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s6 ~$ r- t/ [+ U1 w. {1. 莫卧儿帝国/ O( N8 w" g# `/ X
& T# _7 v4 D! L: d莫卧儿王朝是印度历史上最重要的篇章。公元前185年统一印度次大陆的孔雀王朝灭亡以后,一千八百年间印度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此起彼伏的军事强权最多赢得半壁江山,大一统局面直到莫卧儿王朝才重新实现。4 q2 l% c* D' V4 v
0 I! [% H7 @* _. g. ], o莫卧儿王朝和一百多年以后兴起的满清王朝颇有相似之处,都是以异族征服者的身份统治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两个王朝都产生了数位彪炳青史的明君,莫卧儿王朝的阿克巴、沙贾汗、奥朗则布三位君主堪比满清王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然而莫卧儿王朝的中央集权远远未能达到满清王朝的水准,奥朗则布死后不久便出现群雄割据的局面,中央政府有名无实,给了西方殖民者趁虚而入、分而治之的机会。莫卧儿王朝见证了印度的衰落和英国殖民者的征服。1858年,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作为印度大起义的傀儡领袖被英军俘虏,被迫退位流亡缅甸,此后印度正式沦为英国殖民地。
. \# t2 p$ X9 B$ \1 h9 u: S9 [3 p
3 q6 b7 Z# t; @8 b* K Z莫卧儿王朝的创建人巴布尔生于中亚的费尔干纳谷地(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父亲是帖木儿的五世孙,母亲是察合台汗的七世孙,因血统高贵而拥有强劲的政治号召力。"莫卧儿"(Mughal)是波斯语,泛指迁居中亚的蒙古后裔,其中的佼佼者当属帖木儿。巴布尔的时代帖木儿帝国已经分崩离析,昔班尼汗统帅乌兹别克大军席卷河中,攻城略地。1501年,18岁的巴布尔被昔班尼汗击败,被迫南下阿富汗,以喀布尔为根据地。此后二十年间,巴布尔矢志恢复故国,屡次出击河中,但面对强盛的乌兹别克汗国,颇感力不从心。多年后巴布尔在回忆录里自述,光复撒马尔罕的失败是真主赐予他的最大礼物,因为北方的挫折迫使他向东南发展,最终创建莫卧儿帝国。
+ Y, J/ \3 e! l. w
" }6 I& l9 B* g) {1524年,巴布尔领军入侵印度。此时的印度依然处于分裂局面,北部的德里苏丹国控制印度河、恒河流域,中部的五个穆斯林政权合称德干苏丹国,印度教政权维贾亚纳加尔王国统治南方。此后的六年间巴布尔发动三大战役,最终灭亡德里苏丹国,征服北印度。
9 ?1 x, ^+ ?, q: O, Q
/ F; @. u* o* \. M E3 Y5 z印度素以辽阔富饶、人口稠密著称于世,无论是德里苏丹国还是中南部的其他割据政权,都能够集结数量庞大的军队。巴布尔入侵印度的军队,却只有区区一万之众。1526年爆发的帕尼帕特战役,巴布尔以12,000人击败德里苏丹的十万大军;次年的坎奴战役,巴布尔再次以12,000人击败拉其普特联邦的十二万大军。如此惊人的战绩简直堪比亚历山大大帝。8 H2 k+ c4 d/ F* b- R4 y
3 J( C% [8 ?6 R' O- [, @巴布尔成功秘诀是充分利用火器的杀伤力。十六世纪初的印度人对火器并不陌生,德里苏丹国新都阿格拉(Agra)要塞上就备有城防火炮。然而历代德里苏丹王朝都来自中亚,竭力保持草原民族的骑射传统。火炮虽然威力巨大,但无法融入以骑射为核心的战术体系,因此只能在城池攻守战里显神威。巴布尔和奥斯曼土耳其苏丹萨利姆一世是同时代的人,后者于1517年率领装备火绳枪和火炮的奥斯曼军队入侵叙利亚和埃及,击败享有盛名的埃及马木留克重骑兵。巴布尔敏锐地认识到火器的战略价值,聘请土耳其专家莅临指导,成功地将火枪、火炮和传统骑兵战术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t7 G& {' r5 o, U
; N2 U, l; v- I
1526年,巴布尔在印度帕里帕特平原遭遇德里苏丹易卜拉欣·洛迪亲率的十万大军。巴布尔将阿富汗骑兵部署在两翼,火炮集中部署在战阵中央,前有鹿砦防护,两旁有火枪手辅助。德里苏丹以三百头战象和数万骑兵冲击巴布尔的战阵中央,但遭遇猛烈的炮火袭击,伤亡惨重举步维艰。与此同时,巴布尔命令两翼骑兵包抄迂回到德里苏丹大军的侧后发起攻击。印度大军夹在弹雨和箭雨之间,几个钟头之内便溃不成军,德里苏丹力战身亡。次年的坎奴战役,巴布尔故伎重演,密集中路的火枪手和火炮再显神威,击败了拉纳·桑迦统帅的十二万拉其普特大军。
" q' L. `+ a/ f* ]* q0 [1 S8 e9 T2 n( i3 T. q8 E$ e) w" n. Y
巴布尔征服德里苏丹国以后不久便病逝,其后是二十余年的动荡时期。巴布尔的儿子胡马雍长期流亡波斯,直到1556年才夺回敌位,但几个月以后意外死亡,于是年仅13岁的阿克巴闪亮登场,史称“阿克巴大帝”。, w9 g& S0 @1 a a+ |! p
% W6 g, y# J- h( C0 z/ t/ E& g0 W
阿克巴在父亲流亡波斯期间出生,幼年在强悍的阿富汗部落渡过,整日舞枪弄棒,耽误了教育,终其一生都是个文盲,但他的智力却远胜饱读诗书的祖父和父亲。阿克巴记忆力超群,头脑吸收储存了广博的知识和信息,正因为从不读书,阿克巴可以超越教条的束缚,随心所欲地解构理论,结合实际。" d) P7 f0 I1 @ I$ F: J
4 |& B' o6 q& ]; A! O( _4 U1560年到1576年,阿克巴连续用兵,统一了包括马尔瓦、拉吉普特、古吉拉特、孟加拉等北印度各地;1576年到1595年,阿克巴剑指西北,逐步收复阿富汗,吞并信德和克什米尔;1591年以后,阿克巴开始征服印度南部,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奥朗则布时代才圆满结束。" ? ?; Y! ?# F" ?% p
, e0 g" _( @9 O5 [/ t5 w
阿克巴最大的贡献却是在内政方面。莫卧儿王朝实行封建采邑制,部落首领和贵族是领取国家采邑的封建主,从采邑的产出中提取俸禄和军费,战时领兵为国效力。采邑制的主要问题是封建主往往隐瞒产量,造成国家税收的流失。阿克巴耗时十年进行税制改革,期间取消采邑,各地权贵从国家财政领取俸禄;然后派遣税务官员进驻各地,丈量土地,收集产量、价格等等资料。阿克巴根据税务官员收集的资料汇总,计算帝国内每一块土地的价值以后,以十年的平均水平固定税赋标准,然后重新分配采邑,从而杜绝了采邑制度的种种弊端。# p5 e! z3 x. f' B* q
/ s5 p8 o6 ]/ I% [9 K
阿克巴还以莫卧儿军衔为基础创建了官阶俸禄制度(Mansabdari)。官阶最低十夫长,最高万夫长,总共三十三级。帝国所有的文官武将都挂军衔,按官阶领取俸禄或采邑。阿克巴规定官阶或采邑不能世袭,将官的子女必须白手起家。然而印度千余年未有大一统的局面,地方势力根深蒂固,各地豪强保留相当程度的自治,名义上承认莫卧儿皇帝的宗主权,以换取高官厚禄。皇帝为了收买人心,往往对其子孙破格提拔,结果口子越开越大,百余年后各省总督官位世袭已成惯例,皇帝成了橡皮图章,这是后话。
- Q: ^; ^# Z1 f' P3 [9 g+ D# \7 h) |
真正让阿克巴名垂青史的却是他的宗教宽容政策。虽然印度此前被来自中亚的穆斯林征服者统治了三百余年,绝大多数人民依然信奉印度教,因此宗教政策直接关系到莫卧儿王朝的长治久安。阿克巴为了表示他对印度教信仰的尊重,迎娶信奉印度教的拉吉普特公主,并且废除了印度教徒去圣地朝拜的香客税,以及对非穆斯林征收的人头税。阿克巴将莫卧儿皇帝塑造成一位君权神授的精神领袖,超越宗教纷争的最高仲裁,他的朝廷允许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耆那教、拜火教的学者共聚一堂,辩论宗教、人生、救赎、超脱和永恒的真理。
; O9 @9 q# O% H* D
. Q5 h* w# W9 T3 `. n- U$ y. ?阿克巴在位四十九年,开创了莫卧儿王朝的黄金时代。然而阿克巴的晚年却相当不幸,1600年太子萨利姆起兵造反,企图抢夺帝位。阿克巴平息了叛乱,却无法挽回亲情,便有意立长孙忽苏鲁为皇储。1605年,阿克巴去世。萨利姆立刻强行继位,帝号贾汉吉尔。忽苏鲁手持阿克巴的传位遗诏起兵造反,父子俩大战一场,结果忽苏鲁兵败,被囚禁一生。莫卧儿王朝换代不实行长子继承制,而是取决于皇子之间的相互竞争。每遇皇帝驾崩,诸皇子往往上演骨肉相残的夺位大战。这种王朝交替的丛林法则对于皇子们可谓残酷而致命,却并未动摇莫卧儿帝国的根基,因为胜负通常立见分晓,不会发展成持久内战,而新君为了巩固权力,也往往大赦天下,既往不咎。
% j! [3 n1 D" E" v$ e3 q5 h. ^* n. Z4 ]4 X T
正所谓天道好还,贾汉吉尔夺位十八年后,儿子沙贾汗也起兵造反。沙贾汗曾经是阿克巴膝下最受宠的孙儿,成年以后领兵打仗,是名闻遐迩的战将。沙贾汗造反以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派人去杀了身陷囹圄的长兄忽苏鲁,除掉最有威胁的竞争对手。尽管沙贾汗战功卓著,依然不是父皇的对手,被迫无条件投降。所幸贾汉吉尔不久便因酗酒过度而病逝,沙贾汗顺利继承帝位,立刻下令杀害自己的四个兄弟,以及忽苏鲁的长子。* W" _# b. J( C5 k
! X/ t/ \0 }8 j# |3 m& G
沙贾汗的军事和文化方面的成就都堪比巴布尔和阿克巴。他镇压了印度中部的穆斯林反叛,击退了葡萄牙殖民者对孟加拉的侵袭,吞并了几个拉其普特小邦。沙贾汗将莫卧儿帝国打造成一架庞大的军事机器,各地贵族所辖军队猛涨四倍。多亏沙贾汗发展经济和鼓励贸易的种种举措,国家财政才没有被庞大的军费开销压垮。沙贾汗治下,印度的艺术、工艺品、建筑等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他主持修建的德里红堡和泰姬陵,至今享誉世界。
. m& S6 J% O7 n% @1 p* I7 l
& T4 X6 `) V" }+ R3 K8 S2 y) T9 U沙贾汗晚年也未能摆脱皇子造反的宿命。1658年,沙贾汗病危。长子达拉自封摄政王,遭到诸皇子的反对,后者在三皇子奥朗则布的领导下起兵讨伐,经过一系列血战击败了达拉的军队。尽管此时沙贾汗已经病愈,奥朗则布依然以疾病缠身为由将他软禁,自己登上帝位。沙贾汗在软禁中渡过了生命的最后八年,期间衣食无忧,女儿和妃嫔都在身边照料,也算是奥朗则布这个逆子尽了一点孝心。3 b" C& ~7 s( [2 N: {0 k
2 k) `9 T6 H- j9 h( s9 c& G z7 w奥朗则布是莫卧儿王朝最后一位雄主。他统治印度的五十年间,帝国疆域进一步向南方扩张,已经到了无法有效管理的地步。奥朗则布统治前期,两千夫长以上的高官共有191人,后期增至270人,新进高官几乎都来自新征服的中南部,但这些地区的税收远远比不上经济发达的北部。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税赋于是一涨再涨。抗税事件因此层出不穷,而且经常是地主带着侍卫和百姓对抗朝廷税务官员。地方豪强之间的联姻加上宗教的凝聚力量,使得孤立、自发的抗税行为演变为大规模的武装起义。奥朗则布废除了曾祖父阿克巴的宗教宽容政策,恢复了异教徒的人头税,客观上也助长了印度教地方豪强的离心离德。
, H% O! s4 @, H5 U! M* n6 p8 z/ [
2 f. d8 o( i# C/ t7 U奥朗则布的有生之年,依靠雷霆手段镇压各地暴乱,勉强维持住了大一统局面。1707年,奥朗则布去世,留下一个积重难返的烂摊子。收拾这个满目疮痍的局面需要阿克巴大帝的雄才大略,可惜奥朗则布的子孙都是平庸之辈,莫卧儿帝国的中央集权迅速崩溃。1717年,孟加拉总督贾法尔汗率先拥兵自立,开创纳西里王朝。1722年,阿瓦德总督步其后尘,自立门户。1724年,莫卧儿王朝宰相离开德里,驱逐海德拉巴总督,开创阿萨夫·贾赫(Asaf Jah)王朝。
% o* T) o2 c: {- \+ D: P. i5 S1 S* o: E/ @ Y# B2 v6 P( z" x8 t
这些地方割据势力跟莫卧儿王朝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名义是还都承认德里皇帝的宗主权。阿萨夫·贾赫以海德拉巴为中心建立了一个独立王国,印度南部各省总督都俯首贴耳。尽管如此,阿萨夫·贾赫依然不敢称王,海德拉巴王国历代统治者都自称“国相”(Nizam-ul-Mulk)。相比之下,崛起于德干山区、信仰印度教的马拉塔人就完全是一副革命者的姿态,一代雄主巴吉拉奥率领马拉塔大军征服了帝国西部大片土地,1737年甚至攻陷德里,纵兵掳掠以后迅速撤回根据地。仅仅两年以后,波斯王纳迪尔沙入侵印度,在卡纳尔战役中击败莫卧儿大军,俘虏皇帝穆哈默德沙,然而乘胜进入德里,洗劫屠戮一番之后满载而归。
) l2 X. F. O/ O M9 c) @
+ ]4 f7 p2 a" q$ r' f- U+ M莫卧儿帝国在接踵而来的打击下四分五裂一蹶不振,给西方殖民者提供了一个施展身手的大舞台。
& @+ Q: p8 r- v8 F$ U& m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