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5-1-20 10:50 编辑
& i( u0 g. m0 P" C( z( w6 c2 }$ S
2000公里射程的超远程防空导弹,这可能吗?可能的,西工大如是说。美国空军的《美国空军在2050年》报告里也认为,到2050年,1500-2000公里内的美军加油机、预警机都有危险,危险来自地面、海上、空中和轨道。% m* l l, Y; P: m4 `) i- n o3 H
% \4 B: t; b) A" B. |在一开始,防空导弹是高炮的延伸,射程更大、射高更高,末端精度更高,仅此而已。随着防空导弹的射程增加,防空导弹分化为高空防空导弹和低空防空导弹,但两者都依然是视距内武器,“可见即可打”。低空防空导弹的射程不超过30-40公里,再远就受到地球曲率和地表障碍限制,看不到了,也就没法打了。高空防空导弹射程动辄上百公里甚至更远,但只能打高空目标,躲到地平线以下就看不见也没法打了。所以俄罗斯S400、S500的几百公里射程有很多质疑。5 H4 W' S, m2 t E) R
/ m- P+ L. w* | I u美国SM6开创了“A射B导”的先例,解决了“看不见”的问题。预警机在远方发现目标和引导导弹,导弹用高弹道增加射程,接近目标后俯冲攻击。但预警机要靠前行动,本身就受到前沿位置的限制。预警机不能太脱离前沿而前出,太危险。如果预警机可以靠前,导弹发射平台也可以靠前,A射B导的优越性就抵消了一点。
8 f' g6 w6 e/ a+ ?4 `4 Q
; B4 E6 h4 K, g. y3 `" v但这也开拓了新的天地。预警机或者飞机的航程有限,卫星就“航程”无限了啊。
# P" K: y, ~7 Q0 p
$ `# f z0 e- g1 P$ P6 Y6 R卫星预警的概念不新鲜,新鲜的是如何实现。用于探测飞行中的飞机,卫星需要搭载功率大、探测距离远、数据率高、分辨率高的雷达,这需要较大的天线和很大的功率。现在做得到了。在本质上,这就是更大的战斗机雷达,只是以下视模式为主。8 _$ w5 y- O# n. O$ R1 R( W
1 |) H+ @9 a, ?# B
卫星需要实时星上数据处理,从庞大的雷达数据文件里提取有用信息,压缩需要下传的数据量,现在也做得到了。这是动目标显示(MTI),将前后相邻的两幅图像相比较,相同的像素归零,剩下的就是移动的目标。根据两幅之间的时间差和距离差、移动方向,还可以判断目标移动的速度和方向。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容易。卫星视界里的目标太多了,需要滤波。比如说,速度低于一定阈值的,不可能是飞机;尺度小于一定阈值的,肯定不够重要;在某一特定区域的,要么是友好目标,不需搭理,要么大概率是敌对目标,需要加强观测;等等。
6 w7 c1 ]- D6 b
3 Z: B/ d9 H0 g* M# C- B( C隐身目标最大的反射面积对着天上和地上。地面雷达垂直仰视可以看到隐身目标的最大反射面积,但这对防空没用。到了这个时候了,除非隐身目标是过路的,否则你早挥发了。由于雷达视界的限制,目标也是一闪而过。天上俯视的观察条件好得多,也稳定得多。这是卫星预警的最大优越性。8 f' Q! e3 s |4 x9 g4 b. [: w
9 W0 F# v$ c* Q3 B3 D( p0 N* B5 g5 H这需要高速图像数据处理,这是最典型的并行计算,现在也做得到了。再高级一点,加入图像识别,可以根据雷达图像和行动模式判断目标性质,那就更加有的放矢了。在数据传输中,不是一股脑统统下传,而是优先数据优先下传,尽量降低信号滞后。
1 T. x s# `4 }' Z+ [& }
% \) J: ^7 C5 J- ^# A8 _8 \/ c& ^卫星还需要全球中继。这个可以通过中继卫星解决。, s4 S" r& a7 `2 ]: c* d0 G. F+ T
8 @4 J7 A; z& }. u. h, {卫星最好离地近一点。反隐身是妥妥的“近距为王”。这可以通过低轨道星座解决。
5 {' K" c' o( C# o6 f" n
6 d" `+ b4 q* _0 _2 j, B( j就这样,条件一点点齐备了。在理论上,低轨道卫星到发射阵地的信号延迟不超过地面雷达站,完全达到实战要求了。+ k& c& [1 o- q# d3 i7 |: P
/ |! S8 g& [1 v8 |( S% P$ } g+ z
还需要解决导弹端。这在高超音速导弹时代,也解决了。6 d! B% U7 M* N4 [, n; U1 m2 M
$ r4 f4 V b. Y! W9 F; l% f
最基础的高超音速导弹是助推-滑翔。用于超远程防空导弹的话,滑翔减速到一定程度,转入火箭推进或者吸气发动机推进,没有难度。在这方面,中国几乎可说是得天独厚了。
1 r: `+ y1 |& m$ U W, x; c9 q
* t4 x) N+ u8 y' I6 @4 ]4 j2 @也就是说,用固体火箭(改善战备性和快反性)垂直发射上去,或者到近地高度再返回,可以加一点水漂增程,或者在大气层内弹道顶点改平,转入水平推进,中国有很多办法,可以把中程空空导弹作为载荷送到1500-2000公里的目标附近。中程空空导弹自身从运载火箭释放后,在卫星引导下开机搜索、锁定,后面的问题都好解决了。9 J5 V, ^* @* H a! p' v
2 K' F* N: A- h$ [
高超音速导弹在滑翔段速度降低到M4以下后,一般就该转入俯冲攻击了。继续滑翔受到气动外形升阻比的限制,增程作用有限,毕竟高超弹是为M4-5以上的速度设计的,速度低了反而滑不起来。但在M4释放中程空空导弹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在通常情况下,这是中程空空导弹发射、加速后才能达到的速度,现在起始速度就那么高,火箭发动机从助推改为巡航,工作条件大大宽松,或者射程增加,或者导弹减轻,或者战斗部加重,反正是各种利好。! {* I3 b G8 `: `
5 d) L( i; r3 B$ A技术上的问题解决后,战略战术上就有了前所未有的新选择,最大的变化是:防空导弹成为进攻性武器了。4 h% h" ~- n/ Z: n7 h" r
; M$ v7 c" `/ g作为高炮的延伸,防空导弹是再典型不过的防御性武器。在今天,这依然是主流防空导弹的定位,中国向塞尔维亚出口红旗22也是这个理由。但量变造成质变,射程超过一定程度后,防空导弹就具有进攻性了。! |' @/ p1 E; [: N; s
# N7 R- A3 J( W* ^4 t+ t2 g$ NS400的射程达到380公里,已经具有一定的进攻性了,这也是若干年前中国从俄罗斯购入S400时,传说中福建S400可以使得台湾战斗机不敢起飞的说法的来源。当然,这进攻性是有条件的,目标必须在高空。但解决了全高度目标探测、引导后,更加远程的防空导弹真的可以使得敌机不敢起飞了。战区打击导弹早就达到这个射程了,但需要敌机暴露在地面,或者战斗部精确到直接命中机堡,否则要打掉敌机还是不容易的。
v7 m& N) B7 @* Y, I0 O* I4 t, V
: f+ H1 n, g* J. v; I可以打击空中飞行目标的防空导弹就不一样了。飞机在起飞时,需要几分钟才能加速、爬升、进入航线;着陆时,更需要减速、绕场、对准跑道、下滑,时间更长。民航机这套动作动辄半小时,活动范围不过几十公里。战斗机利索得多,但不是每个飞行员都能像博格丹一样,可以小航线直接拍在跑道上。
* ~6 n: A: Z3 f0 T- g! s% J5 p+ [( w% k) D
大机群起飞后需要编队,着陆时需要盘旋等待,机会窗口更大。9 Q) n6 k/ c' {3 F9 ?
- B3 W d+ M1 u* X9 y0 o# S这些都是作战飞机的薄弱窗口,只要预警卫星及时抓住,超远程防空导弹(其实应该改名叫制空导弹了)有时间飞过来、就要了敌机的命。最低限度,迫使敌机不敢使用这些易受打击的机场,或者只能零星、短暂使用,而不可能大机群使用。
! J _$ A9 A) ~, A
8 ?; p, [; ^; f/ b, |: m$ w4 w加油机、预警机、运输机、大型特种飞机都是优先打击目标。这些飞机是空中战争体系的薄弱节点,拔掉后有奇效。在敌机的基地周围就打掉,更是加倍的奇效。极端一点说,把关岛周围百把公里的预警机和加油机打掉,关岛就有空无防了。* \( T4 L, H, g, X
. |1 l4 n! y# x H2 l9 q4 j% p# e8 k- I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超远程防空导弹(好吧,制空导弹)不仅可以从地面发射,还可以从军舰、潜艇、飞机上发射。东南沿海到关岛,2000公里刚好差一点,但装上055,就是妥妥的舒适区了。澳大利亚也一样,澳大利亚太远,但055可以过去啊。
1 I3 i% l, d0 n+ H
0 Q: W4 }) a. Y0 G, D! k回想起来,火炮其实也是一样从防御性武器转为进攻性武器的。最早的火炮好比大号的霰弹枪,是用在己方步兵线背后首先杀伤敌人冲过来的步兵或者骑兵的,这是防御性武器。随着火炮射程的增加,间射火炮成为主流,从战线背后到深远敌后,火炮逐渐成为进攻性武器了,火箭炮、弹道导弹都是火炮的延伸。. \& }6 H1 P1 m. g6 o1 r/ Y- Q
$ i" F3 r# D( C* j, r
现在轮到防空导弹了。嗯,真该改口了,叫制空导弹。在英文里,防空导弹不叫air defense missile,从来就是surface to air missile,或者anti-aircraft missile,倒是不用改名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