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24年接近尾声的日子里,中国的天空飘过一片美丽的银杏叶。这或许可以称为“银杏叶时刻”。
; j2 S# h* ]2 R
5 F7 f! s7 V# r3 K* X, Y3 O中国在奋力崛起,美国在极力打压。从特朗普1.0的贸易战开始,到拜登的芯片战,美国屡败屡战,尽管耶伦承认美国消费者负担了贸易战的大部分代价,雷蒙德也承认芯片战是徒劳的(fools’ errand)。
% \$ K1 Y2 [- K# Z: G' s& o6 u9 u* k5 q, t) v7 N3 y
中国崛起从小商品席卷欧美市场开始,到大国重器“称霸世界”,到领先科技分庭抗礼,一步一个脚印。就是在美国最敏感的军事领域,中国高超音速技术已经领先美国了,但战斗机方面的领先还是有完全不同的意义。“银杏叶时刻”的意义远远超过“斯普特尼克时刻”。7 ^% \4 Y& @8 q3 h
$ F: t) Y) D5 |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震惊美国。闪亮的小东西时不时掠过美国,弄得美国人既惊恐又沮丧。实际上,第一种洲际导弹R-7(北约代号SS-6)在1957年8月21日已经发射成功,射程超过8000公里,可以从苏联打到美国。这是美国人第一次感到脆弱和无能为力。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成为第一个飞出地球的人,再一次粉碎了美国人对于高居于世界之巅的自我迷信。
, X5 u+ r( O' |7 P8 Q! F: D. k: ^8 S8 C7 E. P% y
这是美苏“导弹竞赛”、“空间竞赛”的时代,但美国屡屡失败,在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方面都被苏联抢了先。斯普特尼克1号实际上只是开始,苏联的三板斧合称“斯普特尼克时刻”,是因为这个每天晚上从美国人头上划过的亮点才是最切实看得见而且几乎摸得着的提醒。; n0 V7 R5 p# \- n }
7 X! }- R/ a# [9 K( ^" R
但是必须注意到,在“斯普特尼克时刻”的时代,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只是国家声望的标志,并无现实的经济意义,对一般科技的影响也很有限。洲际导弹的使用门槛则是不可思议地高,也与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的日常运作关系不大。苏联经济隔在铁幕的另一边,对美国经济和美国人的生活毫无影响。
# }1 f1 k& }6 w/ M/ \9 Z) c: ^# q( r. S. G7 E1 K
“斯普特尼克时刻”最大的意义是对美国人的心理冲击。在苏联的刺激下,美国投入举国之力,奋力追赶,力图夺回科技高地,以肯尼迪时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为顶点。9 p7 Q! i/ Q6 h+ j
" V) ^5 V; b* p% _
这也是美国人高度重视教育和科研的时代,大量高校增设STEM学科,大批优秀人才学习和从事STEM,大量政府资助的基础和先导性应用科研遍地开花,ARPA(后来改名DARPA)、NASA都是这个时代组建的,原子能委员会(后并入能源部)和NASA的实验室得到大规模扩建。, Y' W1 J% b: c4 w+ @: o4 W. p0 O/ Y
7 ?2 j5 e' }& t$ _
这也是美国制造几乎占据世界半壁江山的年代。美国在战时积累的巨大制造和物流能力在战后保持了惯性,强劲的工程设计能力和产品化能力使得大力加强的基础科研和先导性应用科研迅速转化为现实产品和未来积累。: ]" {( B0 R% ?
& L3 m/ M1 u5 A“斯普特尼克时刻”还逼使美国人深刻反思社会与文化,部分反思最终汇入六十年代各种反潮流和民权运动,同时导致美国为了加强制度自信而强化的自由主义政治传统,深刻影响以后的美国政治走向。特朗普在2024年大选中的席卷有不小原因来自美国的自由主义政治“越过真理一步”。+ T. T$ l1 H) B8 H8 k3 I/ G# V
5 Q" {+ @0 F3 W+ a2 U8 B+ w) D
美国的教育改革也是这个时代开始的,比如摒弃传统课堂教育的满堂灌,转向互动化、宽松化和趣味化。
8 x% n, Y" p' l$ f; Y) K' r. _3 G; [# D
“斯普特尼克时刻”的影响所及不止美国,还遍及整个西方世界。伊恩·弗莱明的第一部小说《皇家赌场》在1952年就发表了,但富于科幻风的邦德电影是从1958年的《不博士》(Dr. No)开始的,就是一个例子。1 U5 Z: P' [3 F3 E, |
2 J4 w( F. A% a# q' D% G0 _- l# E: r$ ]
但“银杏叶时刻”是完全不同的时代。( Z7 P- g9 B% L* }$ p0 g
8 E' G) n( O/ N1 \6 _; E
这是中国制造几乎占据世界半壁江山的时代。在世界主要经济强国里,中国可能是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唯一基本不受战争和军工刺激的例子,中国制造可能也是工业革命以来渗透到每一个国家的每一束社会脉络最彻底的例子。
% b3 b0 [0 ?( x+ E4 G2 a) t. X0 t! }0 S5 @: ?5 f7 n1 ]- B9 P( P$ A. p
2007年,美国商务记者塞拉·邦乔内为了理解中国制造对美国家庭和生活的影响,进行了一年的生活实验,一家四口一年不买任何中国制造。她的一家当然活下来了,但日子不好过。11年后,特朗普决定再试。他没敢彻底禁了中国制造,结果一样:能活下来,但日子不好过。这一次不是一个家庭,而是整个美国。1 v0 U! h7 `$ [
- O. L( r# B/ W, E/ ~& K: n% f& n
在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一些中国制造正在被越南制造、印度尼西亚制造、孟加拉制造、墨西哥制造等取代。这不是中国制造的淡出,而是中国制造更加深入地埋入供应链上游。这也反映在中国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上涨显著超过对美国的出口下滑上。
0 B {3 {$ T8 [3 P1 u, l3 C
" ]9 u+ R. A# d( O$ e" X' K; ~1 k中国制造确实在淡出“短链”的低端制造,如服装、鞋帽、玩具等。这些“短链”产业原料简单、工艺简单、启动容易、劳动力要求较低,适合后进国家的脱贫,但附加产值低,可取代性强,发展的天花板也低。& Z( o/ A7 Y8 I4 t7 }4 P
! h- v& u/ C3 D) } p( U _
中国制造在转入“长链”的高端制造。从研发、供应链开始,“长尾效应”大大高于“短链”产业,入门门槛高,可取代性低,发展的天花板高,劳动力要求高,附加产值高。即使是低端产品,中国产业也在通过自动化、机器人化、AI化、信息化、少人化而“变质”,实际上“高端化”了。
5 P4 b3 s/ Z, l' u; l5 G7 l, h! u2 J: p, l( G
这是广泛和深刻的经济转型,对于有些人是机会,对于有些人是阵痛,但对于美国来说,这意味着“中国制造霸权”将持久化,而且高低通吃、“一个也不能少”。
: k+ W) z: x2 J0 R2 h0 u6 l' w3 |1 G5 h' x$ |& N" J
持续健康发展的经济是持续健康发展的科技的基础。对美国来说,恐怖已经到来:中国制造在从美国“让给”中国的低端向美国“决心坚守”的高端迅速挺进。光伏、锂电池、电动汽车号称中国出口“新三样”,真正使得美国心焦的新三样是新能源(包括风电、先进核电、先进蓄能)、先进交通(包括高铁、先进船舶、eVTOL)、ICT(包括先进5G/6G、AI、量子计算、机器人)。中国制造在吃掉美国的主食,而不是零食。' m* e; q7 P; Q. e- e% h" \! j0 `
5 o" { V* z9 g' Z& U" _& ~" ]* L. B美国为了独霸AI、机器人、信息化高地而对中国发动芯片战,结果把自己围进小院高墙之内。在美国的屠龙技与中国的驯马术之争中,美国痛苦地发现:龙只是传说中的祥瑞物,而马才是干活、打仗的。而且中国在美国“拿走拐棍”之后,自己练跑练跳,竟然成为世界最大芯片出口国家之一,很快可能没有“之一”了。
8 K. v# }0 y: e! b& F* \, c, ^$ }" Q% \- Y; T3 L
军事是美国自诩“唯一超级大国”的底气之所在,但“银杏叶时刻”使得这底气也要泄掉了。
0 ?: H- r3 ]4 H p1 q4 u: h0 G* {5 t! k
从二战开始,空中优势就是美国军事力量的中坚。洲际导弹、核武器很厉害,但那只有放在发射架上才最有用,谁都不敢轻谈使用的。
0 \- ^# \8 Y! s2 w
% I' v0 h3 H: P( Q2 N在艾森豪威尔时代,美国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这实际上是防御性战略,目的是以最低成本打退苏联进攻。在肯尼迪时代,美国转向灵活反应战略,要求在世界各地积极攻城略地,扩大美国势力范围,压缩苏联势力范围。这是进攻性战略,也是美国扩张主义的决定性时刻。
: Z' s+ Q. s) Z4 x j' k! k
% \0 m7 ]5 Q) u扩张主义要求有随时、随地、随意可以投入的军事力量,对于美国来说,这就是空中力量先行。; |# \" y0 B- m; x( l5 q) K% L
+ B# V$ I E- I) H在大规模报复战略时代,美国空军建设的重点是轰炸机, “把敌人炸回到石器时代”。战斗机的主要任务是拦截敌人的轰炸机,不让敌人把自己“炸回到石器时代”。这是不得已的刚需,但不是建设重点。
: C( R; I8 S& `3 T. {( h
( `8 U& b( a/ i h' m4 U4 S50年代的战斗机常常称为截击机,速度、航程、载弹是重点。雷达探测距离、自动化火控也至关重要,因为飞行速度的提高大大压缩了捕获、识别目标和完成射击准备的窗口。但机动性不是重点,空战将在地面引导和机载雷达的控制下,在远距离上用导弹解决战斗,机动性是不必要的。
* l5 r8 j+ X9 [" w' \; e; p! m
# o& q2 G# `- N o# @5 K: F& x9 N在越南战争中,美国空军发现定位错了。轰炸机不能决定战争,争夺制空权依然重要,战斗机的机动性依然重要,视距内空战依然重要。反过来,一旦赢得制空权,空中力量可以灵活、迅捷、不受阻碍地打击敌人。在越南战争中,步兵班呼叫“鬼怪式”成为常态,空中力量甚至形成“包打天下”的错觉,空中炮艇、前沿空中火力引导机等纷纷出现。
$ j" @8 p z; g3 S2 ? h. E9 t% u5 C+ B5 U
真理越过一步就成了谬误,在以后的几次局部战争中,美国有过科索沃战争中的“运气”,更多的时候则是发现空中优势并不能决定战争的胜利。但空中优势的思路并没有错,只是不能包打天下而已。
/ f6 w- _5 x" A( v
5 r4 l S# P$ a4 _% S空中优势的基础曾经是、现在是、将来还是制空权,这也是战斗机的主要使命。依据越南战争经验研发的F-15强调机动性和态势感知,强调均衡的超视距和视距内空战能力,用“鹰墙”硬推空中战场的前沿,最终扫清战场的天空。低成本的F-16在一开始对态势感知和超视距空战能力有所放弃,但在后期的改进中逐步补上。% v. l% Z' H9 s
5 V; `) A# a; R& m3 N为打破苏联空地结合的一体化防空体系而研发的F-22强调隐身、超巡、超机动和信息融合,强调“虎口拔牙”的穿透作战和穿针引线的协同作战,通过敲掉敌人的关键节点,动摇敌人的空中作战体系。低成本的F-35放弃超巡、超机动,加强信息融合和对地攻击能力,但在F-22数量严重不足和过早老化的情况下,可能速度和机动性不足也要勉为其难地充当空战主力。1 `$ B# f3 c6 ^7 E) P
. Q7 L {4 ^" Z7 t& b# P
这个顶层设计曾经是管用的。歼-10C、歼-16等四代半与F-35的对抗能力总是存在很多不定性,最起码存在绕不过去的隐身短板。歼-20的出现否决了美国空军的这个顶层设计,把F-35关进了羊圈,歼-35则在围栏上钉下了粗大的钉子。
$ k' m1 I- O+ a. E! T" C
y k9 t5 c- }8 Q被赞美为银杏叶的中国六代机则彻底颠覆了美国空军对于未来空战的认知,“歼-8枪挑F-22”的尴尬历史正在逆转。3 {, H" k% V9 b: |
) I3 c' A3 n: b2 K* Q; u8 U. b @
最早提出第六代战斗机的其实是美国空军,但六代机往哪里去,美国空军自己把自己绕糊涂了,更主要是被NGAD的天价吓住了。在银杏叶飘起来之前,美国空军至少还可以想象“F-35大战歼-20”,还可以想象缺斤短两的六代机如何还是六代机,还可以想象如何预留空间和升级途径、避免“问世就被赶超”的尴尬。但银杏叶飘起来之后,这一切都不再是问题。问题是美国的六代机在哪里。
+ [- ^( m d. v) U3 m. O$ y" W' O7 Z& O; d0 b- x+ Z% ~
在60年前的1964年9月9日,米格-25的原型机秘密首飞成功。1967年7月6日,四架米格-25在多莫杰多沃航展中意外地轰鸣而过,美国大为震惊。误入歧途已深的F-111研发刚刚改道,空军型主打战轰,海军型彻底拆散、重新包装,形成全新的F-14,但美国空军急需全新的空优战斗机。1969年,美国空军选择麦道方案,启动F-15的研制,1972年7月首飞,1976年服役。1977年4月27日,美国空军第53 战术战斗机中队从兰利起飞,崭新的F-15机群浩浩荡荡地飞越大西洋,前往西德比特堡空军基地,开始了F-15接掌中欧空防的几十年,直到冷战结束。- ?4 o" c) b7 i: D$ J% B/ A1 b
; T4 r0 {' ~0 w* w$ z; V从“多莫杰多沃惊吓”到F-15重建空中优势,美国用了10年。现在美国还行吗?
6 g# l8 g S$ ?; m6 |2 s' }. {3 ^# z
航空科技顶尖成为美国舒适区已经太久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在这里也是一样的。更大的问题是,即使美国国会马上打钱,美国航空工业是否接得住?' S; _( Y) n. X5 y! Y, @
) d1 x: \; U" j& s- Y2 Y/ R' x2 J
在1969年F- X竞标中,通用动力、费尔柴尔德共和、北美罗克韦尔、麦道提交了设计方案,通用动力被早早排除,麦道最后入选。这还是美国航空工业还有百花可以放的年代,有众多战斗机公司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和现成的产能、供应链。& d0 G& B# d4 J( [* U; R }& {
7 p3 I7 g( @# T$ G5 d通用动力除了首名昭著的F-111,还有早年的F102、F-106截击机。如果不算夭折的F-103,费尔柴尔德共和有F-84和F-105,更有战时著名的P-47。北美罗克韦尔则在50年代曾经雄踞美国战斗机王座,旗下有F-86、F-100,即使不算夭折的F-107、F-108,战时的P-51就不用说了。* s! c. _9 d+ j* {. j9 `* K
( E' T& B+ J. S% H
麦道作为战斗机厂家资格不算老。麦克唐纳其实是战后才开张的,但成功地赶上了喷气时代的第一波大潮,从海军的F2H起家,延续到F3H,在F-101时代打出辉煌,在F-4“鬼怪” 式时代达到顶点。F-15是麦道“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时刻,后来从诺斯罗普捡漏过来的F-18则成为麦道最后的战斗机。
$ f7 O8 i l; ?* |% O/ \8 `, S$ ]6 l: v ~
1967年也恰好是麦克唐纳与道格拉斯合组为麦道的时候,从此,麦道身跨军民两界。道格拉斯是海军飞机老字号,从战时的SBD和TBD到50年代的A-4“天鹰”,道格拉斯在海军里的人脉日后对麦道本已深厚的海军人脉是很有用的加成。但麦道在1997年被波音买入,连名字也没留下。: [. P- B3 ?# q$ Y, q2 {+ F
& k6 _ Z, V& e7 k' g
在F-15竞标的时代,洛克希德、诺斯罗普、波音在场外,但也有战斗机设计和制造能力,还有格鲁曼、钱斯-沃特等一众“海军战斗机专业户”。4 ? p4 d8 S& a, l2 L
2 C/ u' J" I+ C
现在,美国只有洛克希德-马丁、诺斯罗普-格鲁曼、波音还有战斗机设计和制造能力,其中只有洛克希德-马丁在最近30年内有全新设计,波音在炒麦道时代的冷饭,诺斯罗普-格鲁曼的战斗机设计能力可能只有理论上的。 G x9 o. }) r9 T; ~ a$ @* ^5 f
; d: a/ K2 |+ s( ~
这不仅是缺乏竞争的问题,也有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和钻牛角尖的问题。即使到ATF(最后产生F-22)时代,美国依然有足够多的战斗机公司,美国空军还有足够的外部资源可以借用。军方毕竟是打仗的,对技术、制造、保障和成本控制总是隔一层,需要外部专家帮忙独立评估。ATF时代北美罗克韦尔没有入选资格,但总师就被借调到军方的评估团队。* p; V8 C% N+ M6 n9 E( L
N! I( U; F6 L! ]但在今天,波音和诺斯罗普30年没有设计过新战斗机,洛克希德的F-35成为“别学我”的教科书,要找独立的评估专家都难。只会纸上谈兵的砖家总是找得到的,但那有用吗?
2 \+ R3 q; P$ P; X4 O7 h& w1 L4 a' w* H
制造也是问题。F-35A在2006年12月就首飞了,这也是边试飞边生产的。但到现在,F-35的生产依然被供应链问题拖累,A、B、C型都受害。军工制造掉链子的问题也不仅出在航空工业,“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建造也是“加油不加速”,美国海军只能婉拒美国国会的额外拨款,免得年底问责时没法交待。最简单的炮弹生产也一样,弄得乌克兰炮兵只能伸长脖子等炮弹。- _8 @. F/ K( U
! H0 x2 d) _; i" C0 _ e在“银杏叶时刻”之后,美国倒是有追赶目标了,但追赶需要时间,更需要发展速度。美国会一步慢步步慢吗?
4 W0 g1 m! Q6 n5 A1 z
9 O' F& `* `+ d5 F" P" j刚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军事现代化初见成效,但美国自信足够领先,毕竟F-22已经服役,F-35“近在眼前”,无人作战飞机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B-2依然是无可争议的最先进隐身轰炸机,空中优势将是破解中国“反介入/区域拒止”的神器,所以在2010年正式推出“空海一体战”理念。核心是用隐身、大航程的有人和无人作战飞机深入中国,在空射、海基巡航导弹的配合下,摧毁关键节点,猎歼机动打击平台,最终动摇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肢解中国的战争能力。
# }" J$ }5 A* k8 Z$ S( k
: i& B/ v0 b: t3 h+ W不到10年,“空海一体战”就不合时宜了,现在没人提了。事实上,“银杏叶时刻”之后,中国对美国在亚太的军事存在实行反向的“空海一体战”已经成为现实的可能性。
, b9 [) C' ]' s: C- z
1 l6 s$ Y+ e+ F7 r' z4 G: W- ]美国空中力量不是没有在技术不占优势的情况下作战过。二战初期,日本“零”式战斗机对美国海军是很大的压力,美国陆军航空队(战后独立为空军)的P-47面对德国Me-109和FW-190时也不占上风,P-51则是到换用罗尔斯-罗伊斯“墨林”V12后才赢得足够的技术优势。4 z0 o. L5 l! E) T7 `: }4 m4 s
, }6 o6 u: g( h6 G/ G7 k! d4 ^$ ^但二战时代的美国正在蒸蒸日上中,工程和制造能力不仅超强,而且全频谱。干什么都是“捅破一层纸”,也确实在到处捅破。日本“零”式几乎是偶然,此外再无辉煌,被美国赶上只是时间问题;德国更加发达、均衡、可持续,但还有英国制衡。
1 {6 V9 r- B$ P- \4 K2 j% W+ T& i; Q+ x; J
现在,去工业化对美国的影响是全方位、全层次的。据纽约联储2月24日报告,美国航空航天毕业生失业率竟然位列第4,达到7.8%,排在美术史(8.0%)、文学(7.9%)、纯艺术(7.9%)之后,在历史(7.5%)、英文(6.6%)、传媒(6.2%)、物理(6.2%)、工业美术(6.0%)、社会学(5.5%)之前!7 F; }2 Y$ f E7 q* k# D) D5 y
2 y2 h* ~' H9 P2 L
蒸蒸日上的是中国。在过去30年中,即使不算歼-15、歼-16等已有平台的深度大改,接连推出了全新的歼-10、歼-20、歼-35。“枭龙”都不算了,只是“被遗忘的大作业”而已。现在更是南北两种六代机。如果说以前还是以赶为主,现在开始超了。不是从领先者意想不到的角度弯道超车,而是从领先者经营已久的角度直道超车。0 n9 a! s4 z/ Z: b& j" R2 u
/ R5 Z; d3 `0 }: b! h8 D
中国的蒸蒸日上还是全方面、全层次的,并且在以科技为基础的新质经济方面领导世界。在中国,移动支付已经天经地义,低空经济正在启动,黑灯工厂也在悄悄蔓延。这些与航空科技没有直接关系,但都是载舟之水。9 b% D% Q% l! W' c* u R/ g6 d
1 S! h r4 T/ W5 s
“银杏叶时刻”与“斯普特尼克时刻”最大的不同在于:后者对于美国只是苏联在弯道超车中的一次惊吓,但前者代表了此消彼长的交叉点。
. J) q! S( ?2 O/ V* z
/ |3 k' o9 {# x& Q1 i+ f- R在更加狭义的军事层面上,“银杏叶时刻”的意义也是颠覆性的。在美国六代机的空窗期中,空中力量先行的军事指导思想就不可行了。离开可靠的空中优势,美军还会打仗吗?折腾一下伊朗、叙利亚什么的还是行的,但美军的格局没有那么小。% @' J' f3 A x$ w' P- W f
# o n4 M2 f! o) C
在乌克兰战争之后,北约已经在谈论不能依赖绝对的空中优势,但那只是再说美国空中力量可能不能完全克服对方的一体化防空体系。美国以空中力量顶不住对方的空中优势就是完全不同的问题了。$ O! `0 T! A$ s& |3 j6 R
( n X2 V. _' Y4 z. ~3 t( U6 F \# n
对于中国来说,在已经世界领先的弹道导弹和高超音速导弹打击力量的支援下,空中力量先行成为可行可靠的选择。如果说“斯普特尼克时刻”中的洲际导弹的作用是“中看不中用”的威慑,空中力量是完全现实可用和可持续的。这对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3 B, J3 r, d4 i4 S, H! w. o
( F+ Q7 R/ X! r
中国信奉和平崛起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永远不穷兵黩武,但家有宝剑,方无恶邻。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邻居不仅在国境线上,也在蓝色星球上的各地。这才是“银杏叶时刻”的真实意义。
% s( f: }# j" h. J* q0 k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