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Hillbilly Elegy —— 川普的支持者(转)

热度 2已有 508 次阅读2016-12-29 15:09 | 耶鲁大学, 生活习惯, 美国大选, 毕业生, 支持者

Hillbilly Elegy

最近几天抽空看掉了这本《Hillbilly Elegy》,“hillbilly”意底层白人,white trash,我想按照流行方式可以叫做“白渣”。Elegy是挽歌。《白渣挽歌》是为书名。

明天(11月8日)美国大选就要拉开帷幕。作为畅销书,又应景的问世于美国大选之际(2016年6月),出版商自然是借着这个时机(Trump,以下称为川普,出人意料地赢得共和党候选人席位),想要大赚一把,结果也是成功了。这本书按照时评人的说法,解释了川普选民的现状,即white working poor。

简单的说,这本书是“家族回忆录”,回忆了作为一个底层白渣家庭出身的人,如何最终成为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生,而今过着“拥有漂亮的妻子,良好的工作,有保障的收入”的社会中上层人士生活。作者还很年轻,1984年出生。可以算是我的同龄人。

——如果你只是看到了以上这样的简介,也许以为它是一本励志书,但其实不是,当然也有励志的成分在里面,但书中更多表现的是底层白人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惯,探讨的是为什么这个阶层比最穷的外来移民在美国社会中还要绝望和沮丧的原因。

说实在的,这书的语言并不好,没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性,叙事又很散漫,但它的成功在于它的真实和自我剖析。

简单的先归纳一下全书的内容:

1. 家族史

外公外婆,年轻时从肯塔基州(美国中部,最穷的州之一)来到俄亥俄州,外公为当时的大钢铁场工作,收入良好,跃身为中产阶级,但爱尔兰移民后裔的“醉酒,家庭暴力”充斥着日常生活……但在老年时,救赎般地抚养帮助了外孙辈。
作者的母亲(第二个孩子),高中尚未毕业就怀孕,和不同的男人有短暂的关系,取得了护士执照,又因为嗑药而失去工作,频繁经历离婚,虐待孩子(在作者12岁时在高速公路情绪失控,差点出车祸让母子二人罹难),最后吸毒,经济状况一团糟
舅舅,全家第一个有“职业生涯”的人,居住在加州,家庭生活和谐。
生父,早年放弃对作者的监护权,再婚后入教,“渐渐变好”,在肯塔基州过着农民生活,贫穷但是平静。
姐姐,虽然依然早婚早恋,但婚姻幸福,生活还算美满
作者,基本成长于“一地鸡毛”的家庭环境中,然而所幸:姐姐一直保护他,外公外婆住得近,最后高中三年和外婆住在一起,得到了安宁的环境和爱,也有舅舅,带着自己去加州度假(见识到了不同的世界)。作者高中毕业后服役海军四年,到过伊拉克,随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毕业,接着由耶鲁法学院毕业,成为他那个小镇和高中有史以来第一个从“常青藤名校”毕业的人。

2. Hillbilly的“文化”

今天说到文化总好像是必须高大上的,但文化本身只是表示了一个族群的生活习性和状态。按照作者的说法,这个一来美国大陆就从事最底层的劳工工作的“dirt poor”(又脏又穷)的白人阶层,一直是被主流白人社会排斥,鄙视,隔绝的。

这个阶层的白人,没有教养,有宗教信仰但是没有宗教道德,生活的环境又闭塞(美中山区),因此,早孕,早婚,逃学,吸毒,酗酒,粗口,家庭暴力……是为这个“文化”的标签。

即便很多人对美国社会了解不深,对种族主义却是耳熟能详的,但对白人阶层中的分化,往往并不清楚。这本书提供了一个视角,告诉你,这些白渣阶层的生活糟糕到什么程度:

作者回到家乡,看到一幢破败的小房子里,窗帘布后探出好几双渴望外部世界又惊疑的眼睛,屋外一个吸烟看起来就是吸毒者的男子敌视地看着自己。作者的表兄弟告诉自己,这个男人从来无业,有八个小孩……这个人的孩子的未来,不言而喻,十分堪忧。

但是,作者又告诉你,这是他们咎由自取:
作者为了得到一些收入支持自己的学业,在假期去当地的瓷砖店搬瓷砖,店主提供一小时13美元的收入。这个收入其实不错,但前来打工的一个白人(女友19岁怀孕)十有八九迟到,一去厕所就是一小时,旷工严重,最后被店主开除,结果气急败坏,认为“所有人都在欺负自己”。——这就是白渣的生活态度,总之:自己没错,错在别人,错在政府,错在中国人抢走了他们的饭碗……
——这就是典型的川普支持者。

因此,绝望的原因有外部的,但更多是内部自身的。

3. 如何冲破牢笼?

这是全书贯穿始终在探讨的问题。
作为中国人,我想其实这也无外乎我们所云的“鸡窝里怎么跳出凤凰”的问题。
但是和这群对教育的功用怀疑而不作为的白渣不同,感谢于中国历史传统中的“重教”(即便是功利主义作祟),我想每年纽约市三大理科高中名校有一堆唐人街邮编的学生存在,也足以说明这点不同。
白渣的逻辑却是:破罐子破摔。

作者的幸运在于,他的外公外婆还是肯定教育的意义的。当然他的遗传基因也不差(属于天生精力充沛活力十足的人,一天睡四小时也没问题= =,我大概就要挂了)。他的生活里还是有爱的存在(主要是姐姐和外公外婆)。大家族中还是有好的家庭榜样可以参照和期望(舅舅)。高中还是有好老师的存在。于是我总结了一下一个健全人格需要的基本条件:

1) 爱,除了爱,还是爱,而且是要持续的爱,不是那种一会儿骂你虐待你,一会儿给你买一堆礼物的“爱”。
2) 和谐的家庭环境
3) 要有好的榜样
4) 学校不能太糟糕。朋友圈要“干净”。

作者最让我觉得有意思的一句话,大意是:美国最大的财富是言论自由。但假如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信任任何媒体的言论,诸如乃至不相信奥巴马是美国人,相信他是穆斯林,认为他和恐怖分子勾结目的覆亡美国,认为“言论自由”是bullshit,那就是最大的问题。

那么说真的,还不如有censorship。

4. 印记难以磨灭

这是我本书最喜欢的一部分。也是作者的诚实之处。
从底层文化中脱胎换骨,来到精英云集的耶鲁法学院,却发现自己缺失的不只是经济上的富足,更多是文化资源上的落后
大律师所面试会上,作者不知道白葡萄酒还分各种品种,不知道餐桌上为什么各有三把刀叉,甚至不知道“苏打水”是什么……
作者童年中所受的所有不幸,最后依然深深印刻在他的日常行为上:易怒,情绪不稳定,时而自得自傲,时而自暴自弃……
和他的从小成长优越幸福的妻子相比,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去改变自己的缺点。——但所幸他有这样一个包容而理解的妻子,所幸他在“变好”。


**************************************************************************

        我一直觉得,白渣阶层的没有“文化传统”(和新英格兰新教徒后裔形成对比的),通俗点说,就是最基本的“勤劳节俭”都没有,正是造成如今这个社会断层越来越大的根由。具体点说,作者的外公外婆在经济条件最为宽裕的时代,没有(能力/意识)将经济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源馈赠子女,是美国(假如真的)衰落的根本原因。

**************************************************************************

        看了几页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本书是今年纽约时报和彭博书单中的大热,他讲述的美国锈带白人山民生活不仅中国人一无所知,大部分美国精英读者也极其陌生。 生活在rust belt的人为什么几代贫穷,缺乏上升动力,在充满暴力和憎恨的环境中生活,甘愿受酒精和毒品诱惑,作者用他家族的经历做出了解释。

        电台采访这位作者,他从耶鲁法学院毕业后,一度去硅谷做了investment banker,但现在决定回到家乡做NGO,很了不起的决定

**************************************************************************

        爱尔兰文化并不教你去领导,而是教你暗中破坏。所有的爱尔兰英雄都是革命者。而最高形式的英雄主义是领导一个绝无希望取得胜利的革命,然后在你被绞死的前夜,在审判席上发表你一生中最伟大的演说。在爱尔兰,服从权威的号召从来就不起作用。
 

参考阅读:

恩格斯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美国种族简史》   爱尔兰人



膜拜

鸡蛋
2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2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00:58 , Processed in 0.026609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