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爱吱声 标签 学习 相关日志

tag 标签: 学习

相关日志

分享 词汇本 1
热度 15 agenda21 2013-6-2 14:08
今天读了一个帖子,如冷水浇背。我的词汇量太少了,不可能写出好文章。 既然已经知道有差距,那就应该努力学习进取,并且从最基础的词汇量开始。我先借用爱坛日志,记录下面词汇,以便今后经常练习使用。 她字里行间透出机灵乖巧聪慧,仿佛春风细细扑向你。 她俏皮活泼轻盈欢快,洋溢着女孩过家家的喜悦。 她渊博深刻多情幽默,明明白白眉清目秀。 她偶然想到有趣的人和事,会兴致勃勃地讲出来。 她不争功不拘于窠臼,她不人云亦云,她有她的审美天地。 她倔强独立聪明努力,她精明干练有情趣喜欢愉悦。 而她则是我的朋友。 要是能灵活运用上面词汇中的四分之一,任何一个她可能就已经是天使了。 对。应该让她们都变成天使。
83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再论“学习无用论” 之 “新三座大山”
热度 3 gordon 2013-4-19 05:30
1997年是一个分水岭的年份,就是那一年有了亚洲金融危机,也是在那一年开始启动内需,也就是那一年 “教育、医疗、住房” 成为压在 人们头上的三座大山。 不想多说什么,说也没用。说一下应对策略吧。 医疗产业有其特殊性,它与奢侈品消费不同,对每个国民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肯尼斯·阿罗等人所分析的那样:由于医疗需求的不可预测性、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和医患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 个人难以承担全部的医疗风险 ,这就要求国家、或社会保险机构、或商业保险机构、最好三者兼而有之来部分地分担病患的个人风险,作为医疗服务的第三方、第四方购买者和付费者。即使是对“社会公正”这类概念非常反感的哈耶克也说:“在(疾病和事故)这些领域里,要求政府协助组织一种全面的社会保险制度的理由是很充分的。……政府用这种方法提供较大的保障,是与维护个人自由没有抵触的。” ———— 引自 杨光的 《“新三座大山”:——教育、医疗、住房问题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医保一定要买,切记切记。 注:关于医疗服务特殊性的分析与论述,见肯尼斯·阿罗的经典文献《不确定性与医疗保健的福利经济学》。 本文1963年发表于《美国经济评论》,是有关于医疗保健的经典文献。 2003年SARS 发生后,世界卫生组织通信以转载的形式节选了阿罗教授的这篇文章。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 关于教育,甩包袱谁都知道,但魔鬼在细节里,先说说老大在搞什么鬼, 它把资源向科研进行倾斜,把教学扔了 ,you know 对于教师来说,教学与科研投入产出比相差太大! 教学无经费支持,讲课费就不说了,如果没有科研经费的支持,想买基本教学参考书都很困难。这种机制让人专注于教学,需要多么强大的信念支撑? 如果你有幸碰上好老师,那都是 “业界良心” 啊。 所以,这一块我建议你放,寻找其它途径。 多年的激烈竞争,大城市中的一些培训机构还是不错的(中小城市不行)。还有就是老外的公开课。 ×××××××××××××××××××××××××××××××××××××××××××××××××××××××××××××××××××××× 关于教育,还有一个细节,叫做“70后谷地” 70后在毕业时,高校外的机会比高校内要多要好 ,但如果在社会上没混好,70后 反而整体科研素质不如 60后和80后。 因为“文革”造成人才断档,给6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也有大批的岗位。虽然‘70后’和‘60后’相比,年龄经历差不多,但机会少多了。” 对于个人来讲,科研创新是有黄金期的,‘80后’的一批人要比‘70后’好的多 。 当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选择,“70后”比“60后”的选择更多一些,他们中有一大批出色的人在国外。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客观的认识自己,是进步的开始。 ×××××××××××××××××××××××××××××××××××××××××××××××××××××××××××××××××××××× 住房,自己想办法吧。
372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人在学习中的性格障碍
热度 4 gordon 2013-4-4 16:19
中国人普遍不太爱说话和主动说出自己的观点,这在学习中很不好。其实很多东西就是一点,就是一层窗户纸的东西,捅破不捅破差距巨大。但就是这么一小点差异,就会影响人生的一大段时间。 中国的教育又过于强调要素主义,对人重视不够,当然这也是因为条件也不允许,没有钱。 工业化+ 要素+ 科学 构成了中国教育的全部,缺乏从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对人的关注实际上是教育最本质的东西,但科学的发展,使得对人的教育逐渐让位给科学技术。 注:有些东西注意点就行了,现实中要解决有着大量的现实障碍。 ××××××××××××××××××××××××××××××××××××××××××××××××××××××× 其实更现实的原因是 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很多东西都是缺乏的,也给你讲不出来什么东西,要素串不起来。 其实这个大部分人都有这个体验,中国的教育是这样的: 1、缺乏求证。 2、求证缺乏中间步骤,狂喊 This is a very simple and straightforward way 。 整个社会都是如此,说这些有什么用啊,呵呵 整个社会都把你往坑里引,真的。 有的假药并不致命,但最重要的是耽误了你的治疗时间,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是百年身。
35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学习十八帮主发红包了
热度 36 燕庐敕 2013-3-9 09:58
凭空收到李根总统的三百爱元。 其实他是感动的捐给两家扎根边疆,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家庭了。 我本人十几岁就考上大学,每年除了放假都不回去。我太太也是这样。 所以把总统的三百元拿出来发红包,请爱吱声论坛的女同志积极领取。也请爱吱声的男同志们手下留情---在边疆一年多才换到一分,太辛苦了,不容易,请尊重本人的意愿!
1083 次阅读|23 个评论
分享 ZT反三俗学习了
热度 12 北京阿新 2013-2-26 00:13
http://you.video.sina.com.cn/api/sinawebApi/outplayrefer.php/vid=97935221_1270492934_aEPkGCIwW2PK+l1lHz2stqkP7KQNt6nki220v1umLA1dQ0/XM5GQZdQE5SvUAdkEqDhATZ82dvsk1Rw/s.swf
个人分类: 搞笑|899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鉴于之前几次操作体现的问题,摘一段缠师的话,反复学习之! ...
higer 2013-2-6 23:16
具体的操作程式,按最一般的情况列举如下,注意,这是一个机械化操作,按程式来就行:不妨从一个下跌背驰开始,以一个30分钟级别的分解为例子,按30分钟级别的同级别分解,必然首先出现向上的第一段走势类型,根据其内部结构可以判断其背驰或盘整背驰结束点,先卖出,然后必然有向下的第二段,这里有两种情况:1、不跌破第一段低点,重新买入,2、跌破第一段低点,如果与第一段前的向下段形成盘整背驰,也重新买入,否则继续观望,直到出现新的下跌背驰。在第二段重新买入的情况下,然后出现向上的第三段,相应面临两种情况:1、超过第一段的高点;2、低于第一段的高点。对于第二种情况,一定是先卖出;第一种情况,又分两种情况:1、第三段对第一段发生盘整背驰,这时要卖出;2、第三段对第一段不发生盘整背驰,这时候继续持有。这个过程可以不断延续下去,直到下一段向上的30分钟走势类型相对前一段向上的走势类型出现不创新高或者盘整背驰为止,这就结束了向上段的运作。向上段的运作,都是先买后卖的。一旦向上段的运作结束后,就进入向下段的运作。向下段的运作刚好相反,是先卖后买,从刚才向上段结束的背驰点开始,所有操作刚好反过来就可以。
个人分类: 股市分析|0 个评论
分享 <转>老人与海
热度 1 gordon 2013-1-26 14:01
注:《老人与海》的故事我早就听说过,不过要想真明白,真得好几年。   做事是个艰苦的活,有点象钓鱼。明知道满池塘的鱼,可是有的人钓得多而大,有的人可能空手而归,差别很大。有些人享受钓鱼的过程,有的人心 急火燎,受不了这个节奏。几家欢喜几家愁,欢乐的人都相同,不欢乐的人都不一样。看过老人与海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个故事梗概(从百度百科上摘抄):古巴老 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了绑在小船的 一边,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229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选择中庸
gordon 2013-1-18 16:27
郑哲敏说,“ 文革 时‘赶时髦’的都吃亏了,所以做点实事,或许当前会吃亏,但心情会平衡一点。” 用中庸拒绝极端,用理智分析情景,用务实发挥影响,用冷静掌控抉择,用自觉端正态度,用学习积累经验,用勇气抛弃包袱,用真心追随智慧。
0 个评论
分享 <摘抄>对于学习,仅仅有目的性和主动性是不够的
gordon 2013-1-14 18:00
人类有多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其中的一些是我们与动物所共有的,但另一种则是人类所特有的,我们在此可以作出 习惯性学习(habit learning)和智慧型学习 (intelligent learning)的区分:在习惯性学习中,一些行为在造成某些结果后得到了强化,从而,就这类学习而言,学习就发生在行动之后,而我们所学到的则完全是对于外部刺激的固定反应;与此相反,“适应性”则可被看成智慧型学习的主要特征,这也就是说, 在这类学习中,我们的行动是由目标、而并非是由刺激物所决定的:我们应用可变的行动计划以适应不同的新的环境,而所说的“计划的可变性”则就是指,计划是先于行动得到建立的,并可在行动中随时予以调整,更有甚者,在将计划付之实行之前,我们还可设计出多个计划,并从中选择出最佳者予以实行,从而,智慧型学习就并非发生在行动之后,而是先于行动,并使我们有可能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去达到各种不同的目标。 智慧型学习主要依赖于由实际经验抽取出概念和借助于语言对此进行操作的能力 ,智慧性学习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 很多人在工作中也许都会有这样的体会:遇到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想找个同事请教请教,但就在把问题描述给同事听的过程当中,电光火石之间,答案自动蹦了出来。 这里的原理是: 把思考过程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就让它成为了思考本身的对象 ,即“对你的思考进行思考”,便有助于发现思考过程中的隐含假设或者步骤。 常见的方式是 研究对象——大脑对其进行思考; 加了计划以后会加了一层,(研究对象——大脑对其进行思考)——对其思考进行思考 把解决问题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 更形象的描述是一个人在街边研究棋局,有另外一个臭手在旁边帮腔,你应该这么下,应该这么下。
200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转>蔡元培学习心理学
热度 3 gordon 2013-1-5 13:23
众所周知,德国的 威廉·冯特 是公认的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当时莱比锡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简直被看成心理学研究的圣地。 冯特 开设“心理实验课”,吸引着世界各国许多学生到那里向他学习。据当时的一份历年参加听心理实验课的人数统计表,1904-1914的6年间,学生人数每年从29人递增到46人,而且外国学生的比例很大。在这许多外国学生中, 蔡元培 是 冯特 第 一个也是唯一的中国学生。为了学习西方的文化教育思想,他曾两次去德国留学。第一次是1907年5月至1911年11月,第一年在柏林主要学习德语。从 1908年10月至1911年11月的3年,则在莱比锡大学,先后选修哲学、文学、文明史、心理学、美学、美术史、民族学等近40门课程。(顺便提一下《 蔡元培 自述》和《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三卷中列举了人类学 ,查档案资料,未听此课程。)在所选课程中,“尤注重于实验心理学及美学。” 蔡元培 曾 在《民族学之进化观》一文中这样写道:“ 我向来是研究哲学的,后来到德国留学,觉得哲学的范围太广,想把研究的范围缩小一点,乃专攻实验心理学。 当时有一 位德国教授,他于研究实验心理之外,同时更研究实验的美学。” 至于1912年9月至1913年6月第二次留德,他继续在莱比锡大学听课,据档案资料 听了艺术史和历史等讲座,而没有听心理学的记录。 蔡元培 3年里共听过8门心理学课。 据德国费路(Rotand Felber)提供资料,所听的心理学课程有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民族心理学(均由 冯特 Wundt 讲授)、心理学原理(利普斯Lipps讲授)、儿童心理学与试验教育学(勃朗Brahon讲授)、心理学实验方法(Wirth讲授)、语言心理学、现代德 语语法与心理学基础(均由Dittrich讲授)。必须指出的是,他还听了与心理学血肉相联的哲学课程7门,包括 冯特 讲授的新哲学——从康德至当代,勃朗讲授的叔本华的哲学。还有一点要说明,当时许多外国学生有多遍听课的踊跃现象,从遗留的登记卡得知, 蔡元培 听了3遍 冯特 的心理实验课。 以上心理学的研习活动,对 蔡元培 心理学思想的形成无疑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心理学先驱者的专业基础。尤其是 冯特 在实验心理学上的开创性工作,影响了 蔡元培 回国后,也积极在我国创建心理实验室和心理学研究所,在教育领域中推进心理学的应用。
237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学习虎大推荐的必读文献
热度 7 KryptonHelium 2012-12-30 17:08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18628-1-1.html 不过呢,这个写的和经济没有关系。这是由这个联想到物理上的一个理论,这就是自发性对称性破缺理论。 物理学领域分几大块,可能最大的一块就是所谓的凝聚态物理了。所谓凝聚态,指的是固态和液态。为什么把这两种东西放在一起研究呢?是因为这两种态都是有大量粒子(最初主要是原子/分子,现在也推广到电子)系统,而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强。在气态,粒子间几乎没有相互作用,粒子是自由的,它的规律很简单,基本就是单个粒子的性质,加上中学学过的气体状态方程。当粒子间有了相互作用,情况就不同了。大家知道三体相互作用的问题都解不清楚,更不用说大量粒子了(宏观物体大约包含10的23次方个粒子)。搞不清楚有搞不清楚的好处,那就是会有惊喜,会有预测不到的新东西。自然界总共就100多种元素,为什么搞出无穷无尽的物质,就是依靠粒子不同的组织方式。最简单的就是石墨和金刚石,一个天下之至柔,一个天下之至坚,而都是由同样的碳原子构成的,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当然更加复杂,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不过和物质的道理相似,类似的人,不同的组织方式,就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一只组织严密的军队对同样数目的乌合之众,即使武器相同,一仗下来,双方死伤会有几个数量级的差别(所以需要战争的艺术)。所以从这一点,凝聚态物理和社会科学有时可以找到类似的原理。 凝聚态物理的创始人,可以归于苏联物理学家列夫朗道。现在凝聚态物理界认为凝聚态物理的两大理论基础:一为朗道费米液体理论,一为朗道对称性破缺理论。前者不细说,大意是相互作用的费米子(电子)系统,可以简化为一些没有相互作用的“东西”(准粒子)去理解。下面主要讲讲后者。 按西西河传统,喝口水,等着土鳖抗铁牛
个人分类: |1484 次阅读|4 个评论
12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4 21:10 , Processed in 0.030049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