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冷战中,美国军备竞赛的得失

热度 1已有 218 次阅读2016-3-9 08:15 | 军备竞赛, 美国

  冷战时代美国同苏联长达40多年的竞争,既消耗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延缓了它的发展速度,又推动了美国的技术进步与创新,加强了其经济增长的 动力。今天的历史学家难以判断和说明的是:美国在冷战时期的大规模联邦军事支出项目,为备战而推进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夺取对苏联的竞争优势而做出的在经 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政策调整,其中哪些阻碍了美国的经济增长,哪些又推动了美国的经济发展?我们只能说,其所失中有所得,所得中有所失,两者的确难以 区分割舍。一直以来,这一问题在美国政界和学术界都引起过一场又一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辩论。有的论者说,“半个世纪的国防采购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美国工 业增长的一个发动机”,“军事开支推动了美国经济”。[28]但是大多数严肃的学者都不能不承认美国在冷战期间的军备扩张政策对经济的拖累,以至于今日美 国经济中的许多问题都是来源于冷战的。[29]
 
  无论如何,从冷战的最终结果看来,苏联经济在解体前已经千疮百孔,而美国经济还后劲十足,这说明美国经济经受住了冷战的考验。在对苏冷战的 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文化、外交等各条战线上,美国在经济战线的优势(尤其是在冷战后期的优势)效果最突出,也最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意义。
 
  从1945年到1960年,美国经济迅速繁荣发展。虽然随着其他国家的战后经济复苏,美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其在资本主 义世界经济中的领头羊和发动机的作用没有受到削弱。由于当年美国人口、经济、政治重心是在临近北大西洋的东海岸,而且这一地区离苏联的地理距离最近,一旦 发生美苏大战,东海岸将首当其冲。由此产生的全面备战计划,催生了将经济发展重心、工业基地和军事要塞向美国南方、西南方和太平洋沿岸转移的一系列系统工 程,由此又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城市的非中心化和工业的分散化,修建了大批防止核打击的地下建筑,刺激了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阳光 地带”的新城市,包括南部得克萨斯州的休斯顿、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的图桑和凤凰城等,纷纷拔地而起,吸引了大批新移民。1963年,加 利福尼亚州人口超过了纽约州。加州洛杉矶的人口超过了费城,成为仅次于纽约和芝加哥的美国第三大城市。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从1940年的约 2000亿美元增长到1950年的约3000亿美元,1960年又增长到约5000亿美元。[30]
 
  汽车工业、建筑业和房地产行业是上述经济变革的最大受益者。美国1955年的年均汽车产量是1946年的四倍。美国人口从城市中心转向房地 产相对便宜的郊区,而建筑业也随之走向大规模集约化。企业并购蔚然成风。郊区的商业化带来了大型购物中心、娱乐设施和相应的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二战结束 时,美国只有8个市郊购物中心,到1960年已增加到3840个。好莱坞电影、迪斯尼文化、以麦当劳为代表的快餐文化等飞速发展,服务行业和消费文化方兴 未艾。1946年美国全国总共只有不到17000台电视机,而到1960年四分之三的美国家庭至少拥有一台电视机。从事服务业、教育、科技、卫生等行业的 白领工作者的人数,在1956年即超过了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工人,而且待遇有很大提高。当时美国中产阶级普遍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阶级差异不大显著,激 进的工会组织也难以获得支持,因此社会较为稳定。
 
  贯穿全国的州际高速公路的初衷是修建战备公路并准备随时疏散人口,但是它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流动性所起的重大推动作用是始料未及的。1954 年,艾森豪威尔总统成立了“全美高速公路系统顾问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很快作出了结论:建立州际公路交通网作为一种民防手段至关重要。国防部也表示这一交 通网对国防是必需的,战略空军司令部可能需要使用西部平原的州际高速公路作为紧急着陆跑道。联邦民防管理署说,在遭到核威胁的情况下,至少有7000万人 需要从可能受到威胁的目标地区疏散,更不要说遭到实际核攻击时需要疏散的人口了。于是,195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高速公路法》,要求提供260亿美元的 投资,铺设总长度达到64000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这一项目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公共开支。[31]
 
  为了战备需要,美国军队特别是海军和空军,推进了政府同科学界、教育界的合作伙伴关系。诸多“战略智库”应运而生。地处洛杉矶附近的智库兰 德公司[32]成立于1948年,得到充裕的空军经费支持,至今仍是美国最重要的以军事为主的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1946年,美国海军至少与45所大学 和公司签订了协议,共同开展电子、物理、冶金、化学、弹道学等方面的研究,其合作伙伴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哥伦比亚大学、通用电气公司、凡士通 (Firestone)公司、斯佩里陀螺仪公司(Sperry Gryoscope)等。此后短短六年中,海军的资助对象就从顶级的研究机构扩展到路易斯安那州、俄亥俄州和宾夕法尼亚州,而且鼓励科学家们自由畅想和设 计自己的研究项目,开启了公费资助研究的新时代。海军开始资助神经化学、计量经济学、低温物理学等等领域,以至领导心理学也在资助范围之内。这种似乎是粗 放型的科研项目投资并没有按照市场规则和效应来进行评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大量浪费。但是,电子计算机的开发,就是在近乎偶然的机遇中开始的。当时,美国 陆军对海军已经放弃的一个电子项目感兴趣,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级研究院附近搞了一个早期的“电子大脑”(electronic brain)研发项目,从中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突破。到1953年为止,贝尔实验室(Bell Laboratories)的研发晶体管部门有一半的经费来自五角大楼,晶体管很快就运用到了电视机、立体声系统、照相机、计算机和雷达系统。[33]
 
注:我都说了,美国电子工业的材料研究来自二战时候的积累(电子管,vt 引信),现在又找到一条,晶体管的经费来自五角大楼。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美国人举国震惊,痛感自己的太空技术落后,国际声望暴跌。艾森豪威尔政府的反应是决定建立美国 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大力发展空间技术。1958 年,国会通过、艾森豪威尔总统签署生效的《国防教育法》,是冷战时期美国的一项重要立法。它以维护国家安全的名义,大力投资于国民教育和科学技术,为美国 的国防事业输送人才。这项立法不仅对国防教育本身,而且对美国整体的教育、文化、科技、社会、经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1960年,苏联用防空导弹击落美国 的U2型高空侦察机,又让肯尼迪政府大受冲击,决心发展导弹技术。不久,美国就在太空竞赛中赢得了对苏联的优势。1969年,美国载人宇宙飞船“阿波罗 -11”号率先在月球登陆。
 
  随着战备计划的实施,“军事工业综合体”的概念出现了。军费开始在1948财政年度下降到冷战开始后的最低点,但很快由于冷战升温而增加, 而在1950-1953年朝鲜战争期间达到顶点。军队人数在朝鲜战争中扩充到300万人,对外军事援助也大幅上升。艾森豪威尔执政的最后一年——1960 年,美国军费上升到3047亿美元。行伍出身的艾森豪威尔到他的执政晚期,对美国军工集团操纵政治和经济的前景深表忧虑,在总统告别演说中公开对“军事— 工业综合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的影响提出警告。他说:“我们每年在军事安全上的花费超过了所有美国企业的净收入之总合。……我们绝不能允许这种综合体的势力威胁我们的 自由或者民主进程。”[34]据说直到最后一刻,他才决定在告别演说中不使用“军事—工业—国会综合体”的提法。肯尼迪是以大力支持国防工业为政纲上台 的,但他到1962年也提出警告说,当有三分之二左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全神贯注于国防、太空和原子能的技术开发时,美国将要“付出代价”。[35]
 
  越南战争让美国付出了沉重的经济代价。约翰逊政府的“伟大社会”福利计划因战争拖累,公共开支不足,只取得了有限成功。约翰逊执政的最后一 年——1968年,国防开支从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9%急升到接近10%。通货膨胀日趋严重,“大炮和黄油兼得”只能是一种幻想。1975年美 国从印度支那战火中完全脱身后,经济才逐渐复苏。
 
  里根总统1981年上台后,美苏军备竞赛加剧。美国推出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在1983年该计划开始实施时,五角大楼估 计的金额高达1000亿美元,到1986年被迫压缩到560亿美元。事实上,星球大战计划虚多实少,且具有对苏联的战略欺骗意图。许多款项资助了政府官员 和国会议员的裙带工程,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腐败。这一计划实际上最终花费了多少资金,至今是一笔糊涂帐。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评论道:“里根的军事支出 差点毁了整个美国经济”。[36]
 
  最终支持美国赢得对苏冷战的,不是“星球大战计划”之类的军事竞赛和地缘政治争夺,而是以信贷消费为基础的市场经济。里根执政时期实行减税 政策,刻意利用财政赤字和高达1.4万亿的债务,刺激私人企业进行风险投资和组合创新,同时推动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和自由贸易。尽管在1981年到 1990年间政府的赤字规模惊人,但大约只是其他6个主要西方工业国家赤字的平均水平。到了冷战结束后的克林顿时代,里根的经济刺激政策得到回报,国家税 收增加,在2000年以前实现了预算平衡,还略有盈余。


***************************************************************************

注:美国的公共财政确实很好,中国的公共财政比较激进的。用了好多金融手段

       美国的高速公路,还是艾森豪在德国的时候,见过德国的高速公路 (美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原教旨主义国家,不爱搞这个)

      当有三分之二左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全神贯注于国防、太空和原子能的技术开发时,美国将要“付出代价”

      必然要付出代价的

       但是冷战,撤又撤不出来,美国和中国的战略结盟,省了一大笔钱。


***************************************************************************

      这给苏联造成了很大压力,它的钱在重工上出不来。

      它的东西只是产品,而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

      产品只能分配,短缺经济,爱要不要。不要还没有了。

***************************************************************************

南联盟事件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转折

      美国恢复比较快,只是当时的目标是日元和欧元。

      九零后事件的时候,其实还不严重呢

***************************************************************************

      911 这个事也是非常偶然的一个事情,其实那个建筑是抗 飞机撞的,只是没有料到 ” 油的燃烧” ,造成了很大的一个社会事件。

      它先去 拍 911 这个苍蝇,还没功夫 理我们

      我们这领导人也没啥 “英雄” 气概

      等想到我们的时候,都 “好多年”  以后了。
      

注:然后领导人对着 “香港某记者”  发表了一篇激情洋溢的讲话,发人深省,让人深思。

       唯一能媲美这篇讲话的就是 周星驰的电影 《大话西游》


***************************************************************************

我啥时候才知道框架这个事情的


        我几乎是到 2008年、2009年左右,才明白基础科研的重要,还有框架的重要。

        最早框架这个事,听张五常说的,张五常说马歇尔的经济学。

        还有南京大学的一批人,他们的方法是从一般到具体。

        很多事我会做,但那时候我的方法还是经验,讲不透。(就是会做,讲不透)

      一般性这个角度,能把很多事情讲透,你的经验都可以放在框架里边,更好的概括嘛



注:早年大多都是经验的方法,搞不出来,或者没思路。知识点散,老掉东西,知道吗?

       改进和维修维护也是问题,

       有个框架就不是问题了,哪一点和理论模型不对,改改就完了嘛

***************************************************************************

       其实张五常讲马歇尔的框架 早就知道, 但就是理解不了。

       因为老在前提假设上纠结,它的前提假设不对嘛

       中国教育的问题,爱搞这种。(完全就是蠢蛋




膜拜

鸡蛋
1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6 03:26 , Processed in 0.032872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