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警600是中国第一代舰载固定翼预警机,对“福建”号及更多航母的战斗力是无可置疑的加成。但空警600是有遗憾的。
, R) P/ n8 b: q, V# F6 q q" ~
3 P( z' a% q( @5 a: r
; Y. m1 y0 k% M& t3 ~7 G7 F
/ o4 p3 G# f8 T8 j- ?; M. H
空警600(下)受到E-2D很深的影响,两者的相似不是偶然的
& {2 i2 U% f7 h4 S' x" Q$ y- W; x0 m6 n v
空警600受到E-2D很深的影响,这不是偶然的。E-2D是高度优化的结果。较短的机体减小舰上的占地,涡桨发动机省油而且提供最大的起飞动力,四翼面尾翼用较低的高度换取足够的垂尾面积,机背的碟形天线提供全向雷达覆盖。
4 u; T) E# }4 m) x3 Z) y C
# S' I: _% Q1 L$ A- V0 r) D8 S, ]$ A$ q6 a这些不是遗憾之所在,高度优化就是高度优化,在基本技术没有质变的情况下,就是这个样子了。问题是,空警600的雷达可能在水平方向上还是机扫的。从两半显著不同的颜色可以看出来,雷达罩只有一半,另一半是金属材质。
* x! y7 \9 r* d9 C+ _; @8 t( X3 n3 [% V' u$ T/ U
E-2D也是水平方向机扫,倒是没有差别。但中国其他主要预警机都是三阵面电扫,空警600回到单阵面机扫就有点令人失望。
' W1 A2 d7 _6 R& B
; E* O8 ~4 W$ L& ^' x其实空警600在水平方向是机扫与电扫相结合。天线基本结构是定速回转的,否则天线就永远只想某一个方向了,这就达不到预警机的目的了。但有源电扫雷达也决定了可以在机扫中,同时电扫。比如说,在机扫转动到某一角度时,“抢先”电扫到更大的角度;然后在继续机扫的同时,电扫同步补偿反向电扫;甚至在机扫已经转过去之后,继续“回望”。这样,就可以在机扫中,对同一目标保持凝视。
7 |* V, z3 y% p3 {) C* f5 T z, B G3 ^$ {" U% a
这不是真正的凝视,在机扫到另外半圆的时候,凝视就丢失了,但依然比简单机扫只能“惊鸿一瞥”要好得多。" L$ C3 n1 X* i0 ~1 j- W
; P7 m, ?1 M7 U
凝视能力对提高探测距离、捕捉隐身目标非常有用。所以空警600的单阵面有源电扫雷达还是有重大意义。在俯仰方向上,也是电扫的。+ M$ k' s5 {- w9 j! q; ]9 m
; q( ?" F' g0 ^- s4 u054B的双阵面有源电扫雷达也是这样的。由于背对背,丢失间隙要小得多。在理论上,空警600也可以这样,就碟形天线的机械结构而言,改装没有问题。054B用双面阵是出于成本考虑,空警600的成本压力较低,重要性巨大,单面阵改双面阵没有成本约束。
$ M4 G0 W; c& N+ w
$ y! a; R) i. X2 F其实,空警600改三面阵都没有成本约束,性能比双面阵更好,但问题不在于成本。- D" K: k: y- B. O% k
* k% W! w: i& b# P有源电扫雷达的重量大,耗电尤其大,这才是问题,尤其是耗电。* e! {' c9 M6 t/ S! b. S2 J- B
4 ^5 H# B1 }- a) V& x9 p机载雷达的电力最终来自发动机。中国正在走向“发动机自由”,但还没有到达理想位置。空警600没有能上“辽宁”号和“山东”号,部分原因也在于动力不足以简单粗暴地达到滑跃起飞的要求,从长起飞点起飞对甲板运作的干扰太大,难以常态化。, D0 Z# ~. k! W/ D
4 O% J, v# n/ V& B) T
“福建“号有电弹,空警600运作没有问题,但动力并没有太多的富裕。舰载预警机对速度的要求说高不高,说低不低。在巡逻预警的时候,没有速度要求。但巡逻预警需要远离航母,避免暴露行踪,在航渡前往任务地和返航的时候,是有速度要求的。航渡时间短,意味着要么在空中执行任务,要么在舰上整备,而不是在做“无用功”的航渡,可以等效为更多的可用飞机数量。: d' O2 V9 f* O3 y- u
/ d7 X0 d f8 r7 G: V1 s
航空发动机还做不到舰上综合电推的水平,可以在推进和用电之间实时分配用电量,可以大体看作推进动力的一定比例用于发电。这使得预警雷达的用电受到限制。% m9 [ \$ W) {$ w7 j
( U3 u8 T3 |! I; [
一个办法是配备专用的发电机,这样推进动力和雷达用电就分开了。陆基预警机可以这样做,增加的重量和油耗可以接受,但预警机对这两方面也有很严格的限制,这条路也难走通。6 b4 H. a3 X& `2 w4 }
5 [$ z2 q, J. ~, w5 I: M
在这样的无奈之下,空警600只能用单面阵。但这毕竟是一个遗憾。
1 C& C& I6 C2 a7 G {
* m+ l- d1 t4 u) j& n/ [' S( f假以时日,发动机增加推力是肯定能做到的,那时,换装三面阵就不成问题了。但到了那一天,或许还可以思路更加开阔一点,突破E-2D的构型,改碟形天线为板式天线,就像E-7“锲形尾“那样。 - i; [& I( @- J: W+ R8 E
% A, p$ z* y$ V, O
/ q5 C& N9 i m+ \& m
% K, [5 Q$ ^# g
& k( t6 j0 z/ l B! x3 b) `0 r- }7 Z6 c* J$ \, {
E-7已经被澳大利亚空军和美国空军采用
7 l5 N9 a2 ]3 j1 C0 }, \# u+ m; r/ C# C0 a$ G0 r/ e7 a# A
板式天线是从平衡木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9 `; |. r# K5 a, `8 L2 k6 O) y X4 l4 N' M) I# V
平衡木对于气动更加友好,因为没有转动机构,在重量和机械复杂性方面也更加友好。问题是平衡木只有侧向视界,不能满足预警机全向预警的要求。. R3 A# P; h$ ^9 z( c) H5 [
9 [$ g# n& h9 s/ T0 ?. \实际上平衡木也不是只有侧向视界,前倾的角度意味着顶板天线具有一定的前向“斜视”能力。斜视是利用余光,对雷达的性能损失较大,但顶板天线面积很大,可以提供一定的补偿。前倾角度越大,“斜视”能力越强,当然阻力也越大。: Q/ S9 e2 e# _, V: V( g9 [
9 c: D2 B6 [, R9 F4 u0 j$ u/ IE-7进一步改进。增宽平衡木,使得侧向天线面积大大增加;再增加“蘑菇盖”的顶板天线,大大增加顶板天线面积,顶板内上天线前向,下天线后向,大大增加前视和后视能力。
7 Z' O/ U9 L( H: ^
# [8 f% ?/ B+ ]9 \" B2 Q上天线极大增加的上视能力有利于探测天顶威胁,包括高空导弹,甚至轨道武器,这是现代战场的新威胁。下天线则加强对地观察,现代战场本来就是海陆空天一体的,预警机不再专注于空中威胁。
& K( k/ U1 a b! Q8 m7 B1 G* s% b, f* d4 O! t2 @
技术进步使得系统重量反而降低,E-7的雷达性能大大超过E-3,但可以用较小的双发波音737作为平台,而不是大得多的四发波音707。
) ]4 N9 J8 C! m5 }: H) z8 N
) C9 ~/ g: G( ?空警600肯定不是中国舰载预警机的终点,空警700是迟早的事。在空警600还刚装备的现在,空警700会成什么样子,肯定只能想象。! c3 `# S, v$ a# }& \6 z
4 b+ o( H7 \5 o9 B- B9 @
分析好玩,想象更好玩。
6 g ]: f+ f+ l% R. k, s
- ^; `& {& P, O. p从空警-600开始,把碟形天线换成“板式蘑菇”天线,大大提高各向雷达天线的面积。板式天线本身也可补充方向安定性作用,容许把四垂尾中间的两个垂尾去掉,只保留外侧双垂尾。这样有希望在不增加甚至降低重量的情况下,大大改善雷达性能。增加的发动机功率则满足雷达的用电要求,或者容许加装专用发电机和额外燃油。( a- h) B' {+ J3 }
' r1 [7 e |: s& K5 k' {1 h这将大大超过空警600的能力,完成对E-2D的碾压。这里的关键不在雷达和数字处理技术,这些方面中国早就在路上了,一点都不担心。基本机体的技术也由空警600打通了。最大的瓶颈还是在于发动机。好在这方面中国也在渐入佳境。
1 q9 e& H" H: e* f
( w) s' ?' G. c+ y对于空警700,这里的都是想象,但都是可实现的,不是空想。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