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6月13日的欧洲萨托利防务展上,德国莱茵金属公司展出了全新的KF51“黑豹”主战坦克,引出对未来坦克的思考。) b3 b0 R: q) D/ n# J9 i, X( c* `
! B" E, u, n0 s2 S* Q4 W
在乌克兰战争之后,坦克的未来成为激辩的话题。一方面,坦克依然是地面作战的主力突击装备;另一方面,坦克的天敌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招架。坦克是火力、机动、防护的三结合,但火力快要打不穿对方的装甲,机动肯定跑不过武直和无人机,防护则抗不住导弹和制导炸弹,坦克的未来在哪里?
$ I% s5 M( M: ]; q" y
! k$ u" E$ P2 {7 H坦克的困境步兵早已面临过。从棍棒、石块时代开始,直到一战前,步兵一直是战斗的主力。但机枪和炮火使得步兵集团冲锋成为送死,步兵为主的防御在坦克面前更是土崩瓦解。但步兵在信息化、体系化的现代战场找到了新的位置。步兵不再是冲锋陷阵、固守城池的中坚,特战化、信息化的步兵成为装甲、炮兵、空军的眼线,也成为重火力难以发挥的复杂战场(如城镇、山林、岛礁)上的杀手。现在轮到坦克了。
3 B1 x$ Z _) b0 f0 _/ O7 M T% c
- c# t! U+ ]3 ]8 i- }德国坦克技术领先世界,莱茵金属对未来坦克的思考值得重视。
) d4 v# N4 y7 w2 C9 b" j1 i6 C
! ^7 J0 Z @! U0 {7 M4 P' L
2 _- V4 ?7 f- N& ]! Q7 t
KF51没有定型,但肯定会引起重视( x( U0 R- _6 l9 X1 z1 H8 |% F$ S
4 [) ~; N1 R! F& v) e1 e/ K
& i. f! D! I6 r* O+ o# y- h* s& e
基型来自豹2A45 `# @4 `- d0 a) P4 R) N
$ Z0 a% s+ Y$ O0 g
KF51并非完全全新设计,是以豹2A4为基础深度升级而来的,在火力、机动、防护之外,还特别考虑信息。
" \9 }4 C6 d$ ^& G S
* r1 v' Q. J0 |2 v5 I在火力方面,KF51采用52倍口径130毫米炮,菱形护套用于加强炮管刚度,也有一定的降低雷达反射特征的作用。130毫米坦克炮的威力超过现用的52倍口径120毫米炮,威力增加了,代价更大。
+ l# E6 d, w: P% H: _3 k! E/ C" h; o) O9 }1 Q1 Z1 t
/ E$ r; o1 J d4 Z& N/ s+ h52倍口径130毫米炮当然是亮点
6 N: |' B6 z9 p% h0 i; b, q4 N( d C. I* S3 t, j* x5 D% s
- i' e: d: x# k s7 w! q r, {' G更大的口径也意味着更重的炮管,用于平衡炮管重量的尾舱也必须加大,使得炮塔的尺寸和重量增加,重心提高6 I8 u# \. D. T( L8 D% g3 P4 w
% }" y& i) t4 O ]1 U
" ^; E/ Z. a* r6 l8 c
后座也增加,影响行进中的射击稳定性
v1 |" ]9 L7 Z4 B' z: g7 s
% G4 q* d" ^& R5 W# y+ s) n3 S口径增大,炮管加长,不仅炮管重量增大,还需要更大的尾舱平衡,使得炮塔更加沉重,重心提高,越野行驶时稳定性有影响。威力加大,后座也加大,行进中开炮的后座影响也加大,需要加大车重才能保证行进中的射击稳定性。但最大的问题还是携弹量相应减少。KF51炮塔尾舱里只能携带20枚炮弹。相比之下,豹2装备120毫米炮,可携带42枚炮弹。法国等计划采用的140毫米坦克炮的问题更大。; g4 E* @8 e7 z' m. \
8 l+ s5 w1 S6 K2 J( B! |' X
步兵的子弹携弹量很重要,这是步枪小口径化的一个重要动力。坦克的炮弹携弹量也同样重要,这是战斗耐久力的关键。一击必杀是梦想,现实中更多的是多回合的你来我往,没有足够的携弹量会非常被动。KF51的炮塔如果配装四联装巡飞弹,携弹量进一步下降到10枚,战斗中更加捉急。
& x3 c) z( y5 k/ M
6 s e) F" C5 M# `但换一个思路:坦克不再是反坦克的主力,而只需要有反坦克能力,携弹量少一点就不是太大的问题了。过去坦克才是反坦克最有力的武器,现在反坦克的手段多的是,真正的坦克战反而不是主流了,或许是的对坦克的火力要求重新思考,多用途而未必是极端的反坦克能力才是主要考虑。但如果这样的话,也没有必要增大口径到130毫米,120毫米够用了。在这一点上,KF51还是举棋不定。这不是大问题,这不是量产坦克,只相当于汽车世界里的概念车,目的在于引出市场反应,帮助确定未来方向。
! h1 G- {6 x% c( R
0 g( e% b0 b, R6 ^9 B% ]
! J0 w) L/ c$ D: K( ^: f
尾舱左侧可以配装可升降4联装导弹-巡飞弹发射系统,但本来就捉急的炮弹携弹量减半8 ^* c3 u, Q5 B4 `6 x7 G
( C9 T) M. y( J! T7 i+ P但坦克配装巡飞弹是符合潮流的。这实际上是增加巡航时间、降低速度的导弹,打击威力依旧,但侦察、目标识别能力极大提高,发射的动静也小,有利于隐蔽。巡飞弹的战斗部尺寸和重量限制小,现配备的以色列Hero-120可巡航60分钟,最大射程60公里以上,战斗部4.5公斤,适合进行非直射攻击,是130毫米炮弹药太少的重要补充。同时,巡飞弹或者导弹增加装药相对容易,再厚的装甲,就没有炸不开的。巡飞弹或者导弹打坦克有突破主动防护系统的问题,这就要靠矛盾相长了,会有办法的。
* \: O; `6 Y, `+ \9 G) d
6 [7 |- C) ]( x, d. P" X$ ~8 T同时,KF51出人意料地用12.7毫米重机枪作为同轴机枪,对于较近的半软目标,可以不必用坦克炮射击,这可以理解为补偿炮弹数量不足的缺憾。不过车顶的遥控武器站只有7.62毫米机枪,似乎应该反过来,7.62毫米同轴机枪,12.7毫米遥控机枪,毕竟遥控机枪对拦截无人机或者反坦克导弹更加有用。+ X2 E1 ~: l3 _
- j, g. S. G) N$ C8 x! j
问题是,遥控武器站的好处就是非穿透安装,所以机枪和弹药箱都在车顶外,补充弹药需要车组人员探出车顶,比较危险。12.7毫米弹药的体积大、重量大,加上12.7毫米机枪本身重量大、后座大,12.7毫米遥控机枪反而碍事。所以就现在的12.7毫米同轴机枪、7.62毫米遥控机枪了。) w C. I; Z# s8 G
7 }' l0 D/ |8 X0 x* n2 o) i+ ?
130毫米坦克炮的炮弹重量增加,人工装填已经不现实了,所以KF51用尾舱自动装弹机,车族减为3人,双人炮塔加车体内驾驶员。但车长前下的车体内为系统操作员留出座位,便于操作无人机、巡飞弹,或者未来增加的其他新装备,如电磁、光电对抗。& G1 j8 d- E; L* F5 r4 Q* G3 I
7 i$ d: c9 t0 ]8 v, y. l# N9 T# h( z0 y
) p9 l5 ^: k6 @0 m% Y
基本车组3人(1=车长,2=炮手,3=驾驶员),可增加1名系统操作员(4)& @5 ?" v. v8 v' L0 e
+ x u- m2 x: X1 I8 S
更加有意思的是防护,KF51没有走更厚更重装甲的老路,而是加大对主动防护系统的依赖。低矮的炮塔、锲形的形状、爆反装甲等已经是的炮塔和车体对前向和侧向的动能弹或者导弹攻击具有较好的防护,问题出在顶攻。3 `# O& T' |+ u$ M3 {1 W
0 z% P6 E1 O$ M$ }在顶攻的方向,平坦、宽大的车体和炮塔既无法增加装甲厚度而不导致重量恶性增加,又不便用锲形等方法增加等效厚度,用主动防护系统不失为有效的防御。顶攻基本上都是低速的导弹、巡飞弹,不大可能是高速的大口径动能弹,主动防护系统的效果也更好。$ `. Y7 ]- t$ U1 v Q
8 n9 a, m7 x& j5 O
其结果是,KF51的车重只有59吨,莱茵金属还计划进一步减重。作为对比,美国M1A2SEP V3重达66.8吨,据说M1A2C配装扫雷铲等附加装备后,运输全重高达90吨!
# F2 J" J- T0 E1 a/ o; u' v& P8 M0 J0 V) u4 H) i& [* f |
KF51的动力还是MTU-MBB873柴油机,计划升级到883,由于重量只有59吨,通过性应该有提高。估计是出于控制成本,没有采用更加先进的混动,大扭力的电动机对提高坦克的加速性很有好处,也可以具有短距离的静音行驶能力,在特定战场条件下会很有用。8 ~; I: X, A7 A1 d) V% a8 L# u" r
0 [/ `3 ]: g9 P" y; a2 I, q% r
7 i1 p. c3 [' R0 b& @+ ]2 _: U
车内的显示和控制高度数字化
) ?4 T6 A+ _6 N7 n6 C
& l) d! |. [3 j H; z在信息方面,KF51具有北约通用车辆架构(NGVA)标准总线,便于整合各种传感器和武器。KF51除了常规的车长和炮手瞄准镜(均带第三代热成像),据说还有周身传感器,在理论上可以实现F-35那样的“虚拟环视”,减小观察死角。在是个车都有倒车摄像头的现在,多加几个摄像头不是问题,用软件把个摄像头的视角“缝合”成完整的实时环视也不难,包括对空方向,结合VR/AR技术,可以大大提高车组的态势感知能力,减少潜望镜的视野限制。传统的坦克潜望镜不知道有多少人实际看过,那正是通过锁眼窥视打仗,俄军坦克在乌克兰还是只有这点视野的话,被“摸”就不奇怪了。
7 f" E" r3 {- d3 a M4 K7 K6 b5 S8 ?, Y( {! d9 T% `0 s/ }
KF51的另一个特点是:减少了炮塔周边和顶上林立的传感器转塔,大量传感器固定在车体周边。传统上传感器以车顶转塔安装为主,这是避免安装需要穿透装甲,损害防护。传感器成本较高,每个传感器都配备一个显示屏更是车内空间不可承受之重,也只能集中安装。但暴露在外的传感器很容易受到损坏,“狙击步枪打坦克”就是专打传感器的,别的反正打了白打。
3 {( F9 E4 g$ L. s
8 T4 D" q, D& i0 p( `3 i# m0 F但传感器白菜化后,分布安装的成本不再是问题,还通过冗余提高了抗战损能力;显屏与VR/AR相结合后,显示系统的占用空间问题也解决了。在穿透安装方面,现代主装甲不是直接暴露在外,外观可见的经常是附加装甲、间隙装甲等薄钢板,穿透安装方便,也对防护影响不大。: x. L% o& }! V- A: X1 A
5 ]& j7 e- E( X1 LKF51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启示:坦克不再是冲锋陷阵的主力,火力追求“够用”和多样化,直射与间射相结合;防护不再追求“抗打”,而是以提高“容错率”为主;机动性重新得到重视,与其靠“抗打”提高生存力,不如在不宜久留的地方不久留,或者在难以穿越的地方意外穿越;但信息方面极大加强。与步兵重点转向战场的信息和特种行动相似,坦克也在向这个方向转型,只是步兵用于窄小的特殊地形,坦克用于宽大的开阔地形,战场火力的主体转向非接触火力,包括炮兵和空中火力。
' f; E. f( f4 U G* f& D4 d, k; a, n
至于T-14“阿玛塔”之类的无人炮塔,优越性或许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突出。无人炮塔较小,重量较轻,但车组全部容纳在车体内,车体加大,重量又加回去了。采用尾舱装弹的话,炮塔的重量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因为无人而降低多少。; U+ }7 ~+ A: p$ N# t# }
( b' l. A6 s' g
0 F5 m6 H1 A) W$ Z! Q @EMBT是另一个坦克概念车
4 f7 l# O. |6 }7 `6 s8 C
6 Q/ W* C" k; ]8 p8 ~% Y+ k
4 z% Z- m! T, e8 _6 u; o9 m" l低位的炮塔内乘员位置达到相当于无人炮塔的效果,但炮塔“窝弹区”太多,不利于防护% w& r1 f, g i6 A
- U8 F+ K, V. ?* y1 M( F' FEMBT那样炮塔内两人低位乘坐,在效果上与无人炮塔相似,可算半无人炮塔,但不增加车体容积和重量,是另一个思路,但这也堵死了车长探身肉眼观察的路子了。探身观察在弹片横飞的战场上是送死,但在复杂路况或者其他需要加强观察与协调的时候还是有用的。用战斗机来比照,显示技术再发达,飞行员还是需要能看见外面的座舱。
' w d4 c& V! a k! m- N9 f2 O+ |4 U
- n% f/ q$ \! s1 d1 E" A半无人炮塔的另一个问题:炮塔“窝弹区”太多,不利于防护。成员低位后,车底的额外炮弹的空间也没有了,加大携弹量的问题。1 `; t' t! ^, W( r
: A0 ?9 _% c; O* H0 Z9 p无人(或者半无人)炮塔是有用的,还是在传统坦克的思路里打转转,好比苏-27之后推出S-37前掠翼,在技术上是突破,但在思维上还是守旧。战场变了。3 e2 M0 D* J2 z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