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基础

相关日志

分享 论持久战的基础
热度 6 gordon 2012-11-28 00:07
1917 年中国对德宣战,有近二十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上服务,但饱受语言不通之苦,晏阳初于耶鲁毕业后第二日到法国服务华工。在法国战场,晏阳初尝试着从复杂的中国 文字中选中一千个常用字用来教华工识字,后来创办了《华工周报》,数月后晏阳初收到了一位华工写的信。这位华工为了表示对晏阳初的感激,决定捐出他三年在 法国泥泞的战场上积蓄的三百六十五个法郎 。晏阳初后来说,这是冒着生命之险赚来的血汗钱。 这封信后来改变了他的一生,晏阳初说:“我去法国,原是想教育华工,没想到他们竟教育了我 。”于是他说:“我立志回国以后,不做官,不发财,把我的终身献给劳苦的大众。” 1920 年晏阳初回到中国,他的第一站是上海,1922年晏发起全国的识字运动,号召“除文盲、做新民”。在长沙,他的声势做得很大,把整个城市都动员起来了,许 多普通的劳苦大众——洋车夫和小徒弟,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第一次地有机会走进课堂。没有钱,但是那个时代有的是理想主义和热忱,教员都是义务,长沙和一百 多位义务教员中就有青年毛泽东。现在外国人写毛的传记,说就是在那个时候毛泽东受到了晏阳初的影响,开始觉悟要真正地打到民间去,而且方法要简单、要经 济、要实际。 在北京时,张学良以出八百万大洋支持平教为条件邀请晏阳初任东北的行政院长,然而晏阳初拒绝了,血气方刚的张少帅把晏阳初的助手关进了监狱,等晏阳初赶到时,发现他的助手正在监狱里教狱卒识字呢! 后来晏阳初发现中国的文盲主要是在农村,农村要是无法发展中国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于是一九二九年,他来到了定县,这个地方后来成了遍及全世界的乡村建设运动的发源地。 在 定县,晏阳初发现中国农民的问题主要是“愚贫弱私”,但是他发现 单项的改造并不能解决问题 ,于是他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综合的农村改造方案。他从识字教育、生 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着手解决问题。他让农民在平民学校里接受简单的教育后,让他们组织成同学会,中国的历史上农民第一次有了自发组织的社区生活, 后来这些同学会成了晏阳初对农村进行民主改造的基础。在那里晏阳初领导建立了乡县议会的组织。晏阳初说,对于中国人,有没有一个好皇帝并不重要,但是,是 不是有一个好县长却是大事。在定县他着手把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是审判案件和收取荷捐杂税的县级政权改造成一个由民众选举、服务于民众的机关。 为了改善定县的农民经济生活,晏阳初领导的平教会做了很多很细致的工作,比如棉花的选种。一次一批美国的专家惊讶地发现 定县的本土鸡一年只能下 68个蛋 。晏阳初说:“中国的母鸡已经下了三千年的蛋,它们大概是太累了。”后来 晏阳初引进了美国的来杭鸡,在与本地鸡杂交后产生的新品种母鸡一年可以下168个蛋。 三十年代初,国民党内政部次长到定县视察后,对定县的乡村改造工作极为赞赏,因此国民政府决定把这种模式向全国推广。因此南京政府通过决议,全国各省设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并划出一个县做试点。 由于日本步步进逼, 1936年晏阳初领导的平教会撤离定县。晏阳初说:“我们被赶出定县我们的人类社会——经济实验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实验室。” 1937 年晏阳初接到湖南省政府的邀请,说蒋介石要晏阳初帮助动员三千万的民众抗日。随后他被任命为这一行动的首席执行官。晏阳初主持撤销了这个省三分之二的县的 腐败领导,招集了五千个学者和科学家代替他们。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基层政治改造和民众动员。这些工作对后来湖南能顶住日本的进攻取到了关键作 用。
340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政权和平交替的基础
热度 21 河蚌 2012-11-5 09:50
由于中国持续30多年的稳定快速发展,现代社会已经开始将中国视为一种特殊的模式来研究,这不但包括中国的经济,更包括中国的政治制度。而在研究分析中,任何不抱偏见的人都会承认中国政治制度的特殊性,都会发现中国政治制度与那些所谓的独裁专制国家的不同点,比如军队权力置于文官政府之下,比如社会言论的开放性,而最重要的则是政权交替的常规性。 于是,很多人在仍然认为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专制的同时,也承认其开明性的一面,并因此将其命名为”开明专制制度”。甚至有很多人感叹于西方民选制度的异化,再将其贬称为“剧场政治”的同时,更对中国这种内部竞选世代交替的政权交接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甚至认为这是比民选更为优秀的模式,并将其视为非洲民选政治失败后的新出路。 但,如果揭开现象看本质,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特色的“开明专制”并不是依赖于政治架构的精巧,也不是依赖于政治人物的自觉性,而是更依赖于中国千年的政治文化传统,或者归之于最本质的动因,即依赖于统治者对身后名声的渴望。可以这么说,中国现行的政权交替制度是上千年文明的延续。在探究这一问题时,我们必须看到史书对于政治的影响力,在中国,史书本身就等同于西方的《圣经》,甚至是一部活着的不断增长的《圣经》。在中国的史书上留下什么样的名声对于政治人物(特别是处于权力高位的政治人物)是十分重要的。 由中国史书承载的文化有很多独特之处,首先,中国人不相信会有千年的世家,一个极至的皇室家族也最多能够保持200多年,而一般政治世家则是“五世而宰”,只拥有富贵则仅能传“三代”,这些规律在欧洲也是承认的,但在非洲,无论是理论还是现实,都不支持这样的观点。因此,非洲政坛上,以父传子是一种传统,所谓的身后名也只有通过家庭来传递,拼命保持家族兴旺是一个政治人物的最高追求。 其次,中国文化在否认了家族权势传承的持久性的同时,又开启了身后名的新模式,即“立德”“立言”“立行”,此三者是政治人物攀到政治高位后必然追求的目标。这点很重要,因为权势传承不可持久会导致另一种极端,即“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而将三立作为政治人物的最高追求,实际上就意味着让政治人物意识到,政治不是百无禁忌,要遵守规则,要做循吏不要做酷吏,要做明君不要做暴君。而儒家所书写的中国史书上,则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藏否来强化上述的理念,即图一时之痛快必然最后结局悲惨,更又通过对家族的责任来说明,即使你这一代不受报应,到最后必将报及子孙。 而中国自宋以后的“刑不上大夫”的观念推广,也从第三个方面保证政权交替的现实性。政治人物不愿交出权力的根本原因,是怕在下台后遭到清算,这点在曹操的《述志令》里面讲的很清楚。随着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在强化科举的同时,对于高级政治人物开始采用比较温和的处置方式。当代中国,在审判林江反革命集团案甚至是在文革之时政治斗争中都在实质上延续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即当政治人物达到一定级别不论何罪不判死刑不罪及家人,而在常委以上级别,则不会因任何事情判罪(将来可能会有辞职的)。 以上三个因素,是中国政权世代交替的保障,我想,欧洲的民选交替,其实也是上述三个因素保证之后才能顺利实现的。没能上述三个因素,非洲无论是采用中国的世代交替还是欧美的民选交替都是扯蛋的事情。
个人分类: 世间百态|823 次阅读|14 个评论
分享 金牌与群众基础
热度 23 维京老海盗 2012-7-31 23:37
其实,有群众基础的项目未必就能拿金牌,你看美国篮球那么猛,射击不也就是那回事嘛。。。。。。。。。 当然,要是把纸靶子换成活人,他们的准头就高多了。。。。。。。。。。。。
763 次阅读|11 个评论
分享 <转>王选:数学基础和跨领域研究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 ... ... ... ... ... ... . ...
热度 2 gordon 2012-4-20 14:42
http://alei-hnu.blog.sohu.com/17104402.html 不是说这个东西有什么用,是一个什么灵丹妙药,而是思想的转变是一个过程,什么东西都有一个过渡,有时候路径依赖需要这样的东西。 数学推断,实验验证,它是一个过程;不是说有一个包治百病的“狗皮膏药”,就可以怎么样怎么样。 当然定义需求可以这么定义,但是实现者要是也是这么想就搞笑了,不过这是中国人的传统思维,经常处于贫乏之下的人的本能思维。 注:中国为什么一直无法有自己的创新能力? 这和毛时代不断的仿制、踅摸国外的设计有关,苏联中断援助后,就不断的从英国、澳大利亚等地搜集资料,仿制设计,很多东西都不是自己从头研发的,所以对研发的流程完全不知道,还猛亢奋,呵呵。 这个也可能因为受现实的条件限制——时间的紧迫性约束,资源不够只能保证几个重点项目。 “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实事求是”,看来一些东西老邓是知道的,但是好多话没办法讲,怎么说呢?呵呵呵 “假、大、空”,言行不一致,哈哈哈 是照着别人改的就是照着别人改的,有啥说啥,成天拍胸脯干什么,呵呵呵 有真实经验的人和拍胸脯的人说的是不一样的,呵呵呵 像王选一说,就知道他干过。 “我们马不停蹄,不断创新,从华光Ⅰ型一直到现在的方正93系统,十八年来可以说一口气都没有歇过。 ” “一种新方案在市场上的生命周期是不长的,一项发明的实施过程太长,会使别人捷足先登。 ” 当然,方正不行的原因是电脑的普及,无纸化办公,排版的市场萎缩了,但是在当时还是一个好生意。
487 次阅读|2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8 06:12 , Processed in 0.02409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