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9-4 09:56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
6#
楼主 |
发表于 2012-6-12 21:16:30
|
只看该作者
从曾国藩到马克思 – 漫谈晚清外交家容闳的社会关系 中
本帖最后由 萨苏 于 2012-6-12 21:19 编辑 $ T! T5 o+ g6 M1 w3 a) _6 M6 X; K1 p
3 L+ ^) U& F' w' z1 ^+ H容闳的启蒙老师叫作玛丽,妻子也叫做玛丽,有的朋友或许会因此感到头晕。其实,玛丽在英语世界是一个经常会被使用的名字,如同中国人里面叫做秀兰或者小花一样。她们当然不是一个人。$ B) B2 k9 s. e' V2 q
8 r% t9 Q" M: `
毕业于耶鲁,朝廷五品官,容闳学贯中西,一表人才,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堪称钻石王老五,但他一直到四十七岁才真正成婚,实在有些太晚。一般记载说这是因为容闳专注于事业,呕心沥血,顾不上个人生活。这多少有点儿把大清朝的容闳先生当成布尔什维克了。其实容闳并不是那种清教徒式的人物,他曾多次说过“愿得美妇以为室”,并每每为不得其人而怅惘。
. B: G. {' f2 f
$ Z( e3 n* `! I0 s6 y5 |* b. U容闳这个条件还找不到媳妇吗?那对我们这些普通男人来说岂不是打击太大?. i2 ~% [% c$ k5 b) E2 f6 b
% B( b5 `3 C& F8 ?4 d. Y
2 o! l0 i# w3 J从耶鲁毕业的时候,容闳早已剪去辫子,但此后又穿起了长袍马褂。理由,我想第一是他试图在西方世界中仍然保留自己的文化独立,第二,也是要给国内的人看,免得人家把他当成假洋鬼子。不管怎样,这对他在美国寻找伴侣都不见得是加分的因素
% l. _6 i' i+ }) R* ?, @5 j: j: a w0 w, L- H' f6 h! B X
: |: s2 N- w4 z8 b: T, A0 s# j* s其实不是找不到,而是容闳挑得太厉害,据说曾国藩的幕府同僚曾经为他物色了一个扬州瘦马,可说是当时女子中的佼佼者。然而,容闳最终也没能接受。今天看来,他的条件十分古怪 -- 想找一个温良贤淑的美国大脚媳妇。原来,当时中国大家闺秀多缠足,容闳对此非常反感,满族的女子倒是不缠足,但皇上又明令满汉不通婚…… 可是,在美国想找一个愿意嫁给清朝人的女性,而且还要温良贤淑,也实在不那么容易 --无论何时何地都难免有女性会青睐个性男生,但这种女性多半亦是野蛮女友。一来二去,容闳就给耽误了。# _+ T! o7 ~, A2 N9 K- w3 ^: I: j
9 E9 d b ^9 `1 g6 g, q7 K也许,漫长的等待只是为了更美好结局的到来 -- 1874年,四十六岁的容闳 – 一个当时可以在中国作爷爷的年龄,在一名牧师的家中偶然邂逅了一个二十二岁的美国家庭女教师玛丽.凯洛尔。玛丽的美貌和聪慧,容闳的学识和风度,形成了相互吸引的力量。那名作为主人的杜吉尔牧师注意到“两人的眼睛如磁石般相互吸引”,于是决心从中撮合。结果十分美满,第二年,玛丽小姐嫁给了比自己年龄大一倍还多的中国人容闳,并且把自己的姓改成了“Yung” – 这是当时“容”在美国的拼写方法。5 B& t h- Y( C8 E' {
# i1 Z, x5 s0 O6 P
尽管不免有文化的鸿沟,两人的年龄也相差甚大 – 这种差别就是今天恐怕也要上报纸的 -- 但这段婚姻的幸福是无法抹煞的。玛丽为容闳生了两个儿子,其中长子被起名为Morrison Brown Yung(中文名容谨彤,后奉父命回国效力,病逝于天津),其中,Morrison是容闳的启蒙学校马礼逊纪念学校的名称,Brown是把容闳带到美国的教育家勃朗(Rev. Samuel Robbins Brown)牧师的姓。9 x: ^$ n: k/ { l1 U
% G! S4 C: l; w) O% e: d8 B2 x
唯一遗憾的是玛丽在婚后第十一年不幸病逝,容闳伤痛之下,终身未再娶,甚至很少走进原来和玛丽共同居住的庭院。 Z8 `3 F4 z: ^+ i U( r, O5 }1 r
2 @/ z* @2 m# I+ u) s+ `4 g用中国相术说法,或许是容闳过于命硬,玛丽这个大脚姑娘也无法浮起这条大船来。
0 P5 @ v; K1 C: ?! T3 r' H3 S+ p. [9 ^7 R9 g9 B# C0 E! A
这是第一个玛丽的故事,而第二个玛丽,便是前面提到容闳的启蒙教师,澳门马礼逊纪念学校的玛丽.温斯塔尔。 i4 e% _- f: X7 ^( J( Z3 @
1 |" b% N6 S! {( j
容闳对这位玛丽夫人颇有记忆,他在自传中说,“时才七龄,当时情形,深印脑中”。马礼逊纪念学校原是女学,后来才开始招男生,所以女生宿舍条件较好。容闳年纪小,玛丽夫人“乃命居女院中,不与男童杂处”,但是,在学校中男生可到外面去玩,容闳却只能与女生“禁锢于三层楼上,惟以露台为游戏场”,不免萌发“逃出藩笼,还我自由”之念,也真的曾经“雇定盖篷小船,乘间脱逃” --不止他一个人跑,还约了六个女生一起跑(“得同志六人”)。结果被抓回来,容闳是唯一受罚的,站在桌子上头戴尖顶纸帽罚站,胸前被挂上一个牌子,上面写着“逃徒”二字。虽然惩罚严厉,但容闳并没有怨恨,后来评价 -- “这个郭夫人,真会恶作剧。”
! E- h6 M& G7 f/ O1 F6 {/ h5 v' A9 X9 M7 {6 V& L0 P- {+ P
玛丽.温斯塔尔中文名温施娣,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巴夏礼的表姐,她原是伦敦女性教育院的一名教师,1834年在马六甲英华学校读书期间与传教士郭实腊(Karl Friedrich August Gützlaff)相恋成婚,此后到澳门教书,容闳就是在那里和她相识的。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方面驱逐在澳门的英国人,郭实腊夫妇也在被驱逐之列,被迫迁往香港,但玛丽仍委托在澳门的美国教师勃朗照顾容闳,正是这位牧师后来将容闳带到美国,才有了这位“清朝第一名留美学生”此后的种种传奇。4 I$ W5 w8 h3 ]6 p+ R0 \* p
& u4 m4 j3 m0 e, _) M; r& s7 v
0 Q* H: {8 F& ~2 d( K. L3 ?
英华学校,玛丽.温斯塔尔曾经供职于此( {" P6 z+ h- A
0 W2 N4 _. B2 G" s8 U: u
% L' p) p: r1 i- [, k郭实腊是一个无论在东方世界还是西方世界都评价复杂,毁誉参半的奇特人物。1849年,由于自己的所为在英国引发巨大争议,郭实腊从中国启程回欧洲,试图为自己辩护,途中,玛丽.温斯塔尔病逝于新加坡。
' C+ F. S5 h% n$ f- V% r0 @
" U9 q: Y. N* }这是第二个玛丽的故事。1 z6 _% l. z" e9 f3 n; {" n8 C" L
+ h# v& z; c' |8 d* o还有第三个玛丽 --玛丽.温斯塔尔是郭实腊的第二个妻子,很少有人知道,郭实腊的第一个妻子也叫玛丽,她是从伦敦传道会到东方传教的修女,原名Mary(Maria) Newell,中文名纽惠露。两人在1829年成婚,但1831年这位夫人因为难产身亡。
; h. i- C- y1 W+ Y4 W, W) W$ X) L) S4 b+ D- h
其实,还有第四个玛丽的故事……) s, B5 r( \+ e6 {3 T- L
; h& g5 ^7 c5 i
应该说,第四个玛丽的故事,是偶然看到的,她应该和容闳没有见过面,只是有间接的关系。所以,写容闳本来不应该去关注她。甚至,她本人的故事也许亦不是我要写的重点。然而,因为追踪她的存在,却引出了一段我没有想到的历史。这是一段也许有些忧伤,却如海风般淡淡深入你心里的故事。! O, {" [( W/ l1 b, F4 s( M( V
- j, a( X' B4 |' B, j
这个故事会告诉你,荒漠中也有甘泉,一个伟大的灵魂,即便沉沦在永久的黑暗中,也会闪出照亮他人的光芒。
! H. A4 @5 m Y+ T# `
6 Q, J( \7 ?; H$ [4 r% E m4 [( R: G# U容闳的故事,如果细心,或许大家也可以找到,我只是一个加工者,而第四个玛丽,确切地说,她的姐妹的故事,也许萨是一个发现者,期待着,我能把这个不同寻常的故事讲明白。/ t7 K; c4 ~, C! |- }
& a S( r4 n5 }7 K3 ][待续]
f2 U8 v0 u/ Z. U! Z" G)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