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火箭筒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相关日志

分享 德州漫画展无下限笑话,Sickipedia出品
热度 26 李根 2015-5-7 00:21
Texas police have raided the homes of the two terrorists who attacked the cartoon contest in Dallas. They found a stash of 20 AK47s 10 Uzi 9mm machine pistols 2 Rocket launchers And a quantity of various side arms including 3 0.5 Desert Eagles A spokesman for the Dallas police force said "I am shocked, never in my 25 year career as a law enforcement officer, have I ever encountered a domestic residence with so few firearms inside" Courtesy of Sickipedia.org: http://www.sickipedia.org/#ixzz3ZLg2zeUo 德州漫画展袭击案发生后,警察迅速搜查了两名被击毙的绿教狂热分子住所。 他们发现了一大堆家伙什: 二十支AK47 十支九毫米冲锋手枪 两具火箭筒 大量包括沙漠之鹰手枪在内的辅助武器 达拉斯警方发言人表示: “尼玛,在我做为执法人员服务社会二十五年的经历之中,我从未见过哪家私藏军火少到了如此地步的!!!”
2023 次阅读|9 个评论
分享 转贴好文章:1979年越军唯一成建制攻入我境的一次战斗 ...
热度 42 混天球 2015-3-9 08:59
球评: 1. 真是好文章,描述细腻,言之有物,栩栩如生。有类似《高卢战记》的风格。 2. 宁明县氮肥厂民兵82迫击炮连太牛了,可惜才集体二等功。要现在,集体加个人一等功加重金奖励是没跑的。 3. 这种时候指挥员的沉着真是重要,具体的指挥方案不太重要,关键是有指挥,有命令,有决心就行。 4. 战斗结果不错,一场战斗下来,双方各取所需,双赢。可不打是不行的。 沈听雪 1979年2月17日,中国军队从广西、云南方向同时发起大规模进攻后,东西两线的越军第3师、346师、345师、316A师等主力部队和众多地方部队先后都遭到沉重打击,望风溃逃。当时广州军区前指并未部署主力部队向广西宁明县当面驻亭立地区的越军338师发起进攻,在这一地区是持防御态势。而这个338师名气倒是不小,不是因为战斗力强,而是因为其在中越边境进行挑衅时表现最积极,最为猖狂。越军338师未受打击,倒来了劲。其460团部署在宁明县板烂地区当面,第3营就驻在国境线附近,日夜磨刀。 因为板烂方向并不是东线部队的主攻方向,在此驻防的仅有广西边防第1团的2连。这是个小连,平时不过60余人,执行日常的巡逻任务。临战前才紧急扩充至130余人,增编60炮2门、火箭筒6具、82无坐力炮1门和重机枪1挺。2月5日,广西军区首长亲自到板烂地区视察,并指示2连,预定发起对越作战后,这里不是主力部队对敌实施大规模打击的方向,要小心越军可能乘我兵力薄弱之机,侵入中国境内捞一些便宜。因此,确定2连在边境的480、544高地组织坚守防御,坚决阻击和消灭入侵之敌。 板烂地区位于宁明县桐棉公社,与越南禄平县接壤。1979年时有一条经板烂通向越南境内的公路,出境后延伸到越南亭立地区,与越南的4号公路相通。这段公路从爱店到板烂约23公里,从板烂到那马约3.5公里,从那马到达边境枯华山的54号界碑约4.8公里。公路并不宽,大概能通行2辆小轿车,路况也不好,多数路段是黄泥路面,部分为碎石路段,坑洼不平,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从板烂沿公路到54号界碑一带的高地均为松树林,便于机动和隐蔽。在班烂东南侧,分布着544、480、518.6等几个高地。其中544、480高地距板烂1500多米,距国界约1000米,是板烂地区的制高点。这两个高地均为土石质,山上遍布高茅草,山背部分较平缓,其余部分坡度较陡。在480高地有东西两个小山丘,东侧山背延伸至公路,路东侧为那马村,西侧与544高地相连,南侧有一个长形无名高地。占据544、480高地,就可以用炮火直接控制周边近20公里地区,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在越南抗法和抗美战争时期,板烂通往越南的公路是中国秘密援越的交通要道。因此,中国边防部队曾在544、480高地上修筑了地上和地下结合的永备工事,以守卫这条道路。至79对越作战前,在480高地上构筑有土木质掩蔽部4个、堑壕3条;在544高地上构筑有土木质掩蔽部4个、堑壕3条,并修筑有部分防炮洞,阵地南侧前沿设有防步兵地雷。这两个高地的地下掩蔽部外围都修筑了厚达1米的防弹墙,并与堑壕相连接,易守难攻。 在2月17日中越边境全线总攻发起后,边防2连奉团指挥所命令,以火力袭击了边境当面的越南只凌公安屯检查棚。然后2连于上午9时进至544、480高地的既设阵地,决心集中主要兵力,严密组织火力,坚决抗击边境当面越军的侵略行动。防御部署是:3排加强82无坐力炮班坚守480高地,由副连长指挥,以7班占领高地东侧阵地,9班占领高地西侧阵地,3排长带8班占领高地南侧的长形无名高地担负警戒任务,82无坐力炮班在480高地东南侧山背占领发射阵地;2排(欠5班)加强60炮班、重机枪班和哨所1个班坚守544高地,以60炮班在高地北侧占领发射阵地;1排为连预备队,在544高地东北侧山背隐蔽待命;连指挥所设于544高地。命令传达后,各班、排按部署进入阵地,迅速加修掩蔽部、防炮洞、堑壕等工事,做好迎接战斗的各项准备。不过,连长和指导员对未来出现的困难情况考虑不够,带上阵地的各种弹药只有一个基数,干粮和水均没有储备,还是有麻痹情绪。 越军338师不愧其反华急先锋之名,在东西两线越军其他主力作战师遭到中国军队痛击之时,竟然乘板烂地区中国守军兵力空虚之机,秘密调集兵力,突然发起攻击,以迫使中国军队抽调兵力回援,从而减轻同登、谅山方向越军的防御压力。 2月22日19时许,板烂当面的越军338师炮兵以107火箭炮和122榴弹炮突然向544、480高地及其周围地区进行了炮火袭击。越军的炮击非常猛烈,炮击时间持续达5个小时,发射各种炮弹4000余发。23日6时30分,越军再次对544、480高地进行了30分钟炮火急袭,然后又以游动火炮进行了零星的断续射击,前后持续了3个小时。8时左右,越军460团以各营预备队之3、6、7连,分别从52号界碑第三副碑、54号界碑至板烂公路和公路以东地区越过国界,向板烂方向进犯。 9时40分左右,越军沿板烂公路已侵入中国境内近5公里,先头1个排进至边防2连8班坚守的480高地南侧长形无名高地以东公路附近。连长通过步谈机命令8班沉着待机,近战歼敌。当越军接近到距8班阵地约80米时,3排长指挥8班突然开火,猛烈的弹雨打得越军措手不及,被迫退了下去。3排长观察到越军的进攻队形成小群分散,于是调整部署,以8班半个班占领南侧阵地阻击越军,另半个班占领东侧阵地,防止越军向己方侧后迂回。10时30分,越军先以游动火炮、火箭筒、重机枪向480高地实施了猛烈射击。然后再次出动步兵分两路向8班阵地发起冲击,队形成班、组疏散,拉开距离,总兵力约2个排。待越军接近至100米距离时,8班突然从正面和侧面集火向来敌射击。越军迅速依托地形疏散隐蔽,以随伴炮火进行还击,同时呼唤炮兵向8班阵地轰击。3排长发现有2门越军60炮已拉上公路西侧的山腰占领了发射阵地,即令火箭筒向敌瞄准,干净利落地将2门60炮击毁。越军几次试图向前推进,都被8班猛烈的火力阻止。战斗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后,越军撤回了8班阵地南侧500米的松树山以南地区。8班迅速前出打扫战场,发现越军7具尸体,缴获轻机枪2挺、冲锋枪6支、火箭筒2具、60炮弹80余发,己方无一伤亡。8班的阻击战斗为主阵地的防御争取了时间,12时许,连长命令8班后撤到480高地担任预备队。 当越军早上越过国界入侵时,宁明县武装部就动员了桐棉公社武装民兵2个机动连、1个60炮排、1个重机枪排(2个班),迅速赶往板烂前沿支援边防2连战斗。中午时,宁明县武装部又增调县武装基干团的2个82迫击炮连、1个机动连和1个通信连加入战斗,乘车紧急赶赴110公里外的板烂地区。 在8班抗击越军的第二次进攻时,桐棉公社武装民兵连已赶到2连阵地。连长将武装民兵2个班、60炮排和重机枪班加强给480高地,由副连长统一指挥。民兵到达480高地后,副连长立即给60炮排和重机枪班指定了发射阵地,并令2个民兵班分别进入7、9班阵地协同防御。15时许,82无坐力炮班也从东南侧山背撤回480高地,在鞍部西侧占领发射阵地。越军在下午没有发起进攻,直到晚上20时许,在向544、480高地进行了炮击后,才向前推进,进占了8班弃守的南侧长形无名高地。当夜,连长命令544、480高地的防御分队均派出战斗警戒组,防止越军进行夜袭。 24日1时许,进至52号界碑第三副碑东北200米处的越军,出动了1个班兵力秘密摸到544高地的2排阵地前沿,突然投了2枚手榴弹,将机枪正、副射手炸伤。2排警戒哨发现了越军,立即开火,当场毙敌1人,其余越军迅速后撤。4时左右,越军又出动了1个班偷袭480高地。7班警戒组发现后,投掷手榴弹将偷袭之敌击退。战斗中,负伤战士、民兵各1人。 3时40分左右,宁明县氮肥厂民兵82迫击炮连的42名民兵携带6门82迫击炮、冲锋枪和步枪14支,奉板烂地区联合指挥所命令,进至板烂东南的426高地以东200米处占领发射阵地,完成了射击准备。宁明县氮肥厂民兵82迫击炮连组建于1974年,骨干是复员转业军人和党团员,连长曾在部队当过82迫击炮连连长。该连组建以来每年完成10-15天的军事训练,平均成绩都在良好以上。在对越作战临战前,又进行了8天训练,士气不错。 24日7时30分,在经过一阵炮火袭击后,越军又出动1个排兵力向480高地东南侧发起攻击。民兵82迫击炮连立即实施拦阻射击,向来敌发射了60多发炮弹。越军拼死冲过弹幕,向前欺近。坚守东侧阵地的7班和民兵待越军进至3、40米距离时,突然甩出成排的手榴弹,然后集中各种火器向敌射击。与此同时,西侧阵地的9班、82无坐力炮班和民兵也以火力侧击越军。在密集火网夹击下,越军当即死伤一片,步谈机手也被击毙,余敌只好退至山腰。很快,越军炮火又向480高地轰击,步兵再次疏散队形向上冲击。3排长命令7班和民兵依托工事继续开火阻敌,又令8班以半个班实施阵前出击,民兵60炮排向敌实施拦阻射击。在步、炮火力的合击下,越军只得丢下一堆尸体向后撤退。 民兵82迫击炮连在向越军射击时,弹道要经过2连阵地上空,有部分近弹就落到了480高地守军前沿。为减少对2连的威胁,8时30分,民兵82迫击炮连向板痕东南约400米无名高地转移阵地。因向导走错方向,将迫击炮连带到了480高地。炮兵连长即令全连在480高地西北150米处占领发射阵地,然后上到480高地顶部,与2连副连长取得联系,共同拟制了协同方案。炮兵连长在用望远镜向越军方向观察时,发现在544高地正面2500米处的波内山小路有越军榴弹炮阵地,正不断向2连防御阵地前沿和后侧射击。炮兵连长立即命令82迫击炮连射击,第一发炮弹未中,第二发命中越军榴弹炮,然后6门82迫击炮齐合诸元各4发急速射,一举将越军榴弹炮阵地打哑。9时40分,2连报告在那马村南侧500米处发现有越军观察所。炮兵连长命令82迫击炮连1班连射5发炮弹,其中命中2发,将越军观察所击毁。与此同时,又发现在那马村牲口棚南侧150米处有越军迫击炮正向480高地射击,3排要求炮火支援。82迫击炮连立即集火向敌炮压制,打得越军迫击炮也很快哑火。这时越军已用小股兵力占领了480高地南端山背,以火力压制西侧的9班阵地,同时出动了1个多排兵力扑向东侧的7班阵地。经过反复争夺,7班阵地左翼一段堑壕被越军突破。副连长立即指挥8班冲上去实施反击,同时呼唤炮兵支援。民兵82迫击炮连很快以猛烈炮火打敌后续部队,8班与突入的越军进行了激烈搏斗,毙敌7人,夺回了阵地。随后,副连长命令8班接替7班坚守东侧阵地。 因民兵82迫击炮连及时准确的火力支援,进攻越军被打得狼狈不堪。越军通过步谈机连连向后方呼叫“炮火太厉害!炮火太厉害!”为了消除中国守军的炮火支援,越军338师远程炮兵开始锁定民兵82迫击炮连阵地。 10时许,越军以约1个连兵力在公路附近集结,准备再次发起攻击。民兵82迫击炮连立即向集结之敌射击,连射了5发炮弹,其中3发命中敌群,打得越军四处躲藏。就在这时,越军的122榴弹炮、107火箭炮和120迫击炮也向480、544高地猛轰,并且以炮火压制民兵82迫击炮连阵地。当即有2门82迫击炮被越军炮弹爆炸震倒,1名民兵也被炸伤。炮兵连长感到这个阵地已经暴露,因无防炮工事,地形也非常不利,不能继续停留。于是一面命令全连后退30米隐蔽,一面向在场的宁明县武装部副政委请示另择阵地。但副政委此时犹豫不决,未能实施坚决有力的指挥。无独有偶,因为开战后2连没有组织人力及时将干粮送上阵地,480高地上已是无食无水,官兵们吃不上饭,各种弹药即将打完,伤员也运不下去。2连连长这时命令480高地上的民兵分队撤出,迅速执行前送后运任务。阵地上一时民兵上上下下,非常混乱。结果民兵82迫击炮连在后撤时组织涣散,只有炮兵连长扛下1门炮来,其余5门炮都被民兵遗弃在阵地上。当82迫击炮连撤下来后,炮兵连长也未及时组织民兵上阵地将炮扛下来,以致中断射击2个多小时。 在上午连续的激烈战斗中,2连连长判断越军的主攻方向是480高地。遂及时命令连预备队1排和60炮班增援3排,于10时许上到3排阵地。很快,10时20分,越军又以约1个排兵力,在炮火掩护下,分两路采取小组疏散队形扑向480高地东侧阵地。副连长命令1排1班加入战斗,在60炮班火力支援下,经过半小时激战将越军击退。 11时30分到12时,南宁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相继赶到板烂。在对民兵82迫击炮连进行了动员和调整后,组织民兵把丢在阵地上的5门炮扛下来,又抽调宁明县武装部的炮兵参谋加强对该连的组织指挥。随后,军分区司令员、副司令员组织民兵82迫击炮连的骨干进行了现地侦察,确定在板烂以东1500米的无名高地重新占领了阵地,并与480、544高地上的边防2连和板烂地区联合指挥所沟通了无线、有线联络。在民兵82迫击炮连进行射击准备的同时,宁明县武装部及时组织2个武装民兵连,先后三次将1400多发炮弹送上了阵地。民兵82迫击炮连完成射击准备后,在板烂地区联合指挥所的指挥下,以单炮、单发进行不定时地游动射击,消耗越军精力,阻止越军集结,破坏越军的进攻准备。 在先后4次进攻480高地未果后,11时许,越军再次以炮火同时轰击480、544高地,并出动约2个班兵力向544高地发起进攻。连长指挥2排4、6班、重机枪班和哨所班突然同时开火,一举将越军击退。15时许,越军又以1个班至1个排兵力,分两路沿544高地南侧山背向上冲击。连长命令各班等越军靠近再打。越军进至544高地南侧山背反斜面后,先以1个班兵力分两路发起冲锋。待越军进至距离4、50米时,4班、重机枪班和哨所班一齐开火,越军被打得迅速向四周疏散隐蔽,但却踩响了阵地南侧埋设的防步兵地雷,立时死伤十余人,攻势垮了下去。随后越军未再发起攻击,而以远程炮火和随伴炮火射击544高地,哨所班长中炮牺牲。在480高地的1、3排则抓紧时间加修工事,民兵这时也把弹药和干粮送上了阵地,保障了作战的急需。 17时许,在迫击炮、重机枪火力掩护下,越军以1个班至1个排兵力分两路向480高地东侧阵地发起连续冲击。因东侧阵地工事少,死角大,越军易于冲近。激战中越军两次突破了前沿堑壕,1、8班的战士们勇猛地扑上去,与越军展开了短兵近战。副连长指挥1排3班以侧射火力封锁突破口,60炮班打敌后续梯队,同时呼唤炮火支援。此时民兵82迫击炮连因距离较远观察不到目标,炮兵连长命令一炮试射,2连报告偏左100米。炮连又连射5发修正,第5发弹命中敌群。炮兵连长当即指挥其他5门炮按一炮射击诸元实施拦阻射击,连续发射100余发炮弹,将越军的后续梯队击退。阵地上的2连官兵连连称赞“打得好!打得好!”副连长又将预备队1排2班拉上去,与1、8班协同将突入阵地的越军肃清。据上级无线电侦听,越军460团使用明语向338师指挥所报告:“敌人的炮兵向6、7连和3连射击,部队冲不上去。” 18时许,越军攻势暂停,民兵82迫击炮连抓紧时间开始吃饭。不料,越军已将1个排兵力隐蔽运动至480高地东侧阵地附近,突然发起冲击。此时阵地上的大部分工事都已被越军的炮火摧毁,1、2、8班官兵在无炮火支援下与越军进行了殊死的近战,艰难地将越军击退,自己也伤亡1排长以下14人。越军迅速又拉上来1个连兵力,在炮火和重机枪掩护下,分3路沿480高地东侧山背和小路同时进攻。阵地上的1、3排已伤亡大半,抵挡不住,阵地再次被越军突破,东侧山梁和部分堑壕失守。1、3排剩余官兵被迫退向西侧阵地。眼看情况危急,连长又紧急呼唤炮兵向东侧阵地开炮。民兵82迫击炮连迅速进入阵地,炮兵连长命令一炮打高地鞍部,防止越军继续向480高地接近,其余5门炮密集轰击高地东侧山梁和突入堑壕之敌,在几十米宽的地段上共发射90多发炮弹,将越军又轰出了堑壕。2班长这时高喊“共产党员跟我上”,率领全班剩余人员返身冲向东侧阵地,3排长带领1、7、8班紧紧跟上,副连长也率3、9班各部分人员和医生、翻译冲上去增援。经过一阵短兵相接地厮杀,击毙了突入的十余名越军,夺回了阵地,3排长也在战斗中牺牲。副连长随即命令2班长接替3排长指挥,并对阵地上的人员重新进行战斗编组,准备再战。民兵82迫击炮连则继续向逃敌射击,逐渐向那马村方向延伸,最大距离打到2400米,炮击持续到19时许才停止。据当时侦听到的越军报告称:“敌炮火进行拦阻射击和反冲击,我无法前进,已撤到山脚。” 24日白天的战斗是如此激烈,双方进行了反复争夺,边防2连的1、3排都付出了重大伤亡。民兵82迫击炮连共向越军炮击20多次,发射炮弹800多发,击退了越军一次又一次的冲击,有力支援了边防2连的战斗。越军460团无奈地向338师指挥所报告:“遭到敌人山顶暗火力点和迫击炮火力的杀伤,进攻未成。” 晚21时,在板烂地区执行任务的43军侦察连1个排也进到480高地支援边防2连战斗。根据板烂地区联合指挥所的指示,民兵82迫击炮连以单炮、单发不定时地向越军可以集结、活动的地域进行游动射击,以疲惫、袭扰越军。 25日凌晨,广西军区边防第1团5营(5个连)、团100迫击炮连,在团长带领下由那行乘车赶到板烂地区,随即以5营21连的1个排增援480高地。不久,南宁军分区也运送了700多发炮弹支援民兵82迫击炮连。 25日6时许,天刚蒙蒙亮,炮兵副连长用望远镜观察,发现在480高地东侧山梁有越军火箭筒正向2连前沿阵地射击。炮兵连长当即命令6门炮同时急速射,发射炮弹24发,将敌打哑。后来在打扫战场时于该处缴获了3具越军火箭筒和部分火箭弹。6时30分,2连报告,在518.6高地反斜面有越军的60炮和82迫击炮、重机枪在向480高地射击,威胁很大,要求炮兵压制。民兵82迫击炮连又集中火力向敌炮阵地压制射击,每门炮连续发射炮弹22发,摧毁了越军阵地,后在该高地发现越军弃尸16具。 8时许,越军又以从1个班到1个排的兵力向480高地发动了两次进攻。边防2连在友邻部队的步、炮有力支援下,将越军的攻击全部打退。此后,越军再无力发动进攻。 15时许,2连报告发现在公路道班附近凹地和水沟有约1个排的越军在活动,要求炮兵射击。民兵82迫击炮连立即发射炮弹90发,打散了这股越军。 打到这时,从当面中国军队的火力变化和兵力动向看,越军460团察觉到其增援的主力已到达,遂不敢恋战,在中国境内的上板邦、那马地域放火烧山,大肆抢劫后,退回了越南境内,撤至班家、那然、542高地、54号界碑地域占领既设阵地,伺机再行侵扰。 在板烂战斗中,边防2连和支援的民兵分队步炮协同,连续防御作战3天2夜,粉碎了越军12次冲击和3次夜间偷袭,共毙敌70人 (此数字只是阵地前沿的越军弃尸数字,估计毙伤越军达300余人),俘敌1人,缴获轻重机枪16挺、40火箭筒12具、步谈机3部及弹药一批。边防2连和民兵分队阵亡6人,负伤数十人。战后,边防2连被广州军区授予“480高地英雄连”荣誉称号,宁明县氮肥厂民兵82迫击炮连荣记集体二等功。 对于越军来说,这是其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唯一一次侵入中国境内成建制的进攻作战,最远深入达5公里。虽然越军以1个加强营规模的步兵和师、团规模的炮火支援,却未能吃掉中国1个边防连和非正规部队的民兵连,显示出了338师实际战斗力的孱弱。但在越军全线溃退的大背景下,这次攻势确也有其值得骄傲的地方。带队突入中国境内的338师460团第3营营长当时成了越南的民族英雄,被宣扬为“极大地鼓舞了越南人民的斗志”。后来他一路升迁,于1997年成为了越南谅山省军区司令。
2772 次阅读|10 个评论
分享 说是手榴弹,其实是火箭筒(转)
热度 2 gordon 2014-3-21 17:49
攻-42式手榴弹 是一种进攻型手榴弹,所谓进攻型手榴弹主要利用弹药爆炸后在一定范围内所形成的冲击波杀伤有生目标或 破坏工事及建筑。该型手榴弹仿制自苏式RG42进攻型手榴弹,同样也是我国342厂生产的,1956年定型。该弹的独特之处在于不再使用铸铁弹体,而是用 薄铁板冲压而成,减轻了死重量。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手榴弹还在使用铸铁弹体的情况下,该弹的工艺可谓独特而先进。该弹外观为圆柱形,弹体分为三个部分,上 盖和弹体。上盖中心部位压接有一引信座,引信座内加工有螺纹,引信通过引信座旋入弹体。如果去除引信的话,看起来酷似一个军用罐头。其实攻-42式手榴弹 生产工艺流程也酷似罐头------其上盖、下盖是靠弹体翻边咬合起来的 。更为独特在设计在其内部,弹体内壁上环绕着由四层刻槽钢板冲压而成的预制破片 套,形成的破片均匀度和数量远大于防-1式手榴弹。由于其兼顾对工事和建筑的破坏功能,所以装药量也很大,118g的TNT炸药相当于防-1式手榴弹的两 倍。攻-42式手榴弹使用与防-1式手榴弹相同的通用发火件,起起爆原理和延期时间也相同。 攻-42式手榴弹 五十年代爆发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苏联曾经为志愿军提供过一批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对于缺乏反坦克武器的志愿军可谓雪中送炭。虽然并没有太多使用反坦克手榴弹对付敌方坦克装甲车辆的战例,但志愿军战士却用这种武器去对付敌人的工事、坑道甚至有生力量,其巨大的威力颇受指战员欢迎。于是,仿制RPG-43式反坦克手榴弹的设想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定型后的国产RPG-43被称为“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作为反坦克火箭筒和无坐力炮等反坦克武器的补充。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是一种结构很复杂的武器,采用碰炸引信和聚能破甲原理,生产成本也较高。全弹可分为弹体、引信、空心装药、布尾和手柄等几个部分, 利用布尾来保证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该弹弹体由薄铁皮卷制咬合压成,生产工艺与攻-42式手榴弹类似。外形酷似一个拉长的漏斗,上半部是平头的圆柱体,而到弹体下方则是一个锥形罩,最下方则是手柄。在手榴弹的内部包裹着612gTNT炸药,在炸药下方还有少量的传爆药,传爆药中间开有一个小孔,击发装置就位于这个小孔中。锥形罩内除了引信之外,还有提供其稳定飞行的布尾和布尾簧等部件。布尾由帆布带制成,一端固定在手柄上,另一头固定在锥形罩上,平时布尾卷在锥形罩内。布尾簧套在手柄上并靠锥形罩压缩固定,而锥形罩本身靠手柄上的保险握片卡住。木制手柄前部连接有金属套管和一个小锥形杯。金属套管前部的螺纹与引信室螺纹相配合,将弹体和手柄牢固的结合在一起。手柄上还装有一个薄铁皮冲压成的半圆弧状保险片,上面有一个折弯的突起,用来卡住锥形罩,而保险片平时由一个带拉环的保险销固定住。保险片上槽状部分与木制手柄上的一个突起相配合,以利于投掷后解脱保险片。 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使用方法与一般手榴弹没有太大的区别,使用前必须先拔出保险销,然后对准目标用力投出。手榴弹出手后,锥形罩内部的布尾簧在弹簧力的作用下将锥形罩和保险片向下推出,直至保险片解脱并脱离手柄。此时锥形罩也随即脱离手柄,并将两根布尾拉直, 布尾与拖在后面的锥形罩起到了稳定尾翼的作用,保证弹体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并保证手榴弹头部先碰撞目标 。。当锥形罩和布尾拉伸开以后,引信上的脱离式保险销则脱离引信并解除对击针的限制,从而使手榴弹进入战斗状态。当手榴弹的头部撞击目标时,由于惯性的作用,引信体向前撞击击针,使击针打击雷管并引爆传爆药,继而 引爆弹体内的TNT炸药,形成射流,穿透目标 。 由于其巨大的装药量,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可垂直穿透75mm厚的钢板或100mm碳钢,也可杀伤其爆炸半径内20m的有生目标。 反-43式反坦克手榴弹剖面图 反坦克手榴弹战斗状体,此时布尾已经拉伸 ××××××××××××××××××××××××××××××××××××××××××××××××××××××××××××××××× 说是手榴弹,其实是手掷火箭弹,呵呵。 群众很聪明,都知道用先进武器消灭敌人。 上位者最愚蠢,卑贱者最聪明,老毛的愚蠢可想而知。 小崔,这段掐了,不能播。 我叫 白云 ,我是 黑土 。 我属鸡 ,他 属虎 我今年五十八,她刚五十五。谢谢 有中国特色的军事思想,呵呵 注:国民党没有什么装甲车辆,它的二战前期的 M3A1 坦克,高射机枪平射就能打穿。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M3Njk2OTQ0/v.swf
699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5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 是日本的知识产权吗?
热度 12 gordon 2012-7-12 07:33
注:图书馆找书查的,属于纸上谈兵。 妖猫在《旧日本陆海军的火箭武器》中做过这么一个推测,5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可能来源于日本“试制四式90毫米伞兵反坦克火箭筒”,那真实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 因为完全没有历史资料,所以,只好从火箭弹的原理进行推测。 在无控火箭中,其主要部件是发动机和战斗部;发动机包括燃烧室和喷管,战斗部包括引信。 火箭发动机    无控火箭发动机很简单,就是一个作为发射装药在其中燃烧的燃烧室的外壳。外壳前端封闭,结合在战斗部上,里边装有点火管,后端装有喷管。发动机外壳必须具有足够强度,以承受发射药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和高压。如果发射时外壳容易弯曲或者外壳的形状不好都会增加火箭在目标上的散布。 推进剂和点火管    无控火箭一般多使用固体推进剂,避免使用液体推进剂,尽管液体推进剂也可以使用。不论是就推进剂产生的能量或是就其性能来说,液体推进剂都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使用液体推进剂的主要不利处是它将增加火箭发动机结构复杂性;与此同时,也相应增加了火箭的成本。固体推进剂尽管产生的能量不高,对给定性能来说重量较大,但使用时简单、可靠,因此,人们往往选用固体推进剂。然而,由于液体推进剂能产生较高的能量,燃烧持续时间长,并适应于断续控制使用,所以,一般在远程制导武器上被广泛使用。    对使用固体推进剂的火箭来说,其点火装置是很重要的。它们通常用电点火管。点火装置必须安放在使发射装药能在所有可燃表面上同时开始燃烧。因此,这种点火装置一般都较大,并放在装药前端以使点火火苗向后移动至喷孔的同时能经过发射装药的全部外露面积。 喷管    无控火箭使用的一般喷管类型是收敛-扩散型喷管,有时也叫拉瓦尔喷管。使用喷管的目的在于把热能和压力能量转换成动能。喷管形状之所以能作到这种转换主要 是因为喷管具有一段使燃烧气体外泄的、横断面积逐渐减小的开孔。由于流过喷管的气体质量流量是个恒定的值,所以气流逐渐被加速。当气流流出喷管窄狭段,即 从喷管喉部排出时气体膨胀,温度和压力降低,从而获得了高速。燃料气体具有的推力就是由流经喷管时气体动量的变化产生的,这种动量变化对火箭形成了一种推 动力。 注:动量=mv ,质量不变,但是速度增加,动量增加。 火箭的一般原理    如果把某种气体经过压缩置放在密封管里,则气体作用在管壁各个方向上的压力将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见图7.1)。如果在管子的一端开有缺口如火箭那 样,且气体压力是靠推进剂的燃烧来维持,则气体作用到密封端的压力将大于开口端,在图7.2中用虚线表示的压缩能量将消耗在赋予逸出气体速度上。逸出气体 的作用是使火箭向封闭端方向移动。但是,由于逸出气体的质量小于火箭的质量,所以火箭将在与逸出气体运动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以较小速度运动(相对逸出气体的速度)。    在上述条件下,控制火箭运动的原理就是“线性动量守恒”定律:即 线性动量=质量×速度    火箭加速度值可由下式算得:    火箭加速度直接与燃料消耗速度成正比 。此外,如果燃料能以恒速燃烧则火箭加速度将随使用燃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逸出气体具有的速度越大,火箭得到的速度也越大。逸出气体速度视火箭使用的燃料,燃料燃烧时的压力和火箭的排气条件而异。所谓排气条件就是指燃料气体从火箭开口端排出时的条件。在这些因素中尽管上述各个因素都很重要,但是其中可能以所用燃料一项最为重要。 注:都是初、高中物理的知识,不要说不会算啊。 火箭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的计算式如下: 该最大速度值与燃料消耗速率无关;不管火箭本身在加速过程中其加速度的大小如何,火箭最终将达到同样的最大速度值。对火箭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值来说,与其 有关的最重要的参数是逸出气体的速度和燃料在火箭中的总的重量比。此外,在火箭的一般特性中,还有两个特性值得注意。其中一个是火箭具有的推动力不受火箭 速度的影响;另一个是火箭具有的推力与大气无关 ( 火箭自带推动气体 )。 发射装置 火箭发射装置是支承和使火箭瞄准的装置。由于火箭是靠气体后喷向前推进,在发射架上除了火箭和导轨间的少量摩擦外不存在很大后坐力。如果要使发射架在火箭发射时不存在任何后坐力,就必须使火箭逸出气体在向后面喷出时不受发射架的任何阻抑。 当火箭沿导轨运动如果导轨很长则导轨很易产生偏移,为了缩小火箭散布范围,对发射架导轨长度的效能来说,火箭在导轨上的运行时间与火箭发动机燃烧时间的比值是很关键的。火箭在导轨上的运行时间可用下式表示:   其中:    t=火箭在导轨上的运行时间    S=导轨长    a=火箭的加速度    显然,用燃烧时间短,加速度大的火箭发动机将是有利的。只要能满足上述要求,较短的导轨也足够用的。 注:其实火箭筒的设计,主要是弹的事,和身管没啥特别大的关系。 火箭弹和炮弹的区别 推力角偏差    当火炮弹丸离开炮口并脱离从炮口喷出的气体作用范围以后,影响弹道形状的作用力将只有风力、空气阻力和重力。如果炮弹的旋转能保证飞行稳定性则只有风力和偏流是使得炮弹偏离射向的主要因素。这两个使炮弹偏离射向的因素都能在射击前计算出来。而火箭则不同,促使火箭运动的推力主要是在火箭离开发射装置后由火箭发动机提供的。如果该推力方向不通过火箭重心就会有“推力角偏差”的出现。除非火箭旋转,不然这种角偏差将使火箭在射向上产生相当大的偏差。 当年724厂遇到的问题,参考《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徐兰如 词条》,原句照抄如下: 1950年4月,徐兰如奉调到沈阳724厂时,正值该厂试制的A3 式火箭弹(射程为4000米)遇到了问题。在靶场试射中散布极乱,固体推进剂也发生过几起爆炸。工厂很是着急,成立了由7位专家组成的火箭弹研究小组,组 织攻关。徐兰如是这个小组的副组长(组长是吕去病)。他们很快投入故障分析,弄清了引起爆炸及散布度大的主要原因是燃烧室压力过低,双基药柱未加安定剂, 导致燃烧不正常,喷射的火焰很不稳定,活动式尾翼也难保证火箭弹稳定飞行。随即拟定固体火箭弹的修改方案:改用斜倾式多喷管,得到旋转稳定,改善了射击精 度;同时,加大药面比,以保持在低温时的燃烧室压力达到稳定喷射。并在李乃暨主持下,推进剂中加了安定剂和软化剂,控制压制过程的温度,得到稳定燃烧的推 进剂。设计成旋转稳定式固体火箭弹。 注: 吕去病是60迫击炮的发明人,也就是身管是 吕去病负责,火箭弹是徐兰如负责。 为什么要一位擅长设计迫击炮的设计者为组长,这可能和钟林早年仿制过铁拳有关,铁拳的弹道是弯曲的和迫击炮类似,也就是说当时他们对火箭筒的原理没有深刻的认识。 他们当时遇到的问题技术分析    如果火箭制作准确,火箭推力能准确地对正并通过火箭重心,则火箭在目标上的散布将大为减小。但是,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到的。它不仅是个如何将推进剂置中,使推进剂与火箭共中心轴的问题,而且跟喷管的喷孔中心和喷出气体的推力轴是否与火箭重心对正也有关系。另外,除非火箭外壳完全对称,不然在火箭发动机高内压气体作用下外壳可能弯曲,因此,这里必须强调外壳的机械公差。外壳弯曲还可由于火箭发动机加热不对称引起。如果在火箭上出现推力角偏差,火箭将出现转动和摆动。为减少推力角偏差,火箭在设计上应力求仔细,在制造上力求公差精确;当然,这将增加火箭成本。 火箭弹制造的关键就是精确,不然推力方向不通过火箭重心,就根本谈不上沿着一定的方向运动了。 双基药柱未加安定剂, 导致燃烧不正常,喷射的火焰很不稳定, 这个没啥说的,燃烧不稳定,火一会儿大,一会儿小,谁知道火箭弹将会朝那个方向跑。虽然上面没写,但是我估计当年的外壳加工精度也不行。 既然加工精度不行,那么减少推力角偏差影响的另一种办法是使火箭在发射时或发射后具有缓慢旋转和减少发动机燃烧时间。如果发动机燃烧时间很短,由推力角偏差引起的散布也会相应减少。无控火箭的发动机燃烧时间一般约1-3秒,如果能更短当然更好。但是,总的说来,燃烧时间越短发动机气体压力往往越大,这就需要用一个又重又笨的外壳。缩短火箭发动机燃烧时间对减小地表横风对火箭的影响也有好处。 总结起来解决方案是这么几条: 1、减少发动机燃烧时间, 加大药面比,以保持在低温时的燃烧室压力达到稳定喷射 ,解决 燃烧室压力过低的问题 。 2、 没有尾翼的自旋稳定,解决加工精度误差的问题。 3、 推进剂中加了安定剂,使得燃烧曲线更为平稳。 为使固体发射药燃烧均匀而平稳,可在发射药中加入一定量的铅盐,使其燃烧性能如图4.9压力-燃速曲线所示,有一平台特性段,此即称平台化。 诺,最后造出来的东西就是这个。 其实关键点就这么几块,壳子、喷管、助推气体的稳定喷射,火箭发射药的消耗速度(燃速),没了。 火箭发射药的消耗速度(燃速)是决定推力、加速度和燃烧时间的重要参数。 ================================================================= 回到我们的问题,那5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 是日本的知识产权吗? 从外形上看,确实不好分辨,而我既没有中方的资料,也没有日方的资料,难道真的就没有办法了吗? 我们知道火箭弹最重要的是装药,而设计火箭弹的两个因素:助推气体的稳定喷射,火箭发射药的消耗速度(燃速)都与装药有关,而妖猫提出的最有力证据就是昭和12年,秋山健一 摸索出了无溶剂法制备双基药的工艺。 那么是不是火箭弹一定要用干法双基药呢?干法双基药和湿法双基药区别又在哪里呢? 胶质火药是纤维素硝酸脂与溶剂以及其他附和物混合在一起,用一定方法制成的胶体物质,是现代枪炮弹的发射药。其燃烧时能产生大量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弹头做功,讲弹头从膛内发射出去。由于胶质火药不像黑火药那样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所以也被成为 无 烟火药。 胶质火药按照成分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基药和 双基药 两种: 1、单基药 单基药的正式名称是硝化纤维素火药,是用乙醇和乙醚的混合溶剂使硝化纤维素(纤维素硝酸脂)溶解并且胶化而制成的火药。这种火药,其中的硝化纤维素如果是由面纤维素制成的硝酸脂即硝化棉,则成为硝化棉火药。如果是由木纤维素制成的硝酸脂即硝化木质纤维素,则成为硝化木质纤维素火药。通常使用的是硝化棉火药。 之所以称这种火药为单基药,是因为在这种火药中,能量的来源仅为成分中的纤维素硝酸脂,溶剂并不是能量来源,故成为单基药。因为这种火药在胶化过程中所用的乙醚乙醇溶剂都是挥发性溶剂,因此也成为挥发性溶剂火药。 2、双基药 双基药顾名思意就是火药的能量来源有两种成分的火药。一种还是纤维素硝酸脂,而另一种则是溶剂。和单基药不同,双基药的溶剂也是能量来源。按照溶剂的不同双基药主要分成两种,一种叫做硝化甘油火药,它是硝化棉溶解在硝化甘油中制成的火药,还有一种叫做硝化二乙二醇火药,是硝化棉溶解在硝化二乙二醇中制成的火药。因为作为溶剂的硝化甘油和硝化二乙二醇都是难以挥发的无知,所以双基药又叫作难挥发性溶剂火药。 硝化甘油火药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叫巴力斯特型火药,这类火药用含氮量较低的硝化棉溶解在硝化甘油中制成;另一种叫做柯达型火药,用含氮量较高的硝化棉溶解在硝化甘油中制成。因为含氮量较高的硝化棉难溶于硝化甘油,所以需要用丙酮作为辅助溶剂。    发射药有三种基本的制造方法,简述如下。    溶剂法。硝化纤维单基发射药用湿法生产,即用酒精脱水并用乙醚胶化,最后形成的胶结状面团经模具挤压成形后再切断与干燥。制作双基和三基发射药时,先把硝化纤维和硝化甘油在水中混匀,干燥成糊状后再将含有其它组分并以丙酮及水为溶剂的掺和物混入糊状物中间产物内,使其呈面团状,然后再将面团挤压成所要求的形状。最终的干燥工序需几天甚至几星期,需用较多的时间和空间。    半溶剂法。半溶剂法除溶剂改为纯丙酮外,在混入掺合物以前的工序均与溶剂法相似。该法对单基、双基和三基发射药的生产均适用。混入掺和物后的面团状中间产品,经过滤板挤压成适当大小的条状物后进行干燥以减少所含溶剂,在最后挤压前再经热滚轧使发射药呈片状;挤压后经烘干以去除剩余溶剂。半溶剂法需用溶剂较少。因而发射药弹道性能也较好。    无溶剂法。无溶剂法仅适用于生产双基发射药,该法以加热和机械法取代溶剂而使硝化纤维胶化。所形成的糊状中间产物在挤压前先经干燥和压延,故挤压形成的最后药形尺寸比前两种制造方法更为准确。但用此法生产时药粒尺寸受一定限制。 火箭发射药和火炮发射药并无多大区别,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明白了,之所以用干法而不用湿法制造双基药,是因为火箭用药对精确度要求高,湿法生产挤压成型,干燥后会有一定的变形。但是采用自旋稳定后,这个已经不重要了,自旋稳定的关键点在于,减少发动机燃烧时间,也就是说要 加大药面比, 解决 燃烧室压力过低的问题 ,保证在低温时的燃烧室压力达到稳定喷射(朝鲜的气候比较寒冷)。    火箭的散布受火箭推进剂燃烧速度变化的影响。即使是推进剂燃烧速度变化很小,它使火箭在推进剂最后燃尽时的速度也显著不同。对典型的使用固体推进剂的无控火箭来说, 无论是推进剂的形状或其装入火箭的方式或位置都要考虑使其能在尽量大的面积上同时点着。常用的推进剂的形状都有较大的燃烧表面积 ,如空心药柱、多个空心药柱等。此外,火箭推进剂的装药重量是逐批进行调整正的,以保证其有相同的弹道性能。 装药的燃烧速度受温度和压力影响:温度越高、压力越大,则燃烧速度也越快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火箭以高于设计规定的温度射击时,压力将很快增加使得喷管来不及释放,以致使火箭散布增大,甚至使火箭外壳损坏。与此相似, 如果火箭在低于设计规定的温度下射击,则装药燃烧缓慢,散布增大且射程缩短逐发不一。 也就是说,真正的问题是加大 燃烧表面积 ,空心药柱的问题。在仿制中,工程师王道周设计了梅花形粒状发射药,而巴祖卡60mm火箭筒装药结构为5根单孔双基药柱。 综上所述,51式90毫米反坦克火箭筒 是中国人自己的知识产权,普通的火炮用药 湿法双基药 就可以使用。 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网站上《 新中国最早的兵器专业科研机构 》一文中说, 先后用湿法与干压制法研制成功了火箭发射药, 这个记述应该是正确的。 http://www.cngc.com.cn/cn/newsdetail.aspx?id=19468type=54 =================================================================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采用电击发? 由发射装置引起的误差    影响火箭发射精度的一个主要误差来源是火箭齐射或连射时产生的发射装置的不稳定性。尽管我们说发射火箭没有后坐,但发射时火箭发射系统总是有些移动,因而影响系统瞄准,结果使火箭在目标上的散布增大。 火箭弹使用机械撞击,实在是不合适。 ================================================================= 传统认识的以讹传讹,传统认识一般认为火箭的制造要求低,实际上,恰恰相反,火箭的加工精度要比炮弹高的多。 那为什么采用火箭这种兵器呢,除了战术原因,在技术上的原因是,材料和装药实验周期过长,再加上我们在火炮、坦克和西方国家、苏联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两害相比取其轻,所以,我们采用了提高加工精度这一短期内可以提高兵器战术能力的办法,来避开我们材料、火箭燃料上的差距。 红旗-9就是由于 固体燃料 火箭 技术不成熟导致该导弹尺寸过大。 ================================================================= 二战期间美国的火箭推进剂 (摘自《火药简史》) 尽管美国改进常规武器发射药的工作充满艰辛, 而发展适合的火箭推进剂更是困难重重. 从一开始人们就认为单基药缺乏足够的能量, 必须使用双基药. 采用溶剂法制造双基药在美国已沿用多年. 用丙酮-乙醇溶液胶化双基药, 制成所需的形状. 大约1939年, Hercules发明了一种无溶剂双基药的制法, 通过加温加压然后辊压成片状, 用作迫击炮附加药. 但是火箭推进剂要求棒状或颗粒状, 没有片状, 而且必须有稳定的燃烧速率, 不能有过多裂纹. 哪怕是一点细小的裂纹, 都会引起压力的波动, 继而引发爆炸或偏航. 因此, 用溶剂法制备的安全可用的推进剂, 意味着必须采用小截面药粒, 这样干燥后的变形较小而且容易检查疵病. 30年代末英国发明了用干式挤压法制造无溶剂双基推进剂. 这种制法要求采用重型挤压机, 将发射药挤压成所需形状. 最后,老大是利用挤压弹体的水压机,压制出固体火箭推进剂。 《解密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兵器工业》一文中说,1950年11月,在钟林副部长的指导下,成立了以吕去病为组长的研制小组,开始了90mm火箭弹研制工作。仅用两个月,就设计出135式90mm 涡轮式火箭弹,射程1000米,可穿 透100mm装甲。1951年3月生产出了几十发到前线进行实战试验,随后志愿军随即派了一个排来厂坐催,东北军区炮兵司令万毅也来厂督促。工厂紧急投 产,生产出一万枚送往前线。 说明当时已经很急了,用干法产,产量不可能得到保证。
1764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13:57 , Processed in 0.03157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