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机能飞的奥秘在于机翼,机翼是飞机的核心。战斗机作为高性能飞机的代表,战斗机机翼一直代表机翼设计的前沿,从二战前后的平直翼,发展到战后的后掠翼,然后是超音速时代的三角翼,如今是隐身时代的人字翼,也成兰姆达翼,兰姆达为看起来像人字的希腊字母。
9 w3 r; K( Y( { D; }& w" P# [& q8 ~
在30年代,飞行速度尚未超过500公里/小时,但阿道夫·布斯曼已经开始研究超音速飞行的问题。超音速飞行首先需要解决激波阻力。3 {, D& d8 |) k% U. i
1 B3 p& Z( `7 [( k. h- ?飞行体在超音速飞行时,前方的激波好比无形的大伞,顶着大伞前飞当然阻力巨大,平直翼简直就是顶着门板在飞了。布斯曼发现,如果机翼前缘后掠,来流可分解为流向(顺着飞行的方向)和法向(垂直于机翼前缘)两个份量。不管自由流的速度是多少,法向速度低于音速就可避免激波阻力。这就是后掠翼的理论基础。
2 v3 i8 Y0 ^; }) f" C7 r% D" P: S
8 B: b. t1 [" _5 ]; L- x
. `; m4 f# x3 c' \; m2 f4 Z+ J
机翼前缘后掠可以把气流速度分解为法向和流向两个分量,只要法向分量不超过音速,就可避免激波阻力的产生
6 N2 r1 v& B* R
# M: _3 t9 ?$ N0 p8 {& Q* D6 v说是后掠翼的理论基础也不完整,三角翼同样用布斯曼的理论。实际上,布斯曼的理论只管机翼前缘,机翼后缘并无特殊要求。因此,战后初期,后掠翼首先登上舞台。) z7 \8 [1 l& W! V7 x4 i
& q( P8 b [0 h6 ?) b( @2 _1 R
后掠翼好比把平直翼平转到后掠角度,机翼前后缘都后掠,尽管常见后掠翼的后缘角度比前缘后掠要小。后掠翼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平直翼的分析、设计和制造技术,在早期喷气战斗机的设计中大量采用。比如说,F-86“佩刀”式、米格-15/17/19等都使用后掠翼,今日高亚音速客机也基本上采用后掠翼,如C919、各种波音和空客。
4 | O$ [4 u; c5 \
8 C' X2 l2 a! W- ^
8 C0 p2 o8 @3 q7 D, B! u: b8 u早期喷气战斗机大多采用后掠翼,如米格-15# y8 V4 _& b7 f: x* k, U1 g4 I: {+ o
0 c: \5 b5 T5 | V# L, r后掠翼的缺点是升力带来翼根扭转,很不利于受力设计,后掠角越大,翼根扭转的问题越大。4 U" j5 u3 a6 L
: T4 z; i J9 P8 B: J; U- x把后掠翼的后缘与机体之间的空隙填满,后缘拉到平直,就成为三角翼。三角翼的翼根很长,受力情况极大改善,翼内油箱的容积大。但传统平直翼的分析、设计和制造技术不能用了。* A3 y8 U; G$ a8 y
, z% m) P4 ~9 W2 K1 ^4 l9 u; W! J" |
. }3 o# x. f+ N0 I6 @$ a但三角翼逐渐成为超音速战斗机的主流,如幻影III
8 [4 S3 O& s. j
8 d$ d, H- S. |5 w: x三角翼的翼面积比同等翼展的后掠翼大得多,但“含金量”不及后掠翼。翼面积越大,产生的升力越大,这是有利的。但三角翼产生升力的效率不如后掠翼。
! \8 ?( X X& o) Q, z
0 ^9 R U/ H1 C. Z* T/ k: \气流的连续性是机翼产生升力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同一气流来流在前缘分成上下翼面气流后,要在后缘重新汇合。这样,上表面气流流经的路径较长,流速较高,压力较低;下表面气流正好相反;上下翼面的压力差就是升力。这要求上表面气流保持吸附,气流一旦分离,连续性假定就破坏了。下表面不是问题,压力较高本来就有利于保持吸附。( e" r- ]( d& M) O8 m
) _, ^% Y/ o2 }( M1 ]太长的弦长容易导致上表面气流分离,尤其在迎角增加的情况下,不仅降低升力产生的效率,还可能带来额外的阻力。为了在大迎角下保持气流吸附,人们采用了很多办法,如边条、翼身融合体、前缘襟翼等。& h7 e3 s" C p) Q
! L; D% {$ G& e% s2 k' X+ }
% B! y3 l6 h0 v
弦长增加容易在大迎角时发生上表面气流分离,导致升力损失和额外阻力1 S8 n! _- X" W( v& ]* B" @& ^
8 z% ~9 J2 ?& D0 V* O4 G8 B
三角翼成为60年代以后战斗机设计的主流,尽管有“幻影III”那样的无谓三角翼、米格-21那样的有尾三角翼、F-16那样的截梢三角翼、萨博“龙”式那样的凹式双三角翼和印度“光辉”那样的凸式双三角翼、“协和”式客机那样的S前缘的大三角翼等多种形式。
+ d7 u. v" i3 f$ r2 y c
- T8 |& n) d- {$ ?0 R# `在隐身时代,战斗机依然需要超音速,但隐身也要求边缘对齐,尤其避免与前进方向成直角的线和面。三角翼的平直后缘在气动上无碍,但在入射雷达面前,与平直前缘也差不多了,像门板一样。4 s$ N4 c& q5 m7 ^6 `+ M# q
/ i: t7 a y1 t2 p* d) w
菱形翼解决了后缘反射的问题,做到边缘对齐,但机翼内段弦长太长,气流容易发生分离。在同样翼展的情况下,翼面积不必要地大,机翼的结构重量和摩擦阻力增加,翼面积的“含金量”较低。YF-23是唯一已知采用菱形翼的战斗机。
n/ d- \+ s6 B {8 o2 R+ f/ N4 H- G3 C4 R
* K/ b/ J0 S& v4 n! |7 r在隐身时代,三角翼变身为菱形翼,如YF-23
( I6 M$ b2 U: q% @8 x' w% i
/ H% D. o8 \8 f; m9 o* K: p人字翼实际上是菱形翼和后掠翼的结合。在菱形翼的基础上,缩小翼展,降低不必要的翼面积和翼根弦长,然后在外侧加一对大展弦比的后掠翼,在改善隐身的同时,提高机翼的升阻比,提高机翼气动效率。
" R4 c% D6 S8 g: f6 K+ S1 c- C0 A
0 ~% {6 O, [: A& I D. ~
5 g- l j8 h" [" P将菱形翼与后掠翼相结合,就成为人字翼,如JSF竞标时的麦道方案
) r' O' D2 r* _" Y9 X$ J* \0 m! o) |3 d0 K) I4 g$ s1 J
由于结合和菱形翼和后掠翼,人字翼的设计很灵活。既可以小后掠大翼展,极大提高亚音速升阻比;也可以大后掠小翼展,最大限度地降低超音速阻力。还可以灵活调整“胳肢窝”点,在接近后掠翼和接近菱形翼之间灵活过渡,在巡航经济性和高机动性之间寻求最优。
1 I7 w7 ]' H, c8 O$ q; F, q5 G
+ Z& ^* @* @- ]: f$ b人字翼首先在JSF竞标中麦道方案得到使用,现在各种第六代战斗机设计中几乎成为标配,如英日意GCAS、德法NGF,无尾飞翼上也大量采用,如RQ-180、B-21。
0 E) r/ c+ h: T4 l3 b# \3 f/ M
: @. n: k* a# {- Y- N# m
3 \4 r6 s( Y, ]& J/ o u: V& G
$ {! i! V0 I7 `7 _
. q" F. G8 F: {, {3 t% t. p' z7 [如今人字翼几乎是下一代战斗机的标配,如英日意的GCAS(上)和法德的NGF(下)
! C3 s$ g5 B) V8 {* _) G3 t Z, N" @
9 l) u3 c# F/ _! d! h; n8 V/ D0 ?/ z/ k2 L( ?; h
5 j8 K. e7 H: v/ x" w- S6 [无尾飞翼也采用人字翼,如B-21(上)、RQ-180(下)
0 F: _: i- e5 K0 H* x9 G: w8 X
9 ^3 R2 _$ R6 f2 C' {人字翼用于无尾飞机是有意思的问题。大翼展有利于较高的升阻比和航程,大后掠有利于降低阻力和雷达反射特征,但这也容易使得升力中心靠后。升力中心不宜与重心相距太远,这就限制了人字翼无尾飞翼的后掠角和翼展。
+ p& g' G. b3 y' ~8 q
7 i/ U: v) E9 ^) I八字胡翼应运而生。八字胡翼的正式名称是曲折翼(cranked wing),可以看作人字翼的变异。内段可看作翼身融合体的延伸,前缘大后掠,后缘小前掠;外段为小后掠翼,具有很高的升阻比。: k2 x$ ?3 b" Z8 w" ~# d! p" W6 `7 y
$ o2 e5 h" N0 l: D: f& Y
3 H* J* h& i( S3 z
人字翼的一个变异是八字胡翼,如X-47B
1 d% o8 h. J& o# D# t/ h5 s8 K: q+ w7 I1 I9 K" Z
八字胡翼非常适合高升阻比的长航时飞机,X-47B就是典型应用。
7 t9 u! U. G3 y6 Z$ _# J# Z
. S1 L5 Q2 ]5 W3 {6 V; c; v人字翼及其变异是很值得重视的新型机翼。
; v4 Z; X2 O% d. K h. O9 r
$ o% ^, |9 w1 f; J2 N$ ~8 {- @( O! l' g8 l" L7 J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