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351 天
[LV.8]合体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签到天数: 2133 天
[LV.Master]无
签到天数: 1514 天
WiFi 发表于 2023-1-30 23:17 看不到。贴过来呗。。。
于化境又极具辨识度的导演风格。 纵观《满》片全剧,个人感觉的主要遗憾之处有: 其一,主线情节“为抖包袱而抖包袱”的痕迹较重。简而言之,就是在如何平衡包袱的数量,包袱的质量,以及观影的体验等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其二,情节推理较为单薄,持续输出的反转常有生硬之嫌,受众整体观影效果更接近舞台剧,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电影。 其三,作为全片底牌的“背诵”、“复诵”与“不杀”,其预期本意是要实现整体性的“升华”,但客观观影效果未达预期,更大概率出现的是“踏空”与“失落”,部分长于理性思考的观影者回味结局时,易感到“单薄”与“空洞”。 (以上皆为个人主观观影体验,纯供参考) 发布于 上海
花眼 发表于 2023-1-30 23:28 全文转发,能行吗?
DHZ段畑畑 《满江红》理性观影浅见 01-30 02:16 阅读 49万+ 本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奈何观后百般滋味非滋味 本想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奈何与亲爱的一起去看了《满江红》(文后称其为《满》)。观后百般滋味非滋味,故提笔赘述浅见若干,请方家指正。 艺术皆有通感。艺术的审美与品评需要观察其风格“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这里以传统书法审美来举例:一方面是,如果某一书家的创作风格始终不变,遂有“匠气”和“程式化”之嫌,故而“求变”是至关重要的;另一方面,变化即意味着审美评价的不确定性,艺术创作中的积极变化,是既要受众反馈的互动甚至是碰撞中不断充实完善,又要照顾到当前文化道德之发展趋势,缺一不可。若缺一,则或脱轨,或瘸腿,难以被纳入时代经典之序列。 持平而论,《满》相比张导之前的作品,整体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我已经在这种变化中感受到了导演团队的雄心大志,即将历史、悬疑和喜剧等要素,进行一种整体性的耦合,从而实现某种突破。当然,最终实际达成的效果,则需经受观影体验的最终鉴定。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存在历史要素,而历史上的重大史实,尤其是具有确定性乃至某种刚性的历史史实,基于“兰亭论辩”等的经验,应避免“疑古”思潮对具有确定性的历史史实的消极冲击,对此类艺术创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概而言之,其一,《满》的画面影像变化最大,让受众感受最为直观。常见的绚丽、恢弘、空旷的场景和用色,被相对狭窄、较为局限的有限空间运镜所取代,高情商的说法就是,《满》片整体布局,更加接近书家王铎之“险”字布白审美风格。全片用色整体偏于清冷,幽暗,某些场景有压抑感,这可以看作是均衡“悬疑”、“喜剧”和“历史”三要素的某种尝试。 其二,《满》的配乐则继续显著保留了导演团队的特色。就观影而言,当豫剧和摇滚的配乐响起时,熟悉相关作品的观影者,可以再度忆及红高粱酒关键酿造环节等经典场景,以及趋于化境又极具辨识度的导演风格。
花眼 发表于 2023-1-31 13:31 前面半截儿在这里
WiFi 发表于 2023-2-1 00:19 感谢。电影没看,不知道评论是不是准确。不过这个角度确实有趣。
再度忆及红高粱酒关键酿造环节等经典场景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2-26 03:51 , Processed in 0.03310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