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边陲国家的科学文化发展 —— 科学的本土化(转)

已有 168 次阅读2016-10-10 07:39 | 资本主义, 第三世界, 社会学家, 世界经济, 国家


       社会学家亨利在以依赖理论说明第三世界的文化变迁时,指出:

      16世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出现之前,核心与边陲国家文化变迁的形态。大致是相似的。

      由宗教精英所提供的宗教象征满足了一般民众的认同需求,宗教成为文化体系中的主要部门,艺术、哲学以及其他工具性知识,都附属在此一部门的认知宣称之下。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出现,核心与边陲的文化遂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核心国家在建立其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的过程中,新兴的精英逐渐控制国家机关,有系统地将科学与生产活动连接起来,并建立全球贸易体系。

        传统的前资本主义文化形构也遭到瓦解:资本主义以“市场理性”以及科学性生产活动的“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取代了神话、仪式的理性,以及宗教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以“形式/工具理性”和以“价值理性”为原理所组成的两种生活领域之间的平衡关系因而遭到破坏,目的理性行动所构成的各个次领域,逐渐凌驾在宗教理性之上,成为文化变迁的主导形态。

        在核心社会中,文化变迁的主导形态是“形式性与科学性的理性化过程”。然而,边陲社会中文化变迁的主要形态则是一种“结构性与象征性的过程”, 其主要目的是要面对使该社会沦为边陲化的外来文化霸权,并加以正当化。


注:这是台湾学者写的,这一段主要是说台湾。

******************************************************************

       亨利以边陲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特征来说明这一点。由于边陲资本主义社会接受了它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特定角色,其生产基础往往极为狭窄。它通常是根据国外的需求,以“原装设备加工”,即oem的方式,生产单一产品;而不是根据国内的需求,或技术的创新。

       结果,边陲经济体系以极少变化的方式,生产同样的产品,这些产品大多属于初级产业性质,它们对科学新知的需求极小,科学在国内扎根与制度化的可能性随之降低,结果以形式科学合理化为主导的文化形态也无法获得成长。

       由于边陲社会的生产过程是由外部的核心社会移植过来的,其技术资讯并不是由边陲文化体系所提供,因此,边陲文化体系并没有将其知识生产部门科学化的必要。大多数边陲国家虽然也有所谓的“大学”,然而,大学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在推动文化体系的合理化,而是在训练其“加工生产体系”的维修人员。严格说来,这样的大学并不能说是西方意义的大学,充其量只能算是训练技术人才或维修工程师的技术学校而已。

******************************************************************

       由于边陲国家的知识生产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在训练其“加工生产体系”的维修人员,其知识生产部门所从事的研究也充满了“加工生产”的性格。

注:这就是郎咸平所说的,大学生为什么没法就业。

******************************************************************

      中国大陆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有军工部门拉动,有内需啊,有内生动力。


注:早年哈军工的飞机系,也是搞维修的。结果冲动了


******************************************************************

       自卑与超越,正因为自卑,才有内生动力呢


注: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东东,不针对 单一的个人




膜拜

鸡蛋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6 20:51 , Processed in 0.02593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