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tag 标签: 伦理学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没有相关内容

相关日志

分享 纽伦堡法典与 应用伦理学
gordon 2017-2-26 11:41
———— 仅仅聊到 吴秀波 还是太浅薄。 1946年11月21日 23名纳粹德国的医生接受国际纽伦堡军事法庭的审判。在以后8个月的审判中,充分的人证和物证证明被告中10名犯有反人类的战争罪行。 1947年8月20日法庭颁布了医学实验的10条原则,后称为《纽伦堡法典》 优生学是1885年由达尔文的表弟F.Golton 倡导的,其目的是通过消除坏的遗传特征保存好的基因,来改善人类遗传素质。 但他本人并不清楚哪些特征是遗传、哪些则不是遗传的。 在本世纪40年代,人类遗传学家认为,人的基因型决定他们的表现型,表现型的不同反映基因型的不同。 人类的思想、感情和行为都由基因型决定。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人的基因型比教育更有影响。 当时不知道DNA,分子生物学还不存在 。 唯一可以研究的是谱系。 所以,当时的人类遗传学家实际上是有能力确定人类行为表现型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 他们将健康的、精神健全的、聪明的人称为“好的”表现型,他们是“优等人”; 有病的,患精神病的、智力低下的称为“坏的”表现型,他们是劣等人。 纳粹的信条是:“社会就是一切,个人什么也不是。”这些劣等人不生出来岂不更好? 当时,有人 根据美国和欧洲的人口分析,劣等人比优等人繁殖得更快 。(事实如此) 优生学家对此深为忧虑:西方的文化和文明处于危险之中。他们认为作为负责的科学家,应该有所作为。 提出建议:例如用绝育防止“劣生”,用税收政策来鼓励“优生”。 当时的人类遗传学家认为,不同种族之间也存在这种优劣差异,例如黑人就比白人劣,异族通婚导致劣生。 现在美国黑人的出生率也降低了(有钱了嘛),现在出生率比较高的是新移民。 1929年在罗马举行国际优生学大会时, 优生学家希望墨索里尼采纳他们的规划,但是,墨索里尼对此不感兴趣 。 后来,还是希特勒通过了一个法律,可以违反本人的意愿或代理人的意愿施行绝育。 于是,纳粹政治家与德国的“种族卫生学”家或优生学家联起手来,利用当时的人类遗传学实施了称之为“最后解决”的灭绝人类的大规模规划。 纳粹德国遗传学和优生学留给我们和后代的教训是深刻的。 科学技术上可能的不一定就是在伦理学上应该的。 它打着“社会利益”的旗帜,实际上是伤害大多数个人为他们少数统治集团成员谋利。 **************************************************************************** 在讨论人类遗传学的伦理问题前,先要明确一些概念和语言问题。首先是优生或优生学概念。 Golton 倡导的 Eugenics 现在中文译为“优生学”。他的理论虽然有错误之处,但大概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优生学会发展到在纳粹德国那种地步。 固然,希特勒及其“种族卫生学”或优生学帮凶要对所有这一切负责,但历史已经将那种做法与Eugenics 这个词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了。 在概念上将 Eugenics 指称为“ 由国家强加于个人的社会规划 ”, **************************************************************************** 也许,遗传学家和医学家认为他们的意见是从社会的利益出发,但社会的利益在哪里? 一对夫妻抚养一个有残疾的孩子,未必就损害社会利益。 **************************************************************************** 跟癌症一样是诱导的 这玩意是诱导的,基因是多层次的,为了适应环境的变迁。至于基因是否会变成显性,是诱导的 但是基因多样性必须保留,不然的话,社会环境突变,你就死掉了 其实从多样性来说,基因没有优劣之分。 **************************************************************************** 应用伦理学的论证方法。论证有两个维度,逻辑的和历史的,而应用伦理学的争议,绝大多数都不是用逻辑的维度来论证的。也就是说,论证往往是在历史和文化的框架下进行的。“度”这个词是应用伦理学的焦点。在应用伦理学领域,企图用逻辑来解决问题的,还没入门。
169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雾霾是一个好事情 (从伦理学分析)
gordon 2015-12-25 10:02
雾霾是一个好事情,真要有体会,还得好几年。 这个事情得从 “伦理学” 分析 有些事情啊,就像 “薛定谔之猫” ,不可观察 ************************************************************************ 正像《艺妓回忆录》里所说,禁忌之深,正如其脆弱之深 这也许是某些社会禁忌的来源 注:薛定谔 这个人,在科学史上本来就很有争议。
18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我们终有一天会突破常规 —— 学习伦理学的意义
热度 4 gordon 2014-1-17 03:05
中国课堂上教的思想道德修养,实际上是道德教化,有点类似法律。 我给你制定一个规范,你照着做就行了。这个规范一般来自上位者,上位者多种多样。 然后还受到革命的影响,既然道德规范是上位者制定的,我为什么不能成为上位者制定道德规范呢? 既然道德规范是你爸爸制定的, 我为什么不能揍你一顿,成为你爸爸,制定道德规范呢? 这就是革命者的逻辑 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很少有人真正学习过伦理学,伦理学其实是由一些两难问题引出来的,一般情况下,很少人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就像空气和水一样,你总是最后才意识到它的重要的。 你总有一天会突破常规的,这就是学习伦理学的意义。尽量早点开始这门课程,急来抱佛教是不靠谱的。 也没有太好的资源,网上有一个 牛津的公开课:伦理学入门,还不错。( http://v.163.com/special/opencourse/ethics.html ) 国内我估计很少有人能开出来这种课,迈克尔·桑德尔 开了一个《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就火的不行,其实这是法学院的课程,这还不是讲伦理学的,是讲公正和正义的。 ××××××××××××××××××××××××××××××××××××××××××××××××××××××× 它的 “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 都得重新学,这些课程它都开不出来,呵呵 伦理学是政治学和法学的基础,这是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并非不重要 咱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是整体沦陷了,呵呵 还有个事,给小学生开课能开 “xx 的修养” ,给大学生开课还能开 “修养课” ,得开理论课了。
210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请问候劳鹤续 —— 《尼各马可伦理学》
热度 2 gordon 2014-1-16 17:32
伦理学问题啊,这种书很枯燥,也没人愿意看,只有到一定的语境之中。通过事例才能更好的理解抽象的原则。 感谢平沙转的 《请问候劳鹤 BY 冯八飞》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772-35634.html 还有看客《被解救的姜戈》的 影评《未被解救的斯蒂芬——献给每一个不屈的灵魂 》 http://www.aswetalk.org/bbs/thread-22086-1-1.html 还有如果你对 “ 60年代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 ” 熟悉就更好了。 在常态你不容易看到伦理学的价值,只有在冲突之中才能体现出价值所在,鱼儿是最后才看见水的。 ×××××××××××××××××××××××××××××××××××××××××××××××××××××××××××××××××× 在古希腊时期,伦理道德思想,有两种倾向。意识从苏格拉底传下来的理想主义:“知识即道德”;恶行不外是由于无知与思考错误;行为不正常来自“无意”或非志愿或被动(involuntary),人并没有明知故犯的道德弱点(moral weakness;acrasia)。亚里士多德认为, 这种思想也是一种极端,把有机会读书、能求明师的知识分子抬得过高了。 Akrasia ,occasionally transliterated as acrasia, is the state of acting against one's better judgment. (违背自己的更好的判断的状态) 但他也不完全拒绝唯智派的理智道德,仍然被列在一般实践道德至上。另一倾向,是以普罗泰戈拉斯(Protagras)为代表所宣传的“人为一切存在事物的尺度”,以人为中心来讲道德:所谓人,就是一切现实的人,不论智愚贵贱,皆一律平等。亚里士多德,并不曾大声反对“智者”派(Sophist),似乎也关心一般市民,但确实很不尊重当时的奴隶,这是他美中不足之处,但也是当时社会或时代的缺点使之如此。他在这里最大的贡献,是看到了伦理学上自愿或意愿(voluntary)与非自愿或非意愿(involuntary)的区分,强调了意愿或意志的重要。这就为道德建立了稳固的基础,开阔了天地。从此,伦理学者们便知道,道德固然有赖于智识和理性,但也依赖于意志或意愿;否则道德的范围就变得既偏狭而又干枯,成为有特权享受教育者手中玩弄的魔术把戏。 在此,亚里士多德似乎有意调和早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与智者派的争论。他不仅以专章来讨论自愿与不自愿之别,也提出“智性之德”与“意愿或意志性之德”的区别:前者或称为“哲学智慧”(philosophic ,wisdom),包括技艺、科学、明智、直觉理性(nous,intuition);后者又称为“实践智慧”或“道德德行”(如希腊民间流传的勇敢、自制、慎思、公正)。这个区别让后人知道意志自由的重要,造成中世纪以来关于自由意志的热烈论战,也让康德依据他那个时代的心理学大讲关于智、情、意之分,强调道德优于理智;康德的这个论点一直到现在,很少遭受学者们的反对。 上面的文字大多出自《尼各马可伦理学》(第二卷道德德行) ××××××××××××××××××××××××××××××××××××××××××××××××××××××××××××××××××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这句话的出处是亚里士多德的《尼克马可伦理学》;但是,事实上,希腊语原文冗长而复杂,并不是大家经常引用的那么简洁。 原文是: δόξειε δ᾽ ἂν ἴσως βέλτιον εἶναι καὶ δεῖν ἐπὶ σωτηρίᾳ γε τῆς ἀληθείας καὶ τὰ οἰκεῖα ἀναιρεῖν, ἄλλως τε καὶ φιλοσόφους ὄντας; ἀμφοῖν γὰρ ὄντοιν φίλοιν ὅσιον προτιμᾶν τὴν ἀλήθειαν. 大概的意思: “为了维护真理而牺牲我们深爱的东西,是我们热爱智慧者更好的选择,也是我们的责任;因为尽管两者都很宝贵,但是信仰要求我们尊崇真理胜于朋友。” 后来的拉丁文转写归纳出一句更简短的话: Amicus Plato,sed magis amica veritas. “柏拉图是朋友,但是真理是更大的朋友。” 从这个拉丁文句子,才发展出中文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句话的英文说法是:“Plato is dear to me, but dearer still is truth”。 牛顿当年有一本笔记本专门用来评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及其著作,大概在1664年末,他开始写一些关于哲学问题和疑问的记录,这个时候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段著名的话: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 ×××××××××××××××××××××××××××××××××××××××××××××××××××××××××××××××××× 哈佛大学校徽上的'Veritas' 就好理解了,从亚里士多德书上抄的( wiki 百科介绍的更清楚,早期还有宗教的印记,后来定成了这个 ) 一长串的那个哈佛校训,据说是谣言 其实 “信仰要求我们尊崇真理胜于朋友” 这句话放在伦理学里并不简单,它体现出了两难冲突 —— 哲学智慧和实践智慧的冲突。 普通人的理解是喊口号,革命性的,不能体现出其中的 “辗转反侧”,呵呵 伦理学这种东西啊,普通人用不着,只有像牛顿这样的人才用的着。
642 次阅读|1 个评论
分享 市场经济是伦理学的产物
热度 1 gordon 2013-12-24 10:57
市场经济是怎么整出来的,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直模糊不清。俺无意中碰到了这个问题,才发现原来是伦理学的产物。 18世纪道德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建造一座桥梁,一端搭在自利的经济人上,另一端搭在“社会福利”或“公共利益”上;并表明,个人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会推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伦理学是一门比较生僻的学科,一般人不知道很正常。 曼德维尔认为, 以往的道德哲学只教导人们“应当”怎么做人,却没有说明他们“实际”是什么样的动物 。 他在《寓言》一书的序言中指出, 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告诉人们“他们实际上是什么样的”,而不是要进行“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 说教,并依次而探索社会进步的方式。 这个人是个神经病医生,主治“歇斯底里”。1711年发表了一篇在当时颇有影响的论文《论抑郁情绪和歇斯底里情绪》。 他本来写的是讽刺性散文诗,《抱怨的蜂巢,或骗子变作老实人》。1714年,在原诗之外,作者加进“道德的起源”和一些注释,改名为《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开始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但他的思想已经变得清晰起来,1723年,又加进“论社会本质之研究”,“论慈善和慈善学派”等论文,再版时突然引起广泛关注,引来“正人君子”们的一致批判。之后,此书被译为法文、德文,多次出版。 1723年《寓言》出第三版时,米德尔塞克斯郡法庭就判定此书“扰乱社会秩序”,是“一种公害”。 《寓言》比《利维坦》更使正统派怒不可遏 。然而,他们对它的批判正如当年对《利维坦》的批判一样软弱无力。实际上,在这些批判者中,没有哪一个说出的真理比曼德维尔更多、更深刻。 这本书当年是和《利维坦》并称的两本 “ 大毒草 ” 。 曼德维尔的 关于贪婪,奢侈和不知餍足这些私人恶癖会导致财富丰盈这种公共利益 的说法在社会上激起了许多辩论。 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斯密是其中之——拒绝接受曼德维尔把私利同贪婪等同起来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但是他们创立了这样一种基本思想作为他们写作的一个主题:私人行为可以产生行为人所不曾预期的有益的公共影响。 例 如,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on)把私人财产和一般政治制度描述为“人类行为的结果,但不是执行任何人类意图的结果”(《关于文明社会史的论文》,1767年)。大卫· 休谟(David HUME)在解释司法制度怎样作为关于具体争端处理的一系列个人为自己谋利益的决定的副产品而出现时,在他主张说人类体制(如货币和语言)是从个人指向另 一目的的行为而产生时,均曾乞灵于这一概念(《人性论》,1740年)。 曼德维尔毕竟是一名医生,有些问题还是专业人士比较在行,斯密是道德哲学教授。 对斯密来说,利已可能是一种值得赞美的人类特性 ,反映了一个人不仅关心他的物质福利, 还关心他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对斯密来说,利已是社会理论中的“运动原理”,就像吸引力是牛顿物理学中的运动原理一样。斯密相信,那些认为政府可以自由制 定它用来调节社会的任何法律的人,是不懂得人性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的。斯密所称的“制度的人”,“ 似乎想象他能摆布一个巨大社会的不同成员,就像一只手在棋盘上摆布不同的棋子一般容易 ;他不考虑,在棋盘上的不同棋子除了那只手在移动它们之外,还有其他的运动原理; 在人类社会这个巨大棋盘上,每一个棋子都有它自己的运动原理,与立法者可能想要施加于它的原理完全不同 ”。(《道德情操论》),第380-381页) 扩展阅读: 在集权体制下不只是存在一种棘轮原则——产出计划指标水平变动的棘轮原则,而是存在着两种对称的棘轮原则:产出方面计划指标水平只升不降的棘轮效应和投入方面要素配置数量只增不减的棘轮效应。后一种棘轮效应是前一种棘轮效应的一种代价,是 控制者与被控制者双方在前一种棘轮原则面前讨价还价和博弈的结果,是集中控制者寻求被控制者服从的一种代价或费用。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663-34378.html 背景知识(便于中国读者理解): 《金瓶梅》的成书时间大概是从明嘉靖后期到万历中期,也就是1550到1600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南美和东南亚的银矿和金矿大爆发的时间段,贯穿欧美和欧亚的商业航路已经打通,财富开始像雪球一样惊人的滚积,在此之前的人类文明史,不管是古埃及,希腊,汉唐还是罗马,从来没有哪个时期财富的积累速度可以达到16世纪这样的惊人,换句话说,也从来没有哪个之前的时代其道德和情操所承受的压力会像16世纪那么的剧烈,因为它们都缺少16世纪拥有的那个可以把潘多拉的魔盒最终打开的那个终极魔鬼,那个被黄金和白银挑逗出来的,欲望! 在巨大的欲望面前,所有的那些我们曾经自以为是的伪装终于都被轻易的戳穿了,当所有的罪恶在一瞬间被释放出来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信仰的破灭,这也就是《哈姆雷特》给我们展现的那些绝望和愤怒的情绪一样,但是很快,当我们意识到这些罪恶其实才是真理,那些我们一直固守的道德反而是自欺欺人的皇帝的新装。 罪恶本身并不应该成为负担,因为这是一种常态,《金瓶梅》中的那些罪恶即使在今天也在不断的上演,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去过分的从道德的高度去指责“七十码”,指责“激情杀人”,因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如果我是当事人,十有八九我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这压根儿就不是道德问题。 各自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辩护即可 ××××××××××××××××××××××××××××××××××××××××××××××××××××××××××××××××××××××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Tg0NjIzNjM2/v.swf
19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伦理学指南 —— 何为道德?
热度 3 gordon 2013-10-17 14:02
啥叫道德,其实就是跟自己的擅长的有关,我擅长军事,你擅长做生意,嗷,不抢劫你就叫有道德? 有人说,你啥都要会。 说这话的一般都是领导。 道德其实跟私有产权有关的。 ×××××××××××××××××××××××××××××××××××××××××××××××××××××××××××××× 所以说,别上中国的烂学校,除了发张文凭外,啥也没有。 别说了,一说就是 “辛酸和血泪” 。
209 次阅读|3 个评论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06:15 , Processed in 0.025200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