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军备竞赛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ZT 微博转帖
热度 6 youyouyuyu 2017-4-26 21:18
今天抽空浏览了一些历史书籍,看到甲午海战爆发之前,中日关系紧张。满清政府要求李鸿章报告北洋水师军力。李鸿章上书说,北洋只有8艘战舰可用。清廷大惊,怎么只有8艘?李鸿章回复到: “伏查战舰以铁甲为最,快船次之。北洋现有‘定远’、‘镇远’铁甲二艘,‘济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快船五艘,均系购自外洋,‘平远’快船一艘,造自闽厂。前奏所云战舰,即指此八艘而言。此外,‘超勇’、‘扬威’二船,均系旧式,四镇蚊炮船,仅备守口,‘威远’、‘康济’、‘敏捷’三船,专备教练学生,‘利运’一船,专备转运粮械……历考西洋海军规制,但以船之新旧、炮之大小迟速分强弱,不以人数多寡为较量。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勤,战舰过少。臣前奏定海军章程及两次校阅疏内,迭经陈明在案。” 而日本当时的军力,可战之舰则是31艘,且有部分型号,如松岛,是专门为克制北洋水师所建。丁汝昌多次打报告,要求更新和增购战舰,但清廷基本不予理睬,认为前期投入已够,没有认清海军的军备竞赛是个需要不断增加投入的过程。 翁同作为帝师,军机大臣,一直积极制造舆论,联合弟子不停上奏折,弹劾李鸿章。“今北洋海陆军,如火如荼,岂不堪一战耶?”满清第一位留洋博士张謇大谈“日本蕞尔小国,何足以抗天兵,非大创之,不足以示威而免患”。在这种舆论下,朝廷对自己的军力出现严重误判,后来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要说言官误国?也不尽然。毕竟直接责任是到处都在伸手用钱导致的紧缩的预算。没了充足的预算,官员倒卖海军火药,以次自然也是无比正常的了。你要批判他们?好像也不太合理。想想,醇亲王以海军募款名义朝沿海各省官民募集260万两白银,实际上是存着以利息补贴老佛爷的颐和园。那怪慈禧喽,可是慈禧只用了这笔巨款的利息,还下令拨出全款支援海军(实际拨出158万两)。比之后世,这不过小打小闹。 不过,至少慈禧和光绪没把打败仗的主要责任推给言官。更不可能去怪那些连奏折都上不了,当官的一瞪眼,就得赶紧闭嘴或人间蒸发的秀才们。
764 次阅读|4 个评论
分享 甲午战争时期的欧洲军备竞赛
gordon 2016-11-30 05:16
  在1870—1871年的战争之后,最终证明了包括预备队和后备军在内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优越于可 以找人代役的征兵制。 大陆各国都作了或多或少的修改而采取了这种制度。这件事情本身并不是巨大的不幸。主要预备队由壮年已婚男子组成的军队,按其性质来 说,比起根据征兵制组成、 有大批代役兵即职业雇佣兵的路易—拿破仑的军队来 ,侵略性是较少的。但是又加上了亚尔萨斯—洛林的兼并,兼并的结果,法兰克福和 约对法国来说只不过是暂时的休战,正如提尔西特和约对普鲁士那样。于是 法国和德国就开始了狂热的军备竞赛 ,渐渐地俄国、奥地利、意大利也卷进来 了。   开始是延长后备军的服役期限。在法国,地方部队获得了由年龄较大的人组成的预备队;在德国,恢复了第二类后备军,甚至恢复了民军。这样一步一步地继续下去,直到自然的年龄极限为止,甚至还超过了这个极限。   然后是扩大应征人员的名额,并相应地造就了一批新的干部来训练新兵;但是就在这方面也几乎或者完全达到了年龄的极限,而在法国甚至已经超过了极限。最 近几年来,在法国军队中应征入伍的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一些还不能或者根本不能负起兵役重担的青年。曾经观看过1891年在香槟举行的大演习并完全承认、有时 甚至是带着赞叹的口吻承认当前法国军队的战斗素质很高的英国军官,在这方面是公正的,他们一致指出, 在行军和战术演习中掉队的青年士兵多得不相称 。在德 国,诚然还没有把适于服兵役的后备人员完全用光,但新的军事法草案正是为了这一目的而提出的。一句话,就在这方面我们也已经达到可能的极限了。 *********************************************************************   我们对我们的邻邦、我们的爱好和平的敌人已经批评得够多了。但是我们自己的情况又怎样呢?   我们应当直截了当地说,只有永远结束对士兵的虐待,逐步缩短服役期对于军队才是有益的,而近年来这种虐待现象在军队中已经根深蒂固,习以为常,远远超过了人们愿意承认的程度。   这种虐待士兵的现象是步法操练和校场操练的永恒伴侣;只要普鲁士军队在某个时期成为和平时期的军队,这两者就在普鲁士军队里广为流传起来,然后它又从 普鲁士人那里传给萨克森人、巴伐利亚人等等。对士兵的这种态度是真正的“旧普鲁士”时代的遗产, 那时士兵不是招募来的流浪汉,就是农奴的儿子,所以他应当 毫无怨言地忍受俨若容克地主的军官们的一切嘲弄和侮辱 。正是那些破产了的、变穷了的和寄生的贵族(他们在易北河以东地区为数不少)现在还在提供对士兵的凶 恶折磨者,在这方面只有喜欢硬充容克地主的傲慢的资产阶级子弟才能比得上他们。    这种对士兵吹毛求疵的态度在普鲁士军队中从来也没有消除。但是以前它比较少见,而且带有较温和的、有时是幽默的性质 。但是,自从一方面需要教士兵愈来 愈多的科目,同时另一方面又不考虑把过时了的、失去任何意义的战术练习这全部无用的废物抛弃的时候起,军士就逐渐取得了愈来愈不受限制的权利,可以采用只 要他认为合适的任何训练方法;同时,规定军士要在短期内给自己的班有效地灌输这种或那种军事规则,也间接地迫使他采取强制手段。加之士兵提出申诉的权利纯 粹是一种嘲弄,中意的旧普鲁士方法在士兵顺从地容忍它的地方又大为盛行起来就不奇怪了。因为我确信,在德国西部建立的团队或者在夹杂有大量城市居民的团队 中,对士兵的侮辱比在多半由易北河以东地区的农民组成的团队中要少得多。   对此从前有过一种(至少是实际上的)解毒药。在使用从枪口装弹药的滑膛枪的时候,在演习时很容易把一块打火石放入枪管,使它落到空弹筒里,因此可恨的 长官在演习时常常由于疏忽大意而被击毙。有时也出错;我知道有一个科伦青年,在1849年就是这样死于别人向他的长官射出的子弹。而现在,在使用小口径后 装枪的情况下,这样做就不是那么容易和觉察不到了;然而军队中自杀事件的统计数字是虐待士兵现象的相当精确的指标。但是,当“严重的时刻”到来并使用实弹 的时候,当然就会出现这样一个问题,即是否又会有人要采用旧的做法,据说在最近几次战争中有的地方就发生过这种情形;要知道,这是会大大促进胜利的。   英国军官在自己的报告中一致赞扬1891年在香槟演习时法国军队中官兵之间的非常良好的关系。 在这支军队中根本不可能产生像报刊上所经常披露的我们兵 营中发生的那些现象 。还在法国大革命以前,想在法国军队中效法普鲁士用鞭笞来惩罚的企图就遭到了彻底失败。在阿尔及利亚远征和第二帝国的最糟糕时期,也没 有任何一个长官敢把我们当众侮辱德国士兵的那种作法的十分之一拿去对待法国士兵。而现在,当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的时候,我倒想看一看,哪一个法国军士敢命 令士兵们互相打耳光或者互相往脸上吐唾沫。如果法国士兵听到或读到有关自己未来的敌人毫无怨言地让人侮辱的种种情况,他们一定会多么鄙视这些敌人。而设法 使每个法国兵营中的士兵都能读到和听到这种情况,——这是一定有人去干的。   现在在法国军队中占统治地位的精神以及军官、军士和士兵之间的关系,正是1813—1815年在普鲁士军队中占统治地位的,并且曾经两度使我们的士兵 进入巴黎的那种精神和官兵关系。我俩现在却反而日益接近1806年的情况,当时几乎不把士兵当人看待,当时士兵常常遭到鞭笞和虐待,当时士兵和军官之间隔 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这一切把普鲁士军队引到了耶拿 ,后来就当了法国的俘虏。   人们关于精神因素在战时的决定意义谈得多么多啊!可是在和平时期,他们所干的全部事情却是在差不多有系统地消灭这些因素! ******************************************************************   意大利也会双手接受这个建议。它正被军事预算的重担拖得筋疲力竭,已经到了必须尽快寻找出路的地步。而缩短最长服役期在这里也是最简捷的出路。因此我们可以说,三国同盟要么将瓦解,要么将不得不采取多少相当于我们建议的措施。    三国同盟是旨在反对法国和俄国的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侵略性军事政 治联盟。 同盟于1882年因意大利加入1879年缔结的德奥军事同盟而最终形成 。三国同盟条约的期限订为五年,但是在1887和1891年这个条约又重新 订立,后来在1902和1912年又自动延长期限。三国同盟的建立使欧洲开始分成两大敌对阵营,这样终于导致了1914—1918年的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 大战。战争开始后,意大利退出同盟并于1915年归附同德国和奥匈帝国作战的国家。 ************************************************************* “欧洲能否裁军?”一文是恩格斯于1893年2月间就德意志帝国国会讨论政府提出的军 事法草案问题而写的。草案规定大大增加军队和追加军事开支的拨款,数量极大的拨款引起了广大居民阶层的不满;这一点甚至使得一些资产阶级政党也起来反对这 个草案,因此在1893年5月,它被帝国国会的多数所否决。但是在1893年7月,在解散帝国国会和进行了新的选举之后,帝国国会批准了一个类似的军事法 草案。    恩格斯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倍倍尔请恩格斯对社会民主党国会党团在这个问题上应采取的立场表示自己的意见 。恩格斯在把手稿寄往柏林准备在“前进 报”上发表时,在1893年2月24日给倍倍尔的信中建议以一组文章(分为八篇)的形式在报纸上发表它,这个建议被采纳了。1893年3月底,这一著作以 单行本的形式出版。恩格斯为这本小册子写了专门的序言。 ************************************************************* 毛奇说:“法国完全抄袭了我们的整套军事制度……首先实行了普遍义务兵役制,同时却以20年的服役期作为基础,而我们只是12年。” “帝国军事法”一文是恩格斯由于帝国国会正讨论关于增加平时军队人数的法律而专门为“人民国家报”撰写的。这个法律经批准后被称为七年期限法,它使整个德国都采用普鲁士的军事制度。
116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冷战中,美国军备竞赛的得失
热度 1 gordon 2016-3-9 08:15
  冷战时代美国同苏联长达40多年的竞争,既消耗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延缓了它的发展速度,又推动了美国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加强了其经济增长的 动力。今天的历史学家难以判断和说明的是:美国在冷战时期的大规模联邦军事支出项目,为备战而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夺取对苏联的竞争优势而做出的在经 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政策调整,其中哪些阻碍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哪些又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只能说,其所失中有所得,所得中有所失,两者的确难以 区分割舍。一直以来,这一问题在美国政界和学术界都引起过一场又一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辩论。有的论者说,“半个世纪的国防采购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美国工 业增长的一个发动机”,“军事开支推动了美国经济”。 但是大多数严肃的学者都不能不承认美国在冷战期间的军备扩张政策对经济的拖累,以至于今日美 国经济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来源于冷战的。   无论如何,从冷战的最终结果看来,苏联经济在解体前已经千疮百孔,而美国经济还后劲十足,这说明美国经济经受住了冷战的考验。在对苏冷战的 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文化、外交等各条战线上,美国在经济战线的优势(尤其是在冷战后期的优势)效果最突出,也最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从1945年到1960年,美国经济迅速繁荣发展。虽然随着其他国家的战后经济复苏,美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其在资本主 义世界经济中的领头羊和发动机的作用没有受到削弱。由于 当年美国人口、经济、政治重心是在临近北大西洋的东海岸,而且这一地区离苏联的地理距离最近,一旦 发生美苏大战,东海岸将首当其冲 。由此产生的全面备战计划,催生了将经济发展重心、工业基地和军事要塞向美国南方、西南方和太平洋沿岸转移的一系列系统工 程,由此又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城市的非中心化和工业的分散化,修建了大批防止核打击的地下建筑,刺激了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阳光 地带”的新城市,包括南部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的图桑和凤凰城等,纷纷拔地而起,吸引了大批新移民。1963年,加 利福尼亚州人口超过了纽约州。加州洛杉矶的人口超过了费城,成为仅次于纽约和芝加哥的美国第三大城市。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从1940年的约 2000亿美元增长到1950年的约3000亿美元,1960年又增长到约5000亿美元。    汽车工业、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是上述经济变革的最大受益者 。美国1955年的年均汽车产量是1946年的四倍。美国人口从城市中心 转向房地 产相对便宜的郊区 ,而建筑业也随之走向大规模集约化。企业并购蔚然成风。 郊区的商业化带来了大型购物中心、娱乐设施和相应的停车场等配套设施 。二战结束 时,美国只有8个市郊购物中心,到1960年已增加到3840个。好莱坞电影、迪斯尼文化、以麦当劳为代表的快餐文化等飞速发展,服务行业和消费文化方兴 未艾。1946年美国全国总共只有不到17000台电视机,而到1960年四分之三的美国家庭至少拥有一台电视机。从事服务业、教育、科技、卫生等行业的 白领工作者的人数,在1956年即超过了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而且待遇有很大提高。当时美国中产阶级普遍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阶级差异不大显著,激 进的工会组织也难以获得支持,因此社会较为稳定。    贯穿全国的州际高速公路的初衷是修建战备公路并准备随时疏散人口,但是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流动性所起的重大推动作用是始料未及的 。1954 年,艾森豪威尔总统成立了“全美高速公路系统顾问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很快作出了结论:建立州际公路交通网作为一种民防手段至关重要。国防部也表示这一交 通网对国防是必需的,战略空军司令部可能需要使用西部平原的州际高速公路 作为紧急着陆跑道 。联邦民防管理署说,在遭到核威胁的情况下,至少有7000万人 需要从可能受到威胁的目标地区疏散,更不要说遭到实际核攻击时需要疏散的人口了。于是,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高速公路法》, 要求提供260亿美元的 投资,铺设总长度达到64000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这一项目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公共开支 。   为了战备需要,美国军队特别是海军和空军,推进了政府同科学界、教育界的合作伙伴关系。诸多“战略智库”应运而生。地处洛杉矶附近的智库兰 德公司 成立于1948年,得到充裕的空军经费支持,至今仍是美国最重要的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1946年,美国海军至少与45所大学 和公司签订了协议,共同开展电子、物理、冶金、化学、弹道学等方面的研究,其合作伙伴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通用电气公司、凡士通 (Firestone)公司、斯佩里陀螺仪公司(Sperry Gryoscope)等。此后短短六年中,海军的资助对象就从顶级的研究机构扩展到路易斯安那州、俄亥俄州和宾夕法尼亚州,而且鼓励科学家们自由畅想和设 计自己的研究项目,开启了公费资助研究的新时代。海军开始资助神经化学、计量经济学、低温物理学等等领域,以至领导心理学也在资助范围之内。 这种似乎是粗 放型的科研项目投资并没有按照市场规则和效应来进行评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量浪费 。但是,电子计算机的开发,就是在近乎偶然的机遇中开始的。当时,美国 陆军对海军已经放弃的一个电子项目感兴趣,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附近搞了一个早期的“电子大脑”(electronic brain)研发项目,从中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突破。 到1953年为止,贝尔实验室(Bell Laboratories)的研发晶体管部门有一半的经费来自五角大楼 ,晶体管很快就运用到了电视机、立体声系统、照相机、计算机和雷达系统。 注:我都说了,美国电子工业的材料研究来自二战时候的积累(电子管,vt 引信),现在又找到一条,晶体管的经费来自五角大楼。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美国人举国震惊,痛感自己的太空技术落后,国际声望暴跌。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反应是决定建立美国 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大力发展空间技术。1958 年,国会通过、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生效的《国防教育法》,是冷战时期美国的一项重要立法。它以维护国家安全的名义,大力投资于国民教育和科学技术,为美国 的国防事业输送人才。这项立法不仅对国防教育本身,而且对美国整体的教育、文化、科技、社会、经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1960年,苏联用防空导弹击落美国 的U2型高空侦察机,又让肯尼迪政府大受冲击,决心发展导弹技术。不久,美国就在太空竞赛中赢得了对苏联的优势。1969年,美国载人宇宙飞船“阿波罗 -11”号率先在月球登陆。   随着战备计划的实施,“军事工业综合体”的概念出现了。军费开始在1948财政年度下降到冷战开始后的最低点,但很快由于冷战升温而增加, 而在1950-1953年朝鲜战争期间达到顶点。军队人数在朝鲜战争中扩充到300万人,对外军事援助也大幅上升。艾森豪威尔执政的最后一年——1960 年,美国军费上升到3047亿美元。行伍出身的艾森豪威尔到他的执政晚期,对美国军工集团操纵政治和经济的前景深表忧虑,在总统告别演说中公开对“军事— 工业综合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的影响提出警告。他说:“我们每年在军事安全上的花费超过了所有美国企业的净收入之总合。……我们绝不能允许这种综合体的势力威胁我们的 自由或者民主进程。” 据说直到最后一刻,他才决定在告别演说中不使用“军事—工业—国会综合体”的提法。 肯尼迪是以大力支持国防工业为政纲上台 的 ,但他到1962年也提出警告说, 当有三分之二左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全神贯注于国防、太空和原子能的技术开发时,美国将要“付出代价” 。   越南战争让美国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 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社会”福利计划因战争拖累,公共开支不足 ,只取得了有限成功。约翰逊执政的最后一 年——1968年,国防开支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9%急升到接近10%。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大炮和黄油兼得”只能是一种幻想。 1975年美 国从印度支那战火中完全脱身后,经济才逐渐复苏。   里根总统1981年上台后,美苏军备竞赛加剧。美国推出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在1983年该计划开始实施时,五角大楼估 计的金额高达1000亿美元,到1986年被迫压缩到560亿美元。事实上,星球大战计划虚多实少,且具有对苏联的战略欺骗意图。许多款项资助了政府官员 和国会议员的裙带工程,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腐败。这一计划实际上最终花费了多少资金,至今是一笔糊涂帐。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评论道:“里根的军事支出 差点毁了整个美国经济”。   最终支持美国赢得对苏冷战的,不是“星球大战计划”之类的军事竞赛和地缘政治争夺,而是以信贷消费为基础的市场经济。 里根执政时期实行减税 政策,刻意利用财政赤字和高达1.4万亿的债务,刺激私人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和组合创新 ,同时推动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自由贸易。尽管在1981年到 1990年间政府的赤字规模惊人,但大约 只是其他6个主要西方工业国家赤字的平均水平 。到了冷战结束后的克林顿时代,里根的经济刺激政策得到回报,国家税 收增加,在2000年以前实现了预算平衡,还略有盈余。 *************************************************************************** 注:美国的公共财政确实很好,中国的公共财政比较激进的。用了好多金融手段 美国的高速公路,还是艾森豪在德国的时候,见过德国的高速公路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原教旨主义国家,不爱搞这个) 当有三分之二左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全神贯注于国防、太空和原子能的技术开发时,美国将要“付出代价” 必然要付出代价的 但是冷战,撤又撤不出来,美国和中国的战略结盟,省了一大笔钱。 *************************************************************************** 这给苏联造成了很大压力,它的钱在重工上出不来。 它的东西只是产品,而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 产品只能分配,短缺经济,爱要不要。不要还没有了。 *************************************************************************** 南联盟事件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转折 美国恢复比较快,只是当时的目标是日元和欧元。 九零后事件的时候,其实还不严重呢 *************************************************************************** 911 这个事也是非常偶然的一个事情,其实那个建筑是抗 飞机撞的,只是没有料到 ” 油的燃烧” ,造成了很大的一个社会事件。 它先去 拍 911 这个苍蝇,还没功夫 理我们 我们这领导人也没啥 “英雄” 气概 等想到我们的时候,都 “好多年” 以后了。 注:然后领导人对着 “香港某记者” 发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讲话,发人深省,让人深思。 唯一能媲美这篇讲话的就是 周星驰的电影 《大话西游》 *************************************************************************** 我啥时候才知道框架这个事情的 我几乎是到 2008年、2009年左右,才明白基础科研的重要,还有框架的重要。 最早框架这个事,听张五常说的,张五常说马歇尔的经济学。 还有南京大学的一批人,他们的方法是从一般到具体。 很多事我会做,但那时候我的方法还是经验,讲不透。(就是会做,讲不透) 一般性这个角度,能把很多事情讲透,你的经验都可以放在框架里边,更好的概括嘛 注: 早年大多都是经验的方法,搞不出来 ,或者没思路。知识点散,老掉东西,知道吗? 改进和维修维护也是问题, 有个框架就不是问题了,哪一点和理论模型不对,改改就完了嘛 *************************************************************************** 其实张五常讲马歇尔的框架 早就知道, 但就是理解不了。 因为 老在前提假设上纠结 ,它的前提假设不对嘛 中国教育的问题,爱搞这种。( 完全就是蠢蛋 )
218 次阅读|0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6 01:29 , Processed in 0.028172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