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资本主义

相关日志

分享 边陲国家的科学文化发展 —— 科学的本土化(转)
gordon 2016-10-10 07:39
社会学家亨利在以依赖理论说明第三世界的文化变迁时,指出: 16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之前,核心与边陲国家文化变迁的形态。大致是相似的。 由宗教精英所提供的宗教象征满足了一般民众的认同需求,宗教成为文化体系中的主要部门,艺术、哲学以及其他工具性知识,都附属在此一部门的认知宣称之下。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出现,核心与边陲的文化遂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核心国家在建立其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过程中,新兴的精英逐渐控制国家机关, 有系统地将科学与生产活动连接起来 ,并建立全球贸易体系。 传统的前资本主义文化形构也遭到瓦解:资本主义以“市场理性”以及科学性生产活动的“工具理性/技术理性”, 取代了神话、仪式的理性 ,以及宗教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以“形式/工具理性”和以“价值理性”为原理所组成的两种生活领域之间的平衡关系因而遭到破坏,目的理性行动所构成的各个次领域,逐渐凌驾在宗教理性之上,成为文化变迁的主导形态。 在核心社会中,文化变迁的主导形态是“形式性与科学性的理性化过程”。然而,边陲社会中文化变迁的主要形态则是一种“结构性与象征性的过程”, 其主要目的是要面对使该社会沦为边陲化的外来文化霸权,并加以正当化。 注:这是台湾学者写的,这一段主要是说台湾。 ****************************************************************** 亨利以边陲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特征来说明这一点。由于边陲资本主义社会接受了它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特定角色,其 生产基础往往极为狭窄。它通常是根据国外的需求,以“原装设备加工”,即oem的方式,生产单一产品 ;而不是根据国内的需求,或技术的创新。 结果,边陲经济体系以极少变化的方式,生产同样的产品,这些产品大多属于初级产业性质,它们对科学新知的需求极小,科学在国内扎根与制度化的可能性随之降低,结果以形式科学合理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也无法获得成长。 由于边陲社会的生产过程是由外部的核心社会移植过来的,其技术资讯并不是由边陲文化体系所提供,因此,边陲文化体系并没有将其知识生产部门科学化的必要。大多数边陲国家虽然也有所谓的“大学”,然而,大学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在推动文化体系的合理化,而是在训练其“加工生产体系”的维修人员。严格说来,这样的大学并不能说是西方意义的大学,充其量只能算是训练技术人才或维修工程师的技术学校而已。 ****************************************************************** 由于边陲国家的知识生产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在训练其“加工生产体系”的维修人员,其知识生产部门所从事的研究也充满了“加工生产”的性格。 注:这就是郎咸平所说的,大学生为什么没法就业。 ****************************************************************** 中国大陆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有军工部门拉动,有内需啊,有内生动力。 注:早年哈军工的飞机系,也是搞维修的。结果冲动了 ****************************************************************** 自卑与超越,正因为自卑,才有内生动力呢 注: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东东,不针对 单一的个人
16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终点
热度 18 天柏 2016-5-19 08:43
现在好像公认共产主义的终点是奴役,我看资本主义的终点也是奴役,殊途同归。我们有生之年可能会看到少数权贵长生不死,成为神,其他人根据能被机器替代的程度来决定寿命和生殖权。
619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不被剥削的痛苦 —— “狼吃人”
gordon 2016-5-1 03:50
  “羊吃人”和“狼吃人”这两种资本原始积累的性质和结果不同:“羊吃人”是本国资本剥削国内农民,将社会分化为一无所有的“自由”劳动者和被役使劳动者的资本两极,以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它是早期资本 主义 发展的重要前提。而“狼吃人”是外国资本剥削中国农民,既有中世纪的匪盗式劫夺,又包含资本 主义 条件下特有的行业、地区间经济剥削。 在国内,具体表现为工业剥削农业,城市剥削农村,被剥夺的 佃农 财富和资金,绝大部分流向城市,导致农村资金枯竭。结果,农村只有破产农民一极,并无役使破产农民的资本聚集,形成“一头沉”式的贫困积累 。有些地区甚至只有小贫赤贫之别,并无贫富之分, 问题已经不是 佃农 普 遍借债和无力偿债,而是无债可借 。35 由于农村失业、半失业和富余劳力数量庞大,人工低贱,不仅机器耕作无望,连畜力使用也显得不经济,以致一些地区纷纷 由牛耕倒退回到锄耕 。在国际,欧美列强和日本是先进工业国,中国是落后农业国,全国大部分或绝大部分资金和财富流往欧美列强和日本。即使充当剥削农民主要 经手人的官僚、军阀、地主、商人、买办、高利贷者,也只分得一杯残羹。就是这杯残羹,相当部分也因购买洋货或出国观光、旅游、考察、探亲、医病、留学、置 产、移民,或将金银、钱财存入外国银行等,最终流向了国外。资本、财富积累全部集中在欧美列强和日本,中国成为贫困一极,全国一穷二白,建设无资金,产品 无市场。 为了活命,度过眼下难关, 佃农 除了勒紧裤带,最大限度减少消费,还不得不压缩生产开支,降低耕作质量 。 生活费用则绝大部分用来果腹充饥,家庭消费的最大比重是食品,衣着、教育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费用极少 。 ******************************************************************************** 金融革命解决了问题 问题已经不是 佃农 普 遍借债和无力偿债,而是无债可借 。 ******************************************************************************** 有点像马略的军事改革 最典型的一个军事术语 “马略的骡子” 由政府提供兵器,或者说公共品,例如种子培育啊,之类的 ******************************************************************************** 不是公司+农户,而是 “国家” +农户 的模式 赤贫人口 ******************************************************************************** 按道理来说,个人风险好,利率应该高呢。更大范围的互助 ,降低了风险。 压低了利率 。 农业嘛,收入能保证的 ******************************************************************************** 著名农学家沈宗瀚先生(注:沈宗瀚( 1895 ~ 1980 ),中国著名农学家。)回忆其母校北京农业专科学校 1915 年前后的教学情况时,这样写道:“外籍教授对中国情况茫无所知,自不待言。即使中国籍的教 授,多系日本留学生及京师大学堂农科毕业生, 教学中多摘译日本课本为讲义,购用日本动植物标本以代本国实物 ,农场实习不过播种、除草、施肥、收获等普通简 单工作,教授与学生对于中国农业认识甚少,遑论研究改良。”而那时的农科学生“几乎均为城市子弟,对于实地农情,极少明了。”(注:沈宗瀚:《中华农业史 论集》,台湾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第 23 页。) ******************************************************************************** 科研也是烂 上个世纪 20 年代以来,在中国各农科大学任职的教员通常都是只教书授课,不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研究工作。这是因为,中国农业大学初创时, 教员很少,教学任务非常繁重 。根据政府教育部规定,大学教员每周必须授课 24 学时,一个教员要能完成额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同时开设很多门课程,例如一个专攻动物饲养学的教 授,他可能除了自己的专业课程之外,还同时要教作物育种学、植物保护学等。大学教授们已经没有时间精力来从事科学研究了;二是当时 学校的经费短缺 ,无法为 教员添置必要的研究设备和试验用品,教师们只好安于教课,维持现状;三是当时的一些专业农事试验机构,既缺少经费又缺少人才,更无科研学术积累,无法开展 切实的农业研究。就连号称国家级的北京农事试验总场,竟委任一位没有受过现代农业科技训练的中国“末代状元”刘春霖为场长,农业研究机构的研究创新能力之 低下,就可想而知了。(注:周邦任、费旭:《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年 10 月,第 33 页。) 当时任南京金陵大学农科主任的过探先教授(注:过探先( 1886 ~ 1929 ), 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棉花育种的创始人,著名农业教育家。)撰文提出:“吾国最初之农业教育设施, 教者缺乏实地之经验,故不得不空袭东西之旧说,国内又绝 少农事之研求,足供教材之选择,故不得不翻译国外之课本;学者亦毫无真实之目的,只求进身之阶梯 , 故实习则敷衍塞责,谋业则困难倍多,学非所用,用非所 学 ,有来由矣。”中国大量延聘外国农学家来任教讲学,也存在许多问题。正如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唐启宇(注:唐启宇( 1896 ~ 1977 ),中国农业经济学家,农业史学家。)所指出:“然而殊方之士,异域之人,对于吾国背景与环境,无深到的认识,若与其谋大纲大策有确切之贡献,是属不智,此为国人应行解决之事,可以自求解决者也。”(注:唐启宇:《四十年来之中国农业教育》,《农业周报》, 1935 年, 9 期。) 1915 年前后正在北京农专就读、后来成为中国著名农学家的沈宗瀚教授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吾国)大学设立农科则始于清末北京京师大学堂,学生来自各省,聘请日人教授,用日文讲义及日本图表标本讲解学理,对于中国农业问题殊少实地研究。”
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大清是如何“印”出十年繁荣的?(转)
热度 1 gordon 2016-4-29 01:19
清朝末期,甲午海战之后,清朝又进入一轮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特别是1901年, 慈禧颁布新政之后,相当于承认戊戌变法的措施是正确的,直接带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大发展 ,这个周期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这是史学家基本的共识,也就是所谓的“繁荣十年”。 在这个时期,清政府做了很多事情,那些修园子等类的事情不必赘述,军备上最为典型。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海战惨败后,首只近代海军舰队便不复存在,大清帝国似乎没有近代海军这个大军种了。 但 事实并非如此 ,大清于战败后的次年,即1896年又开始了重建帝国海军之路。1896年5月,总理衙门指定许景澄向德国订购的3艘穹甲巡洋舰中的最后一艘 “海琛”号军舰北上驶抵大沽,另外两艘“海容”、“海筹”已分别先期驶抵大沽。1897年夏天,在英国订购的“海天”、“海圻”号巡洋舰到达大沽,按期到 达的还有德国实硕厂制造的“海龙”、“海青”、“海华”、“海犀”号鱼雷艇。5艘巡洋舰、4艘鱼雷艇,使海军的实力猛增。尤其“海天”、“海圻”属于二等 巡洋舰,是大吨位军舰。1909年,在日本订购的14艘小型舰艇全数到达。 除此之外,大清还大肆编练陆军新军,新军的编练从1895年开始,到1904年,新军的规模就已经达到18万余人,估计太平天国这样的不安分之人,面对洋枪洋炮,彻底歇菜了。由于是新军,武器装备大部分都是从国外采购的新式装备,支出浩大。 此时的大清,不仅经济腾飞,而且武备强大,用“盛世”来形容似乎并不为过。 清朝武备增强,民族资本主义也得到了发展,看起来又一个“强盛”的大清出现在世人的面前,但是,这种“繁荣”从财政上得不到证实。 对 外战争中不断地战败,大量的白银外流,仅仅马关条约,赔偿金额就是2亿两白银,加上利息和其它支出,清朝需要赔偿三亿两以上。清朝此时是赤字财政,按史料 记载:从康熙中叶开始,每年财政盈余约500万两,乾隆中期以后年均结余也在1000万两左右。鸦片战争之前的年度财政盈余也超过500万两,到鸦片战争 后的1847年,财政结余约380万两。甲午战争前的1893年,国家财政结余约760万两。 清朝财政赤字的真正起点是甲午战争之后 ,1896年赤字高达 1292万银两,1899年为1300万两,1903年的赤字高达3000万两,此后的清朝廷债务缠身,一直到1911年灭亡之前仍然如此。清朝后期,财 政是债务缠身,根本没钱。 可是,清朝又确实很有“钱”,没有钱如何进行大规模军备?如何修园子? 清朝实行的是银本位,白银无法印刷,这是一定的,清朝这戏法是怎么变的?清朝后期的表面繁荣,就支撑在这个戏法之上! 虽然,白银无法印刷,但“钱”还是可以印出来的。 我们都知道新兴国家是如何印美元的,清朝也有自己独到的招数。既然白银都流到境外,那自己就用铜来代替白银,“钱”就出来了。 前 些年,安徽凤阳一位农民挖地基时,挖出约十来斤的铜圆,发行的时代是宣统三年,直径2.9厘米,厚0.11厘米,重量约9克,合古代约两文多、不到三文的 重量。当清政府宣布铜元成为法定货币的时候,意味着很多“新钱”也就出来了,这种铜钱的机制钱大约从1901年前后开始大规模出现,也就意味着市场中,开 始出现大量的新钱(相当于假白银),与白银共同流通。也就意味着从1900年之后的清朝繁荣,和印“钱”直接相关。 可是,我们知道一件事,古代实行贵金属货币制度,铜矿需要开采和冶炼,铸钱是需要成本的,铜钱的面值也需要与白银的价值相对称。 比 如: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道光二十年前后的时候,一两白银可以换制钱一千五六百文,到咸丰时期,可以换到两千两三百文。但不管白银 与铜钱的比例如何变,都有兑换关系, 老老实实铸造铜钱,或许可以盈利,但不能实现厚利,还是解决不了清政府的财政问题 。 但清政府又进行了创造性动作,上述9克重的铜圆,实际价值为两文多,面值标注为十文,清政府就实现了7文多的利润,钱财滚滚而来,虽然大量的白银赔偿给外国人,用白银来衡量出现巨额的财政赤字,但自身并不缺钱,财源滚滚之下就可以支撑大规模军备等财政支出。 虽然用白银表示的财政穷的叮当响,但实际不缺钱,这就是戏法。 但这必须有一条支撑,那就是管制兑换,如果不管制,是完成不了这个戏法的。清政府所开具的各种票据,无论是以白银还是以铜元为单位都一样,不能实际兑换白银,这相当于“外汇”管制,如果不管制,就抓瞎。 清政府从19世纪后期就规定,无论你是英镑、美元、荷兰盾什么的,进入大清的地盘都必须按规定的牌价兑换成大清银票铜钱,这样清政府就喘了一口气,所有等于白银的硬通货归我,用于对外支付,假钱?对不起,只能归你。 仅 有这一条还不够。任何时候都有出口生意,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内不断印铜“钱”,出口成本不断上升,折合成白银的成本就很高,可是,出口商品的价格是按真实 的白银标价的(金本位)。产品出不去了,最终清朝对外的偿付能力就会枯竭,加上清朝不断烂“印钱”,通胀不断发展,出口商的成本会不断上升,企业都死翘翘 之后,就会出现大麻烦。 清 政府有办法,那就是“强制结汇”,可强制结汇还是不行,如果出口企业都死了,强制也没用,还得让出口企业有动力才行。此时,清政府的机制发挥了巨大的威 力,英国非常“腐朽”,征税还需要老百姓同意,大清很“先进”,铜圆表示的“钱”随便印,也就是随便征税,只需约摸估计着不会逼人造反就行。有了这点优 势,解决上述问题就是小菜一碟。反正“钱”都是印出来的,多印一点也没关系,直接用于鼓励出口。 以 茶叶为例:英国商人只肯出100英镑一箱,按当时的国际汇率折合800两白银,可是,清朝茶叶商人的成本就达到了1000两白银(这个成本自然是以清朝印 的“钱”折算出来的),他得卖1100两才行。此时,清朝出马,100英镑归我,我给你相当于1100两白银的银票(就是铜票),生意就做成了,英国商 人、出口商人、清朝政府皆大欢喜,只是市场中又多出300两白银的“假钱”。这个术语应该属于印钱(财政)补贴出口吧。解决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外债的问 题,也可以解决军备支出,而且还可以展示国际形象,甚至可补贴亚非拉。 可是,有一个不欢喜的,既然 用印假钱解决问题,就带来通货膨胀,穷人过不下去 ,但是,这没所谓,有北洋新军的洋枪洋炮,这个问题看起来不是问题。 经济蒸蒸日上,拥有用用雄厚财力武装起来的、先进的陆军和海军,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大清在1911年垮台,甚至连外国人都吃惊,这天地变化的也太快。 1910年,金融危机开始了,上海道台蔡乃煌等人紧急上奏朝廷救市。财政有的只是假钱(印出来的票据),没有真钱(白银),如果继续印假钱,这是不行的,因为股市的交割需要货真价实的白银。 此 时,清朝抓瞎了,戏法变不下去了。清廷想了一个好办法:将民间筹资建设的铁路权收归国有,筹集的大量真金白银也就归了清朝,真钱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怎么收 归国有呢?当然不是拿真钱出来收购,而是发行国家股票给那些投资修建铁路的人。这样,既掌握了铁路权,又一下就将那些投资修建铁路的巨额资金弄到手了,聪 明吧? 但 投资人不傻,您拿纸换我的真金白银还不算,还将路权也拿走,和抢劫有什么不同?于是,湖南、广东、四川三省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其中,四川最为厉 害。四川告急,清廷抽调湖北新军入川维稳,武汉空虚,武昌阴差阳错爆发起义,一个全球最有钱、军力空前强大的清政府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了。 当然,最终的结果也很清楚,“假钱”催出来的繁荣灰飞烟灭,连印钱的“银行家”也不得不关门大吉。
357 次阅读|6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主义等价于 “ 陌生人社会 ”
热度 2 gordon 2016-3-9 18:28
在资本主义大发展之前,商业社会 其实也是存在的。 例如村里的小店主,能叫出村里所有人的姓名。 资本主义呢,是 把经济关系从社会关系中抽出来的 。 只看经济关系,其它关系不看。 张三李四,我认你干嘛呀,我只认钱。 ************************************************************************************** 基本上,它不是熟人社会的东西,就是陌生人社会的东西。 但陌生人会组成俱乐部 商品经济很发达条件下的产物,是一种生活方式。跟其它生活方式比,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注: 你跟邻居说的话,不一定有跟网友说的多 ,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
17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不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穆斯林
热度 63 方恨少 2016-3-4 06:14
最近几个月德国的新闻都被难民占据了,想起一件事。 前几天在超市,一个人拿着包东西过来用英语问我说:能帮我个忙么,帮我看看这里有没有猪肉,我想买这个,但我要先确定里面有没有猪肉,因为我是一个穆斯林。 我愣了两秒钟才说,我不太清楚,我认为没有,你问问别人吧。我愣了两秒一是因为他说的是英语,我需要时间反应,二是因为。。。他拿的是一包糖! 大哥,有人会往糖里放猪肉么?虽然我尊重你的宗教信仰和饮食习惯,但你会说英语,好歹是个有点文化的穆斯林,你自己去看看猪肉多少钱一斤,糖才多少钱一斤!这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为了利润可以改信伊斯兰,但绝不会往糖里加猪肉的好吧
1278 次阅读|23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主义的内生危机 —— 经济结构必然需要调整(转)
gordon 2016-2-20 04:57
作者:“岭峰资本” Newsfeed “懂得复利的人,赢得它。不懂的,为之付出代价。” 复利的威力不在于短期,而在于长期的巨大作用。巴菲特从十万美元起家,只靠20%左右的年复利增长,几十年后就富可敌国。但是,复利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你借债不还,连利息也还不上,不断借新还旧,你的债务总额也是复利增长的,假以时日,利滚利,债务会成为一个天文数字。 最基本的数学原理,如果以年复利 r 增长,那么n 年后资金会增长为: (1+r)的n次方 如果利息不是一年记一次,而是每时每刻计算利息,那么通过取数学极限,可以得到如下指数增长公式: *************************************************************************************** 复利如何能与经济的长期信用周期相联系呢?这就要从著名经济学家明斯基说起。 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Hyman Minsky)的《稳住不稳定的经济》(Stabilizing an Unstable Economy)一书,从机制上解释了经济系统固有的不稳定性。他在书中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不稳定的,其根源就在于资本的投资/融资过程。这 一过程引入了内在的不稳定力量。 资本主义经济需要投资,尤其是投资购买资本资产。这些资产能产生长期价值,也需要长期投入,必须通过融资的方式获得。而在自有资金之外融得的资本有 很大一部分是债务。这样就会有三种债务融资方式:对冲、投机、庞式。对冲融资,其收入可以支付本息。投机融资,短期内收入只能偿还利息而不能偿还本金,必 须债务展期。庞式融资,收入连利息也还不上,债务不断增加,必须再融资或变卖资产。在从上一个衰退刚刚走出时,债务融资的安全边际很高,经济体中以稳健的 对冲融资为主。而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由于资本的逐利属性,经济体中投机和庞式融资逐渐增多。当投机、庞式借贷人比例太大时经济就变得不稳定。最终达到临 界点,即后人所说的“明斯基时刻”,发生金融危机。 *************************************************************************************** 明斯基从定性上分析了经济系统不稳定的内在原因。但是,如何能从定量的角度分析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呢?我认为复利的指数增长方式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明 斯基所说的“庞氏借贷人”,连利息都还不上,只能借新还旧,利滚利,债务以复利增长。当一个经济体系中的庞氏借贷人比例不高时,整个经济的信用增长非常健 康。但是,如果经济体系中的庞氏借贷人比例越来越高时,整个经济的信用增长必须越来越快,以符合复利的指数增长方式快速增长,否则庞氏借贷人将大量违约, 造成经济系统的内爆。 根据这个原理,我通过对比中日两国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发现了长期信用周期的规律。在日本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 信用周期中,一开始,信用的增长是线性的,但随着信用周期的发展,信用增长逐渐加速,最后呈指数增长,说明金融系统中的庞氏借贷人逐渐增加。当信用增长无 法跟上指数曲线时,大量庞氏借贷人无法得到新的信用,纷纷违约,经济系统发生内爆。 从1975年开始到1990年,日本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是一条完美的指数曲线。 但是,从1990年10月以后,日本的货币供应量M2已经跟不上指数曲线的增长。 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日本房地产价格在1991年创下历史最高点后崩盘,日本金融系统大量违约,发生了内爆,进入了“失去的二十年”。 如果用同样的指数分析工具,可以发现自1999年12月有数据开始,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也是一条完美的指数增长曲线。而中国的货币供应量M2与指 数曲线的分离点在2014年6月。在那之后,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长已经跟不上指数曲线。2014年6月恰好是资本外流开始,外汇占款下降,基础货币收缩,信 用扩张速度放缓的关键点。 中国能不能避免日本的命运? 中国的特殊性能否战胜复利的威力? 让我们拭目以待。 ******************************************************************************************* 马克思的看法是正确的 马克思定义的资本主义,和现实的 “资本主义国家” 是两码事。而且 资本主义这个词还是他发明的 马克思定义的资本主义,就是那种机器 + 工人,资本复利那种,钱滚钱,利生利。 这 必然崩溃,内生崩溃 注:就是以前控诉 “资本主义罪恶” 的那种纱厂。 ******************************************************************************************* 现实不是那回事 现实还有技术进步,等等因素。 现实不是那回事,现在就看怎么撤退了。 注:钱生钱,利生利 这种, “鸡生蛋,蛋生鸡” 这种 都是不可持续的,现实中你见过吗? 想象的, 应然和实然就是不一样。穷人想发财嘛 ******************************************************************************************* “s 曲线” 因为内生风险在压制,其实复利增长,不是一个指数增长曲线,而是一个“s 曲线” 跟人口增长曲线类似。 现实画出的那条线,才是对的,就是一条“s 曲线”
1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 开水煮青蛙 ”,没有想到有人真做实验(转)
热度 6 gordon 2015-11-25 06:18
中学时候,老师告诉我说把一只青蛙放在开水里,它会马上跳出来,而把它放冷水里,再把冷水慢慢烧开,青蛙就会因为察觉的晚,而来不及反应,会被烫死在里边.    但今天我自己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我把青蛙丢开水里的时候,青蛙一下去就翻肚皮死翘翘了,而先把青蛙放在冷水慢慢烧,那水温度一变化,那青蛙跳的比谁都快.   怎么和多年来的教育和宣传不一样呢 大家有没有亲自做过这个试验呢,还是我选的青蛙特例?前面那个青蛙状态不好,后面那个神经质……还是这两个青蛙是美国偷渡来的,不是中国自己的青蛙.中国的青蛙绝对会按照书本上的那么做的!!!! *************************************************************************************** 注:我一直批判,自己没做过实验, 跟我想象的很不同 。 我把青蛙丢开水里的时候,青蛙一下去就翻肚皮死翘翘了, 我没想到,真没想到 *************************************************************************************** 我以为,水温上升愈慢,越接近于此现象发生的理想状态,因此釜底抽薪、扬汤止沸甚至冷水勾兑等办法全部用上,每小时升温不到10度——几乎看不见冒热气。 刚开始,青蛙的确慵懒于水面假寐。但水温超过30℃以后,青蛙“醒”了,开始了蛙泳,且动作幅度越来越大。水温超过40℃以后,锅内的水体开始泛波,青蛙 在反复“助游”之后终于起跳。尽管被我一再镇压,但还是奋不顾身抓住我的防守空当出锅了。我不甘心,换只青蛙再试,结果是一定的:当水温超过40℃时(青 蛙的一生一般遇不到这样的温暖水体),青蛙必定一跃而起, 根本不管这个说法多么生动、合理 ,也根本不顾及那么多VIP的面子——有多少经济学家传授过这个说法啊 注:经济学家又躺枪了 (又中了,又被打了) *************************************************************************************** 太空笔和铅笔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在20世纪60年代传奇般的太空竞赛高峰期,NASA的科学家认识到,普通的笔在太空无法使用。 他们需要用其它方式解决宇航员写字的问题。于是他们花费数年时间和成千上万纳税人的钱,开发能在无重力条件下将墨水写在纸上的笔。而他们狡猾的苏联对手, 像故事中说的那样,则简单地把铅笔递给他们的宇航员。         点评:这个故事流传得也很广,编造者也许想表达美国人很官僚遇 苏联人很务实,又或者想告诉我们遇事要换个角度想想。但是在太空使用铅笔是非常危险的:铅笔易燃,而且 普通铅笔笔芯容易折断,而在失重的环境中漂浮,就成了危险品,会漂进鼻子、眼睛中,而且更要命的是石墨是导电的,漂进电器中会引起短路或者其它一些问题。 使用铅笔怎么会是最佳选择呢!    注:这个你留心张爱萍说的,张爱萍说的有些东西是假的, *************************************************************************************** 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 美国在早期太空活动中的宇航员都是使用铅笔,比如在水星计划和双子星计划中, 但铅笔其实是不理想的太空用笔,这个下面再说, 1967年美国开发出供宇航员在太空使用的AG 7型太空笔,(这个是美国一家私人公司看准商机自筹200万美元开发的), 并在阿波罗计划中得以应用。 其基本原理是笔芯密封,内有氮气,靠气体压力代替地球上的重力环境把油墨推向笔尖。 笔芯不漏油、不挥发,可以倒着写,在水、油、太空失重状态 下正常使用。笔尖以斜切承座滚珠笔腔精密配合超硬炭化钨笔珠(经27道工序制成)形成,绝无脱落之虞。 太空笔几乎可在任何表面书写(水泥路面、石头、砂轮、钢铁等),而且不褪色,可在零下60度,高温200度书写自如。 这种笔因为性能可靠卓越,实用效果很好,因此除了适用于航天,在登山、潜水、极地考察探险等恶劣环境中也是绝佳工具,此外在军警、医院、建筑业、体育界、文化界等专业也可以很好应用,还能作为礼品、收藏品及大众书写、绘画用品。 顺便说一下,这种笔现在并不贵,对于很多野外工作者都算是种良好的工具。对于宇航活动则远远算不上成本了。 所以,这家公司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太空笔成为一个盈利产品,并成为各国宇航局和宇航员的必备书写工具。俄国人用的就是, *************************************************************************************** 回过头来说铅笔,原始的铅笔适合太空实用么,那些绘声绘色讲故事的人想过么? 普通铅笔笔芯容易折断,这个都知道,而在失重的环境中漂浮,就成了危险品,会漂进鼻子、眼睛中,而且更要命的是石墨是导电的,漂进电器中会引起短路或者其 它一些问题。(此处根据电网网友提供的资料做了修正)可以发现:美苏的航天工作者在使用到太空笔之前所用的 并非人们印象中的那种原始的铅笔,而是专门开发 的产品 ,在笔的结构和笔芯材料上都是新开发的技术,与普通的铅笔已经几乎可以说是不同的东西了。现在在美国的宇航博物馆里就有陈列, 这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人们,但年那批可敬的航天工作者们对问题的考虑之深之广是现在那些益智小故事所远不能相提并论的。 再提一下书写效 果,各位在做作业,写笔记,做记录,签文件时用的是什么笔呢,用铅笔的有几个? 我看大部分用的是签字笔,水笔,圆珠笔,既然自己不喜欢用铅笔,那么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当然的觉得宇航员就喜欢用铅笔? 在太空的很多光线条件下铅笔的字迹好辨认么? 美观么?被摩擦变得污浊怎么办? 即使是60年代初美苏宇航工作者开发出的太空铅笔,也不能完全满足太空工作的需要 。所以在太空笔开发出来后迅速得到各方肯定,被各国宇航局所选用。 *************************************************************************************** 再说说美国人的故事,美国人用什么?哈哈,自动铅笔,事实上70年代夏普发明的广泛使用的自动铅笔就是NASA用品的实用化。 然后再说说石墨铅芯,在太空中为什么要用石墨铅芯呢?石墨和黏土的粉末会到处飞,损害系统,怎么办呢? 很简单,华盛顿的史密斯航天博物馆里有详细的说明,太空铅笔用的根本不是石墨-粘土配方,而是软性游记粘合剂-有机燃料配方,一方面不容易折断,另一方面不会产生微粒,就这么简单。 即便现在,这种太空铅笔也仍然在使用。 *************************************************************************************** “太空铅笔”早在数十年以前就解决了断芯的问题,这个不复杂,前面说的软性有机粘合剂而已,不脆了自然就不断了,这个技术难度远远小于自储压自来水笔需要 解决的问题:自来水笔漏水的概率或者笔头脱落的危害也不比铅笔断芯小,不是照样解决了么,这种“不断芯”的铅笔,在博物馆里已经好多年了。 总的来说两者各有优缺点,各有适应范围,不存在谁比谁差的问题。 *************************************************************************************** 前者书写流利,使用时间长,字迹相对牢固,使用方便一些,但是成本高,结构复杂,适应范围相对小(只能在类似纸张的半吸水材料上书写,在金属表面上书写不是磨损自己,就是磨损对方)。 后者使用范围广(可以在多种表面书写,比如舱外作业在金属部件上打个记号什么的,由于真空和失重,我还不知道有没有类似我们用的自来水记号笔那样的“太空记号笔”出现其难度一定很大),结构简单,成本低,国际空间站上这就是标准装备。 这两者根本就是 两种不同的思路搞开发解决问题的良好对照,根本不存在谁有谁劣的问题 ,还是那句话, 用“铅笔”论证"太空笔"很弱智是没有道理的, 反之也没有必要一味神话结构复杂,成本高的"太空笔",用其来证明"铅笔"是多么落后。 工程界有句话:没有过时的技术,只有不合适的技术,这里也一样。 *************************************************************************************** 点评:《读者》上到处都是这种文章,什么应聘时公司会用扔在地上的废纸片、旧抹布神马的考验应聘者。中学生时代读到这种文章就一个感觉:原来人只要善良就能得到一切。现在看看这种编造的故事是多么愚蠢,不解释。
721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专家:中国奶农倒奶与资本主义倒奶有本质区别
热度 34 燕庐敕 2015-1-18 10:52
编者按:   近日来,我国多地出现奶农“倒奶”事件。有人趁机唱衰中国经济,认为“倒奶”事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有现象,它的出现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呈现 出经济危机的征兆;也有人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借机宣扬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的“倒奶”事件其实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无关。面对这些错误观 点,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对奶农“倒奶”事件进行了理论研究,揭示了我国奶农“倒奶”事件与美国上世纪农场主“倒奶” 事件的本质区别,分析了我国奶农“倒奶”事件的原因,并开出了化解问题的药方。现将相关文章刊出,以飨读者。    内蒙古乳业发展经验对预防和化解“倒奶”问题的启示   近来,我国有些地区出现了“倒奶”现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蒙古乳业发展总体平稳,“倒奶”事件少有发生,这与内蒙古乳业发展的一些思路和措施密切相关。可见,内蒙古乳业发展经验对于各地预防和化解“倒奶”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须降低乳企和奶农之间的交易费用。乳企需要自建原料供给企业,乳企和奶农要签订长期合同,制定保护价格,实 现稳定合作。一方面,乳企从市场收购原料奶,需要寻找合适的交易对象,在洽谈、签约、执行、监督等过程中需要付出很大的费用。而如果乳企自建原料供给企业 就不用外购其他利益主体的原料奶,从而就能达到减少相关费用的目的。因此,截至2013年5月,蒙牛乳业已在奶源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超过40亿元,参股、合 建了14座万头以上超大型现代牧场,其还将继续参与建设20座到30座超大型牧场,将新增投资30亿—35亿元建立规模化集约化牧场,三年内实现100% 原奶由规模牧场提供。另一方面,要预防和解决“倒奶”问题,需要在乳企与奶农、养殖场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如果乳企和奶农没有稳定的合作关 系,双方都需要不断的搜寻新的交易对象,不断的谈判,这就增加了各自的费用。降低这种费用的重要手段是乳企和奶农签订长期合同,制定保护价格。内蒙古的乳 业统计资料表明,这样做的奶农能不赔钱或少赔钱,而那些合同外奶农每生产1公斤牛奶,就要赔1.7—2.2元。   需要强调的是,在保护奶农方面,乳企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非常重要。内蒙古的蒙牛、伊利等大型乳企承担责任,保护奶农利益,有效地防止了“倒奶”事件的大规模发生。蒙牛作为央企,更是充分地体现了国有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社会担当。   (二)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在乳企的空间布局上要形成聚集效应。蒙牛、伊利两大乳业巨头均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这些龙头乳企成为经济增 长极,这些经济增长极产生的巨大极化效应,逐渐转变为扩散效应,影响和带动周边地区和其它产业发展。蒙牛、伊利两大乳业巨头作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表现为资 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极点聚集,聚集到一定程度又表现为扩散效应,即主要生产要素向外围转移。内蒙古乳业发展中鲜有“倒奶”事件是因为这两大效应共 同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有实力的乳企自身效益比较好,也有能力相对高价收购牛奶。如伊利、蒙牛等大企业的成本收益率平均在48.98左右,而小企业则只 有7.97,前者是后者的6.15倍。   比如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能成为全国奶牛养殖第一大县的重要原因是距离蒙牛、伊利极短,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2013年该旗奶牛存栏21.98 万头,全年向伊利、蒙牛两大企业累计销售生鲜乳28.78万吨。因此遏制“倒奶”就必须围绕龙头企业,实现聚集经济效应。伊利已经在全国十多个销售大区都 设立了现代化乳业生产基地,既弥补了伊利奶源基地远离主要消费城市、产地市场容量有限的竞争劣势,又有效解决了当地原料奶资源短缺的问题;并与当地的奶 农、政府共同投资建设奶源园区基地,既最大限度缩短产品投放市场的空间距离,减少运输周转时间,为满足消费者更高的需求奠定了基础;又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 会和增加财政收入。   (三)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须做大乳企,实现奶农的集约化规模经营,实现乳业发展的规模经济。中国中小规模养殖模式成本过高是国际竞争 力赢弱的主要原因。截至2013年,内蒙古90%以上荷斯坦奶牛已经集中到44个存栏万头以上的旗(县、区),近80%的奶产量集中在26个10万吨以上 产能的旗(县、区)。内蒙古5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化养殖比率为66.3%,比2008年提高了49.5个百分点;100头以上的奶牛规模养殖占比为 52.9%,比2008年提高46个百分点。全区奶牛存栏300头以上规模牧场857个,其中存栏300~499头的450个,占52.5%;存栏 500~999头的231个,占26.9%;存栏1 000~3 000头的150个,占17.5%; 3000头以上的26个,占3%。这意味着,化解“倒奶”事件,就要通过增加救助奶农补贴,在规模奶牛场用地、信贷等方面提供支持等措施,尽快淘汰散户养 殖模式,转向大牧场集约经营。与此同时,要建设奶业合作社和合作社的联社,打造奶牛养殖产业组织模式的升级版。   (四)要防止和化解“倒奶”事件,必须建立乳企和奶农之间的信息分享机制,及时了解国内外乳业供需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掌握信息比较充分者,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者,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内蒙古乳业之所以具有较强的区域经济竞争力和对国际市场冲 击力的对抗能力,与内蒙古的乳企和奶农之间的有力的信息分享机制有关。因此,化解“倒奶”事件,政府要对国内外奶源供给进行规划并及时发布信息,以便让奶 农及时捕捉信息,了解国内外市场价格走势,以销定产,以产促销。奶农也要积极利用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多种信息源挖掘有效信息,注意预防风险。(盖志毅 高海秀 作者分别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倒奶”事件争论背后的经济学话语危机   近期,我国部分地区爆发了因企业拒收鲜奶而导致奶农出现“倒奶杀牛”的事件,此事一经流出,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倒奶”事件所引发的诸多 纷争甚嚣尘上。不难看出,各方论及的内容虽然纷繁复杂,但其所有的争论却始终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议题,即:“社会主义倒奶”与“资本主义倒奶”之间到底有无 本质的区别?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一些网评文章甚为奇特,其所持观点极具代表性并颇有市场。文章认为,“倒奶”都是供给过剩的产物,与主义问题毫无关联, 那种曾把“倒奶”作为“万恶资本主义”标志的说法是荒谬的;同时,“倒奶”是很正常的经济活动,对于个体奶农而言,虽然“倒奶”是悲剧,但却是最理性的选 择。很明显,依照这样的逻辑,“倒奶”不仅被排除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既有视野,而且还被当成一种在任何社会制度下都“很正常”的经济活动和“最理性”的 选择,这样一来,马克思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科学论断便被兵不血刃地消解殆尽了。透过这些文章,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各方围绕“倒奶”事件的争论,其实 质是其背后的经济学话语权之争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断被弱化和西方主流经济学不断增强的宏观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自身一直面临着经济学话语缺失乃 至失语的风险与挑战。“倒奶”事件争论的出现,只是再次证明了矛盾的一般性总要通过其特殊性体现出来。   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下,“社会主义倒奶”与“资本主义倒奶”之间到底有无本质区别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 言》中就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结果;并且各自在《剩余价值学说 史》和《反杜林论》中针锋相对地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从表象出发,把经济危机的发生归咎于与资本主义本质无关的个别经济现象的错误论调。在马克思看来, 必须要严格区分经济危机的发生征兆和原因,以及危机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作用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倒奶”只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面现象之一,相对于产 生经济危机原因的必然性和根本性而言,其仅是构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社会主义倒奶”和“资本主义倒奶”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资本主义倒 奶”具有必然性,其根源于社会化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这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基本矛盾衍生出的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有计划性和整个 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与资本主义生产有无限扩大化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直接构成了驱动“资本主义倒奶”的动力系 统;而“社会主义倒奶”具有偶然性,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否定了“倒奶”的内在必然性,而价值规律和国 际资本主义扩张为“倒奶”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客观可能,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却又可以能动性地进行纠偏控制。因此,“社会主义倒奶”仅是一种可治性的经 济波动的表现形式,而“资本主义倒奶”则注定是一种痼疾性的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历史与逻辑在趋势上是统一的,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也无可辩驳地证明了马克 思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的科学性。自从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一次经济危机爆发至今,资本主义已经完成了由自由竞争到一般垄断再到国家垄断、国际 垄断的演化发展,但经济危机始终犹如梦魇般挥之不去。尽管资本主义在新的再生产条件的重建下不断得以“凤凰涅槃”,以至于使得资本主义可能将会在很长一段 历史时期内在“两个必然”与“两个绝不会”之间不断徘徊游走,但资本主义源于“垂朽”的经济危机根源而决定的消亡趋势却是不曾也是绝不会更改的。   最后,我们更应该探究是什么混淆了“社会主义倒奶”与“资本主义倒奶”两者之间的界限?是什么湮灭了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真理的光芒?毫 无疑问,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严重地染指了我们的公众主流媒体,替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全面接掌了经济学话语权。西方主流经济学鼓吹理性自私人的人性假设,恪守 着原子式个体主义的分析范式,将所有国民财富生产与分配的过程均偷换为技术化、去阶级化的资源配置过程,竭力抹煞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剥削本质并借以为剥削 制度辩护。重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话语权之路任重而道远。(肖斌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厦门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    “倒奶杀牛”:非典型的供给过剩事件   新年伊始,山东潍坊爆出中小规模奶牛养殖户“倒奶杀牛”事件,“倒奶杀牛”现象逐步蔓延至河北、黑龙江等乳业主产区,甚至出现在广东等南方地 区。原苏联传统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作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标签的“将牛奶倒进大海现象”的出现,是否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下出现经济危机的先兆?   事实上,看似完全相同的两种经济现象背后却是完全不同的成因。目前我国出现的“倒奶杀牛”现象与马克思《资本论》中描述的经济危机完全不同,与经济危机先兆也没有任何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看,经济危机的本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在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会出 现一方面大量群众无力购买牛奶,一方面出现厂商将牛奶倒进大海的经济危机现象,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即“首先不是‘获得别的产品’,而是占有价值、货 币、抽象财富”决定的。马克思曾讲到,从商品到货币的过程是商品“惊险的跳跃”,如果这个跳跃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厂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时候,其宁愿选 择倾倒的方式是不会选择降价的方式满足劳动人民的需求。   我国目前出现的“倒奶杀牛”现象恰恰是中国乳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一种阵痛和整合的反映,是中国乳业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选择多样化的反映,也是重构乳业价值利益链诉求的反映。   此次“倒奶杀牛”是一次非典型的供给过剩事件,国内乳品企业自控奶源大幅提高是导致散户奶农倒奶的原因之一。“得奶源者得天下”是中国乳业的共 识,“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大型乳品企业加大了自有牧场的建设力度,对散户奶源的需求,也大幅减少。以乳业龙头伊利为例,其奶源已实现大部分来自自建或 合作牧场,规模化集中化养殖在奶源供应比例中达95%以上。   “倒奶杀牛”现象背后是中国乳业从区域市场、全国市场,走向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表现。中国乳业经过30年的发展,从区域市场竞争发展到全国 市场的竞争,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以及中新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中澳自由贸易协定实质性谈判的结束,中国乳业进入到全球市场的竞争行列。全球奶源的供给 和价格变化直接影响、冲击国内乳品企业的生产经营, 2008年至2013年,我国进口乳制品从35万吨增至159万吨,年均增长35%,奶粉进口从10.1万吨增至85.4万吨,年均增长53%,奶源自给 率则从95%下降到了78%。2014年国际奶粉价格大幅下滑,从2014年1月份到2014年10月,新西兰进口奶粉价格从42000元/吨跌到 21000元/吨,乳品企业调整了部分产品的生产配方,用奶粉替代生鲜乳,减少了生鲜乳的使用量,进口增长冲击是此次奶源过剩的主要原因。   “倒奶杀牛”现象折射出目前我国液态奶供给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不匹配,不能满足居民消费选择多样化的需求。目前,我国液态奶中常温奶约占 70%,低温奶(保鲜奶)仅占30%,这种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有利于大量奶粉的进口,却不利于国内鲜奶的收购与加工。目前我国液态奶的产品结构具有满足过去 模仿型排浪式消费的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这就要求乳制品企业不断进行产品创新,特别是扩大差异化鲜奶产 品的供给,既可以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又可以增加对鲜奶的收购与加工规模,也可以避免消费者“用脚投票”使市场销售受挫、市场占有率下降。   “倒奶杀牛”现象背后反映着农产品市场容易出现“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倒奶杀牛”事件出现后,农业部通过协调乳品企业增加收购、 启动奶业生产监测、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处理卖奶难,保护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事实上,乳制品属于农产品,具有农产品的周期性特征,农产品的生产 难逃“蛛网模型”的怪圈,极易发生丰产不丰收的“谷贱伤农”事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是古典的自由放任的市场,市场在农业领域往往表现的是 “失灵”,因此各国政府都通过各种各样的财政政策对农业生产和农业品给予补贴。   虽然此次“倒奶杀牛”是一次非典型的供给过剩事件,但是,我国政府及时出台保护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的措施。措施之后,更需要重新梳理全球竞 争格局下中国乳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重构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乳业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赵海东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内蒙古大学经管学院教授)    相似事件 本质区别   从2014年底到2015年初,我国多地乳企拒绝或者减少收奶,奶农“倒奶”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回顾历史,很容易让人 想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曾经发生过类似的倒奶事件,类似的一幕在近一百年后的中国再次上演,是否意味着当今中国的经济正在走当年美国经济危机的 “老路”?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上世纪3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倒奶事件与当前发生在我国的“倒奶”事件有着本质的区别   上个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由于生产的普遍相对过剩,多数产品都出现了滞销现象,由此引发了近三分之一的企业倒闭和工人失业。为了应对空前严重的 危机,维持产品的价格,美国农业资本家把牛奶倒进密西西比河,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四分之一的棉田在即将收获时被铲掉埋在地下,这类悲剧性事件在 全美境内普遍的发生着。而令人痛心的是,此时有大量的美国民众正在遭受着饥饿和营养不良的困扰,甚至有大量的人被饿死。据1932年9月《幸福》杂志估 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28%的人无法维持生计(1100万户农村人口未计在内),流浪人口达200万,仅纽约一地1931 年一年中记录在案的饿毙街头的案件就有2万余起。这一时期出生的儿童身材矮小,后来被称作“萧条的一代”。当美国参加二战需要补充大量兵员时,因体质不合 格遭淘汰的人达到40%。   从上述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导致美国当年发生倒奶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全面的生产过剩危机,而导致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 这个国家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的社会化之间存在着的尖锐矛盾,作为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的产物,经济危机及由此产生的生产相对过剩和消费相对不足的现 象自然无法避免。   而当前发生在我国局部地区的奶农“倒奶”事件,只要稍加留意的话,就会发现与历史上美国的倒奶事件在发生背景、倒奶主体以及对消费者的影响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是迥然不同的。   从经济背景来看,当年美国发生倒奶事件是在经济发生严重危机的背景下出现的,经济出现了大衰退,大批企业倒闭、银行破产、工人失业,人们生活困 顿,社会动荡加剧,倒奶事件乃是经济危机严重到一定程度的一种体现。而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状态平稳,产业有序发展,城乡人民总体生计保障良好,市场供求两 旺。不仅如此,良好的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推动了周边地区和世界经济的稳步发展。   从倒奶主体来看,当年美国倒奶事件的主体是农业资本家(农场主),他们大多有着庞大的生产规模,对牛奶价格有着很强的操控能力,他们之所以要倒 掉牛奶,并不是牛奶卖不出去,而是为了维持牛奶的高价以及自己的高收益而有意为之的理性行为。而当前我国发生的“倒奶”事件,其主体主要是小规模生产的奶 农,他们往往是牛奶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之所以倒掉牛奶是因为牛奶卖不出去而被动选择的无奈之举。不仅如此,与美国农业资本家不同的是,这些奶农在不得不 “倒奶”的时候,优先将牛奶免费送给了周边的敬老院等机构,或者提供给周围的非奶农户饮用,甚至免费送给养猪户来喂猪,以求物尽其用。这与当年美国农业资 本家宁可将牛奶倒掉,也不提供给即将饿死的饥民饮用,有着云泥之别。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上层建筑,资本家的冷酷无情和中国奶农的济世情怀是不可同日 而语的,对资源利用方式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对消费者的影响来看,当年发生在美国的倒奶事件,是资本家为了操纵牛奶价格而有意进行的行为,人为地压缩供给,导致众多受危机影响而收入降低 的消费者被迫减少甚至停止了对牛奶的消费,从而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福利。而当前我国局部地区偶发的“倒奶”事件,并未对消费者的牛奶消费产生消极影响,目 前国内乳制品市场供应充足,乳制品价格稳中有降,广大消费者的乳制品消费并未受到影响。   可见,我国发生的奶农“倒奶”事件,不仅与当年美国倒奶事件有着本质的区别,而且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局部事件,是全 球化时代市场体系不完善,社会总供求出现暂时性结构失衡的体现。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经济的“环球同此凉热”,我国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根据相关规 则,不得不调低了应对、防范国际经济波动的“防火墙”,这自然使得我国经济易受到世界经济和国外资本的影响,对此我国乳品产业的发展概莫能外。   国际奶价的走低是推倒我国奶农“倒奶”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自2014年春天起,随着美国、澳大利亚等地牛奶产能的增加,俄罗斯实行进口禁令,国际市场牛奶供大于求,奶价大幅下行。全球奶价自2014年 3月开始持续下跌,新西兰、欧盟的原奶价格跌幅达40%。国际奶价持续走低不但影响了我国乳制品的出口,更主要的是,进口奶粉数量的急剧增长使得国内乳制 品市场份额被国外乳企迅速挤占,数据显示,2014年前11个月,我国进口奶粉88.4万吨,同比增长20.2%。进口奶粉的价格优势,即1吨进口奶粉到 岸价比1吨国产奶粉低1万元左右,促使国内众多乳品企业转为使用更多的进口奶粉作为加工原料。以进口奶粉为原料生产的还原液态奶的成本要比用生鲜奶生产的 液态奶成本低得多的客观现实,使很多企业减少了对国内生鲜乳的使用,这就直接对奶农牛奶的收购产生了影响,催生了奶农“倒奶”事件的发生。   不仅如此,在进口奶粉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2014年我国国内生鲜乳产量也增长了5.2%,这就使得我国乳品产业遭受了来自国内外奶源供给双重 增加的压力。而与此相对的却是,受到抑制的国内乳品需求。一方面,国际市场乳品价格的持续走低使我国乳品出口变得更加困难。2014年1~11月份出口乳 品3516.1万吨,出口金额6730.8万美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出口量增长8.2%,出口金额增长29.6%;而2014年1~11月份我国进 口乳品1.7亿吨,进口金额61.5亿美元,与2013年同期相比,进口量增加20.6%,进口金额增长38.5%。我国乳品贸易存在的巨大逆差,表明国 际市场对我国乳品需求的增长乏力。此外,随着中澳自贸区签订、欧盟牛奶生产配额解禁等,今后我国乳品产业将面临更多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由 于“三聚氰胺”等乳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心理影响尚未消除,以及进口乳制品价格的下降,促使许多国内消费者选用进口乳制品替代国产乳制品,影响了国内市场对国 产乳品的需求,进而影响了乳品企业对生鲜牛奶的收购,成为奶农“倒奶”事件发生的重要推手。一边是奶农在倒奶,另一边是国人在喝进口奶,这种黑色幽默式的 现实,使我们不得不尽快反思我国乳品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发生的奶农“倒奶”事件暴露出我国乳品产业存在着国际竞争力弱,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没能形成一 体化产业链等突出问题,在国际乳企降价竞争的冲击下,处于分散、弱势的我国奶农自然便成为市场风险的最大承担者。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倒奶”事件在未来能够得到有效避免   当前我国经济不但在总量上保持了超过7%的增长,而且正在进行深刻的结构调整,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仅使国家对各个产业发展 的调控更加明确有力,而且能够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奶农“倒奶”这类事件在未来得以有效避免。为防止此类悲剧事件的再次发生,我国政府 要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在以严格的质量监管重新赢得国内外消费者对我国国产乳品质量、安全信心的基础上,采取长短期、多管齐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长期来 看,必须建立民族乳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民族乳业的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对此,政府要通过努力推进奶牛养殖、乳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降低国内生鲜牛 奶及其加工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原奶和乳制品的质量,增强我国乳品产业的竞争力;积极扶持奶牛大户、联户经营、家庭牧场等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奶农合作社发 展,提高奶农组织化程度,提高奶农的原奶议价能力;稳步推行原奶的支持价格和原奶生产保险等政策,保护奶农的利益,保障其原奶生产的物质和精神动力;鼓励 奶农和乳品企业签订长期的原奶供销合同,并以法律手段确保合同的忠实履行,等等。短期来看,各地政府要千方百计组织协调乳品加工企业保证生鲜牛奶的收购, 督促乳品企业履行收购合同,同时发挥地方奶业协会和奶农合作组织的作用,维护生鲜牛奶正常收购秩序。还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出台奶粉收储补贴、救助奶农补 贴、信贷金融支持等办法,帮助奶农渡过难关,等等。(杨静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    “倒奶”并不都是经济危机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国际奶价下降、进口奶粉冲击和国内乳品消费不振等因素的推动下,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因卖奶困难,引起奶农“倒奶”甚至“杀 牛”的现象。这种“倒奶杀牛”的现象,其实前些年也在有的地方出现过,关注的人并不多,但最近却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一是因为倒奶的地区相比以往范围要广、 程度要深;二是因为有人声称,“倒奶”现象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表现,从而引起了对当前中国经济状况甚至中国道路的争论。   有人“惊呼”,美国“农场主倒奶”这种资本主义的特色今天竟然进入了我们的社会主义。还有人认为,这就是那个传说中的资本主义相对过剩的经济危 机的现实演绎,中国已经身陷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中。也有人出面辩驳说,“倒奶”与经济危机无关。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下的“倒奶”事件,主要是社会制度所 造成的,是当时社会劳动人民在资本家盘剥之下有效支付能力以及社会有效需求不足所造成的。而现在我们的一些“倒奶”事件,则根本不是“没钱买奶”或者社会 消费能力不足,而是国内奶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下的一种行业阵痛期。   中国有句古话叫,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它表明对于政治经济现象认识与诊断疾病有类似之处,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肺炎会引起发烧,但发烧 的并不都是肺炎。同样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曾使得美国资本家把大量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但并非只有经济危机才会引发这种倒奶现象。市场经济的不确定 性,会在很多商品的生产上,交替引起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的现象。当出现全面的生产过剩时,就会发生经济危机,而在只是局部的供给过剩时,经济危机并不爆 发,但处于局部供给过剩状态的商品仍然可能会出现倒奶这样的部分销毁现象。例如,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地方出现蔬菜集中上市,销路不畅,菜价暴跌,导致蔬菜 直接烂在地里无人采收的现象。   那么,这次大面积发生的“倒奶”现象是否意味着中国已经身陷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之中呢?它与经济危机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对此,我们首先要对经济 危机作个界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即便中国自身没有发生经济危机,但如果世界主要国家正处于经济危机之中,中国已然被世界经济危机所包围,并受到世界经 济危机的影响,是不能说中国完全没有身陷经济危机的,也不能说中国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领域所发生的现象完全与经济危机无关。   由此,我们说,最近这一次国内出现的“倒奶”事件并不是一次简单的国内奶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下的一种行业阵痛期现象,而是与国际经济危机有关的一 种现象。正是因为2008年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而且直到今日仍未步出经济萧条,造成世界奶业严重生产过剩,国际奶价下跌,使得中国成为 国外过剩奶粉的倾销地,进而严重冲击中国国内奶业生产,这才引起了大面积的倒奶现象。这一现象不代表中国发生了经济危机,但也不能说与经济危机无关。   既然发烧了,虽然不是肺炎,但也得治,只是不能按肺炎来治,而是要对症下药。首先是隔离致病源,其次是使病人得到休养,再服用相关药物。当前, 农业部要求各地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协调乳品企业增加收购、启动奶业生产监测、加大政策扶持和救助力度,全力以赴处理卖奶难,保护奶农利益,稳定奶业生产。 这只是使病人得到休养的措施,对于彻底解决问题还是很不够的。   其实,就隔离致病源来说,应当要求展开国外奶制品进口的反倾销调查,限制或延缓国外奶制品的大量进口,回升国内奶制品价格,为处理卖奶难赢得较为充裕的时间。    而就服用相关药物而言,有关方面必须认识到,除非具有垄断性和高智力特征,否则类似传统小农经济的小微生产方式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只能是一个弱不禁风的扶 不起的阿斗。因此,要彻底解决奶农“倒奶杀牛”的问题,首先要消灭奶农身份,使奶农转变为奶业合作社社员或奶企自身所有的养殖场的员工,增强其抗风险的能 力。其次,当前中国人的奶制品摄入量是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奶制品市场混乱,还原奶冒充鲜奶的问题仍然存在,奶制品中雌激素和抗生素的含量令人质疑,使 很多消费者不敢消费奶制品。对此,政府应当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加强奶业生产质量的监督和检测,并及时向公众反馈,严防类似“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消除 奶制品市场的混乱,使公众能够放心地购买国产奶制品,这样中国国产的牛奶就有可能从目前的暂时供给过剩,转变为供给相对不足。 (余斌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1213 次阅读|32 个评论
分享 帝国主义不好当,自抽鸦片为经商!那些伟大开国者,最强拳法是悲伤! ... ... ...
热度 52 所以我才打高球 2014-11-23 21:38
帝国主义不好当,自抽鸦片为经商!那些伟大开国者,最强拳法是悲伤! ... ... ...
二货群的讨论十分热烈,在带我妈去买菜之余,不禁想起一次朋友跟我提及的英国发展的内容。 帝国主义不好当。修炼的过程也是要掉几层皮的。 想当年,托举着莎士比亚及维多利亚时代的盛世荣光的,也是建立在无数悲惨的故事上的。积累期的英国为了压低成本与其他帝国主义产业竞争,最惨阶段工人大都活不过三年。鸦片自己人也抽。女工带孩子就是把孩子放机器旁边,哭了给吸点鸦片。劳动时间差不多是14到18小时,童工就是累死拉倒。还不去提圈地运动这种慢性屠杀。就这么走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期。 脑补后再次领悟了悲伤(看过北斗神拳吗,最强的拳法就是领悟了悲伤的拳法)。 在想当年民国的时候,人家帝国主义已经走到大机器生产时代了,你靠人力再狠再黑的原始积累也来不及了,为啥?你还是初级工业从头干,整的过人家产能过剩后跟你玩倾销吗?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借着喘息期,其实中国民企还是有点起色的。但等人家打完仗了,回头又来倾销,又全都垮了。 说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就是这个原因! 来不及了你们滋到吗!完全来不及了啦。 以农业社会起步的工业化,对于被打开国界的国家,是多么的悲桑你们懂不懂! 除非你有实力闭关锁国!一只强大的军队帮你竖起篱笆,一个开天辟地的决心帮你打造钢筋铁骨。 工业化,就由民族革命和有能力集中全国资源的大政府的来完成吧。 所以说,我们新中国是领悟了悲伤之后才成立的国家!那些开国者,都是真正领悟了悲桑的人啊! http://ws.stream.qqmusic.qq.com/32456472.mp3?vkey=3B602632A60EF4C9D0531DBFC8029EB091CCEF96E6764C32498397EF8EBAA9B5fromtag=52guid=51F8A43887D8982FC461BA3B7D6D833E
1407 次阅读|13 个评论
分享 上嘴唇一碰下嘴唇
热度 7 树袋熊毛毛 2014-8-25 00:47
--------------------------------------------------------------------------------------------------------------------------------------------------------------------------------------------------------------------------------------------------------------------------------------- 1976年10月,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四人帮”,挽救了党,挽救了社会主义事业,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6年10月,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伪中央领导人冒称中央政治局,伪造党和人民的意志,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分裂了党,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从此奔着资本主义一条道走到黑。
2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国家资本主义它是一个坎
gordon 2014-3-13 13:47
国家资本主义是个坎,对谁都一样,跟搞学问的数理基本功一样。 这一关过不去,很多东西都无从谈起。 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落后国家,更应该加强,而不是削弱数理工作。 当然,后发国家追赶先发国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太着急。 凡事有个度,过犹不及。 ××××××××××××××××××××××××××××××××××××××××××××××××××××××××××××× 真正的西方大师会讲这些,只要反对这个的,直接就可以判定没有真本事。 很多人不知道,弗里德曼曾经改进过统计方法。 弗里德曼其实是计委的人,哈哈 ××××××××××××××××××××××××××××××××××××××××××××××××××××××××××××× 其实数理工作最重要的一点是反馈,倒不是那些数字。 测量是科学的核心 在执行方面,确定边界是很重要的,上限或者下限。 不可控部分,要留出设计冗余,不要算满了,遇到突发情况,就抓瞎了。 其实这就是贝叶斯的主要思想, 粗估,然后不断校正。每一次估计都为更接近真理做预备 。
20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能比其它经济制度受益更多呢?(转)
热度 1 gordon 2013-9-11 12:19
资本主义的缺陷何在? 作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埃德蒙•菲尔普斯 进入20世纪以后,学者们认为经济进步源自商业创新,而科学家的发现让创新成为可能—— 这些发现来自经济部门之外,而且都是不期而至的。 那么为什么资本主义经济能比其它经济制度受益更多呢?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的早期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能更迅速地抓住突然而来的机遇,因此具有更强的生产率。这得益于资本主义的文化:能干的企业家的热情和专业银行家的勤勉。 但认为银行家无所不知、企业家不会犯错的想法是可笑的。学者们发现,大多数知识增加不是由科学推动的。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另一种观点。 任何现代经济制度,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国家控制,都是由散布在专业参与者之中的私人“实践知识”构成的大杂烩。他表示,没有人能够将所有知识全部收集起来,哪怕政府机构也做不到。这些是每个“第一线”的参与者必然获得的知识。政府根本不知道该在哪些领域投资。只有资本主义能解决这个“知识问题”。 发现资本主义优越性的关键之后,哈耶克又将资本主义如何自己做出“发现”的理论加以充实。他能够接受“创新理念”这个概念,因为他明白, 关于大多数未经试验的事物的知识都是不完整的,即便是专家也同样如此 。因此他认为可以做出如下假设:由于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领悟,一位经理或是普通员工可能某天就能“想象出”(用哈耶克的偶像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话来说)一种全新的商业路线—— 这种路线是该工作领域之外的人永远推断不出也想象不到的 。随后,他将健康运转的资本主义制度描述为一个兼容并包、自下而上的有机体,让各种各样的新想法有机会相互竞争从而得以发展,幸运的话,还能在市场中得到应用。这个“发现过程”让资本主义具有比自上而下的社会主义或社团主义等制度更强的创新能力。后者过于官僚化,不利于了解来自下层的想法,而那些得以传递到上层的想法,也不太可能获得其所有社会伙伴的首肯。 健康运转的资本主义经济及其高创新倾向,只有在合用的机构到位时才会出现。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和苏格兰的“商业社会”(commercial society)所传载的自由度是不够的。必须成立这样的金融机构:其中的金融家没有私利,每个人都会努力做出最佳投资选择,而且重要的是他们的观点各异,因此能为各种各样的项目融资。此外,公司只应承担有限责任,而且拥有可以展开收购交易的市场。这些机构必须迎合大量商人的需求,这些商人希望构造新产品、新市场和新商业模式。初级机构在19世纪早期开始出现,从公司法、股票交易所到面向产业放贷的合股银行和“商业”银行。 随即欧洲和美国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回报:新城市兴起、生产率不断增长、薪酬稳定攀升、就业率普遍较高。所有或几乎所有社会成员毕生的前景得到改善。不太容易衡量但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有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满意的职业,并因其中的挑战与探索而充满活力。资本主义对他们来说乃是天赐之福。 不确定性:资本主义的最大缺陷 从一开始,资本主义就存在的最大缺陷是:创造性冒险活动不仅给企业家,也给全球经济的每一个成员带来了不确定性。冒险活动的波动制造出一种起伏不定的经济环境。法兰克·奈特(Frank Knight)在他1921年的著作中对美国的资本主义进行了观察。他表示,除了一些常规决策,一家企业在做出任何决定时,都面临所称的“奈特不确定性”(Knightian uncertainty)。在创新型经济体中,没有足够的先例来帮助你估算这种或那种结果出现的机率。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1936年强调称,用于衡量投资价值的许多“知识”都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的信念是脆弱的。(但如今,他被视为“斯密加上心理摇摆”。) 对于这样一种能够带来无价且不可取代的新颖性、问题解答和探索,从而带来个人发展的体制,从未有过有条理的道德理由去推翻它。相反,自古以来,人文主义哲学一直认为这种体验是“美好的生活”。社会主义和社团主义者从未提供足以替代的美好生活模式。他们只是宣称自己推崇的制度要优于资本主义:繁荣更广泛、就业机会更多、或是工作满意度更高。不幸的是, 公众依然不太充分了解,公平而论哪些收益可以归功于资本主义,以及为什么这些收益是要付出代价的。 这种知识的缺失导致资本主义更容易受到反对者的攻击,也更容易受到体制内部无知行为的影响。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失去了大部分声望,欧洲大陆上许多西欧国家转向了社团主义制度。公众对政治经济的掌控在这个时候陷入低谷。最终,更多繁荣和更少动荡的承诺无法兑现。而那些保留了资本主义制度,同时进行改革(或好或坏)的国家再次发展良好——直到为止。而那些脱离资本主义阵营的国家就没有那么强的创新能力。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动乱之后,它们的失业率上升幅度远高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包容性上,它们的表现也更糟糕。 ×××××××××××××××××××××××××××××××××××××××××××××××××××××× 不知道他说的对不对,但他的思想对我最震撼的是他认为: 大多数知识增加不是由科学推动的。 (Scholars now find that most growth in knowledge is not science-driven. ) 哈耶克的说法我倒是早就知道的,但只是作为对“计划经济”的批评来理解,没有 跟 “ 大多数知识增加不是由科学推动的 ” 连起来理解。 他的思想对我震动是巨大的。
2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历史成因
ademxue 2013-5-16 20:30
欧洲的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是在封建制度解体过程中与政府集权制共同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中,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被视作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对应的政治制度,而且这种对应关系是唯一的。这种理论框架当被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引入中国史研究时与中国的历史事实发生了严重抵触,从而形成中国现代官方史学理论中最根本的矛盾,这一矛盾也是造成中国的现代史学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行严重的误读和曲解的根源所在。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并非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唯一的政治模式,甚至不是正常的政治模式,这是解开一切理论症结的关键所在。中国在东周时期封建制解体之后,从生产关系上讲已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这听起来荒谬其实却是事实。认为荒谬的原因在于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民主制政体做绝对对应的先验性结论作为前提,通过没有观察到中国出现民主制政体而反推中国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然而这种对应关系只是一种公理性假设,既无法被理论也无法被现实所保证。实际的情况是,政府集权制才是资本主义社会正常的政治模式,这为世界各主要文明的发展历史所证明,资本集权是作为亚欧大陆文明边缘区的北欧文明所发展出的独特政治模式,随着它在现代社会建立起世界范围的影响力而将其特殊性转为普遍性,更通过当地发展出的社会理论将其论证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正统政治模式。这其中包含的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非常明显。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封建生产关系的差别在于所有权的占有形式不同。封建制生产关系是所有权与使用权合一的有限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无限垄断。封建制生产关系下,所有权依等级分级垄断,有限竞争。而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所有权开放自由竞争,最终兼并的结果是造就了一个具有绝对垄断地位的超级所有权,其人格表现为政府集权下的皇帝或资本集权下的金融资本家。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造就了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雇佣劳动关系,租金和工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雇主和雇工的收入方式,雇主通过出借生产资料的使用权以收取租金,而雇工则通过出借其自身劳动力的使用权而赚取工资。作为政府集权模式收入来源的税收,其本质是垄断了土地矿产等资源的集权政府通过向人民出借资源使用权所收取的租金。而作为资本集权模式收入来源的利息,其本质则是垄断了货币的金融大资本向人民出借货币使用权所收取的租金。在所有权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对不同资源的垄断对象差异造就了不同的集权模式和政治模式。 而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等于所谓工业大生产也是线式社会理论的先验性结论,以自然动力取代人工动力的大工业只是一种形式的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是无法与生产关系简单对应的。这种思维模式源于欧洲传统的社会发展理论,如用铜器或铁器等工具指代一个时代及其相应的政治和社会模式,这种简单对应无论在理论和现实上都站不住脚。以中国没有出现机器大生产便否定中国没有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本末倒置的逻辑推导。 对中国而言,从战国时代起,雇佣劳动制度就开始成为社会的主流生产关系,从雇工、雇农到雇佣官僚莫不如此,作为雇主阶层的地主和商人构成了社会中的大资产阶级,一直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具有无限制流动性,其所垄断的资源并非固定和单一。因地主阶级主要垄断土地资源便否认其资产阶级性质是非常狭隘的,资本家阶层并非由固定的职业和其垄断的具体资源对象决定,而是由其在生产关系中的性质及所采用的生产方式而决定。地主与商人都采用了雇佣生产关系,这就使他们在阶级性上无本质差别。多数学者受制于线性理论的制约在晚明社会中拼命寻找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实在是可笑之极,如此可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本质上讲也就是商人干政,中国及其它世界主要文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都采取了政府集权而没有走上商人干政的政治模式,其原因在于,其社会中的商人即资本家阶层可以通过合法和正常的途径进入国家政权,从而享受相应的政治权利。集权政府并不排斥资本家进入政府内部,而未进入政府的民间大资本其社会权利同样受到政府保障,这似乎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它却是导致北欧发展出商人干政的政治模式的根本原因。受制于中世纪欧洲的民族政策,寄居欧洲的犹太人不但面临着随时可能到来的反犹浪潮而颠沛流离,即便被允许定居也被限制在专门的犹太聚居区。当他们外出活动必须佩带标识犹太人身份的徽章,如同印度的贱民出门必须鸣锣开道以便让上等种姓者回避。犹太人只被允许从事有限的、基督徒所不齿的下贱工作,而这其中就有商业和放贷。这一限制反而成就了犹太人,当犹太人积累起足够的资本时便被欧洲封建主所相中,向其借贷以解决财政困难,由此培育出了欧洲最早的金融资本势力——宫廷犹太人。然而宫廷犹太人即便富可敌国,积攒起足以左右国家社会的资本实力,但由于其民族身份特别而无法融入正常的社会体制,在政治体制内只是作为毫无地位保障的利用工具。宫廷犹太人通过对统治者的服务换取了少许包括可以不用佩戴犹太人的标志等政治特权,这种作为正常人生活的权利对犹太人却成为一种特权,由此便不难理解这种财富与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悬殊差距为何会最终迫使宫廷犹太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进行反抗。他们通过暗中密谋操纵货币和政府财政左右国家政治,并最终通过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政体推翻了日耳曼贵族的集权制政府,架空了政府权力,宫廷犹太人也转化为犹太金融资本家垄断了资本主义体系上层,从幕后操纵国家和社会。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谓犹太人用自己的方式解放了自己。而欧洲近代的资本主义革命本质上也是犹太人的民族解放运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之所以要用一个傀儡政府作为障眼法实在是犹太人不得已而为之,由于欧洲历史悠久的民族狭隘传统使他们无法以公开身份控制政权。犹太人第一次在欧洲以公开身份参与掌控国家政权是在布尔什维克主政苏联的时期,但不久便被赶下政坛。直到今天,即便犹太金融资本家已经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财富,然而他们仍然居于幕后垂帘听政,这既为长久以来的历史原因所造就,也有着犹太资本家与欧洲各民族资本间从未消弭的矛盾斗争的现实原因。 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欧洲的狭隘民族文化下催生出的畸形产物,是犹太民族从社会夹缝中发展出的生存策略。没有历史上日耳曼基督徒对犹太民族的奴役和压迫,就没有今日犹太人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资本主义政治非善非恶,对其缔造者犹太民族的神圣化或妖魔化也是不可取的。中国之所以要反对资本主义政治体系及其背后的犹太金融大资本是因为它们威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利益,在这问题上无论上下左右派本不应有所矛盾,只是各自被各自的主义遮住双眼而化作宗教狂热者,只忙于彼此的圣战却不顾脚下的土地即将倾覆。
29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新年谈谈西方思想史(加工中)
道孙吴 2013-1-2 11:07
第一澄清一下所谓西方思想史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眼里的西方国家一般指的是西欧北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巴门尼德先提出了关于存在的问题 万物要存在才有意义。 哲学辩论到后面 开始进入无用的阶段 柏拉图说好好生活吧 基督教 三位一体 先信再说,道德束缚权利 理性的上帝杀死基督教的上帝
0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主义下复利的可怕以及黄金的不靠谱
热度 7 黯影 2012-8-11 00:07
以下例子摘自刘军洛的书:我给小改了一下,按2012年黄金价格1600算 1626年,印第安人把现在的美国曼哈顿用24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最早的美国移民,400多年后,曼哈顿的经济规模在5000亿刀,如果当时印第安人拿这个买了每年6%利息的复息债券,那么2012年的债券收益就还能买回很大部分曼哈顿。如果当时用着24美元买了30盎司黄金,1600刀/盎司的价格,那现在印第安人手里就只有48000美元了。。。 24*(1.06的(2012-1626)次方)约等于1400亿刀。。。
997 次阅读|24 个评论
分享 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现象最伟大的作品—— 列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 ...
热度 6 gordon 2012-8-9 22:39
  美国政府专门委员会关于托拉斯的报告中说:“它比竞争者优越,是因为它的企业规模大,技术装备优良。烟草托拉斯从创 办的时候起,就竭力在各方面大规模地采用机器来代替手工劳动。为此目的,它收买了与烟草加工多少有关的一切发明专利权,在这方面花费了巨额款项。有许多发 明起初是不适用的,必须经过在托拉斯供职的工程师的改进。在1906年年底设立了两个分公司,专门收买发明专利权。为了同一目的,托拉斯又设立了自己的铸 造厂、机器厂和修理厂。设在布鲁克莱恩的一个这样的工厂有大约300名工人;这个厂对有关生产纸烟、小雪茄、鼻烟、包装用的锡纸和烟盒等等的发明进行试 验,在这里还对各种发明进行改进。” “其他托拉斯也雇有所谓技术开发工程师 (developpingengineers),他们的任务就是发明新的生产方法,进行技术改良的试验。钢铁托拉斯给那些在提高技术或减少费用方面有发 明创造的工程师和工人以高额奖金。”         德国的大工业,例如近几十年来获得巨大发展的化学工业, 也是这样组织技术改良工作的。到1908年,生产集中的过程已经在这个工业中造成了两大“集团”,它们也都按自己的方式逐步走向垄断。起初,这两个集团都 是由两对大工厂组成的“双边联盟”,各有资本2000—2100万马克:一对是美因河畔赫希斯特的前行东……颜料厂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卡塞拉公司;另一 对是路德维希港苯胺苏打厂和爱北斐特的前拜尔公司。后来,一个集团在1905年,另一个集团在1908年,又各同另一个大工厂达成了协议。结果构成了两个 “三边联盟”,各有资本4000—5000万马克,而且这两个“联盟”已经开始“接近”,“商定”价格等等。         竞争转化为垄断。生产的社会化有了巨大的进展。就连技术发明和技术改进的过程也社会化了。         从前是各个业主自由竞争,他们是分散的,彼此毫不了解,他们进行生产都是为了在情况不明的市场上去销售,现在则完全不同了。集中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 可以对本国的,甚至象下面所说的,对许多国家以至全世界所有的原料来源(例如蕴藏铁矿的土地)作出大致的估计。现在不但进行这样的估计,而且这些来源完全 操纵在一些大垄断同盟的手里。这些同盟对市场的容量也进行大致的估计,并且根据协议“瓜分”这些市场。它们垄断熟练的劳动力,雇用最好的工程师,霸占交通 线路和交通工具,如美国的铁路、欧美的轮船公司。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紧紧接近最全面的生产社会化,它不顾资本家的愿望与意识,可以说是把他们拖进一种 从完全的竞争自由向完全的社会化过渡的新的社会秩序。        现在已经不是小企业同大企业、技术落后的企业同技术先进的企业进行竞争。现在已经是垄断者在扼杀那些不屈服于垄断、不屈服于垄断的压迫和摆布的企业了。下面就是这一过程在一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意识中的反映。         克斯特纳写道:“甚至在纯粹经济的活动方面,也在发生某种转变,原先意义上的商业活动转变为投机组织者的活动。获得最大成就的,不是最善于根据自己的技 术和商业经验来判断购买者需要,找到并且可以说是‘开发’潜在需求的商人,而是那些善于预先估计到,或者哪怕只是嗅到组织上的发展,嗅到某些企业与银行可 能发生某种联系的投机天才〈?!〉……”        译成普通人的语言,这就是说: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商品生产虽然依旧“占 统治地位”,依旧被看作全部经济的基础,但实际上已经被破坏了,大部分利润都被那些干金融勾当的“天才”拿去了。这种金融勾当和欺骗行为的基础是生产社会 化,人类历尽艰辛所达到的生产社会化这一巨大进步,却造福于……投机者。 下面我们会看到,那些对资本帝国主义作小市民式的反动批评的人,怎样“根据这一 点”而梦想开倒车,恢复“自由的”、“和平的”、“诚实的”竞争。     克斯特纳说:“由卡特尔的组成引起的价格长期上涨,至今还只出现在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方面,特别是煤、铁和钾碱等方 面,而在成品方面则从来没有过。随之而来的收益的增加,同样也只限于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对此还要作一点补充: 原料(而不是半成品)加工工业不仅因组成卡 特尔而获得高额利润,使那些进一步加工半成品的工业受到损失,而且它还取得了对这一工业的一定的统治关系 ,这是自由竞争时代所没有的。”      垄断正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的最新成就。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到银行的作用,那我们对于现代垄断组织的实际力量和意义的认识,就会是极不充分、极不完全和极其不足的。        二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        银行基本的和原来的业务是在支付中起中介作用。这样,银行就把不活动的货币资本变为活动的即生利的资本,把各种各样的货币收入汇集起来交给资本家阶级支配。          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及其集中于少数机构,银行就由中介人的普通角色发展成为势力极大的垄断者,它们支配着所有资本家和小业主的几乎全部的货币资本,以及本 国和许多国家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和原料产地。 为数众多的普通中介人成为极少数垄断者的这种转变,是资本主义发展成为资本帝国主义的基本过程之一, 随着资本的集中和银行周转额的增加,银行的作用根本改变了。分散的资本家合成了一个集体的资本家。银行为某些资本家办理 往来帐,似乎是在从事一种纯粹技术性的、完全辅助性的业务。而当这种业务的范围扩展到很大的时候,极少数垄断者就控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工商业业务,就能 通过银行的联系,通过往来帐及其他金融业务,首先确切地了解各个资本家的业务状况,然后加以监督,用扩大或减少、便利或阻难信贷的办法来影响他们,以至最 后完全决定他们的命运,决定他们的收入,夺去他们的资本,或者使他们有可能迅速而大量地增加资本等等。   但是,生产资料的这种分配,就其内容 来说,决不是“公共的”,而是私人的,也就是说,是符合大资本(首先是最大的、垄断的资本)的利益的,因为 大资本正是在民众挨饿,农业的整个发展无可救药 地落后于工业的发展,工业中“重工业”向其他一切工业部门收取贡赋的条件下活动的。 注:回过头来看马克思 那篇关于面包的文章,社会的其他部门的发展落后于重工业,银行和重工业联合起来向其他生产部门进行剥夺。   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化方面, 储金局和邮政机构开始同银行竞争,它们是更加“分权”的,也就是说,它们把更多的地区、更多的偏僻地方和更广大的居民群众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自由竞争占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被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新资本主义所替代,还表现在交易所作用的降低上面。 《银行》杂 志写道:“交易所早已不再是必要的流通中介人了,它过去曾经是,因为过去银行还不能把发行的大部分有价证券推销到自己的顾客中间去。”         “‘任何银行都是交易所’,——这是一句现代的名言。银行愈大,银行业的集中愈有进展,这 句名言所包含的真理也愈多。” “从前,在70年代,象年轻人那样放荡的交易所 〈这是对1873年交易所的崩溃 ,对滥设投机公司的丑事 等等所作的一种“微妙的”暗示〉,开辟了德国的工业化时代,而现在银行和工业 已经能‘独立应付’了。我国大银行对交易所的统治……正表明德国是一个十分有组织的工业国。如果说这样就缩小了自动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的作用范围,而大大扩 大了通过银行进行有意识的调节的范围,那么少数领导人在国民经济方面所负的责任也就因此而大大加重了。” ——德国教授舒尔采-格弗尼茨就是这样写的,这位教授是德国帝国主义的辩护士,是各国帝国主义者眼中的权 威,他力图抹杀一件“小事情”,即这种通过银行进行的“有意识的调节”,就是由极少数“十分有组织的”垄断者对大众的掠夺。资产阶级教授的任务不是暴露全 部内幕,不是揭穿银行垄断者的种种勾当,而是加以粉饰。        一位更有威望的经济学家和银行“活动家”里塞尔也完全一样,他用一些 言之无物的空话来回避无可否认的事实:“交易所正在愈来愈失去为整个经济和有价证券流通所绝对必需的性能,即不仅作为汇集到它那里的各种经济运动的最准确 的测量器,而且作为对这些经济运动几乎自动起作用的调节器。”         换句话说, 旧的资 本主义,即绝对需要交易所作为自己的调节器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正在成为过去。代替它的是新的资本主义,这种新的资本主义带有某种过渡性事物、某种自由 竞争和垄断混合物的鲜明特征 。 注:金融业 同仁 在舔银行业同仁 的屁股,这就是中国金融的现状。   四 资本输出        对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是商品输出。对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则是资本输出。         假如资本主义能发展现在到处都远远落后于 工业的农业,假如资本主义能提高在技术获得惊人进步的情况下仍然到处是半饥半饱、乞丐一般的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那当然就不会有什么过剩资本了。用小资产 阶级观点批评资本主义的人就常常提出这种“论据”。但是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就不成其为资本主义了, 因为发展的不平衡和民众半饥半饱的生活水平,是这种生产 方式的根本的、必然的条件和前提。只要资本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过剩的资本就不会用来提高本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因为这样会降低资本家的利润),而会输出国 外,输出到落后的国家去,以提高利润。在这些落后国家里,利润通常都是很高的,因为那里资本少,地价比较贱,工资低,原料也便宜。其所以有输出资本的可 能,是因为许多落后的国家已经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流转,主要的铁路线已经建成或已经开始兴建,发展工业的起码条件已有保证等等。其所以有输出资本的必要, 是因为在少数国家中资本主义“已经过度成熟”,“有利可图的”投资场所已经不够了(在农业不发达和群众贫困的条件下)。   ================================================================= 列宁这篇文章写于1916年,当时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还是混业经营的。 在美国,投资银行往往有两个来源:一是由 商业银行 分解而来,典型的例子如 摩根士丹利 ;二是由证券经纪人发展而来,典型的例子如 美林证券 。美国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发生在 1929年 的大股灾之后,当时联邦政府认为投资银行业务有较高的风险,禁止商业银行利用储户的资金参加投行业务,结果一大批综合性银行被迫分解为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摩根银行分解为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 摩根士丹利 以及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的 摩根大通 。但是在欧洲,各国政府一直没有颁布这样的限制,投资银行业务一般都是由商业银行来完成的,所以形成了许多所谓的“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或商人银行(Merchant Bank),如 德意志银行 、 荷兰银行 、 瑞士银行 、 瑞士信贷银行 等等。 对于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还是分开,有人的观点是这样的: 事实证明,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由同一金融机构完成,在欧洲不但没有引起金融危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融资效率,降低了金融系统的风险。
432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转>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吗?(张五常)
热度 5 gordon 2012-5-30 11:23
注:这是一个迟到的邂逅,我在今天才读到张五常的这篇文章,而且张五常现在几乎已经成为笑柄(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制度)和经济学界攻击靶子。 其实真正让我关注张五常的是他那一头电击的银发,你可以直觉的知道,这个人要么非常牛逼,要么就是装逼,它期待着别人对他攻击批判,那头银发就是一个旗帜,“想要出名吗?向我开炮”。 这篇文章写于1981 年,起源于一九八零年末,英国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心。 张的文字不太像学术文章,反倒像是科普文章,在1985 结集序中,他还不断提醒要注意书写和发表的日期,不过作为科普文章是很好的。 我把一些直接打动我的文字摘抄了下来,如下所示: 拔除一个信念要比拔除一只牙齿还要疼痛,况且我们没有知识的麻醉药。 ——艾马·戴维斯 中国的现代化不管 走哪一条 路,都会遇上一个极大的障碍。以其他国家标准来衡量,整个中国也找不到几个四十五岁以下,称得上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结果就出现了一群散漫的劳动人口和无知的官员;也就是说,中国在科技和知识资源上,彻底破产了。在这方面所造成的障碍,会较一般人所说的外资外汇问题,远为严重。
1261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美国往中国一看:这才叫资本主义!
热度 13 gordon 2012-3-21 17:08
1911年社会主义宣传画 思考题: 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考验大家的功力了,这幅画的问题在哪? 有什么东西是这幅画的作者没有看见的,作者又看见了什么,作者在社会生产关系链条中所处的地位是什么? 有一些经济学常识和没有经济学常识,看问题的角度就是不一样,呵呵呵。 思考题再来: 为什么社会主义理论是错误的,但是在实践中却是正确的,在实践中对理论的创新点是什么?为什么? “两参一改三结合” 的意义是什么?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毛时代社会主义模式的异同? 嘿嘿嘿,能想明白这些问题和上面那幅图,那么对现代经济学的认识就入门了,呵呵呵 所有的东西你都明白了以后,再看苏联的东西或者是其他人的社会主义著作,就不是累赘,而是功力大进,呵呵 当年,苏联就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啊,呵呵;最后在错误的道路上是越走越远了,直到最后崩溃,呵呵呵
144 次阅读|5 个评论
分享 资本主义的教授讲社会主义的课
热度 28 牛铃 2012-1-26 09:14
--听小牛讲的,文责老牛自然不负-- 话说多大有一门经济课,讲课的教授讲社会主义经济如何如何不好。于是,听课的年轻人不干了。本来么,年轻人普遍比较左倾。 教授脾气很好,说:这样吧,我们实验一下,按社会主义的理论来给大家打分,就是每个人都拿全班的平均分。 第一次考试,全班平均B,果然,大部分人比较欢喜; 第二次考试,全班平均D,全班哗然; 期末考试,全班居然是fail了。 教授说,我从来没有fail过一个班的,这是第一次。 所以我说,这老师肯定是右派,而且一定是极右分子。 不知道最后学校会不会干涉,毕竟全班都fail也是一件大事。 --再次声明,这个是小牛在回家路上跟俺讲的,俺不担保内容正确--
867 次阅读|9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14 23:36 , Processed in 0.052973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