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朝鲜战争中的高技术兵器 —— 高射炮 (二)

热度 5已有 617 次阅读2013-12-7 14:47 | 朝鲜战争, 高射炮, 技术

         苏1939式37毫米(1.5吋)高射炮,射速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打下的敌机最多,很受志愿军官兵欢迎。但是炮弹供应不足,尽管把国内苏式装备中20个 师的37毫米高射炮弹调运到朝鲜,仍然供不应求,这是停战前唯一没能按规定基数配齐的炮弹。1954年中国将这种高射炮仿制出来,定名五四式高射炮。苏军 在战后的1947年研制出了В47双管37毫米高射炮,但是它的图纸没给中国。后来中国自行研制的双管37毫米高射炮于1965年定型,称为六五式高射 炮。

        苏联提供的第一批高射炮图纸,除单管37毫米炮外,还有85毫米、76.2毫米高射炮,构成高、中、低对空火力层次。但在朝鲜战场,野战85毫米 高射炮和76.2毫米高射炮因人工操作,特别是人工标定爆炸引信,延误时间,又不准确,故而打下的敌机少,只是对敌机构成威胁。由于敌机飞行员每次飞行都 在航图上作出中国高射炮火力配置的标记,志愿军便采取游击方式,经常转移高炮阵地,使敌飞行员以为到处都有高炮,出航时顾忌颇多。

                                                                   ———— 《彭德怀军事参谋的回忆:1950年代中苏军事关系见证》

××××××××××××××××××××××××××××××××××××××××××××××××××××××××××××××××××

苏1939式37毫米(1.5吋)高射炮 (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除了临时使用缴获的对方武器外,极少会出现交战双方各国军队都正式装备同样武器的情况。但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被同盟国和轴心国都广泛使用并被视为标准防空武器的瑞典 40 毫米(1.57 英寸)博福斯 L/60 高射炮(以下简称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自 20 世纪 30 年代诞生后,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就被大量出口、特许生产、仿制或改进,由此成为二战中使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高射炮。

北欧小国的杰作——二战中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

     1894 年,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为了加强祖国的国防工业,出资 130 万瑞典克朗收购了位于韦姆兰省的博福斯-古尔斯邦公司并将其更名为博福斯(Bofors)公司,主要制造钢铁和炸药。在诺贝尔的苦心经营下,博福斯公司逐步壮大,开始生产多种武器并向国外出口,使得博福斯这个历史可以追溯至 17 世纪中叶的北欧小镇借此扬名于天下。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瑞典保持中立国,使博福斯公司能够方便地向战争双方出售武器,因此一跃成为世界上排名前列的武器制造商。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受限于《凡尔赛协定》不得开发任何新式大威力杀伤武器。20 世纪 20 年代,著名的德国克虏伯(Krupp)公司收购了部分博福斯公司股份并转入了一些生产技术,与博福斯公司合作在瑞典设计和研制各种新式火炮。

   这对于博福斯公司而言,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机会。瑞典设计师们从德国设计师处获得了全新的设计思路和宝贵的设计经验。但实际上,由于博福斯和克虏伯两家公司的设计理念存在重大区别,瑞典设计师们一直专注于轻型火炮的研制,而德国设计师们则偏向研制重型火炮。30 年代中期,待到国际上对于德国开发武器的限制逐渐放松后,两家公司的合作随即中止。分道扬镳后,德国克虏伯公司研制出了在二战中为德军立下赫赫战功的 Flak-36 型 88 毫米高射炮,而博福斯公司则开发出了著名的 40 毫米博福斯 L/60 高射炮。

基准 M34 型简介

  M34 型 40 毫米高炮拥有一个轮式炮车底盘,炮架和所有操控部件全部置于其上。开放式的结构给予炮手极大的操作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防护性差的缺点。上部炮架同炮身相连,包括高低机、平衡机、瞄准机构和耳轴;下部炮架呈十字型,主要包括旋转机构,与底盘连为一体。其中,前部和后部支撑架为箱形钢樑,左右两侧支撑架为可收放式,安装有可调节高度的千斤顶,以确保整个底盘保持平稳和水平。

  M34 型高炮的炮车底盘采用双轴式 4 轮布局,从牵引状态转为战斗状态时需要将炮轮收起,但遇到紧急情况时也可在牵引状态下立即投入战斗。底盘通过牵引杆与牵引车辆相连接,车轴前部装有一套阿克曼(Ackerman)式转向系统。在行军状态下,炮口转向后方,被底盘后部的行军固定架锁住。

  下部炮架在火炮两侧分别设有一个座垫,2 名炮手坐于其上操作火炮。其中,右侧副炮手负责操控旋转机构,左侧主炮手负责操控高低机构并踩下脚踏板击发火炮。M34 型高炮的瞄准系统由一套反射式光学瞄准具和博福斯公司研制的用于快速追踪空中目标的简易机械式计算机构成。这套瞄准系统能使炮手对飞行速度达到 563 公里/小时(350 英里/小时)的空中目标进行有效的修正,从而大大增强了射击精确度。但它也增加了操纵难度,炮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熟练掌握高炮的射击要领。此外,下部炮架还在副炮手后方设有一个指挥官座垫。指挥官负责观测目标和射击效果,并命令炮手开火。指挥官通过喊话下达所有命令。

   M34 型高炮的火炮部分包括了炮管、炮身和供弹机构。炮管采用气冷式冷却方式,长度为 56 倍径比。炮膛后部是直立楔式炮闩,开关炮闩的动作一般情况下通过火炮后坐自动完成,但必要时也可由人工完成。首发炮弹必须由装填手手工装填。位于炮膛上方的供弹机构拥有 3 排导轨,每排能够容纳一个 4 发炮弹的弹夹。弹夹会被自动移除,每次只有一发炮弹被压入炮膛。射击后,通过后坐力将炮闩打开,抛出空弹壳,另一发炮弹进入炮膛,炮闩再度关闭,以此周而复始实现全自动装填和射击。在射击过程中,主炮手只需踩下击发脚踏板,装填手负责在一旁以站姿或坐姿及时装填炮弹。一个训练有素的炮组能在一分钟内完成炮管的更换工作。

  M34 型高炮的理论最高射速可达到 140 发/分钟,但由于受到装弹速度限制,实际最高射速只能达到 80 发/分钟。最初,M34 型高炮只配备高爆曳光弹一个弹种。其弹头安装着发引信,重量为 1 公斤(2.2 磅),连同弹壳和装药整发炮弹重约 2.15 公斤(4.74 磅)。后来,博福斯公司又逐渐为 M34 型高炮研制了高爆弹、训练弹以及穿甲弹等新弹种。

  博福斯公司很快在 M34 型的基础上,对炮身部分略微进行了改动,产生了专供出口的 M36 型 40 毫米高炮。

早期的出口和仿制

  首批订购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是波兰海军、奥地利陆军和比利时陆军,他们的采购数量都非常少。1935 年,波兰和匈牙利获得了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特许生产权,开始在其国内制造。至 1936 年,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采购数量开始增加,新客户包括了英国和荷属东印度,他们分别采购了 203 门和 72 门。

  波兰国立兵工厂在获得特许生产权后制造了 500 多门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其中大部分装备了波兰陆军,有 168 门出口给了英国、罗马尼亚和荷兰。

        匈牙利是获得特许生产权后制造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数量最多的国家。其生产工作主要由匈牙利铁道部工厂(简称 MAVAG)负责进行,在战前生产了至少 767 门。匈牙利陆军十分欣赏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出色性能,但对于其仅仅依靠轮式车辆牵引的机动能力略感不足,于是委托位于布达佩斯的甘斯兵工厂负责在“38M 托尔蒂 II”轻型坦克底盘的基础上改进自行式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由此产生了 “猎手”(Nimrod)式 40 毫米自行高炮。

        在二战中,加入轴心国集团的匈牙利总共为纳粹德国提供了 262 门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以及多达 735 根的备用炮管。而且,匈牙利对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进行了大量的技术改进,并最早将其与火控雷达配合使用,大大提高了射击准确度。在 1943 年提兹河(River Tizer)的一次战斗中,1 个配备了火控雷达的匈牙利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营将苏联空军出动的所有 25 架 Pe-2 型轰炸机全部击落。此外,匈牙利还将少数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改装为航炮,并安装于德国梅塞施密特公司为匈牙利空军生产的 Me 210Ca-1 重型双发战斗轰炸机上。

纳粹德国的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

  纳粹德国在二战前对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并没有太大兴趣,大部分德军军官骄傲地认为 Flak-36 型 88 毫米重型高炮和 Flak-38 型 20 毫米轻型高炮构成的防空火力组合已经近乎完美。但德国空军中一些头脑清醒者认识到这种组合具有很大的火力空白,而最适合用来弥补这种空白的就是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1938 年 3 月 12 日,奥地利与德国合并。此前,奥地利已从博福斯公司取得了 M36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的特许生产权。合并时,奥地利刚刚生产完 24 门,另有 26 门接近完工状态。

  合并后,虽然德国空军希望能够将剩余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全部生产出来装备德军防空部队,但德国陆军却执意要利用奥地利所有兵工厂陆军生产需要的地面野战火炮。直到 1939 年 5 月 1 日,在德国空军元帅赫尔曼•格林的亲自过问下,奥地利部分兵工厂才重新开始为德国空军生产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德军将其改名为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与 M34 型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相比,Flak-28(Bofors)型唯一的改动在于安装了德国哥慈(Goerz)公司制造的瞄准具。

       到 1940 年 7 月,随着大部分西欧国家为纳粹德军所侵占,这些国家的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特许生产厂家也全部落入德军之手。不过,其中仅有挪威康斯堡(Kongsberg)兵工厂始终在为德军专门生产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其余厂家均被德军要求生产其他火炮。在 1942 年 10 月 1 日的《德国空军装备报告》中,记载了德军防空部队装备有 340 门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到 1944 年 6 月时,康斯堡兵工厂又为德国空军新造了 94 门并维修了 234 门。

  德国海军也大量使用了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到 1941 年 7 月 1 日为止,德国海军装备了 247 门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它们被广泛地安装在海岸防空炮台和各种辅助舰只上。1942 年 12 月 1 日,德国海军增购了 800 门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但当时挪威和匈牙利的生产厂家难以达到如此之高的产量,到 1944 年 7 月为止,只完工了 578 门。这批高炮成为了德军舰艇的标准防空武器。大约 60 艘后期型德军高速鱼雷艇(简称 S 挺)将其作为主炮,许多德军大型战舰比如“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也纷纷用 Flak-28(Bofors)型 40 毫米高炮替换了原先的 37 毫米高炮

        尽管苏联没有购买或经特许制造过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但苏军在二战期间广泛使用的 M1939 型 37 毫米(1.46 英寸)高炮却同 40 毫米博福斯高炮具有非常亲近的血缘关系。博福斯公司 M34 型 40 毫米高射炮一经诞生,苏联就以其为模板缩小口径试制了一小批 25 毫米(0.98 英寸)高炮,它们曾出现在卫国战争初期的少数战斗之中。1939 年,在取得 25 毫米高炮的试制经验后,苏联又将其口径放大到 37 毫米,并于当年投产,定型为 M1939 型 37 毫米高炮。

     相比博福斯 M34 型,苏联的 M1939 型的炮身结构几乎与之完全相同,只是零部件的制造工艺要粗糙得多,并改用了简易式炮车底盘和瞄准具。另外,部分 M1939 型高炮还安装有防盾。尽管其口径缩小导致弹药威力下降,但与此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射速。实战表明做工粗糙的 M1939 型高炮极其适于当时苏联的国情,其“偷工减料”使得制造成本大大降低,非常有利于在战时批量快速生产。

我国的 55 式 37 毫米高炮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国曾从苏联购买了大量 M1939 型高炮。其轻便、灵活的特性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高炮部队发挥到极致。志愿军将其直接装载到运输战略物资的列车上,有效地抵御了美军战斗轰炸机的空袭。曾经有一个志愿军高炮班用一门 M1939 型高炮先后击落了 10 架敌机,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1955 年,我国在 M1939 型的基础上仿制出 55 式 37 毫米高炮,它是解放后新中国装备的第一种国产高射炮,被我军一直列装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来逐步为 62 式和 88 式 37 毫米双联高炮所替代。

××××××××××××××××××××××××××××××××××××××××××××××××××××××××××××××××××

       二战期间国军引进过博福斯40mm高炮,但是数量有限。

       主力装备是这样的:

        高射炮兵第41团:装备德国制博福斯75mm口径高射炮28门、德国制十八年式37mm口径高射炮36门、瑞士制造的索罗通高平两用机关炮(Solothurn)20mm口径,48门。

       博福斯75毫米高炮实际上是完全由德国的工程师设计的一款经典之作,不过当时德国人认为,75毫米高炮的威力仍显不足,而105毫米火炮又显得炮弹过重(15.1千克)。权衡的结果,德国军方将新型高炮的口径定为88毫米。这就是88毫米高炮的由来之一。字面上理解是瑞典设计,德国制造,可能当年是怕日本海军反对吧,进口的外贸火炮)

        日本的四式中型坦克就是在瑞典博福斯公司的75毫米高射炮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穿甲威力大大提高。由于研制火炮耗费了时间,所以直到1945年初才研制成功。四式中型坦克由著名的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

        标配德式的:88-37-20 ,国军用的是德式的37 mm 高炮。

  描述:操作博福斯40mm高炮保卫机场的中国军队



1

膜拜

鸡蛋
3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1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5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6-28 06:33 , Processed in 0.026576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