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生活习惯

相关日志

分享 改变,从行动开始
热度 28 清风徐来 2017-3-28 05:27
有个年轻人特别崇拜杨绛先生,于是高中毕业的时候便给杨绛先生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并倾诉了他的人生困惑。杨绛先生给他回信了,淡黄色的竖排红格信纸,毛笔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话语之外,杨绛先生在信里其实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真的呢,我们想的还真是多:想取得好的工作成果,想通过学习提升自我,想更有效的利用时间,想拥有充满魅力的外表,想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但是,这些想法可不一定会实现,你不会否认这个事实。 于是,我们继续想:“因为我是个意志薄弱的家伙”、“因为我没毅力,所以做不到”、“因为我有性格缺陷,所以才总是失败”…...然后,我们会因为“理想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感到苦恼。 理想和现实为啥总是差距那么大?仿照杨绛先生的话我也可以总结出一句:你的问题在于行动不多而想得太多。 根本不是什么意志、毅力、性格影响到愿望的达成,问题的关键是:在我们的人生中,能够真正导出结果的只有“行动”,一切结果都是行动的积累。 不能改变的原因 想要改变自己,但努力为什么却做不到呢?总是因为不能坚持正确的行动,而使得目标遥遥无期。原因何在?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认知偏差。 比如,一个打算戒烟的人一整天都没有吸烟,会认为自己的意志力很强。第二天他只吸了一根,却会立刻陷入”为什么我的意志力这么薄弱”的自责之中。接着他会有许许多多的想法:“就是因为这样,所以我在工作上才总是失败”,“周围的人一定认为我是一个没用的人而看不起我”,“像我这样的人戒烟根本不可能成功”…… 这种认知的偏差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自动化思考,其他动物并没有。当我们遇到某种情况时,在“认知偏差”的影响下,我们会陷入与事实完全不符的思维误区之中。但是冷静地想一想。事实是非常简单的:“一整天没有吸烟。第二天只吸了一根。”仅此而已。 自动化思考是人类在无意识状态中做出的思考。在我们的意识中,面对眼前发生的事情会不断地产生与事情毫无关系的思考。据说每个人每天会出现700次自动思考。在这些思考之中有内容比较清晰的,也有意识模糊不清的,但基本上都是负面思考。 除此以外,人类很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左右,与很久之后不确定的结果相比,能够立刻得到的结果对人类的行动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比如吃蛋糕,立刻就会有美味的满足,至于会不会长肉,那也许是几天后的事,甚至有可能增加的体重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还有我们产生的想法经常不是理性的,事实总会经过我们的“偏见”过滤之后才为我们所接受;获取利益时规避风险,避免损失时却甘愿冒险;不愿承认失败,追加沉没成本等等,都是理想难以实现的原因。 想要改变自己,实现目标,你应该做的就是正视现实,然后从哪怕极小的行动做起。行动是绝对不会骗人的。 改变,从行动开始 世界上牵引力最大的火车头停在铁轨上,为了防滑,只需在它8个驱动轮前面塞一块一英寸见方的木块,这个庞然大物就无法动弹。然而,一旦这只巨型火车头开始启动,这小小的木块就再也挡不住它了;当它的时速达到100英里时,一堵5英尺厚的钢筋混凝土墙也能轻而易举被它撞穿。从一块小木块令其无法动弹到能撞穿一堵钢筋水泥墙,火车头威力变得如此巨大,原因不是别的,因为它开动起来了。 其实,人的威力也会变得巨大无比,许多令人难以想像的障碍也会被你轻松地突破,当然前提是:你必须行动起来。不然,只知道浮想,如停在铁轨上的火车头,那就连一块小木块也无法推开。 当然,为了达到目的,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不可能只行动一次,必须坚持行动才行。有些事情开始很简单,但坚持下来却很难,相信许多人都经历过坚持不了半途而废的苦恼。为什么呢? “开始”和“坚持”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行为 有时候我们不知道如何开始,有时候知道了如何开始,却不知道如何坚持。“开始行动”的关键在于“降低行动的难度”。比如我们学习写作,如果一上来就想要写千字文恐怕就比较困难,但是从写微博体的一段话开始,就能够轻松搞定。但开始行动之后的坚持,是不能依靠意志力毅力的,我们可以准备一些奖励,创造一些“好的结果”来刺激自己坚持。比如坚持运动一个月,就给自己奖励一样心仪的小礼物。待到运动坚持一段时间,体能和身材上的变化让自己获得“成就感”,这是能够坚持下去的最好的奖励。达到了这一步,成就感会令你自觉自愿的将行动变为不做就不舒服的习惯。 新行动从“三”开始 循序渐进,慢慢就会养成习惯。如果一下子做很多事,肯定不会做好。培养新的行动习惯时,最多不要超过三个。如果你想学英语,每天背三个单词;想练写作,每天写三张小卡片;读了一本书,选择三个书中的内容来写读书笔记。采用这种方法的关键,从完成的一件一件小事中,体会到那种“我做到了”的成功喜悦。主要还是为了避免在过程中受挫,产生认知偏差,导致放弃。 拥有具体目标 当钱多到一定程度后,幸福感不会再线性提升。幸福感不应通过和他人的比较而获得,应该以自身为基准,给自己定一个具体的目标,为自己的人生设计图填充具体的内容。使用模糊不清的愿景和鞭策如“变得幸福”“努力”“加油”只会让人裹足不前。 行动应符合“MORS法则”: M=Measured(可测评) O=Observable(可观察) R=Relieable(可信任) S=Specific(可明确化) 其他行动小工具: 1、制定行动列表。把要完成的行动列表,可视化。 2、使用方便的记录工具。比如各种打卡工具,持续打卡可以获得成就感。 3、利用生活的记录本,感受自己的能力。每天记录三件“今天发生的开心事”,每个今天都过得快乐,累积起来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4、用“感谢卡”消除人际关系上的压力。我们的压力八成都来自人际关系,所有人都可能因为别人的影响而感到不愉快,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真正憎恨的人。绝大多数是“认知偏差”导致的“厌恶”。 5、利用“实况转播”让意识回到现实。所谓“实况直播”,简单来说,就是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用语言文字的形式在脑海中确认一遍。通过将自己的行动读给自己听,可以完全排除过去和将来的干扰,将意识完全集中于现在。 6、化整为零,目标分解。面对庞大的工作,不要总想着一下子做完,这样只会给自己增添压力。将庞大的工作化整为零,并且享受由此带来的成就感才是上上之策。 结语 不以他人为参照系,不让情感和“莫须有的想象”轻易左右自己的选择,将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简单而具体的行动之上,用行动证明自己,用行动带动他人。 十年后的你是由现在的你的行动决定的,请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参考书目:《从行动开始》。作者石田淳,日本研究行为科学管理第一人。他曾前往美国,学习以科学方法分析人类行为的行为分析学和行为心理学。这个方法获得包括美国太空总署和波音公司在内的六百多家公司采用,在美国的企业界创造出绝佳的成绩。返回日本后,他将这个方法改进为“行为科学管理”。
720 次阅读|12 个评论
分享 Hillbilly Elegy —— 川普的支持者(转)
热度 2 gordon 2016-12-29 15:09
Hillbilly Elegy 最近几天抽空看掉了这本《Hillbilly Elegy》,“hillbilly”意底层白人,white trash,我想按照流行方式可以叫做“白渣”。Elegy是挽歌。《白渣挽歌》是为书名。 明天(11月8日)美国大选就要拉开帷幕。作为畅销书,又应景的问世于美国大选之际(2016年6月),出版商自然是借着这个时机(Trump,以下称为川普,出人意料地赢得共和党候选人席位),想要大赚一把,结果也是成功了。这本书按照时评人的说法,解释了川普选民的现状,即white working poor。 简单的说,这本书是“家族回忆录”,回忆了作为一个底层白渣家庭出身的人,如何最终成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生,而今过着“拥有漂亮的妻子,良好的工作,有保障的收入”的社会中上层人士生活。作者还很年轻,1984年出生。可以算是我的同龄人。 ——如果你只是看到了以上这样的简介,也许以为它是一本励志书,但其实不是,当然也有励志的成分在里面,但书中更多表现的是底层白人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惯,探讨的是为什么这个阶层比最穷的外来移民在美国社会中还要绝望和沮丧的原因。 说实在的,这书的语言并不好,没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性,叙事又很散漫,但它的成功在于它的真实和自我剖析。 简单的先归纳一下全书的内容: 1. 家族史 外公外婆,年轻时从肯塔基州(美国中部,最穷的州之一)来到俄亥俄州,外公为当时的大钢铁场工作,收入良好,跃身为中产阶级,但 爱尔兰移民后裔 的“醉酒,家庭暴力”充斥着日常生活……但在老年时,救赎般地抚养帮助了外孙辈。 作者的母亲(第二个孩子),高中尚未毕业就怀孕,和不同的男人有短暂的关系,取得了护士执照,又因为嗑药而失去工作,频繁经历离婚,虐待孩子(在作者12岁时在高速公路情绪失控,差点出车祸让母子二人罹难),最后吸毒,经济状况一团糟 舅舅,全家第一个有“职业生涯”的人,居住在加州,家庭生活和谐。 生父,早年放弃对作者的监护权,再婚后入教,“渐渐变好”,在肯塔基州过着农民生活,贫穷但是平静。 姐姐,虽然依然早婚早恋,但婚姻幸福,生活还算美满 作者,基本成长于“一地鸡毛”的家庭环境中,然而所幸:姐姐一直保护他,外公外婆住得近,最后高中三年和外婆住在一起,得到了安宁的环境和爱,也有舅舅,带着自己去加州度假(见识到了不同的世界)。作者高中毕业后服役海军四年,到过伊拉克,随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毕业,接着由耶鲁法学院毕业,成为他那个小镇和高中有史以来第一个从“常青藤名校”毕业的人。 2. Hillbilly的“文化” 今天说到文化总好像是必须高大上的,但文化本身只是表示了一个族群的生活习性和状态。按照作者的说法,这个一来美国大陆就从事最底层的劳工工作的“dirt poor”(又脏又穷)的白人阶层,一直是被主流白人社会排斥,鄙视,隔绝的。 这个阶层的白人,没有教养,有宗教信仰但是没有宗教道德,生活的环境又闭塞(美中山区),因此,早孕,早婚,逃学,吸毒,酗酒,粗口,家庭暴力……是为这个“文化”的标签。 即便很多人对美国社会了解不深,对种族主义却是耳熟能详的,但对白人阶层中的分化,往往并不清楚。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视角,告诉你,这些白渣阶层的生活糟糕到什么程度: 作者回到家乡,看到一幢破败的小房子里,窗帘布后探出好几双渴望外部世界又惊疑的眼睛,屋外一个吸烟看起来就是吸毒者的男子敌视地看着自己。作者的表兄弟告诉自己,这个男人从来无业,有八个小孩……这个人的孩子的未来,不言而喻,十分堪忧。 但是,作者又告诉你,这是他们咎由自取: 作者为了得到一些收入支持自己的学业,在假期去当地的瓷砖店搬瓷砖,店主提供一小时13美元的收入。这个收入其实不错,但前来打工的一个白人(女友19岁怀孕)十有八九迟到,一去厕所就是一小时,旷工严重,最后被店主开除,结果气急败坏,认为“所有人都在欺负自己”。——这就是白渣的生活态度,总之:自己没错,错在别人,错在政府,错在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 ——这就是典型的川普支持者。 因此,绝望的原因有外部的,但更多是内部自身的。 3. 如何冲破牢笼? 这是全书贯穿始终在探讨的问题。 作为中国人,我想其实这也无外乎我们所云的“鸡窝里怎么跳出凤凰”的问题。 但是和这群对教育的功用怀疑而不作为的白渣不同,感谢于中国历史传统中的“重教”(即便是功利主义作祟),我想每年纽约市三大理科高中名校有一堆唐人街邮编的学生存在,也足以说明这点不同。 白渣的逻辑却是:破罐子破摔。 作者的幸运在于,他的外公外婆还是肯定教育的意义的。当然他的遗传基因也不差(属于天生精力充沛活力十足的人,一天睡四小时也没问题= =,我大概就要挂了)。他的生活里还是有爱的存在(主要是姐姐和外公外婆)。大家族中还是有好的家庭榜样可以参照和期望(舅舅)。高中还是有好老师的存在。于是我总结了一下一个健全人格需要的基本条件: 1) 爱,除了爱,还是爱,而且是要持续的爱,不是那种一会儿骂你虐待你,一会儿给你买一堆礼物的“爱”。 2) 和谐的家庭环境 3) 要有好的榜样 4) 学校不能太糟糕。朋友圈要“干净”。 作者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一句话,大意是:美国最大的财富是言论自由。但假如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信任任何媒体的言论,诸如乃至不相信奥巴马是美国人,相信他是穆斯林,认为他和恐怖分子勾结目的覆亡美国,认为“言论自由”是bullshit,那就是最大的问题。 那么说真的,还不如有censorship。 4. 印记难以磨灭 这是我本书最喜欢的一部分。也是作者的诚实之处。 从底层文化中脱胎换骨,来到精英云集的耶鲁法学院,却发现自己 缺失的不只是经济上的富足,更多是文化资源上的落后 : 大律师所面试会上,作者不知道白葡萄酒还分各种品种,不知道餐桌上为什么各有三把刀叉,甚至不知道“苏打水”是什么 …… 作者童年中所受的所有不幸,最后依然深深印刻在他的日常行为上: 易怒,情绪不稳定,时而自得自傲,时而自暴自弃 …… 和他的从小成长优越幸福的妻子相比,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去改变自己的缺点。——但所幸他有这样一个包容而理解的妻子,所幸他在“变好”。 ************************************************************************** 我一直觉得,白渣阶层的没有“文化传统”(和新英格兰新教徒后裔形成对比的),通俗点说,就是最基本的“勤劳节俭”都没有,正是造成如今这个社会断层越来越大的根由。具体点说,作者的外公外婆在经济条件最为宽裕的时代,没有(能力/意识)将经济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馈赠子女,是美国(假如真的)衰落的根本原因。 ************************************************************************** 看了几页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本书是今年纽约时报和彭博书单中的大热, 他讲述的美国锈带白人山民生活不仅中国人一无所知,大部分美国精英读者也极其陌生 。 生活在rust belt的人为什么几代贫穷,缺乏上升动力,在充满暴力和憎恨的环境中生活,甘愿受酒精和毒品诱惑,作者用他家族的经历做出了解释。 电台采访这位作者,他从耶鲁法学院毕业后,一度去硅谷做了investment banker,但现在决定回到家乡做NGO,很了不起的决定 ************************************************************************** 爱尔兰文化并不教你去领导,而是教你暗中破坏。所有的爱尔兰英雄都是革命者。而最高形式的英雄主义是领导一个绝无希望取得胜利的革命,然后在你被绞死的前夜,在审判席上发表你一生中最伟大的演说。在爱尔兰,服从权威的号召从来就不起作用。 参考阅读: 恩格斯 《英国 工人阶级 状况》 《美国种族简史》 爱尔兰人
508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搓衣板在哪?
热度 10 假如十八 2014-1-29 22:46
@汪小菲 换个立场看台湾:1土豪们觉得台湾很破,楼很旧。2文青们感觉台湾美翻了,很传统,都有文化的保留3我个人立场:台湾的中华文化,那谈的是几千年前的事儿,现在生活习惯是日本文化,消费是美国文化。司法体制一塌糊涂。金融业和股市完全是闭门锁台。伪君子比流氓更差劲。最后:纯属个人立场,与家庭无关
40 次阅读|1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2 20:21 , Processed in 0.029343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