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高射炮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在美国(转)
热度 9 gordon 2013-12-7 18:58
在二战后期,美国海军舰艇的防空火力由远、中、近三道防线组成。斜距 6700-12000 米的目标由被称为“ 5 吋机关炮”的几种 127 毫米高平两用炮负责,主要靠带有 钟表时间引信 或者无线电近炸引信的杀伤爆破弹空炸破片拦截目标;斜距在 6700-3000 米的目标由著名的博福斯 40 毫米高射机关炮负责; 3000 米以下的目标由厄利空 20 毫 米高射机关炮负责, 后两种火炮发射的是以碰炸引信直接命中摧毁目标的杀伤榴弹 。在太平洋战场上面对日军的俯冲轰炸机、鱼雷攻击机乃至后期疯狂的神风特攻 队,这样的火力层次是基本够用的。据经历过神风特攻的美国二战老兵回忆,在轮机舱等处工作时看不到外面战斗的场面,只能凭声音来判断危险是否临近:如果是 127 毫米高平两用炮“轰 ~ 轰 ~ ”的轰鸣,说明敌机尚远,不必惊慌;如果听到了 40 毫米高炮有节奏的“咚咚咚……”声,说明敌机已经比较近,需做好准备;如果全舰的 20 毫米高炮“哒哒哒哒哒……”一起响起来,那敌机一定是冲着所在舰来的,马上卧倒、抓紧旁边坚固的物体,做好神风机撞击的准备。这种听觉上的直观感受也正好说明了三种防空武器的火力层次。 博福斯 40 毫米高炮是二战中美国海军水面舰艇中距离防空的主力,有四联装和二联装两种。 但是,美军认为博福斯 40 毫米高炮射程偏近,和 127 毫米高平两用炮的火力缺乏衔接, 40 毫米弹药的直接命中体制要击中飞速冲来的神风自杀飞机,难度很大,有相当数量的神风自杀飞机能够冲破 40 毫米炮组成的中层火网,给最后的 20 毫米高炮带来的压力太大,如果能找到一种中口径,高射速,能发射无线电近炸引信弹药,在雷达和光学指挥仪控制下射击的高炮代替 40 毫米高炮就好了。这个设想的结果就是著名的 3 ” /50 ( 76 毫米)高炮,它的对空有效射程可以达到 9266 米,和 127 毫米炮的火力衔接更好;采用液压驱动的自动装弹机使单管射速达到每分钟 45-50 发,虽然比不上 40 毫米机关炮,但在同等口径的高炮里这已经是名列前茅了;更重要的是, 76 毫米是当时技术条件下能使用无线电近炸引信的最小口径 ,数量更少,但是 使用近炸引信的 76 毫米炮弹要比数量虽多,但只能直接命中才能杀伤敌机的 40 毫米炮弹更“给力” 。而且 76 高炮还有个优点,那就是一座双联 76 高炮的体积和重量大致相当于一座四联 40 毫米高炮,这样原本舰艇上的四联 40 毫米高炮可以轻易地换成双联 76 毫米高炮,在不需要对舰艇动大手术的情况下显著提高防空火力。只可惜等 76 高炮研制成功上舰服役,二战已经结束,失去了在海空作战中一显身手的机会。随着二战结束到来的,是久违的和平,武器装备的研制进度显然放慢了,美军就带着没有赶上二战的 76 高炮进入了上世纪 50 年代。 注:无线电近炸引信主要器件是电子管,就是“灯泡”。 大名鼎鼎之美国 3"/50 ( 76 毫米)高炮,一个这样的双联炮座体积和重量大致相当于四联装 40 毫米高炮炮座,所以可以方便地替换。 在 50 年代,假想敌苏联没有航空母舰编队,美军舰队只有在接近苏联及其盟友近海时才会面临空中力量的威胁。当时苏联岸基航空兵的反舰主力是 IL-28 轻型轰炸机,采取临空水平或小角度下滑投掷航空炸弹以及低空接近投掷 RAT-52 火箭动力鱼雷的方式攻舰,和二战时期用 IL-4 、 TU-2 轰炸机攻击水面舰艇的战术没有明显进步。 IL-28 是一种目标大、速度不快、机动性不佳的飞行平台,又必须飞临目标上空或很近的地方才能投弹、发射鱼雷,因此由雷达火控指挥仪控制的 76 高炮仍能够有效拦截。甚至到 60 年代,美海军第一代舰空导弹“ 3T ”( RIM-2Terrier" 小猎犬 " , RIM-8Talos “黄铜骑士”, RIM-24Tartar “鞑靼人”,打头字母都是 T ,故称为 3T )也是以 IL-28 这样的目标来确定战术性能的。但是,一样东西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那就是以 P-15 “冥河”为代表的苏联第一代反舰导弹。 从此中国开始了“飞、潜、快” 时代,海军飞潜快时代直到1994年新一代远洋驱逐舰服役才告结束。(海军航空兵的岸基飞机—潜艇—导弹快艇) 挂载 RAT-52 火箭动力鱼雷的 IL-28 轻型轰炸机是上世纪 50 年代苏联岸基航空兵攻舰作战的主要武器。图中苏军地勤人员正在为一架 IL-28 挂载 RAT-52 鱼雷。 中国也仿制过 RAT-52 鱼雷,定名为鱼 -2 式航空喷气鱼雷,这是北京军博内的展品。因为采用了火箭发动机,速度远高于普通的热动力鱼雷,水下航速接近 70 节,敌舰很难规避。不过缺点也很明显,航程太短,命中偏差又太大,苏军条令要求 IL-28 使用此雷时应计算鱼雷溅落点与目标间距离小于 1500 米,这意味着 IL-28 必须冒着中小口径高炮的密集火力投雷。而悲催的是,在这个距离上 RAT-52 鱼雷的横向偏差可达到 8% ,比佛莱彻级驱逐舰的全长还略大…… 轰炸机空投 RAT-52 火箭鱼雷的示意图 反舰导弹出现后,攻舰一方的战术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近海可以通过水面舰艇和航空兵在防区外发射导弹,让导弹突破舰队防空火力。比起飞机,导弹目标更小,飞行 高度更低,对付中高空大型目标的第一代舰空导弹拦截不了,在进入最后的制导段时飞行轨迹很不稳定,足以干扰高炮指挥仪计算射击诸元, 76 毫米高炮也难以命中。虽说装备 P-15 的蚊子级、黄蜂级导弹艇不能威胁到远海上的美军舰队(美军在 50 年代后期放弃了两栖登陆作战,不再寻求在对手近海发动大规模登陆的能力),但苏联大型舰艇、巡航导弹潜艇发射的 P-5 、 P-6 等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可以毫不费力地突破美军舰队脆弱的空防。 ××××××××××××××××××××××××××××××××××××××××××××××××××××××××××××× 我只想说一句,老钱,你的控制论没白学啊;我把 愈天任的 无线电近炸引信 的坑给填上了,yeah 。 博福斯 40 毫米高射机关炮确实很好,实战中可以克制日本自杀式飞机的进攻,这在中低空的防御里没得说。 在太平洋战争后期,各种型号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被证明比 20 毫米厄利空高炮更能有效地对付日军的“神风”式自杀攻击机。由于供不应求,许多美军驱逐舰拆除了部分鱼雷发射管,临时安装上陆军使用的 M-1 型 40 毫米高炮以加强防空火力。为了防止炮手误射己方舰体,这些高炮安装有特殊的护栏。 M1939式85mm高射炮 这个炮非常好,炮弹初速792m/s,最大射程15400m,最大射高10500m
5515 次阅读|3 个评论
分享 朝鲜战争中的高技术兵器 —— 高射炮 (二)
热度 5 gordon 2013-12-7 14:47
苏1939式37毫米(1.5吋)高射炮,射速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下的敌机最多 ,很受志愿军官兵欢迎。但是炮弹供应不足, 尽管把国内苏式装备中20个 师的37毫米高射炮弹调运到朝鲜,仍然供不应求,这是停战前唯一没能按规定基数配齐的炮弹 。1954年中国将这种高射炮仿制出来,定名五四式高射炮。苏军 在战后的1947年研制出了В47双管37毫米高射炮,但是它的图纸没给中国。后来中国自行研制的双管37毫米高射炮于1965年定型,称为六五式高射 炮。 苏联提供的第一批高射炮图纸,除单管37毫米炮外,还有85毫米、76.2毫米高射炮,构成高、中、低对空火力层次。但在朝鲜战场,野战85毫米 高射炮和76.2毫米高射炮因人工操作,特别是人工标定爆炸引信,延误时间,又不准确,故而打下的敌机少,只是对敌机构成威胁。由于敌机飞行员每次飞行都 在航图上作出中国高射炮火力配置的标记,志愿军便采取游击方式,经常转移高炮阵地,使敌飞行员以为到处都有高炮,出航时顾忌颇多。 ———— 《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 ×××××××××××××××××××××××××××××××××××××××××××××××××××××××××××××××××× 苏1939式37毫米(1.5吋)高射炮 (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临时使用缴获的对方武器外,极少会出现交战双方各国军队都正式装备同样武器的情况。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被同盟国和轴心国都广泛使用并被视为标准防空武器的瑞典 40 毫米(1.57 英寸)博福斯 L/60 高射炮(以下简称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自 20 世纪 30 年代诞生后,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就被大量出口、特许生产、仿制或改进,由此成为二战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高射炮。 北欧小国的杰作——二战中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   1894 年,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为了加强祖国的国防工业,出资 130 万瑞典克朗收购了位于韦姆兰省的博福斯-古尔斯邦公司并将其更名为博福斯(Bofors)公司,主要制造钢铁和炸药。在诺贝尔的苦心经营下,博福斯公司逐步壮大,开始生产多种武器并向国外出口,使得博福斯这个历史可以追溯至 17 世纪中叶的北欧小镇借此扬名于天下。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瑞典保持中立国,使博福斯公司能够方便地向战争双方出售武器,因此一跃成为世界上排名前列的武器制造商。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受限于《凡尔赛协定》不得开发任何新式大威力杀伤武器。20 世纪 20 年代,著名的德国克虏伯(Krupp)公司收购了部分博福斯公司股份并转入了一些生产技术,与博福斯公司合作在瑞典设计和研制各种新式火炮。    这对于博福斯公司而言,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机会。瑞典设计师们从德国设计师处获得了全新的设计思路和宝贵的设计经验。但实际上,由于博福斯和克虏伯两家公司的设计理念存在重大区别,瑞典设计师们一直专注于轻型火炮的研制,而德国设计师们则偏向研制重型火炮。30 年代中期,待到国际上对于德国开发武器的限制逐渐放松后,两家公司的合作随即中止。分道扬镳后,德国克虏伯公司研制出了在二战中为德军立下赫赫战功的 Flak-36 型 88 毫米高射炮,而博福斯公司则开发出了著名的 40 毫米博福斯 L/60 高射炮。 基准 M34 型简介   M34 型 40 毫米高炮拥有一个轮式炮车底盘,炮架和所有操控部件全部置于其上。开放式的结构给予炮手极大的操作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防护性差的缺点。上部炮架同炮身相连,包括高低机、平衡机、瞄准机构和耳轴;下部炮架呈十字型,主要包括旋转机构,与底盘连为一体。其中,前部和后部支撑架为箱形钢樑,左右两侧支撑架为可收放式,安装有可调节高度的千斤顶,以确保整个底盘保持平稳和水平。   M34 型高炮的炮车底盘采用双轴式 4 轮布局,从牵引状态转为战斗状态时需要将炮轮收起,但遇到紧急情况时也可在牵引状态下立即投入战斗。底盘通过牵引杆与牵引车辆相连接,车轴前部装有一套阿克曼(Ackerman)式转向系统。在行军状态下,炮口转向后方,被底盘后部的行军固定架锁住。   下部炮架在火炮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座垫,2 名炮手坐于其上操作火炮。其中,右侧副炮手负责操控旋转机构,左侧主炮手负责操控高低机构并踩下脚踏板击发火炮。 M34 型高炮的瞄准系统由一套反射式光学瞄准具和博福斯公司研制的用于快速追踪空中目标的简易机械式计算机构成 。这套瞄准系统能使炮手对飞行速度达到 563 公里/小时(350 英里/小时)的空中目标进行有效的修正,从而大大增强了射击精确度。但它也增加了操纵难度,炮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高炮的射击要领。此外,下部炮架还在副炮手后方设有一个指挥官座垫。指挥官负责观测目标和射击效果,并命令炮手开火。指挥官通过喊话下达所有命令。    M34 型高炮的火炮部分包括了炮管、炮身和供弹机构。炮管采用气冷式冷却方式,长度为 56 倍径比。炮膛后部是直立楔式炮闩,开关炮闩的动作一般情况下通过火炮后坐自动完成,但必要时也可由人工完成。首发炮弹必须由装填手手工装填。位于炮膛上方的供弹机构拥有 3 排导轨,每排能够容纳一个 4 发炮弹的弹夹。弹夹会被自动移除,每次只有一发炮弹被压入炮膛。射击后,通过后坐力将炮闩打开,抛出空弹壳,另一发炮弹进入炮膛,炮闩再度关闭,以此周而复始实现全自动装填和射击。在射击过程中,主炮手只需踩下击发脚踏板,装填手负责在一旁以站姿或坐姿及时装填炮弹。一个训练有素的炮组能在一分钟内完成炮管的更换工作。   M34 型高炮的理论最高射速可达到 140 发/分钟,但由于受到装弹速度限制,实际最高射速只能达到 80 发/分钟。最初,M34 型高炮只配备高爆曳光弹一个弹种。其弹头安装着发引信,重量为 1 公斤(2.2 磅),连同弹壳和装药整发炮弹重约 2.15 公斤(4.74 磅)。后来,博福斯公司又逐渐为 M34 型高炮研制了高爆弹、训练弹以及穿甲弹等新弹种。   博福斯公司很快在 M34 型的基础上,对炮身部分略微进行了改动,产生了专供出口的 M36 型 40 毫米高炮。 早期的出口和仿制   首批订购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是波兰海军、奥地利陆军和比利时陆军,他们的采购数量都非常少。1935 年,波兰和匈牙利获得了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特许生产权,开始在其国内制造。至 1936 年,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采购数量开始增加,新客户包括了英国和荷属东印度,他们分别采购了 203 门和 72 门。   波兰国立兵工厂在获得特许生产权后制造了 500 多门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其中大部分装备了波兰陆军,有 168 门出口给了英国、罗马尼亚和荷兰。 匈牙利是获得特许生产权后制造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数量最多的国家。其生产工作主要由匈牙利铁道部工厂(简称 MAVAG)负责进行,在战前生产了至少 767 门。匈牙利陆军十分欣赏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出色性能,但对于其仅仅依靠轮式车辆牵引的机动能力略感不足,于是委托位于布达佩斯的甘斯兵工厂负责在“38M 托尔蒂 II”轻型坦克底盘的基础上改进自行式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由此产生了 “猎手”(Nimrod)式 40 毫米自行高炮。 在二战中,加入轴心国集团的匈牙利总共为纳粹德国提供了 262 门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以及多达 735 根的备用炮管。而且,匈牙利对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改进,并最早将其与火控雷达配合使用,大大提高了射击准确度。在 1943 年提兹河(River Tizer)的一次战斗中,1 个配备了火控雷达的匈牙利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营将苏联空军出动的所有 25 架 Pe-2 型轰炸机全部击落。此外,匈牙利还将少数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改装为航炮,并安装于德国梅塞施密特公司为匈牙利空军生产的 Me 210Ca-1 重型双发战斗轰炸机上。 纳粹德国的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   纳粹德国在二战前对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并没有太大兴趣,大部分德军军官骄傲地认为 Flak-36 型 88 毫米重型高炮和 Flak-38 型 20 毫米轻型高炮构成的防空火力组合已经近乎完美。但德国空军中一些头脑清醒者认识到这种组合具有很大的火力空白,而最适合用来弥补这种空白的就是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1938 年 3 月 12 日,奥地利与德国合并。此前,奥地利已从博福斯公司取得了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特许生产权。合并时,奥地利刚刚生产完 24 门,另有 26 门接近完工状态。   合并后,虽然德国空军希望能够将剩余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全部生产出来装备德军防空部队,但德国陆军却执意要利用奥地利所有兵工厂陆军生产需要的地面野战火炮。直到 1939 年 5 月 1 日,在德国空军元帅赫尔曼•格林的亲自过问下,奥地利部分兵工厂才重新开始为德国空军生产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德军将其改名为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与 M34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相比,Flak-28(Bofors)型唯一的改动在于安装了德国哥慈(Goerz)公司制造的瞄准具。 到 1940 年 7 月,随着大部分西欧国家为纳粹德军所侵占,这些国家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特许生产厂家也全部落入德军之手。不过,其中仅有挪威康斯堡(Kongsberg)兵工厂始终在为德军专门生产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其余厂家均被德军要求生产其他火炮。在 1942 年 10 月 1 日的《德国空军装备报告》中,记载了德军防空部队装备有 340 门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到 1944 年 6 月时,康斯堡兵工厂又为德国空军新造了 94 门并维修了 234 门。   德国海军也大量使用了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到 1941 年 7 月 1 日为止,德国海军装备了 247 门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它们被广泛地安装在海岸防空炮台和各种辅助舰只上。1942 年 12 月 1 日,德国海军增购了 800 门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但当时挪威和匈牙利的生产厂家难以达到如此之高的产量,到 1944 年 7 月为止,只完工了 578 门。这批高炮成为了德军舰艇的标准防空武器。大约 60 艘后期型德军高速鱼雷艇(简称 S 挺)将其作为主炮,许多德军大型战舰比如“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也 纷纷用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替换了原先的 37 毫米高炮 。 尽管苏联没有购买或经特许制造过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但苏军在二战期间广泛使用的 M1939 型 37 毫米(1.46 英寸)高炮却同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具有非常亲近的血缘关系。博福斯公司 M34 型 40 毫米高射炮一经诞生,苏联就以其为模板缩小口径试制了一小批 25 毫米(0.98 英寸)高炮,它们曾出现在卫国战争初期的少数战斗之中。1939 年,在取得 25 毫米高炮的试制经验后,苏联又将其口径放大到 37 毫米,并于当年投产,定型为 M1939 型 37 毫米高炮。   相比博福斯 M34 型,苏联的 M1939 型的炮身结构几乎与之完全相同,只是零部件的制造工艺要粗糙得多,并改用了简易式炮车底盘和瞄准具。另外,部分 M1939 型高炮还安装有防盾。 尽管其口径缩小导致弹药威力下降,但与此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射速 。实战表明做工粗糙的 M1939 型高炮极其适于当时苏联的国情,其“偷工减料”使得制造成本大大降低,非常有利于在战时批量快速生产。 我国的 55 式 37 毫米高炮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曾从苏联购买了大量 M1939 型高炮。其轻便、灵活的特性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高炮部队发挥到极致。志愿军将其直接装载到运输战略物资的列车上,有效地抵御了美军战斗轰炸机的空袭。曾经有一个志愿军高炮班用一门 M1939 型高炮先后击落了 10 架敌机,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1955 年,我国在 M1939 型的基础上仿制出 55 式 37 毫米高炮,它是解放后新中国装备的第一种国产高射炮,被我军一直列装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来逐步为 62 式和 88 式 37 毫米双联高炮所替代。 ×××××××××××××××××××××××××××××××××××××××××××××××××××××××××××××××××× 二战期间国军引进过博福斯40mm高炮,但是数量有限。 主力装备是这样的: 高射炮兵第41团:装备德国制博福斯75mm口径高射炮28门、德国制十八年式37mm口径高射炮36门、瑞士制造的索罗通高平两用机关炮(Solothurn)20mm口径,48门。 博福斯75毫米高炮实际上是完全由德国的工程师设计的一款经典之作,不过当时德国人认为,75毫米高炮的威力仍显不足,而105毫米火炮又显得炮弹过重(15.1千克)。权衡的结果,德国军方将新型高炮的口径定为88毫米。这就是88毫米高炮的由来之一。 ( 字面上理解是瑞典设计,德国制造 ,可能当年是怕日本海军反对吧,进口的外贸火炮) 日本的四式中型坦克就是在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毫米高射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穿甲威力大大提高。由于研制火炮耗费了时间,所以直到1945年初才研制成功。四式中型坦克由著名的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 标配德式的:88-37-20 ,国军用的是德式的37 mm 高炮。   描述:操作博福斯40mm高炮保卫机场的中国军队
64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二战中的高技术兵器—— 高射炮(转)
热度 1 gordon 2013-12-6 17:02
苏联提供的第一批高射炮图纸,除单管37毫米炮外,还有85毫米、76.2毫米高射炮,构成高、中、低对空火力层次。但 在朝鲜战场,野战85毫米 高射炮和76.2毫米高射炮因人工操作,特别是人工标定爆炸引信,延误时间,又不准确,故而打下的敌机少,只是对敌机构成威胁 。由于敌机飞行员每次飞行都 在航图上作出中国高射炮火力配置的标记,志愿军便采取游击方式,经常转移高炮阵地,使敌飞行员以为到处都有高炮,出航时顾忌颇多。 对用于城防的85毫米高射炮,苏联研制出计算机自动指挥系统,可使数门高射炮同步联动, 自动测定方位角、高低角,标定爆炸引信,指挥员只需按电钮发 射 。1954年6月,苏联主动向中国提供这种新型85毫米高射炮图纸,1954年12月又出售给中国19型100毫米高射炮48门,装备了2个团。 1955年4月,苏联还向中国出售过60型57毫米高射炮64门,装备2个团,并转让生产图纸,而这是40年代后期苏联新研制的产品,性能更好,也配有 自动指挥仪。于是,中国先仿制了57毫米和100毫米高射炮,1959年仿制成功,当时没有仿制85毫米高射炮。60年代末,考虑到100毫米高射炮的重量过大,不适合江南水网较密的地形,又开始研制85毫米高射炮,1972年定型投产。 ———— 《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 ×××××××××××××××××××××××××××××××××××××××××××××××××××××××××××××××××××××× 以寡战众,当然胜算不大,但还称得上“悲壮”二字,而以无战有,则绝无胜算,只能说是“悲哀”二字。如果说在袭击珍珠港那天的拂晓赤城号航母上踏着步子在 唱战歌的飞行员体现的是一种“悲壮”的氛围的话,那马里亚纳海战中的大凤号上的飞行员们只剩下“悲哀”了,因为他们是去以无战有。 美国海军比日本海军到底多了什么东西?多了雷达和VT信管。 经常说决定太平洋战争归宿的是雷达,VT信管和原子弹。原子弹的作用无需多言,雷达的作用已经从围绕着瓜达卡纳尔岛的一系列海战看到了,这VT信管是一个什么玩意呢,居然放到了如此重要的地位。 美 国舰队总司令官(Commander in Chief, United States Fleet)金恩将军在评论VT信管时是这样说的:“VT信管的开发是将合众国印象胜利的主要科学功绩”。而海军部长詹姆斯·福莱斯特则说:“VT信管帮 助我们走向日本,这种独创的装置守护了美国舰队,如果没有这种装置,我军无法如此迅速地向西跃进,而必须付出无可估量的人命和军舰的损失”。 VT信管的英文为Variable Timing Fuse,字面意思是定时可变信管,实际上准确的英文名称是Proximity Fuse,近接触信管的意思,为了防止泄密,美军特地帮这种信管披了一件“可变定时”的马甲。 (VT信管原理图) 炮弹没有信管是不会爆炸的,没有了信管的炮弹就只是一个铁疙瘩, 一般信管都是接触式信管,碰到目标以后才起爆。而高射 炮炮弹如果没有直接击中目标飞机的话,那就是要落回地上或者海面才能碰到什么东西了,这样非常危险,因此高射炮弹信管都预先设定好发射以后自爆的时间,到 时候就是没有击中目标也在空中爆炸。 VT信管的古怪之处就是他的起爆不是在预先设定的时间,而是智能式地自己寻找最合适的起爆时间。 VT信管在炮弹飞行时能够向周围发射15米的圆圈状区域发射电波,感知目标,只要目标进入这一距离炮弹就会爆炸,这样就是没有直接击中目标的炮弹也能利用爆炸的弹片对目标造成损害。 约 翰·霍普金斯大学以医学部而著称,可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最骄傲的成果恐怕还是这个VT信管,拥有3,800研究人员,年间研究经费四亿三千万美元的约 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Applied Physics Laboratory, APL)到现在还是美国应用物理研究的顶峰。在APL展览室的VT信管展品前面有一块铭牌,上面写着这样的文字:“应用物理研究所是为了开发VT信管而于 1942年3月10日创立的。 VT信管强化了美国海军的防御能力,这种信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雷达和原子弹匹敌的伟大发明。 大战中总共生产了2,200万只VT信管”。 要 知道当时不但没有集成电路,连晶体管都没有,VT信管使用的是真空管。真空管要能扛住炮弹发射时的震动和旋转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美国人楞就是采用了一系 列的方法,比如用特殊的塑料固定,在真空管灯丝上架上弹簧等的方法成功地让真空管经受住了震动和旋转。最为惊人的还不是这个发明本身,是发明了大规模生产 方式的美国人还成功地控制了质量,VT信管不良品的比例控制在百分之五以下。 大量制造质量相同的武器,哪怕是性能稍低的武器也比只能少量 生产高性能武器要困难得多,但同时也有效得多,看看日本的零战质量就能够理解这句话了。开战以后日本人不但拿不出超过零战的战斗机,就是零战本身的质量也 因为大批熟练技工被抓了壮丁而直线下降,反过来看美国,表面上看起来是粗制滥造,但是因为能够标准化生产,虽然从来没有生产过像初期零战那样的精品,但在 生产工人同样被抓壮丁以后,他们的老婆和女儿也同样能粗制滥造出大量相同质量的飞机出来。 更不要说美国人在开发时所表现出来的想象力,不 是说炮弹发射时的震动大吗?VT信管的电池就是要靠这种震动震碎电池里面的玻璃管才能将本来是分开存放的化学药剂混合起来从而形成以后电池开始工作,不是 炮弹发射出去以后在急速旋转吗?VT信管的电池就是靠这种旋转带来的离心力把电池里的粉末全部挤到边上去从而形成回路,这样震动和旋转反而成了VT信管工 作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一般知道的人可能不多,其实日本人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开发过智能兵器的,那是一种叫做“有眼信管”的东西。为了加强炸弹的杀伤力,最好炸弹能在距离地面10 米左右的高度爆炸,这也要求非接触式信管。研究开发这种武器的是大阪帝国大学浅田常三郎博士为首的研究小组,最后他们开发成功了,使用的是光学控制原理。 炸弹头部的装置能以每秒1,000次的频率发光,被周围反射回来的的光强达到一定程度以后炸弹就会爆炸。 因为光线的发射和接受有两个透镜,所以这种信管看起来像长了一对眼睛,“有眼信管”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其实 在战前的1940年左右就开始开发VT信管的 卡内基研究所一开始也是在光波,声波和电波中犹豫不决,到最后才决定采用开发最困难,但性能最稳定的无线电波 ,中试成功以后才由全班开发人马组建了约翰· 霍普金斯的应用物理研究所的。但日本已经没有时间和财力进行其他的选择了。到使用 制造了七十几个使用这种信管的航空炸弹,炮弹做不出来 。这种炸弹用在了莱 特岛防守战中,效果不明。 ———— 《浩瀚的大洋是赌场 》 注:VT 信管这个事我没有能力去查证,只好选择信任此书作者 愈天任 了。
343 次阅读|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6 23:05 , Processed in 0.025049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