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司令部

相关日志

分享 今天的一等人和马润时报的爆炸性头条 美帝军队的思想很有特色嘛。。。 ...
热度 38 中华如龙 2017-4-16 13:03
42岁,23年服役,特种作战司令部首席特战官,总教头加参谋的人物。被查出来服役时期拍了七年黄片。 2016年刚刚给这位大拿拍了个人宣传片 夫妻俩人当年玩房地产赔了 负债200万美元 然后拍色情小电影还债 老婆开小电影公司 然后雇老公无偿做演员降低成本 老婆也是色情明星 马润times和navytimes都挂了头条 。。。。。。。。。。。。。。。。。。。。。。。。。。。。。。。。。。。。。。
1650 次阅读|14 个评论
分享 伪满 “第一次五年计划” 的演变
gordon 2016-11-9 10:14
1935年8月,日本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石原莞尔委托满铁经济调查会驻在东京的宫崎正义成立私人机构——“日满财政经济研究会”,并与当年9月拟定出“满洲 的军需产业建设扩充计划”。这个计划又由日本陆军省军务课的满洲班长片仓衷等人修改后,定为《满洲开发五年计划目标方案》; 另一方面,关东军要求满铁调查 会拟定了《满洲产业开发长期计划大纲》。 1936年10月,关东军、伪满洲国和满铁三方代表在汤岗子温泉召开会议,以上述两个方案为基础,制定出产业开发 五年计划草案。 1937年1月,关东军司令部正式抛出《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纲要》。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4月1日 :伪满开始实行“第一次产业开发五年计划”(1937年至1941年),加紧掠夺中国东北的资源。 ************************************************************************ 它就是从军需计划转过来的
30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蒋介石评价抗日战争时期国军的缺点(转)
gordon 2016-5-13 11:30
1944年8月18日,蒋介石曾在军委会召开的黄山整军会议上,援引苏联代总顾问古巴列维赤之言,如此评价中国军队各级指挥层的作战指挥能力: “此次俄国代总顾问回国的时候,我问他我们中国军队有些什么缺点,他说:中国军队现在营以下的动作,大体可以说是很注意了,但团以上到军师为止,各级司令 部的业务极不健全。图上作业与沙盘教育可以说完全没有,指挥所与参谋业务的演习,更是完全忽略,所以中国军队一到作战就莫明其妙。既没有具体的作业计划, 也没有完备的作战命令!这是我们最大的毛病。 “他又说:团以上司令部的人员,很多不是正式军官,而多是主官的私人,往往很重要的职务,交给一些落伍的军官或不习军事的文人来担任,参谋人员虽然有些是 陆大毕业,但大多数都缺乏实际的经验,在部队里面也没有专门业务的训练,所以人事参谋不知怎样来管人事,补给参谋不知如何来办理补给,至于军需军械人员, 更多滥竽充数,甚至于管理物品检查物品的常识都没有!司令部的人员既不健全,司令部的业务自然无法推进。” 古巴列维赤之言,所指出者,乃是抗战期间国军指挥层最严重的问题:始终未能建立起合格的“参谋制度”。 近代“参谋制度”源于法国,发展完备于德国。自德国引入“参谋制度”,也是日本军事近代化的一项重要标志。因近代军事已发展为一门需要精密计算和调度的学 科,二战前几乎所有强国都建立了“参谋制度”。但“参谋制度”的核心,乃是专业人才体系的长期培养,故其建立并非易事,以美国之天时地利人和,也耗费了 14年之久。国民政府自1928年实现名义上的国家统一,至抗战爆发,不过10年而已,且战乱频繁、内忧外患,其不能建立近代“参谋制度”,乃是情理中 事。 抗战前后,国民政府也曾致力于建立近代“参谋制度”,先后聘请法国、德国、苏联的军事顾问,进入军队及陆军大学,但效果很有限。军队方面最大的阻碍,在于 军阀私心, 不能接纳中央所培养之参谋人才,而更愿意任用私人幕僚 。“识字者为参谋,不识字者为副官”; 幕僚读不懂军用地图,把印有黑白相间的“比例尺”当 成“铁路” ;在地图上量距离,而不知图上距离有山岳、河流的分别……都是常事,其中尤以川军为最甚。 陆军大学方面的障碍,一是外国教官常随国际关系的变化 而来去无定,较深的军事理论及战争指导问题,多未传授;二是本国教官优异者多进入军队谋求更好的出路 ,安心留校的教官,大多没有真才实学,尸位素餐。所 以,迟至抗战中期,因中央军的力量有所扩张,陆军大学也经过整顿,国军的“参谋制度”才稍有起色。 ***************************************************************************** 第九战区的“长沙大捷”,与其参谋制度较为完善有极大关系 通观抗战期间的对日作战,大致上可以这样说:凡“参谋制度”较为完备者,其战绩往往较佳;反之,则战绩颇坏。其中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薛岳之第九战区与陈诚之第六战区。九战区先后四次“长沙会战”,六战区之“石牌要塞保卫战”、“常德保卫战”等,均有赖于“参谋制度”。 以 第九战区为例。该战区诞生了迄今仍被津津乐道的所谓“天炉战法”,这种战法,实是以赵子立(黄埔六期,1938年陆军大学毕业)为代表的一批战区参谋所制 定,其学名乃是“争取外翼、后退决战”。著名的“万家岭大捷”和第三次长沙会战,均是遵循该战法而取胜。因此两役,赵子立获授两枚青天白日勋章,且得到蒋 介石的特别青睐。第三次长沙会战后,蒋亲临长沙,指名接见赵子立,并与之合影留念。稍后,更破格提拔其为第九战区参谋长,时年仅34岁,乃是当时最年轻的 战区参谋长。 “争取外翼、后退决战”这一战法,乃是特别针对日军“进攻第一”,“包围 第一”的作战精神而来 ,其核心思想是:“只有‘争取外翼’才能包围敌人,击破敌人,而不为敌人所包围、所击破。只有‘后退决战’,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劣 势为优势。”据赵自述,“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第二次长沙会战是一个作战计划,第三次长沙会战、第四次长沙会战是另一个作战计划。这两个计划大同小 异,其立案精神,都是‘后退决战’和‘争取外翼’。……如一九三九年的第一次长沙会战,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二年之交的第三次长沙会战,对这两个要求,都做到 了,所以仗就打的好些;一九四一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没有能做好‘争取外线’,就付出了巨大代价;一九四四年第四次长沙会战,没有做到‘后退决战’(敌人的 兵力大了,后退的距离不够了),就被打得一败涂地,长沙被敌占领。” 因九战区与六战区担负着拱卫重庆的重任,故在“参谋制度”的建设上,能得到来自军委会更多的照顾 ,仗也就打得好些。其他战区没有这样的照顾,仗自然也就打得差些。 总 体来说,抗战期间的国军,并未完成军队的国家化,部队长官的私心与参谋人员的中央色彩之间,常发生冲突(如张发奎之第四战区)。 主官擅自撤换参谋长,参谋 长与主官无法共事而自行离职的事情,乃家常便饭,最后往往须由蒋介石亲自出面干预 。加之参谋人才培养耗时,数量不足—— 陆军大学在战前10年仅培养了不足 2000名参谋人才 ——所以, 至抗战结束,国军仍仅在战区长官部和集团军司令部这一层次建立起了较为简陋的参谋体系。再往下,则诚如苏联顾问所言,“团以 上到军师为止,各级司令部的业务极不健全 ,图上作业与沙盘教育可以说完全没有,指挥所与参谋业务的演习,更是完全忽略,所以中国军队一到作战就莫明其 妙。”
15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们是有底蕴滴
热度 48 皇家骑警总监 2016-4-1 05:24
某天,我们那个在芝加哥的微屁来我们在麻州的司令部公干,晚上下班无事,约我们吃饭。 反正是公家的银两,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开侃...... 微屁以前当过军人,在韩国服过役。这种经历的人,我们这儿还真不少,不同的是大部分当年都是大头兵,而微屁那时候是个少校,不过他不是带兵的,按照他的描述,也就是个政治部的干事,负责个群众纪律,军民关系什么的。 你别乐,我还真不是瞎讲。比如说,住韩美军要是在外面打坏了老百姓的瓶瓶罐罐什么的,少校就要出马,和人家袖管里捏手指头讲数,用个现代高大上的词语就是“估价”。比如,美国大兵假期出门嗨皮,泡了人家的“菜”了,人家棒子家辛辛苦苦养大的“菜”,一不小心被一美国“猪”给拱了,自然不会放过,追打一下还是有必要的。这大兵逃跑时开车慌张了一点,把他人门前的邮箱给碰倒啦,要赔吧!少校就要去给人家开张美国政府的支票,写上多少多少银两,再签个名,齐活啦。至于那边打得怎么样,那就不归少校管。 这种活还真是不少,美军在韩国那是要“常备不懈金家胖,闲时练上三五枪”, 时不常要搞个军演什么的,打打炮吧,这一打完,附近的农家就会找来说自家原本丰产的奶牛,听完炮声后,茶不思饭不想,断奶啦!嘚勒,少校开支票吧。 有一次,军演完了,边上的养鸡专业户上门了,说你们美军的直升鸡起降的声音太大,害得他们家的鸡实在不堪忍受折磨,纷纷自尽...... 少校让对方说个数,对方说,韩厥瑞, 韩厥瑞。少校一琢磨,这还是个结巴,不仅动了恻隐之心,心说,不就100只鸡嘛,就不用出现场啦,直接掏支票吧。谁知对方抓住手,就是不让写,一边嘴里还不停的唠叨着“ 韩厥瑞, 韩厥瑞”,少校说“是啊,不就是 韩厥瑞嘛”,棒子说“不是 韩厥瑞,是 韩厥瑞 韩厥瑞”,少校突然感觉被一棒子打醒了,“哦,你丫这是乘法,两 韩厥瑞撂一块了,你这是10000只鸡!!!” 登时在少校心中, 那一万只死鸡化作一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 这数目忒特么的大了,不出现场点数怕是不行了。 结果刚进鸡房不到十分钟,少校两目流泪的就冲了出来,不是感动的,是被鸡屎熏得,估计心里肯定念叨着,上帝啊,还是送我去上甘岭吧。 一会儿,少校的上级来了,问少校有没有10000?少校说,我觉得像,要不你再double-check一下? 上级也不含糊,挑帘儿就进去啦,不到五分钟,这兄弟就出来,满含热泪的深情滴说,就按你的意思办。 听完微屁的故事,大家群情激昂啊。 我心说,一个韩国“结巴”就把你们折腾成这个样子,这要是在中国,我们中国人讲究的可是“重要的事说三遍”,嘚,就这件事,这就一百万啦。没来中国是你们美国政府的福气,否则,你们早破产啦。不过,我们是有底蕴的民族,还有句话在这儿摆着,那就是“事不过三”, 你们就按一百万准备就是了,一口价儿!
107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黄郛 —— 蒋介石 “自立门户” 的首要人物 (转)
热度 1 gordon 2016-2-25 13:25
注:其实, 政学系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非常之大 ,但是提到的少。 当蒋介石又一次处于命运转折点的时候,他在南昌迎来了黄郛。 黄郛一到南昌的北伐军总司令部,武昌和九江的国民党党报便纷纷撰文,指责 黄郛是北洋政府的走狗,不应让他混迹于南方的革命阵营 。蒋介石为此在纪念周上大发雷霆,说:“黄膺白(黄郛字膺白)是我 私人的好朋友,难道我们革命,连朋友也不要了吗? ” 注:黄郛一生没入国民党,是以私人身份帮蒋介石做事。 ********************************************************************************* 李宗仁那时在蒋介石手下任江左军总指挥,他经常可以在司令部内见到许多陌生面孔。这些人中,最能引起他注意的一共有两个,一个是张群,另一个就是黄郛。 初次见到黄郛,对方便给李宗仁留下了深刻印象——此人风度翩翩,举止从容,且能说会讲,其成熟干练一望而知。 黄 郛是蒋介石的浙江同乡、日本振武学校的同学。辛亥时,蒋、黄一起参加过光复上海之役,并结拜为异姓兄弟。虽然黄郛是老同盟会员,但从未加入过包括国民党在 内的任何党派,不仅如此,黄郛后来还在北洋政府迭任过要职,甚至 一度出任内阁总理 。要知道,国民党北伐“伐”的就是北洋政府,由此看来,武昌和九江的舆论 对黄郛大加排斥似乎并不冤枉。 当然了,只要蒋介石出面说话,其他人再啰嗦和不满亦是枉然。李宗仁不解的是,张群已经在总司令部做了总参议,但黄郛并未被授予任何职务,那他来南昌干什么? 万全之策 事实上,黄郛一直都与蒋介石有着比较密切的书信往来,并且从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起,就开始为蒋介石出谋划策。 南 昌时期的蒋介石尽管已经显山露水,但在政权和党权上尚不具备优势,中共和国民党左派均视之为敌,好听点说他是“拥兵自重”,难听点就直接指责为“新军 阀”。另一方面,蒋介石当时拥有的军事力量也不足。国民革命军在誓师北伐时一共有八个军,其中只有何应钦的第一军跟蒋介石有直接关系,而且蒋介石还不能做 到完全掌握,他真正可以控制的其实仅有第一军第一师。显然,当时的蒋介石要想问鼎中原,难度着实不小,他的日子也一直不是很好过,所以才会在日记中写道: “三年来酸辛泪,时自暗吞。” 感觉周围危机四伏的蒋介石急需拿出一个万全之策,但绞尽脑汁亦无所得,这时候他便想到了黄郛,说:“要筹划大计,非膺白兄莫属也。” 蒋介石两次给黄郛写信,邀其南下,第二次还特派张群到天津送信。 思虑再三,黄郛决计南下帮盟弟度过难关。他首先途经上海, 通过和自己的故交、中国银行副总裁张嘉敖商谈,为正苦于薪饷无着的北伐军筹到了大批款项 。接着,在张群陪同下,他又来到南昌,当面向蒋介石阐述了自己“共底于成”的策略。 “共底于成”包括政治、财经、外交、军事、社会人心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居于首位的是“离俄清党”。 黄郛援引了一个经济现象。他说由于一般市民畏惧国民党的“联俄容共政策”,已经导致“ 上海空屋日多,而天津租界地产价格,呈空前绝后之暴涨,初则广帮,继则沪帮,纷纷北来 ”,北方成为“中产阶级准备的最后立脚处”。 黄郛的意思是,蒋介石只有改变“联俄联共”的政策,才能在国民党内部占稳脚跟,并进而问鼎中原。 黄郛的这一番宏论,对蒋介石而言无疑非常具有说服力。蒋介石决定采纳他的建议,着手开始进行“离俄清党”的准备。 其 时,中共羽翼未丰,手上连枪杆子都没有,相对而言,“清党”是容易做到的,难的是“离俄”。国民党当初依靠苏联才在广东再度崛起,倘若没有苏联的支持,黄 埔军校都不一定能办得起来。如今鸟尽弓藏,要一下子把人家甩掉,谈何容易。黄郛为此也想到了办法,这就是 从清末起就采取的“以日制俄” 。 日本虽然主要以国民党的对手奉系为支持对象,但它和苏联在中国东北存在着根本的利害冲突。按照黄郛的分析,“中国两个邻居(指日本和苏联)都不善”,眼下只能用缓急轻重之策,先谋求同日本、英国的谅解,以迅速改变从前一边倒向苏联的局面。 黄郛长期在北洋政府从事外交,在日本军政两界均有熟人 。在黄郛的牵线搭桥下,蒋介石先后与日本军政代表进行会晤,称自己与苏联和中共之间存在“尖锐的对立”,并将断绝这种关系。他告诉日本军方代表铃木贞一:“你就放心吧!我到南京就正式表明态度。” 这一期间,在苏联顾问鲍罗廷的主持下,武汉政府通过反蒋方案,撤销了蒋介石的中央常委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 。蒋介石与武汉政府的矛盾由此越发激化,也更加坚定了他“表明态度”的决心。 一九二七年三月二十四日,北伐军攻占南京。当天便发生了“南京事件”(即“宁案”),英美两国以在宁侨民遭到北伐军的侵犯和劫掠为由,下令在长江上停泊的军舰对南京城实施炮击。 日本在“宁案”中也有损失,但日本政府禁止其军舰开炮。据说日本舰队司令在军舰驶回上海后即自杀谢罪,他在遗书中说,由于奉令不准开炮,以至海军保护侨民不周,这让他无面目再见国人。 日 本政府在“宁案”中表现出来的态度,显然与之前对蒋介石达成的谅解有很大关系。当时一般舆论对“宁案”的解读,大多归结为列强对北伐军的挑衅,也有说北伐 军部分士兵违纪,或者是北洋军乔装后故意嫁祸北伐军,但日本外务大臣 币原喜重郎对此却有不同解读 。他认为是中共设计了“宁案”,目的在于吸引列强打击蒋介 石—— 如果蒋介石对列强进行妥协和道歉,便可借机整肃国民党右派,如果蒋介石不妥协,则会形成列强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兵戎相见的局面,从而借列强之手消灭 蒋介石。 币原的第二个假设很快成为现实,黄郛从日本领事馆得到了英美拟对蒋介石实施高压政策的情报,他立即向蒋介石进行了传达。 “宁案”让蒋介石的军政生涯面临着一场重大考验,蒋介石和他的部下幕僚们日夜商讨着应对之策。有一天晚上,黄郛去蒋介石的住所详谈,临行还特别关照家人带上铺盖,准备万一时间太晚,就留宿于蒋介石处。 黄郛给蒋介石的建议是,抓住时机,化被动为主动,在外交上争取日本的支持和英美的谅解。蒋介石表示完全认同,他对黄郛说:“膺白兄,现在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我们一定要取得日本人的支持!” 信任已成力量之人 受蒋介石之命,黄郛两次与日本领事矢田七太郎进行秘密谈判。矢田得到了蒋介石准备发动政变的机密情报,而黄郛则希望日本能出面调停蒋介石与英美等国的关系,并让英美与日本保持一致,将矛头指向武汉方面。 币原外相在听取矢田的汇报后,即与英美使节进行会晤。不久,日美英法意五国公使达成协议: 对“宁案”的抗议照会不加时限,不提制裁 ,所有锋茫全部指向对“南京暴行”应负责任的“中外势力”。 所谓“中外势力”,指的当然不是蒋介石和他们这五国,而是中共和苏联。 与列强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危险消除后,蒋介石马上开始了预谋已久的行动 。四月十一日,他密令被北伐军控制的南方各省,一致实行“清党”。第二天凌晨,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一周后, 蒋介石又在南京另立政府。主持武汉政府的汪精卫闻之十分震怒,宣布对蒋中正“开除党籍,免去本人所兼各职” 。至此,宁汉双方处于完全对立状态,并均称自己为代表国民党的唯一合法政权。 一开始,北伐还能继续,尽管是各干各的。五月三十一日,唐生智率武汉北伐军占领了河南重镇郑州,同一天,蒋介石的南京北伐军则攻占了山东的南面门户徐州。 不过 很快,武汉政府就因财政恐慌和政局不稳而被迫停止北伐 。南京政府也觉得先搞垮武汉才是正事,于是同样暂停北进。 六月十日,汪精卫到郑州与冯玉祥举行会议。这时的冯玉祥坐拥陕甘宁三省及十几万军队,其兵力分布于陇海线上,从郑州可以直下武汉,从徐州可以直下南京。在宁汉对立的局势下,其地位显得举足轻重,可以说他这枚棋子被放到哪一边,哪一边的胜算就更大。 为笼络冯玉祥,汪精卫不仅将唐生智辛苦打下的河南全部让给了冯玉祥,同时还按照北伐军的编制,将冯玉祥的部队扩编为七个方面军。 联络冯玉祥,本是黄郛“共底于成”策略的一部分,当时黄郛就指出,只要蒋介石能引“阎、冯为同调”,北伐便可事半功倍。不过这主要还是就北伐而言,未料汪精卫会抢先出手,通过“以豫交冯”,将冯玉祥也放入宁汉相争的筹码盘中。 在宁汉对峙中,蒋介石并不占据有利地位。如果汪精卫再得到冯玉祥的全力支持,“南下攻粤或东下攻宁,皆意中事”,而蒋介石很可能在武汉发起的第一轮攻击波中就颓然倒地。 现在没有什么比把冯玉祥拉过来更重要了,但 问题是汪精卫已经走在了前面,何况蒋介石与冯玉祥又素无交往 ,两人甚至从没有见过面,就算是要给对方送金赠银,都不知道该从哪个渠道着手。 关键时刻,黄郛再次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 他拥有武汉政府根本不掌握的资源,即与冯玉祥有着很深厚的私人关系 。 对蒋介石、李宗仁、唐生智这帮新生代军人来说,冯玉祥称得上是军界前辈 ,清末时就担任混成旅旅长,但他在北方军政界的名声一直以来都不太好,时人称之为“倒戈将军”,连李宗仁都知道,“北方军人都对他衔恨”。 黄郛自然不会不清楚这一点,而且 他和冯玉祥在个人性格、气质乃至学识上的差距也很大 ——许多人视冯玉祥为土包子,黄郛本人却学识渊博,不仅在政府迭任要职,还 出版过多部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专著 。 不 过这些都不影响黄郛看好冯玉祥。他很早便听说冯玉祥治军严明,能与士兵共甘苦,并叫得出几乎每一个士兵的名字。与此同时,冯玉祥虽然行伍出身,从未受过正 统军事教育,但却有刻苦慕学之名,思想比较新潮,早在辛亥革命时就参加过滦州起义,用当时南方流行的话来说,即“很爱国”。 黄郛在北方从政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发展革命势力,以便实施“首都革命”。冯玉祥这样的履历和独特风格,不能不引起他的兴趣和好感。 黄郛经常引用一句名言:“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从这句名言中的“宏”出发,他建立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交友观和用人观,这就是他曾向蒋介石提出的“任方面”。 黄郛认为,以中国之大,如果只有少数人做事是不够的,所以必须“任方面”,也就是“信任已成力量之人”。大家分工合作,如此才能做成大事,干出成绩。 冯玉祥显然就是黄郛心目中的“已成力量之人”。 ************************************************************************ 黄郛为什么被认为是亲日派? 黄郛在办理宁案、济案中都很屈从帝国主义,因此有亲日派之名。政学系原本创始于李根源和张耀曾。黄和李的关系很好,人们通常把黄同张群、杨永泰、熊式辉等称为“新政学系”, ************************************************************************ 为啥老大反对 “上大学” ? 早年有人认为是,老大在北大时候,心理受打击了。 现在看,恐怕不仅仅是这个原因,恩怨还不少呢 如果真是北大的事的话,胡适估计就不会提,老大自己就说出来了。胡适本身就是名人,能跟名人拌个嘴,都是一种光荣。再加上他在《新青年》发表过文章,就是体育那篇。胡适是和陈独秀是一辈,辈分高。很少有人会因为这个原因, 恐怕不是这个事情 。 注:不合常理,瞎猜的 “打是亲,骂是爱”,他说这个事,就说明这个事不是问题。 ************************************************************************ 跟现在的明星 “哭穷” 一样,起步越穷,越传奇。哪怕是个初中生呢,这是加分项,不是减分项,为什么?因为他在《新青年》发表过文章。跟罗永浩差不多。 正常的心理取向应该是加分项才对,表现方式不同。
46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脑洞大开之美国文化侵略】北美防空司令部追踪圣诞老人
热度 12 常挨揍 2014-12-24 20:00
【脑洞大开之美国文化侵略】北美防空司令部追踪圣诞老人
921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关于腹黑兔的新闻
热度 26 白色潜水艇 2012-4-25 22:35
转个老新闻:据菲律宾《每日问询者报》报道,4月24日,菲武装部队北吕宋地区司令部司令阿尔坎塔拉称,中国大使馆“没有讲出真相”,7艘中国船只仍留在黄岩岛地区,其中渔政310船停在黄岩岛东南8海里之外。中国驻菲使馆23日曾称,中方为缓和局势,将两艘执法船驶离了黄岩岛。 黄岩岛东南是哪个国家呢?
1015 次阅读|19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5 04:45 , Processed in 0.03014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