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颜薄命,英雄气短,多情总被无情恼……
9 C# Q0 }& t4 p. j- G2 E, v4 P8 W0 n, v, a9 I2 o
———— 评赵琨《金庸笔下27女子》8 _3 t* C* V8 Z t' p1 ?* @
8 d4 w8 j, {, p6 [" i" x
1.阿朱
3 P6 Z8 Y, t) C; N7 Z* c
9 Q$ r. ?( J) B& W9 D% E# q4 d/ r“燕子坞前从此醉,杏花林里向来痴。红颜老却英雄在,落日牛羊归去迟。”
4 f0 g! ?( W& ~ U# @: w
4 J( m. J( q( i5 N) O3 S- Z, w阿朱和萧峰的爱情其实乏善可陈,从最初的一见倾心到最后的代父而死,几乎都是阿朱主动选择的结果,而萧峰所谓的独闯聚贤庄求医,与其说是为情,彼时尚未有情,不如说是为义;其说是为义,更不如说是萧峰满腔郁闷下的自毁行为,只是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支持一下自己。就如事后萧峰被萧远山所救后所幡然醒悟的那样,他这样做并不是如他人生最终谢幕时那样,是“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殉道行为,完全是情绪压抑下的自杀行为。萧峰是很情绪化的,而且又背负着悲剧英雄的角色使命,估计年少时就有这种轰轰烈烈英勇就义的童年梦想,一旦有了时机,就迫不及待的要完成人生最后也是最亮丽的一笔。聚贤庄这次只是不成功的预演,虽然场面上可以,也一样以一敌众,杀的血肉横飞,但是缺少了金庸所需要的“大义”,一切就只是闹剧,所以没死成,但是也出尽了风头,完成了对其英雄气概的丰满化。但是在书的结尾,明明大功告成的情况下,萧峰故态复萌,终于把自杀进行到底,完成了金庸对“舍生取义”的追求。
; c, i1 ?0 r, ]' Q0 s
; a2 p9 F! |# p0 d3 S对于这样一个注定要死的轰轰烈烈的人,爱情显然是不重要的,所以倒霉的马夫人被不屑一顾。而阿朱的爱情也更象是贯穿萧峰一生的悲怆的关中秦腔中偶尔温情的江南丝竹,只是点缀而已。假如阿朱没有死,我倒不担心两人不能白头偕老,但是能否这样让萧峰刻骨铭心却未可知,坦率的说她只是第一个走进萧峰并被他接受的女子而已。对于萧峰这样的大男子主义者来说,阿朱这样从小生世凄惨,为奴为婢,擅长察言观色,体贴入微的女子,无疑最具有优势,因为他们本来只需要附庸。和她相似的还有《鹿鼎记》中的双儿,一样百依百顺,一样小心翼翼。这样的性格帮助她成功的走近萧峰,也注定了她日后的悲剧命运。作为附庸,心中从不把自己和对方放在平等的地位,总有些自怨自艾,感情一旦遭遇波折就觉得无法挽回,只有一死了。一样的亲情与爱情的冲突,在金庸的书中出现好几次。我们看到,赵敏选择了爱情,不愧是敢爱敢恨的草原之女;郭靖选择了亲情(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也是一个礼教束缚下的儒家之侠的选择(由此看黄蓉十分可怜,为国为民为师为友,都在为情之前……);而我们可怜的阿朱选择了所谓的“两全”,救父全孝,为情殉死,结果酿成全书第一大悲剧(以前读时,谓之全书第一哭点,无人读之不落泪。)然而大家眼泪擦干后一想,这完全是自找的……爱情不是用你所爱的方式去爱,而是用对方所需要的方式去爱,象这样害人害己的例子,值得众多痴男怨女们警醒,为什么你自以为为对方付出了那么多却只换来无言的结局呢……
* e# S; ^& W6 |8 G# P) V0 b# L, [8 c
“塞外牛羊空负约……”每次读到萧峰在雁门关外抚壁长思那段,心中总是唏嘘不已。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