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传统文化

相关日志

分享 【转载】为啥华人进入不了主流社会,老印却能轻易地占领北美? ...
热度 27 duanjian 2016-8-23 09:19
我一朋友的文章,主观感觉比较在理。 不过,感觉90后的小朋友们已经改变了很多,在很多方面有向文中所描述的印度人的方向转变,比我们这些70后强很多。 以下为正文: 为啥华人进入不了主流社会,老印却能轻易地占领北美? 作者:辛上邪 这一届加拿大政府有五位亚裔部长,其中四位是印度裔,一位是阿富汗裔,没有华人。这不禁让我想起来马来西亚。马来西亚的华人是大马第二大种族,但参政的寥寥无几,倒是第三大种族的印度人在政坛上很活跃。当世界各地的华人在抱怨不能进入主流社会时,印度人却默默地四处开花结果、迅速蔓延。其中的原委值得反思。很多华人不喜欢印度人,认为他们偷奸取巧、沽名钓誉、脏乱差、势利眼、惯于对白人谄媚、是治安不好的元凶,甚至有人说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奸懒馋滑“小人”的写实版等等。如同其他民族一样,印度人确实有他们的不足,但这样谩骂的同时,是否想过这样的贴标签也是一种种族歧视?是否切实分析过,印度族群究竟有什么华人不具备的优点让他们更容易、更好地在移民后“出人头地”? 必须承认,印度人在英语使用上有绝对优势,这点是“先天的”。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学生从小到大都是英语教学,自然在听说读写方面没有障碍。二十年前,我姐刚去美国读书时,和一个印度同学聊天,谈到备考托福、GRE多么辛苦、考试多么严格,印度同学觉得奇怪,她说他们考试的人多、场地小,考听力就是在户外放着大喇叭考的。由此对印度英文教育窥见一斑。可印度人的语言优势更多的来自于他们的自信。虽然他们的发音总是“搭啦搭啦”的,但人家有绝对自信,声音洪亮,表情丰富,完全不介意发音的问题——听不懂是你的听力问题,他们绝对不认为自己发音有毛病。这点也不独是印度人的优点,我也在马来人、韩国人、伊朗人等其他族裔的身上都见到过。他们的英语发音都有独特的口音,语法错误也不少,用英语聊天却毫不怯场、有说有笑。后来不禁反思,可能我们有时候太容易难为情。认识一位曾在外企上班多年的华人家长,说英语还带着陕西腔,但她从不介意,遇到哪国人都敢去用英语聊天。常见她在学校接孩子时,一路和大家打招呼,嘘寒问暖的。可见不分族裔,只要敢说,就都有机会。 谷歌公司印裔CEO桑达尔·皮查伊 印度人的思维方式也更西化,能适应西方的社交礼节。这点说白了也不难,要诀是:经常面带微笑,见面多寒暄,互相问候,面子功夫要足。多肯定别人,也表扬自己,不要太自谦。不唠叨、不抱怨,和人交谈要满满正能量,什么时候聊天时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我说孩子不喜欢学习,对方就说孩子嘛,都这样,她的儿子也不喜欢写作业,转而又说,不过他喜欢游泳、非常擅长,每天非常开心。另外,在工作或生活中,对不想做的事儿要委婉拒绝、说不做就不做,遇到该争抢的绝不手软,争抢后还是一团和气。我有个朋友就说,他们公司的印度同事和西人同事一样,平时笑嘻嘻四海一家,而遇到工作中的竞争,马上就各自为政地为了自己的利益冲锋陷阵,根本不在意昨天还一起泡酒吧看球赛或同榻而眠。华人平时任劳任怨,总是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无论该不该自己做的,都碍于情面做了,被其他同事抱着不使白不使的心态“当丫头使唤”,一旦竞争开始,又受到诸多不好意思的限制,战斗力明显不足,结果往往是在职场中处于不利。 微软公司印裔CEO萨蒂亚·纳德拉 我们都认为华人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殊不知其他民族也这样评价自己。看看印度著名的IIT(印度理工)的招生比率——3%(45万人报名,招收1.3万)!!难怪印度人说,上不了IIT,才去上MIT(麻省理工)。可以设想,如此高的竞争力,印度的学子们要学习到何种程度!而在北美的工作中,印度人也没有停止奋斗。我姐夫在硅谷工作,他的印度同事发给老板、抄送大家的电邮经常在凌晨两三点发出来。虽然有假装加班之嫌,但也不能一概否认印度人的勤奋。印度人的勤奋也可以从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方面看出来。不同于华人家长,印度家长除了支持孩子上各种知识类辅导班,还督促孩子参加各种体育运动--这也为他们后代更加勇敢、顽强、竞争性奠定了基础。我认识一个印度裔虎妈,每天早晨四点起来带孩子打冰球,下午放学后是乐器和球类,晚上还参加补习班。我俩的儿子都踢足球,温哥华冬天是雨季,十次九次训练都赶上下雨。我是把孩子送去就回家,再去接,她是站在场地外陪着看。我表示佩服她的精神,她却若无其事地说,这不算什么啊,如果我都怕淋雨,那孩子们怎么能安心在雨里奔跑? 百事可乐公司印裔CEO卢英德 印度人对新环境的认同感很强。家族观念浓重,故土意识反而不强。没听说多少印度人回流,也没听说他们一定要落叶归根。我所见的很多印度人都很传统,有的女性还穿沙丽,锡克族男性一定带着“头巾帽”。印度人聚居的区域,礼拜堂很快就被修建起来。饮食习惯更是被几乎完整地保留下来。真是“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在大马时,看到电视上印度裔政界人士出来侃侃而谈,张口闭口都说的是“我们马来西亚”云云,俨然是大马代言人。这次加拿大政府成立仪式上,印度裔部长稳重、大气,自豪感十足,也仿佛是多少代世居于此。有人说印度人安心扎根,是因为印度太穷,无路可退。其实不然。我的一位印度朋友说,在印度时,他们家里很多仆人。她丈夫因为学IT,崇尚美国的科技进步,年轻时投简历在美国找了工作,因此搬家来北美。后来因为美国不容易拿绿卡,居住六年后,他们转而申请加拿大移民。她说他们的兄弟姐妹都来过加拿大看望他们,但因为这里的仆人不容易雇佣,更不能随意驱使,故而不愿意移民。她和他丈夫早已归化入籍,因为他们以这个国家为傲。 印度承认双重国籍也是对印度人归化入籍的促动。而大多数中国大陆的移民都选择“国际家庭”,夫妻中一方加入新国籍,另一方为了保留中国国籍而只拿永居卡。入籍与否对融入主流社会有很大不同。不入籍,就没有选举权。没有选举权,市选、省选、国家选时,就不能投票支持谁、反对谁。不表明立场,当权者就不在乎你。逻辑就这么简单。各种选举后,都会统计出来选民的族裔。发声强势的族裔,政客们都会重视——当权的要在乎广大的民意,落选者希望下次能拉到有力的选票。温哥华所在的BC省省长简蕙芝当选后,专门斥巨资举办了印度电影节,用以答谢推她上位的印度裔选民。电影节的举办,又为印度人在本地的影响壮声色,其他族裔也更重视印度人。这还是政客对选民最浅白的表示,而政策倾斜、政府在具体事务上的支持那些深度的影响就十分巨大了。比如经常变换的移民政策,其中的打分项目就很容易有倾向性。刚刚结束的一月份中,联邦政府发出4449份特快移民邀请,其中20%的受邀人员来自印度,最低分数是457分——华人一般连450分都很难达到。由此可知,这四千多分受邀函中,华人可能凤毛麟角。长此以往,华人移民势必会减少,社会影响就更式微了。反之,印度人拖家带口、地溜达啦地来得更多,以他们的自信、积极,能更快、更容易地“拿下更多的地盘”。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州长博比·金达尔,他是全美首位印裔州长 印度人在北美的日益强势也和他们善于“拖家带口”的抱团儿精神分不开。往往是一个印度人移民,整个家族终究都能被移过来;一个印度人进入一个行业,马上跟着就来了更多的印度人;一个公司招来一个印度人,很快公司里印度人就能占大多数。拿大温地区来说,出租车、建筑业、邮政系统,甚至机场的地勤,基本都被印度人占领了。这点和和韩国人很像——大温地区的干洗店据说都是韩国人在操办。温州人也是这样在生意场上互相拉扯,结果就有很强的实力和势力。有钱大家赚嘛。印度人真是拉帮结派不避嫌。公司招聘时,他们尽量举荐自己的亲朋好友;一旦有了人事权,他们招聘时对自己的族裔真是贵手能抬多高就抬多高。这样的好处是很快能形成一个互助团体,比一个人单打独斗强。我的那位曾经家里有很多仆人的印度太太就在邮局工作,她说找工作并不困难--加拿大邮局的董事长及CEO就是印度裔嘛,连带着下面大大小小的经理、负责人都是印度老乡。温哥华有家家具店店主是印度的锡克族,他生意很好,却主动给锡克族客户打折、也只给锡克族打折。而这样对同乡同族的关爱,在梁实秋先生记述安徽馆子的文字中也曾见过——北平时期的安徽馆子对于操安徽口音的食客额外关照,炒菜的油要厚着些。 美国首位印度裔女州长妮基·哈蕾 大家都有共识,如果惹了一个印度人,那就是与全体印度人对立——如同惹了黑人一样。多伦多地区曾经发生过大规模的印度人抗议游行,是由一名印度裔教授被学生指责说身上咖喱味太重引起的。据说当时印度裔教授看到学生的指责信后,马上叱责学生,去校方投诉。同校的其他几位印度裔老师也去声援。随后,爆发了大多地区印度人大规模示威游行。多个媒体前去报道,更有力的支持来自印度——印度国家电视台也来加拿大录制现场节目,然后通过国家电视台的渠道向全世界播放,声援印度裔的游行。强大的族裔后面是祖国强大的支持!此后,据说加拿大主流社会对印度人的歧视就减弱很多。还有报导说,去年一名加拿大的印度裔青年去澳大利亚登山失踪,印度裔移民立即游行、声援,给政府施压,要求政府出面协助寻找。结果是加拿大派了部队去寻找。和华人圈里常见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能忍则忍相比,印度人真是够能折腾的。可他们越折腾越能耐、越折腾越被重视,也正是他们这份不屈不挠的折腾劲儿,为他们赢来了新天地。 有的华人认为,印度人赢得西人主流社会的好评,是因为他们会拍马。其实不然。或者说,即使拍马,也不是空对空,是要有些牺牲和担当。就拿去年年末开始的难民风潮来说吧——新任总理“小土豆”要在短期内接纳25000叙利亚难民,赶上ISIS混入难民袭击巴黎,加拿大社会立即沸腾。反对和支持的各执一词。华人社会大多数是反对,华人媒体也几乎全部一边倒。笔者特意做过非正式调查,问了39位华人朋友,只有一位支持迎接难民。但这一位也表示,没想过要把自己家多余的房间拿出来租给难民住。怨声鼎沸中,有位作建商的印度人站出来说话了。他说感谢加拿大当年接纳他移民,感谢社会多年来给予他的支持,如今,在全国面对难民潮压力的时候,他愿意将他在温哥华的一栋空置楼房拿出来作为难民的短期安置场所。这栋楼本来打算过几个月拆掉重建,现在先不拆了,用来出租给难民作为周转房。本地楼房多是低层,一栋楼也只能提供十几个居住单位,他也不是免费、是收租金的,可贵的是态度。跟着,大温地区的房地产协会主席就出面,提倡建商们都向他学习,为政府和社会分忧解难。对政府来说,这位印度裔建商是关键时刻见真情啊!投桃报李,想必他将来的路会更加顺畅。 任何族裔的文化都有随着时代不同而变化的优劣性。在一个全球化的当今,对普世价值的认同、通行的行为规则的掌握、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德的协调等等,皆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即使身处国内,也难免会面临越来越多的与其他国家人员的交流、往来。如何能安然自处的同时与社会、世界大环境交融,为自己、族群、后代争得地球公民的一席之地,是应该足够重视并有意识付诸实践的。三人行必有我师。与其嘟囔碎碎念,不如见贤思齐,也学习一下老印的长处。
1193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失意的章士钊(转)
gordon 2016-4-4 12:45
注:章士钊先生和杨荫榆女士,都是真本领的人。只是可惜 对错与因果都是没意义的, 自己对 时势 的感知才关键 , 注:还有胡适先生 ************************************************************************************ 一部天龙八部里包含了对错, 因果和 时势 , 千秋霸业, 江湖风雨, 儿女情长. 越看越觉得写的精妙, 黄日华版拍得恰到好处. 可惜最后 时势 不予, 英雄陌路. 为什么推崇自发秩序原理?这个时势才是最重要的 注: “北乔峰、南慕容” 毫无意义,只留下一句真理 “初中生比高中生更勇” 。 ************************************************************************************ 1924年11月,应北洋政府段琪瑞之邀,章士钊从上海来京任临时司法总长,次年兼教育总长,后任政府秘书长。这处住宅是段琪瑞为他安排的官邸。   章士钊到任后,总希望借助这个机会实现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可是,他来的时间不对,什么事情,一到民国就添堵,一届届政府走马灯似的换,各种思潮你方唱罢我登场。章士钊撑着一艘又破又旧的小船,时而被抛上浪尖,时而被卷入涡流。   在司法总长的权位上,他总琢磨着放手烧他几把火,可是官场的腐败积重难返,同僚们更是把他这棵老树孤立起来。多亏段琪瑞欣赏“孤桐”,又让 他兼管教育。在司法领域无所作为的章士钊,转念希望在教育领域有所建树,况且他确实对培养人才有些想法。无奈章士钊所倡导的传统文化,实在与当时轰轰烈烈 的新文化运动水火不容。   常言道冤家路窄。有一天,在北京琉璃厂, 章士钊这位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守旧派 与 运动中的急先锋胡适相遇 。章士钊对胡适购买的线装本《红楼梦》 大加夸赞,说是胡适有眼力,买了少见的孤本。胡适被章士钊搔着痒处了,自然也对章士钊恭维一番。两人越谈越开心,于是相约去大栅栏照相馆合影留念。不久相 片出来了,一位长袍马褂,一位西装革履,两人同坐在一条木凳上,庄重又滑稽。章士钊越看越高兴,诗兴大发,作新诗一首赠胡适:   你姓胡来我姓章,   你说什么新文学,我开口还是我的老腔。   你不攻来我不驳。   双双并坐,各有各的心肠。   将来三五十年后,   这个相片好作文学纪念看。   哈,哈,我写的白话歪诗送把你, 总算是老章投了降 。   不久,章士钊因为支持北京女子大学杨荫树校长,对激进的学生采取强制手段,并提交呈文要求停办女子师范大学,引起了青年学生的不满。   1925年5月7日,200多个学生在故宫神武门集合,一路高喊口号,浩浩荡荡地杀进了魏家胡同13号。进步青年学生打算当面要与这位守旧 的总长理论理论,质问他为何“摧残教育,禁止爱国”。章士钊当时没在家。学生便把气撒向屋内的古董和门窗的玻璃,对他的住宅实行了强有力的阶级专政。在这 场斗争中,章士钊与鲁迅代表不同的思想阵营,一个用手上那节又短又细的权杖,一个用手中那支又尖又利的毛笔,针锋相对,章士钊最终败下阵来,随着1926 年段祺瑞政府的倒台,章士钊离开魏家胡同13号,去了天津。 **********************************************************************************   岁月的手太过霸道,拾起这本画册一顿乱翻。前一页还没来得及过细浏览,下一页又哗啦一声掀了过去。 从他出生 直到1960年,为他特批了史家胡同24号宅院,这位年近八旬的耄耋老人,才结束了在朋友家搬来搬去,没有自己一套房子的历史。 据说,章士钊和家人住在朋友的北房和东房中,两家共用一个厨房,居住很拥挤,连书都没地方摆。在这样的居住条件下,一住就十年,从来没向有关部门提起过。 注:从1949年到1960年,章士钊的家就安在北京东四八条54号朱启钤老友家里。 **********************************************************************************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近日又有学者指出,尽管章士钊对女子师范大学一事处理过于武断,但指责章氏一手导演'三·一八'惨案却有失偏颇。1925年,章士钊辞去了教育总长的职务,改任段祺瑞政府的秘书长。一年后,惨案发生,这时不在其位的章士钊不可能授意武力镇压学生。” 注: 刘和珍的尸体是谁收的,忘了。好像还有一篇枪伤分析
1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记德发(再续)
热度 14 山远空寒 2014-2-13 09:29
德发是有理想的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知识分子。他的论文写了40万字,指导老师是在他们学校当客座教授的汪晖。我对能写这么长论文的人总是充满敬意。当然,敬意不能弥合我们之间的不同。 我读书没他多,只在图书馆混过几天。我们能在很多题目上聊的兴致勃勃,从魏晋风骨(大部分知识我是从鲁迅先生的演讲稿里知道的),到文学革命(我主要是从胡适的书里知道的);以及近现代文人的各种故事,八卦(八卦之心人皆有之,老师也不例外)。如:梁启超、王国维、许地山(我总是口误许山地,叫着顺口,他总是纠正)、胡适、周氏兄弟等 我们之间的不同源于德发想要改变我的人生观(应该允许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嘛!)。我们的生长环境、所受教育都不同,对历史和社会的看法自然会有区别。所以难免有时起争执,尽管我聊天的手艺荒废了十年,但战术素养还在,抓住时机驳的他理屈词穷,要转移话题。慧思和孩子们则在一旁听着笑,也不插话。 毕竟是当老师的,德发很快发现我的软肋——鲁迅先生。当我们为一些问题辩不出结果时,他就微笑着,故意找个关于先生的题目,摆出所谓的有学者说(这和“古人云”有一拼)。看着我怒不可遏的反击,笑着,不紧不慢的说着周氏兄弟失和的前前后后,以及1920年代兴起的白话运动中周作人所起的作用。对周作人我确实没怎么关注,兄弟俩失和的问题我更是白纸。首先,承认自己的不足,无知。然后立于现有已知证据,坚守防线。也就是说,每每在这类题目上他总是占据上风。(我猜周氏兄弟失和,周作人的老婆应该是主要因素,当然,还有由此产生的经济原因。这从周建人后来站在大哥一边,且从来不解释此事可以猜出。) 其实德发是很喜欢鲁迅先生的,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就是鲁迅。他们一群好友自己写文章,编杂志来保卫自己的阵地。他的言辞风格是那种张弛有度,以柔克刚,好像打太极拳一样。现在学校让他一学期带三门课,可能就是为了让他没时间写文章,编杂志。也不知他们的杂志是否无疾而终! 祝德发一家幸福健康平安快乐! 山远
个人分类: 杂记|590 次阅读|2 个评论
分享 尊崇传统文化!身体力行穿传统服装!
热度 11 假如十八 2014-2-6 10:27
58 次阅读|7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15 16:45 , Processed in 0.03055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