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四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四书与修身8:七年病求三年艾
热度 5 老平 2013-8-21 17:15
四书与修身8:七年病求三年艾
(1) 七年病求三年艾 子薇:《孟子 离娄上》孟子曰:“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子薇语:畜即畜仁也。仁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老平 1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有两种理解。 1. 中医用艾有新艾与陈艾之分,三年之艾为陈艾,疗效比新艾好。故七年之病,即大病难病需要用积蓄多年的陈艾,不蓄艾无以治疗。 2. 七年之病,非短时间能够治愈,需要坚持多年艾灸才能起作用,不蓄时无以愈病。孟子在此是作比喻,欲平天下者需要“畜仁”。另,这种解释是否可行?请罗大伦兄指教。 罗大伦 1 :谢谢您的解读!这个问题也困扰我很久,虽然都不影响对义理的理解,但是还是想知道此文的真实含义。现在我觉得第一个解释从文字和医理的角度都更合理。第二个医理也通,我之前持第二个观点,后来反复斟酌觉得有“终身不得”的“得”字,还是第一个解释更精确吧。 罗大伦 2 :中医一般主张用陈艾,但是关于用陈艾的文献,也多引用孟子的这段文字。所以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当时用陈年艾的习俗依据。 罗大伦 3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当年众人都知道久病要用很久的陈艾,比如七年的病要用很久的艾草,孟子在嘲笑此时七年的病,居然只想用三年的艾草,这是不够的,应该用更久的,孟子用七和三比较其不足,那么更久的艾草,平时不准备,哪里会有?当然,这个解释仍没有第一个妥帖。 老平 2 :谢谢罗兄指教!我认为加上您的这个解释,理解起来会更丰满。 ( 2 )自暴自弃 子薇:《孟子 离娄上》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老平:这是成语“自暴自弃”的出处,原意是针对仁义而言。孟子认为,仁是安宅,义是正路。不愿意居仁心行正义,还要出言诋毁仁义,是不愿意做好人行好事而自甘卑贱,因此叫做“自暴自弃”,跟“自暴自弃”的人谈不出有用的东西,做不出有益的事情。这种人是可悲可哀的。 ( 3 )舍近求远 子薇:《孟子 离娄上》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子薇语:孝为仁之本。 老平:《大学》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又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这跟孟子“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的说法是一脉相承的。如果不从自身做起,就是厚薄不分,舍近求远,舍易求难了。 ( 4 )恭则不侮 子薇:《孟子 离娄上》孟子曰:“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 老平:《论语•学而》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子贡说孔子具有五种品德,其中就有“恭”和“俭”。何谓“恭”?古人说“在貌为恭,在心为敬”,后来“恭敬”连用,以示内外端庄。何谓“俭”?《韩非子》说“俭于财用,节于衣食”,后来“节俭”连用,以求仁民爱物。 ( 5 )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子薇:《孟子 离娄上》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闲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子薇语:古来便有“父母官”之说,君主之品德表率作用在民众心中尤为重要。 老平:“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1. “格”,正的意思,明代王阳明解“格物”为正心中之非就是从这里来的。 2. “大人”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周易·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3. “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反映了孟子君臣相互制约的思想。 (6) 君礼臣忠 子薇:《孟子 离娄下》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论语 八佾》定公问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子薇语:运用于现时,上行下效,上级需主动先行。 老平:先秦儒家认为,君臣关系是互动的。孔子作的是正面的描述,说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各尽其道而后国家安宁。孟子则把君臣关系作了形象的描述,并提出了反面的假设:君若不仁,臣可不义。 ( 7 )有为有不为 子薇:《孟子 离娄下》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子薇语:有不为之义,有有为之事。 老平:季羡林在《读书与做人》里说:“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又引刘备的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季羡林说的是价值判断,而孟子的话既可是价值观,也可是方法论。就如你所说,大人者“有不为之义,有有为之事。” ( 8 )以善养人,能服天下 子薇:《孟子 离娄下》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子薇语:以仁义礼智诸端善言来说服人,以大道理来使人改正错误,并不一定能奏效,时有人以“卫道士”之身苛责他人之过,不如先修己身;以善言教之善行导之,天下人心悦诚服 老平:对极。“以善服人”有逼迫人为善之意,“以善养人”有感化人从善之意。前者本于外而重治人,后者本于内而重感人。“服人”与“养人”对应着“善政”与“善教”。《孟子 尽心上》写道:“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 9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子薇:《孟子 离娄下》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子薇语:孟子此言过矣,如其言,庶民无仁义,则与禽兽无异?依愚见,仁义之道,是庶民与君子之别,而非人与禽兽之异。 老平:如果说,仁义之道是庶民与君子的区别所在,那么人与动的区别又在哪呢?网友说:大千世界,人与动物皆为觅食,求偶,繁殖后代,等死。大千世界,人与禽兽既皆为求生与等死,人又何异于禽兽? ( 10 ) 仁者爱人 子薇:《孟子 离娄下》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 老平:原文还有:“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先秦儒家主张遇事先反求诸己,但不是一味地自我反省,当发现自己改过或没有过,而他人还是“横逆”依旧的时候,就可以不屑一顾,视其为“妄人”或“禽兽”。 ( 11 ) 挟长挟贵 子薇:《孟子 万章下》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 老平:孟子说:交友不能倚仗年龄大,地位高,也不能倚仗兄弟势力,交朋友要看品德。那要交什么样的朋友呢? 《论语·季氏》道:“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即交友要交正直、诚信、知识广博的人;避免交谄媚逢迎、两面三刀、花言巧语的人。(老平 2013-8-21 )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1054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四书与修身7:富贵不能淫
热度 3 老平 2013-8-9 11:12
四书与修身7:富贵不能淫
( 1 )举直错枉 子薇:《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孟子 滕文公下》孟子曰:“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大学》:“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老平:直为正,枉为曲。《论语•为政》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颜渊》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明代孔子故乡曲阜出了一位县官郭允礼,为官清廉,政务井然,百姓安居乐业。他有“居官座右铭”一则:“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 2 )出尔反尔 子薇:《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大学》:“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老平:这是成语“出尔反尔”的出处,其原意是你怎样对人家,人家就怎样对你。“出尔”是因,“反尔”是果,这是儒家的因果观,也是儒家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提。明乎此,则知治人之道,宋代大儒朱熹在《中庸集注》里说:“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 人之四端 子薇:《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子薇语:仁义礼智,人之四体,人皆有之。一如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即孟子之言。 老平: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源自孟子四端,“信”是汉儒董仲舒增加的。《孟子》一书两次提到四端,另一次在《孟子·告子上》,以说明性善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人性本善,恶是后天污染的结果。把四端扩而充之,可以治国平天下,反之则难以齐家事父母。 (4) 术不可不慎 子薇:《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 “ 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 ‘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 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 ” 子薇语:如孟子言,择术与择仁有冲突吗? 老平:孔子强调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即择“仁处”;孟子强调选择有利于仁德的职业,即择“仁术”。什么是“仁术”?《孟子·梁惠王上》说:“无伤也,是乃仁术。”故造箭之术不仁,造棺材之术也不利于仁;而造铠甲之术和医人之术则是仁术,因为“仁者爱人”。可见择术与择仁既可兼容,又可冲突。 ( 5 )富贵不能淫 子薇:《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老平:第一段说“仁、礼、义”,朱子在《孟子集注》里说:“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第二段说内外相应,与时俱变。《孟子•尽心上》有类似说法:“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第三段给出了“大丈夫”的标准。 ( 6 )彼富我仁 子薇:《孟子·公孙丑下》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 老平: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里说:“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可见上面曾子的一段话,是说君子不受名利诱惑,不为外物牵绊。 ( 7 )与人为善 子薇:《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大学》:《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老平:这段话有三个与修身有关的成语:“闻过则喜”是对待自身缺点的态度,与“闻过则怒”相对;“舍己从人”是处理个体与群体关系的原则,与“固执己见”相对;“与人为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与“心怀叵测”相对。另外,“与人为善”既可理解为心怀善意,也可理解为助人行善,还可理解为一起行善。 (8) 谁与为不善 子薇:《孟子·滕文公下》:“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老平:这是一个独善与众善,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问题。薛居州代表善士,如果君王周围的人都是善士,君王想不为善是困难的。反之,如果君王周围的人都不是善士,君王想为善同样是困难的。这是一个环境的问题,不是薛居州个人可以左右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好的制度能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使好人变坏。 (9) 仁得天下 子薇:《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子薇语: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话虽如此,孟子言仁者亦不少矣。 老平:孔子论仁朴实,重在践行;孟子论仁雄辩,重在说理。孟子这段话先说夏、商、周三代的兴衰与仁有关;次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若不仁则不保;后作比喻,说既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情,就好像既害怕醉倒却又要喝酒一样。《孟子·公孙丑上》也有相似的说法:“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老平 2013-8-9 整理)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1116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四书与修身6:善政不如善教
热度 2 老平 2013-7-31 10:00
四书与修身6:善政不如善教
( 1 )天爵人爵 子薇:《孟子 告子上》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子薇语:天爵为修身之道,无论人爵从之抑或要之而来,修身终不可弃。 老平:天爵内求而修德,为精神贵族;人爵外求而受禄,为社会贵族。有人修天爵而并人爵,有人修天爵而邀人爵,还有人求人爵而弃天爵。《大学》说:“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如果没有了精神贵族,社会会变得怎样呢?太史公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 2 )求得舍失 子薇:《孟子 尽心上》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书本注释:“求则得之”的之,这里指仁义礼智的善性。“求之有道”的之,指富贵利禄。修身是自己主观可控的一种行为,即“求在我者”,“求有益于得也”。 老平:关键在于对“得”的理解。前一个“得”是得失之“得”,后一个“得”通“德”。“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因为内求而有益于德;“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因为外求而无益于德。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内求文化,儒道佛三家概莫能外。 ( 3 )善政不如善教 子薇:《孟子 尽心上》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子薇语:为何行善政,民仍畏之?我国或许政府有很多不周到的地方,在西方,民主可谓善政,西方之民还会畏之吗? 老平:这里的“善政”不是指“仁政”,而是指善于管理,可以理解为重法治。先秦儒家追求“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善政”利于管理不利于教化,不能提高世人的道德水平。为此《论语·为政》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4 )良能良知 子薇:《孟子 尽心上》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老平:按道理来说,“良能良知”不属于纯粹的先天,“亲亲”、“敬长”是在小孩子成长的环境里打下的印记,只不过这些印记打得早打得深,从而成为大脑参照系的基础,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思维活动。孟子的这段话提示了幼儿教育很关键,因此后世《颜氏家训》主张:“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5) 天下可运于掌 子薇:《孟子 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子薇语:《大学》亦云: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老平:《大学》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孟子》的“天下可运于掌”与《大学》的“絜矩之道”是一脉相承的。与之相类的有《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 6 )以大事小 子薇:《孟子 梁惠王下》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子薇语:以孟子语,“仁”比“智”更高级吗?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意味各有千秋吗? 老平:按照先秦儒家的观点,“仁”是儒家的核心,因此“仁”比“智”更重要一些。如《论语·里仁》说“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又如《孟子·梁惠王上》说“仁者无敌”。站在修身的角度看,孔子在《论语·雍也》里说的“仁者”比“智者”更为重要,因为“智者乐,仁者寿。” ( 7 )仁则荣 子薇:《孟子 公孙丑上》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子薇语:初因言语不和,国骂开战,最后大打出手,甚至闹出伤亡惨剧的例子屡见不鲜。万望大家引以为戒才好。 老平:“仁则荣,不仁则辱”既适用于情绪修养,也适用于道德修养。既适用于老百姓,也适用于当权者。为富不仁或为官不仁,都是“自求祸也”。就如孟子在那段话的后面所说:“《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老平 2013-7-31 )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938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儒家《大学》之道有九段
热度 6 老平 2012-8-24 13:36
儒家《大学》之道有九段
问:请问儒家《大学》之道指的是什么? 答:《大学》是儒家四书之一,《大学》之道主要是指《大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它是相对于儒家的另一经典《中庸》而言的,《中庸》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叫做《中庸》之道。 问:《大学》之道有哪些内容呢? 答: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一贯,二分,三门,四法,五素,六步,七章,八目,九用。重点是内圣外王。 问:能具体介绍一下这些东西吗? 答:内容比较多,简单说说前面几点。所谓一贯,是指《大学》的精髓是一以贯之的,这个精髓可以理解为“中”,也可以理解为“一”。二分,是指内外,即修内而达外,修己而安人,也就是内圣外王。所谓三门,是指文字门、行事门、心意门,是踏上《大学》之道的三重门。四素,是指先秦儒家干事的四个要素:本末,终始,先后,厚薄,按现代人的理解,是古人的一种成功学要素。 问:还有呢?我比较喜欢具体方法和实际应用。 答:还有就是五法,五法是指《大学》的五个重要方法:至善法,中和法,知止法,日新法,絜矩法。《大学》包含的方法比较多,其中这五种方法的适应范围比较广。所谓六步,是指先秦儒家思考问题的六个步骤:知、定、静、安、虑、得,叫做思得六步。有的前辈把知步作为前提,因此又把定、静、安、虑、得称为思得五步。 问:那什么叫七章、八目、九用呢? 答:这后三部分比较好理解。所谓七章,是把《大学》的内容分成七部分:总纲章,格致章,诚意章,正修章,修齐章,齐治章,治平章。其中有难度的是格致章,因为《大学》原本没有明确的对应文字,需要自己用功夫去理解。另外就是八目,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的主要篇幅就是用来诠释这八目的。最后是九用,所谓九用是把《大学》的应用归纳为九个方面,如学习方法,人际关系调整,情绪管理,家庭教育,企业管理等。 问:如果要学习《大学》之道,应该从哪一个环节入手? 答:这取决于自身的需要,如果想系统地学习,可以从三门入手;如果着眼于应用,可以从九用入手;如果着眼于解决问题,可以从四素入手。其实《大学》之道本身是一个整体,从任何一个环节进去都会涉及其他环节的内容,只是角度和层次有所不同而已。(老平 2012-8-24)
个人分类: 大学之道|689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5-24 23:08 , Processed in 0.026903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