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5-3-23 11:23 编辑
* w% @7 a, M% S7 L
6 K( v2 p6 m# B* b4 j9 @# nF-47现在只有几张刻意隐藏细节的图,但还是显示了一些有意思的细节,以此可以猜想一些技术特点。
0 F% g6 ]0 C( {* g- i0 c4 c4 Q6 ^1 f5 T
1 q5 H, H, V0 O) a
$ z4 w" }6 j! t& _这是至今信息量最大的图,显示了三个有意思的细节:' M* |. C1 m, v
+ u9 J* A/ N& P# @
1、鸭翼) t. x8 h7 \& ?2 f9 x/ Z/ e# q
2、高度上反的机翼3 i; L, g+ E) m- u( K4 j
3、铲形机头9 b! n; s& t: K" m8 t. k4 g
( I/ _% d% c! j2 z n
鸭式还是正常布局只是飞机设计中的“流派不同”,没有本质优劣,但鸭翼好像成为美国战斗机的“政治不正确”。除了研究机,历史上没有任何美国战斗机采用鸭式布局。现在F-47用了。由于F-47的最大要求是全向隐身,采用据说损害隐身的鸭翼很是意外。4 e% W# c8 A! H: I" R7 Z" I
; \7 c0 b8 r2 t& b) c' R
不过X-36是鸭式的。这是麦道研究无尾战斗机而推出的。有意思的是,在介绍里语焉不详地提到用矢推控制方向、鸭翼控制俯仰。麦道当然现在并入波音了。
2 G, C$ l' M2 n3 ^ |* V) Z: s9 Q/ C( b
![]()
. {8 A+ v. {$ c" V' J* Y( z" I3 | z( W U: a
有一个可能:鸭翼用于俯仰控制,是因为矢推要用于偏航控制。
' p5 S" P& L. y% `, W6 N1 `( h8 |$ u5 {
, g' y* B+ |6 ~! K* h0 N1 Z
& y' E: \* X3 N/ X- {( z' q
X-36是90年代试飞的,对F-47有多少影响,还需要更多信息才能确定。另一方面,波音众多的六代机想象图中,鸭式方案其实早就出现过,只是当时都直接贬为脑洞,“美国战斗机不用鸭翼”,现在看来,一切皆有可能才是真理。& v3 {4 {0 u5 k& J3 V3 M
2 T/ |" t3 ], K/ L纯无尾飞机最大的麻烦是方向安定性不好解决,开裂式副翼增加阻力,也不够灵敏。横向摆动的2D喷口就比较给力。
7 }$ r5 W ?' n- ^; z' x
# J$ _( T3 \/ M: n6 a + W+ }/ i1 Y! y! K, _! f2 b
8 O' A% v; g' R+ b
比照F-22的2D喷口,如果上下挡板固定,左右挡板摆动,矢推就可用于偏航控制,解决了无尾飞机的一个难题。* e9 w7 l$ W; v3 ?3 w% V
$ y* t! V) h- q9 t. \! P![]()
2 P6 b4 Q! A2 X6 E% w) R7 s! g2 a9 b) \( g$ t
. p7 Q7 V! ~/ F9 f% m8 @
& r+ u4 ]: E. g |+ y* l' c8 g看看X-36的喷口,是不是可以浮想联翩?# p0 Z* q$ m: m6 d6 M
6 ^' ?' H0 n) t$ s! _7 _; u6 B8 f
B-2、B-21和一众无尾ISR飞机都用开裂式襟翼,但开裂式襟翼可能对于亚音速飞行有效,对于超音速巡航就不大有效,机翼引起的激波把舵效屏蔽了,需要矢推。另一方面,鸭翼对于超音速飞控是有效的,歼-20证明了这一点。/ s0 O& b. G0 ]6 r. L
( I+ e* [/ K I9 s- H " `. J5 a% [+ |9 z. d
, m, Q: X/ w) c; i c5 y8 d0 R ]
喷口上下挡板固定后,下挡板可以延长,还起到遮挡地面雷达对喷口的上视视线,像YF-23那样。6 F* {# N5 q- v* @9 Q8 }) l+ z
6 h) R1 M9 X2 t2 I
![]()
E, r+ ]1 e/ a9 c; Q5 g) \ L k7 t/ {
高度上反的机翼可能也是隐身考虑。
: T) G, |6 @' t& j
( y- Q7 M% _, \) Z) g在气动上,上反的机翼增加横滚稳定性,但横滚稳定性已经很少成为问题,这样大上反角的战斗机在二战之后非常罕见,F-47没有必要返祖。但上反机翼形成浅多面体,有利于将地面雷达照射到机翼下表面的电磁波向无害方向散射。最低限度,也只有一侧机翼形成全反射,这方面比水平机翼要好。
9 ^" _1 `0 Z$ c
7 H' t' X9 w; @! ]![]()
% s7 t' @: k0 i, g" J, W& [$ s- k& v2 P2 X5 r
波音“捕食鸟”研究机在这方面可能有很大影响,但F-47还看不出有明显的下垂翼尖。. e- k" f6 [! j: E! s7 ~
% b" n2 s0 U- O0 R2 ]9 \2 x' N1 o上反机翼增加的方向安定性作用可能不够,对侧向雷达反射面积也基本上没有影响。
- Q: F5 P7 v7 z' Q" p2 G% N5 z1 ~& y# R; _6 L V. t3 a
铲形机头则是YF-23上就用过的,X-36、“捕食鸟”也都是这样。说起来,F-22也是铲形机头,但没有那么显著。这有隐身和气动两方面的作用。9 u% w, W4 H5 Q. k, t" t
" @, F. U7 d( o& V- T3 h
在研发B-2的时候,诺斯罗普发现,平滑的表面有利于将入射到机体表面的电磁波能量流散到边缘,扁平、尖锐的边缘则进一步将电磁波能量流散到空间。这是最后B-2外形的重要依据,而不完全是从飞翼的气动要求出发的。YF-23应用了这个原则,YF-22也用了一点,但没有YF-23彻底。
) [' w% |1 B# R% D& A( U7 e# ^" ?; h5 t) D' I" ?, _# N
现在,F-47用得很彻底。, L3 u! ~ t4 z9 ]9 t* l* ?8 p4 s% L
/ {0 ~: ^0 M c( e7 I$ g" o另外,铲形机头也起到前伸的边条的作用,在速度提高的时候,增加靠前的升力产生,自然配平。但这也带来边条-鸭翼-主翼的复杂气动交互作用的问题。歼-20原型在鸭翼前采用哥特式边条,量产型简化为直边条,降低边条的作用,也降低交互影响。
' @1 \# |8 I" _2 u4 K. A N# h/ J' e% G9 f
F-47的边条一直延伸到机头,加上“铲子”,影响更大。一方面希望波音在X飞机的研究中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X-36具有相似的构型;另一方面也可以预期在更大、使用环境更复杂的F-47上会出幺蛾子。( r V% K; m1 c/ d, S, W, {
: C1 E4 A. C4 l) X9 G7 c& P1 V: T, s( m
最大的幺蛾子则是F-47的大小。
' p- G3 J' c' m9 k2 u& G* t' T6 r6 l4 ~0 E0 u( x% A( _7 E
美国空军参谋长阿尔文上将说,F-47的成本将低于F-22。这是很不可思议的,只有一个可能:F-47是中型战斗机,还是真中型,不是F-35那样伪装成中型的重型。
" D; y% t5 b4 p8 h* R4 W% i$ I# z. V2 K
![]()
+ g) \- q n# p* N8 |3 r( ]) g. L. l) {# C- `
![]()
% ]4 R0 p; B ?4 ]
9 f* j# [ i: h8 w t- t比较F-22(下)和F-47,假设座舱盖的尺度相抵,F-47似乎比F-22小一圈。
9 I0 ~% V! E9 m e: N. R
1 i$ T, {, R$ l6 O![]()
2 d6 y; ^% i! E2 f3 p0 ^0 p3 M# f
0 ]# |6 _ ~) r: o1 q % _8 H" @3 K I1 i0 i9 g
4 c2 `3 y4 _: y6 x' N
F-47的机头宽扁,但厚度小得多,也是单轮前起。与机翼尺度相比也有这个感觉:F-47比F-22小很多。& }7 H/ L& O8 i% m9 A" m0 q
) c3 w) V5 x! c$ F
这就是说,不管F-47如何六代,机内燃油有限、航程有限。也就是说,美国空军最后决定走“减量六代机”的思路,以降低成本和技术风险?那在隐身加油机上线之前,对中国是没用了。隐身加油机也难,这不可能比隐身战斗机更隐身,空中加油作业也是高危期间,在“敌后”空中加油是自找不痛快。
3 m: t, b7 ~3 `
& c+ V1 x1 z4 l6 ?, `- c但中型的F-47也和“比F-22便宜”、“在特朗普任期内首飞”相吻合,只有“短”,才能“平快”。6 N0 H m) o( i# W' d- ]9 {
! ~ Y5 J: o R" w* y. l要是美国六代机中型化了,那是美国空军战略思维的转变。1 Z2 @* G. R3 S8 Q- q {
. \, m& }7 M3 ^ T$ J; g" Y% V
同时,中国六代机倒是重型化了,这也是中国空军战略思维的转变。
5 ^8 w) K4 C& }% Q+ S
8 p e" i: x9 X4 J& i% a时代真是变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