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近有报道,中国研制成功水下-空中两栖的无人机。水下发射的无人机早已有之,但都是有去无回的一次性使用。中国的厉害之处在于:水下“游出”、游动到水面后,升入空中飞行,完成任务后落到水面,然后潜水回到潜艇,回收后可再次出动。
4 Y9 x. z L& U7 ]0 ]* z) f* t
# F" f1 F" }8 U# l, V) n8 N
; o9 x* T" S+ e4 z, N- V! m6 h8 N: k2 k, m9 G* H3 Y! U1 S
中国的潜艇无人机是可回收的
0 M: `3 D8 ^2 o4 N4 ]% T6 ]3 u8 v- O& P% c
" U6 {2 U) A) S4 A. R e
& `: m2 g4 l3 O0 {' X0 ~在水下用尾部螺旋桨推进,在空中用四旋翼产生升力和推力
5 |* t3 b' y; ?0 O6 V2 T$ C
# P8 R7 m7 x0 E' N+ j这对潜艇有极大意义。
" o6 R" d! ~* m5 h+ I, r
6 X0 |; p2 T8 M9 o$ o* l潜艇最怵头的是航空反潜。直升机反潜可以用吊放声呐搜潜,飞机反潜则用声呐浮标搜潜。潜艇一旦被发现,就凶多吉少了。可恨的是,潜艇即使知道有直升机在上面,或者有飞机投放声呐浮标了,除了悄悄溜走,几乎无计可施。- Z) {- D9 ^/ _' o( ^6 j" B
: ]# U$ [/ ~ Q0 R) v
可回收两栖无人机有可能改变这个被动。& ]& H l, I' D6 r
$ t% r. ]( f2 [2 f5 x+ j y0 B可回收两期无人机用电力推进,在根本上解决了水下能源问题。在水下,用尾部螺旋桨推进;在水面,打开四旋翼的支架,准备升空,或者收拢四旋翼的支架,准备潜水;在空中,用四旋翼产生升力和推力。两端都是成熟技术,收放四旋翼支架也是现成技术,整合难度低,使用可靠。
" C" P | q( g, O: `2 w; T
, Z1 h6 O4 D$ p, g7 P% d9 f8 g- U水和空气的密度相差很大,水动力和气动力要求迥然不同,强行通用螺旋桨-旋翼会两头不讨好。既然折叠技术解决了,各用各的为好。电动螺旋桨在水下噪声很小,电动旋翼在空中红外特征很小,雷达特征则受到极低空和海面浪花的掩护,隐身较好。无人机不需要远程作战,速度要求不高,有利于节约电力。
- E+ f5 L3 \7 j. e. q# z- t+ V4 W; k, l3 t- f: Q# f; A
对反潜直升机来说,两栖无人机跃出水面后,目标小、发现难,但威胁很大。无人机既可以直接自杀攻击,也可以发射小微导弹攻击。反潜直升机应该离出水位置不远,无人机不会潜航很长距离。要是距离很远,潜艇应该溜掉,而不是主动交战。但距离近的话,直升机就很难躲开无人机的攻击,直升机还缺乏反击能力,猎人变猎物了。
2 d$ \& v9 h7 R/ L2 _; j* u# } R
: b" L l$ p( ?4 C; @; f对反潜飞机来说,不管是主动声呐浮标,还是被动声呐浮标,都要向空中连续发射信号,“汇报”所听所闻,这是理想的定位信号源。无人机锁定后,声呐浮标即没有机动性,又没有自卫能力,收拾就容易了,就近放下一颗遥控的小炸弹都行。
3 G' o9 m; \' ?6 B/ [& _* W
( s8 i. F$ Z1 }更重要的是,潜艇可以在不明海域释放无人机,到空中搜索一下附近的情况,再回来汇报,供潜艇艇长决定自己的下一步行动。空潜数据链依然是不好解决的问题,但无人机可回收后,情报回送就好办了。实时性还是差一点,但比两眼一抹黑、态势全靠猜要好多了。( o# ~' H, n( q4 S" w) j+ m
0 b. b6 I8 Y0 r# m- L8 p释放无人机有暴露的风险,但无人机很小,又没有红外信号,容易实现隐蔽侦察。不仅可以在海上侦察,还可以飞到海岸线附近的陆地进行侦察。如果潜艇上升到潜望镜高度,还可以实现数据链通信,为潜艇上的导弹、巡飞弹指引目标。1 l2 F4 S. l+ T5 J
* ]. Q2 K# w) d4 L& X5 i潜艇用“安静游出”的方式发射导弹、巡飞弹的话,暴露目标的问题都解决了。包装桶自带电动推进,无声浮出潜艇上的发射管后,安静地游动到发射位置出水,然后可以立刻发射,也可以延时发射。发射位置与潜艇保持安全距离,还留出时间容许潜艇安全撤离,根本无法顺藤摸瓜。4 l4 R x2 j! i" m4 @
$ r0 [7 ]8 L' O {# w6 D: b) Q美国也在大力发展潜用无人机,但没有解决可回收问题,还是一次性使用的。这只是低成本巡飞弹,奥特曼啦。要靠这打赢反登陆战,还不如滩头上一字排开卡车式蜂群无人机发射系统来得靠谱。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