隐达形象的初步显现与核心故事的奠基
      : \/ \% M! i7 e! Q+ z# u  i8 x( O8 e+ S5 _( d: h
      • 中篇小说《夜郎西》:根据可靠的文学史资料,首次公开发表于1995年7、8月合刊的《湖南文学》杂志。该作品于1996年荣获《小说选刊》主办的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文学评论中已将关隐达视为王跃文这一时期作品群像中的一员,其精神特质已初露端倪。
      • 中篇小说《秋风庭院》:王跃文在1995年的一次访谈中提及,此作在当时已受到文学界前辈如陈建功等人的高度赞赏。该作品同样于1996年获得《小说选刊》的奖项。《秋风庭院》是后来长篇小说《朝夕之间》的核心章节之一,关隐达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核心人物,其性格、命运的基调在此已基本确立。
      • 中篇小说《朝夕之间》:据王跃文自述,这个中篇是在《秋风庭院》获奖(1996年)之后,作为《秋风庭院》的“前世”而构思并创作的,旨在追溯关隐达更早期的经历和心路历程。这意味着其创作时间大约在1996年至1990年代末期
        0 J, }  C6 I% [1 u7 ?, [" Z- V: p" B( x
      由此可见,关隐达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核心故事框架、主要性格特质和命运走向,在1995年至1990年代末期这个时间段内已经基本形成并趋于成熟。
    • 2000年代初期至中期:形象的进一步深化与作品的初步整合
      ' E% y. a9 o0 Y3 F3 D" S
      8 I. R0 E8 y6 Q
      • 《西州月》(在很多情况下被视为《朝夕之间》的早期版本或别名):有资料显示该书(或其核心部分)的出版时间大约在2004年5月左右。这部作品明确以关隐达为主人公,系统地叙述了其在宦海中的沉浮、挣扎与嬗变。在后来的访谈中,王跃文也提及《朝夕之间》(又名《西州月》)是他个人“写得最从容的小说”,暗示了其创作的投入与作品的份量。( ~  y5 w0 K* y0 T- m
    • 2010年代:长篇小说《朝夕之间》的正式出版与广泛传播
      & c1 d& o! i# w0 Y8 w. [+ _; ]7 W  A0 a' ]( K& Q
      • 长篇小说《朝夕之间》:作为一部结构独特的长篇小说,它是由包括《秋风庭院》和中篇《朝夕之间》在内的六个相对独立又内在关联的中篇小说集合而成,由湖南文艺出版社于2012年6月正式出版。王跃文将其视为一部在结构上进行了独特探索的长篇力作。
        2 C' d$ g$ k- L( X+ z% g) \
    * I. p! g* b9 o: q& F3 t/ ~0 s  [. ^% Y
    B. 陈行甲主要仕途节点、公众认知度提升与人生转折时间轴

    " ]+ d  B  H: S6 c; X" C
    • 早期履历:陈行甲生于1971年1月,于1992年开始参加工作。2001年获得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在2011年之前,他虽在湖北地方任职并逐步晋升,但尚未进入全国公众视野。
    • 关键任职与声名鹊起:2 C9 d5 x3 k& ?* h
      • 2011年10月:陈行甲(时年40岁)调任湖北省巴东县委书记。这是他开始展现其独特施政风格、采取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反腐和改革举措,并因此逐渐引发外界媒体和社会关注的起点。
      • 2015年6月:陈行甲因其在巴东的工作表现和突出事迹,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这是其公众形象和声望达到顶峰的标志性事件,使其成为全国知名的“明星官员”。
        ) P* S! T5 ~( h- z& [/ i' F
    • 离开政坛与投身公益:
      0 N5 v) P0 ~) D/ C) V5 q5 T( J
      • 2016年9月(左右):陈行甲卸任巴东县委书记职务,随后选择离开政坛。
      • 2017年:陈行甲在深圳创办深圳市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正式投身公益事业。. F3 G+ n. H9 Z& j4 m0 W

    & s5 E3 Z5 T4 g9 O5 W+ _% f
    C. 时间线索对比分析与结论
    + Z5 s9 z; p$ `$ H, d5 ~' Z. f
    将上述两条时间线索并置进行严格对比,可以清晰地看到:
    • 关隐达形象的创作与成熟,远早于陈行甲的公众熟知期: 王跃文笔下关隐达的核心形象、性格特质、主要故事情节及命运基调,主要形成并成熟于1995年至2004年间。在这一漫长的时间段内,陈行甲(1971年生)尚处于其职业生涯的早期阶段,年龄大致在24岁至33岁之间,远未达到担任重要领导岗位(如县委书记)并因其施政行为而产生全国性影响的程度。例如,1995年《夜郎西》发表时,陈行甲年仅24岁,刚刚参加工作三年。1996年《秋风庭院》获奖并开始构思中篇《朝夕之间》时,陈行甲25岁。即便是2004年《西州月》(《朝夕之间》)出版时,陈行甲33岁,其后在巴东的引人注目的事迹尚未发生。
    • 长篇《朝夕之间》的正式出版(2012年)与陈行甲任职巴东的时间虽有重叠,但并非关隐达形象的原型塑造期: 长篇小说《朝夕之间》于2012年6月出版,此时陈行甲确已在巴东县委书记任上(自2011年10月起),并开始因其反腐等举措受到一些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但是,如前所述,构成这部长篇核心内容的中篇故事(如《秋风庭院》、中篇《朝夕之间》等)以及关隐达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早已在多年前(199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代初)完成。2012年的出版更多的是对这些既有成熟作品的结集和以新的长篇形式的呈现,而非关隐达形象的初创或基于当时新闻人物的再塑造。
      - o$ O' [/ y" h, O

    8 k# c: H0 A$ n/ J
    表2: 王跃文相关作品(关隐达形象发展)与陈行甲仕途关键节点年代精确对照
    年代
    王跃文相关作品(关隐达形象发展与成熟)
    陈行甲主要事迹与公众认知度
    1971陈行甲出生
    1992陈行甲(21岁)参加工作
    1995中篇《夜郎西》发表 (关隐达作为群像之一被提及,精神特质初现)
    , N) i3 L! ]7 C" v! V 中篇《秋风庭院》创作完成并获好评 (关隐达核心故事与性格基调确立)
    陈行甲(24岁),仕途早期,尚未有显著的全国性公众影响
    1996《夜郎西》、《秋风庭院》获《小说选刊》奖 : }! _% c. h; L. k) ^- v$ D/ d+ B
    王跃文开始构思创作作为《秋风庭院》“前世”的中篇《朝夕之间》 (关隐达形象进一步追溯与丰满)
    陈行甲(25岁),仍在基层或相对初阶岗位
    1990s末围绕关隐达的系列中篇陆续创作完成,关隐达形象基本定型成熟陈行甲逐步在地方晋升,但远未进入全国公众视野
    2001陈行甲(30岁)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硕士学位
    2004 (约)《西州月》(又名《朝夕之间》)出版,以关隐达为绝对主角,系统展现其宦海沉浮与内心世界陈行甲(33岁),仍在湖北地方任职,尚未成为全国性新闻人物
    2011年10月陈行甲(40岁)调任湖北省巴东县委书记,开始其备受关注的施政,逐渐进入媒体视野
    2012年6月长篇小说《朝夕之间》(六中篇合集)正式出版,是对1990年代中后期至2000年代初创作成果的结集与呈现陈行甲在巴东县的工作开始引发较多媒体关注和公众讨论
    2015年6月陈行甲(44岁)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公众声望达到顶峰,成为全国知名的“明星官员”
    2016年9月陈行甲(45岁)卸任巴东县委书记职务,选择离开政坛
    2017年陈行甲创立深圳市恒晖儿童公益基金会,投身公益事业
    ( i+ l; D6 C6 Q! Q* {( A3 q7 S5 |
    年代考辨的结论
    . ?/ k% n, ?. D4 Z% }+ I& O! x
    基于以上严格的、精确到年份的时间线索对比分析,可以明确无误地判断,陈行甲不可能是王跃文在创作《夜郎西》以及构成《朝夕之间》核心内容的系列中篇(如《秋风庭院》、中篇《朝夕之间》等)时,关隐达这一文学形象的原始原型或主要参照对象。 关隐达的文学形象诞生、发展和成熟的时间,远早于陈行甲作为一名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出现的时期。
    " P9 j2 R& _) C
    尽管如此,不能完全排除一种可能性:当长篇小说《朝夕之间》于2012年正式出版,以及王跃文的作品在后续的岁月中持续被读者阅读、讨论和重读时,恰逢陈行甲因其在巴东的独特事迹(尤其是在2015年获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并引发广泛关注之后)而广为人知。在这种情况下,部分读者可能会因为某些宏观主题上的相似性(例如,理想主义官员在复杂官场环境中的作为、困境与挑战),而在阅读体验中将早已存在的文学形象关隐达与新近出现的现实人物陈行甲联系起来,从而产生一种“原型联想”或“现实印证感”。但这更多的是一种读者接受层面基于特定时代背景和信息环境的动态解读现象,而非作者在创作初期的直接取材或原型塑造。王跃文在2018年接受访谈回顾《朝夕之间》和关隐达的创作心路时,他所追忆和阐述的,依然是更早时期(1990年代中后期)的创作动机、生活体验与艺术构思,彼时陈行甲尚未进入公众视野的核心。

    7 `; a3 ^, V6 M* k, s五、 结论:关隐达原型与陈行甲并没有直接关系”
    ) k5 M4 d& C* t+ A
    综合对王跃文小说人物关隐达的形象深度剖析、作者创作方法论的辩证探讨,以及与现实人物陈行甲生平事迹和相关作品发表时间的严格年代考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几个结论:

    & v" ?- m. q% B+ ^
    A. 关隐达的文学属性是一个被精心塑造的“文人型官员”的典型悲剧

    * x, c7 D1 F9 E: D7 }
    关隐达是王跃文官场小说中倾注了大量心血精心塑造的“文人型官员”的典型代表。他身上既承载了理想主义的“诗人”气质和初始阶段良好的官德政声,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在盘根错节的官场人际关系、难以捉摸的权力运作逻辑和个人仕途命运的剧烈沉浮中所经历的内心挣扎、道德妥协乃至精神世界的深刻异化。其命运轨迹深刻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一部分怀揣理想与人文情怀的知识分子进入权力场后,其固有的价值观念与残酷的官场规则之间发生的尖锐而持久的矛盾冲突,以及个体在强大的体制压力和人性弱点的共同作用下,可能面临的精神困境、人格代价与理想的悲剧性失落。
    ! E6 O3 f: P: O9 V- o
    王跃文的创作虽然深深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大量借鉴并敏锐捕捉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与细节,并且他也曾坦言其笔下的人物“大多有原型”。但是,他更反复强调文学创作中“艺术重构”和“虚构”的极端重要性与核心价值。因此,关隐达更应被视为一个基于作者对中国官场生态多年来的持续观察、深刻体验与高度艺术概括后,所创造出来的复合型、典型化文学形象,而非对某一特定现实人物的简单摹写、机械复制或传记式再现。他身上可能巧妙地融合了作者在其生活阅历中所观察到的多位官员的某些特质、经历片段、思想困境或普遍遭际,是作者对一类人心态与命运的艺术凝练。王跃文曾坦言在描写关隐达的命运时“自己感同身受,好像写的是我自己”,这也强烈暗示了这一形象中可能融入了作者早年对官场、对人生、对理想与现实的某些深刻思考、复杂情感与价值判断的投射。

    ( o0 Z: S: `' f3 o5 R( B1 [
    B. 年代考辨之后明确排除陈行甲作为关隐达原始原型的可能性

    ( V, J$ W6 @2 J& _( ^' j
    通过对《夜郎西》、《秋风庭庭》(作为《朝夕之间》核心章节)、中篇《朝夕之间》(作为《秋风庭院》“前世”)乃至最终整合后的长篇小说《朝夕之间》(又名《西州月》)的创作与发表时间线,与陈行甲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迹发生时间的精确对比分析,可以得出不容置疑的结论:陈行甲不可能是关隐达这一文学形象在19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初期形成与成熟阶段的原始原型。 关隐达的人物雏形、核心故事框架、主要性格特质及其命运基调,早在陈行甲进入全国公众视野并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主要是在2011年担任巴东县委书记之后,尤其是2015年获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并成为“明星官员”)之前很久,便已经清晰而稳定地存在于王跃文的文学作品之中。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是确定原型关系与否的铁证,任何违背这一基本逻辑的猜测都缺乏事实依据。

    - ?5 i! M' Z, F, d+ j
    C. 关于“相关性”的可能原因,主要是主题共鸣、读者联想与时代镜像

    ; k% V5 e, v, x- v0 W2 R) h! {
    尽管通过年代考辨可以明确排除陈行甲作为关隐达原始原型的可能性,但用户提出的“是不是和陈行甲有相关性”这一问题,仍然具有其在特定语境下的探讨价值。这种所谓的“相关性”,并非指原型上的直接对应,而更可能源于以下几个层面:
    • 主题的共时性与社会思潮的呼应: 王跃文通过关隐达等一系列文学形象所深入探讨的诸多主题,如理想主义官员在僵化体制内的艰难坚守与无奈妥协、官场人际关系的极端复杂性与异化力量、反腐倡廉的极端艰难性与个体在其中的无力感等等,与陈行甲在巴东县委书记任上所展现出的某些特质(如强烈的反腐决心、勇于直面并试图解决问题的姿态)和其所遭遇的巨大挑战与压力,在宏观的社会问题层面具有一定的内在呼应和可比性。当陈行甲的事迹通过媒体报道广为人知后,读者在阅读或重读王跃文早已创作完成的作品时,可能会因为这些深刻主题上的共鸣而自然产生联想,将文学中的虚构与现实中的新闻人物进行某种程度的对照。
    • 读者接受的动态性与时代语境的建构: 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完全由作者一次性固定赋予,它会在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和读者认知结构下,被不断地解读、阐释并产生新的意义。对于在2010年代中后期熟悉陈行甲事迹并对其抱有某种期待或同情的读者而言,关隐达这一早已存在的文学形象,可能会因为与陈行甲在某些经历、精神特质或所面临的困境上的表层或深层相似性,而被赋予新的“现实参照意义”或“时代印证价值”。这种联系更多的是读者在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基于自身的经验、情感与价值判断而主动构建起来的,而非作者创作初衷的直接体现。
    • “典型”的普适性与文学的预见性: 优秀的文学典型往往具有超越具体时空的普适性和某种程度的社会现象预见性。关隐达所代表的“文人型官员”在特定官场文化中的挣扎、困境与可能的命运走向,可能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官员身上,找到不同程度的影子或相似的逻辑。陈行甲作为一位在特定历史时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带有一定理想主义色彩并勇于任事的官员,其某些行为方式、所面临的阻力以及最终的人生选择,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王跃文早已通过关隐达等文学形象所深刻揭示的某些官场运行规律、人性在权力面前的脆弱与复杂,以及理想在现实面前的艰难处境。
      4 c8 N/ W  d: I$ ^- g  L4 ^8 r
    然而,必须再次强调的是,即使存在上述多个层面的所谓“相关性”,也应与严格意义上的“原型”概念进行严格区分。关隐达与陈行甲在核心气质的内敛与外放、行事风格的周旋与泼辣、人生轨迹的最终选择(一个仍在体制内向上,尽管内心失落;一个则决绝地离开体制,转向全新领域)等方面,存在着根本性的、难以忽视的显著差异。这些差异进一步削弱了将后者视为前者直接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原型的可能性。
    3 s# X/ H8 Z" F( d, \% o1 H
    D. 文学的归文学,现实的归现实,共鸣的归时代

    / j% J% p0 a% Q! U! s7 y+ Y$ s7 B' B
    综合以上,经过细致的文本分析、严谨的年代考辨与审慎的逻辑推理,可以得出结论:王跃文小说《夜郎西》和《朝夕之间》中的核心人物关隐达,其原型并非前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关隐达是王跃文基于其对中国官场生态长期的、深入的观察与高度的艺术提炼,所精心创造出来的一个具有深刻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其诞生、发展与成熟的时间,远早于陈行甲作为一位广为人知的公众人物出现的时期。任何将两者直接等同或视为简单原型与被原型关系的看法,都缺乏坚实的年代学依据和充分的文本内部证据支持。

    $ q" Y# W  T( G7 C
    我想之所以某些读者可能在阅读体验中将关隐达与陈行甲联系起来,更多是由于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下,现实中出现的某些引人注目的人物事迹,与文学作品早已探讨和揭示的某些深刻主题(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个体在体制中的挣扎、反腐的艰难等)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共鸣、呼应或联想。这种现象恰恰反映了优秀文学作品强大的生命力、现实穿透力及其在不同时代的读者心中持续引发回响的能力,也折射出公众对于理想官员形象的殷切期待、对现实官场生态的持续关注以及对权力与人性关系的永恒探问。
    ! ?* ?6 M* N) _% K' h
    关隐达的复杂性、矛盾性与深刻的悲剧性,使其超越了一个简单的“好官”或“坏官”的标签,成为中国当代官场小说人物画廊中一个值得反复品味、深入研究的独特存在。他如一面镜子,照见了特定体制下知识分子从政的可能路径与必然代价,也照见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幽微与坚韧。而对这类文学形象原型的探寻,最终或许会引导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如何映照现实,以及我们这个时代本身。
    $ x, a! m" K  I# G& {. n

    评分

    参与人数 3爱元 +38 学识 +2 收起 理由
    mezhan + 10
    laser + 10
    老票 + 18 + 2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擦汗
    2021-1-29 10:21
  • 签到天数: 354 天

    [LV.8]合体

    沙发
    发表于 前天 12:50 | 只看该作者
    干嘛不说陈行甲是照着王跃文书里面的榜样来做官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2:54
  • 签到天数: 785 天

    [LV.10]大乘

    板凳
    发表于 前天 15: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老票 于 2025-5-28 15:18 编辑 & [7 L) Q4 [1 d

    $ o0 @4 ?. {7 U9 N专业级别的点评!   学习了~ 跟着谢兄涨知识   / ~* l6 Q! U$ \. q

    3 y% J6 d0 I$ G$ v
    5 S. l9 l. q$ z  p6 q/ _《国画》这部小说是王跃文的最早作品么?  对于官场的刻画是比较客观的,对于裙带关系和机缘巧合的组合也很写实。姊妹篇《梅次故事》的文笔更流畅了,但情节就弱了。
    2 t# v! Z' G2 g' j/ ^# v! M6 n8 I
    : F3 P0 V" e/ s, g" @+ I1 s梁必达原名梁大牙,出自于徐贵祥的小说《历史的天空》。”改编成电视剧的时候被梁将军后人投诉了,于是改名“姜大牙”...& T/ K! y; ?! P4 |

    , N0 g0 Q7 C" K4 W. X# {说实话,电视君那个情节确实也是对梁将军不大尊重...
    ) v3 \: i4 a0 Z3 B$ w) k2 Q+ t  U0 [: v: m
    9 }" I+ j" g$ _' g2 q/ @
    我认为文学作品应该还是独立于历史的, 但梁大牙这个外号实在太响亮了,还是避讳一下比较好。
    6 t2 R1 {0 e6 v" D0 Y- ~6 q
      F* w* e# q6 `' y( e; ~, i/ h5 N4 ^- r" t7 H4 O8 b* U
    王跃文本人也是官场出身,但他的文笔属于平淡中渐渐有雄奇的味道,还有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元素。" h9 a; I/ J2 P& k0 D+ w' [' L
      L# x( O* ^& o0 q8 ]
    挺喜欢的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5-30 06:59 , Processed in 0.04677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