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爱吱声 返回首页

gordon的个人空间 http://aswetalk.net/bbs/?66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市场经济是伦理学的产物

热度 1已有 192 次阅读2013-12-24 10:57 | 市场经济, 伦理学

       市场经济是怎么整出来的,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直模糊不清。俺无意中碰到了这个问题,才发现原来是伦理学的产物。

        18世纪道德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建造一座桥梁,一端搭在自利的经济人上,另一端搭在“社会福利”或“公共利益”上;并表明,个人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会推进整个社会的福利。

         伦理学是一门比较生僻的学科,一般人不知道很正常。

       曼德维尔认为,以往的道德哲学只教导人们“应当”怎么做人,却没有说明他们“实际”是什么样的动物

       他在《寓言》一书的序言中指出,他的根本目的在于告诉人们“他们实际上是什么样的”,而不是要进行“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说教,并依次而探索社会进步的方式。

       这个人是个神经病医生,主治“歇斯底里”。1711年发表了一篇在当时颇有影响的论文《论抑郁情绪和歇斯底里情绪》。

       他本来写的是讽刺性散文诗,《抱怨的蜂巢,或骗子变作老实人》。1714年,在原诗之外,作者加进“道德的起源”和一些注释,改名为《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恶德,公众的利益》,开始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但他的思想已经变得清晰起来,1723年,又加进“论社会本质之研究”,“论慈善和慈善学派”等论文,再版时突然引起广泛关注,引来“正人君子”们的一致批判。之后,此书被译为法文、德文,多次出版。

        1723年《寓言》出第三版时,米德尔塞克斯郡法庭就判定此书“扰乱社会秩序”,是“一种公害”。

      《寓言》比《利维坦》更使正统派怒不可遏。然而,他们对它的批判正如当年对《利维坦》的批判一样软弱无力。实际上,在这些批判者中,没有哪一个说出的真理比曼德维尔更多、更深刻。

       这本书当年是和《利维坦》并称的两本 “ 大毒草 ” 。

      曼德维尔的关于贪婪,奢侈和不知餍足这些私人恶癖会导致财富丰盈这种公共利益的说法在社会上激起了许多辩论。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哲学家们——斯密是其中之——拒绝接受曼德维尔把私利同贪婪等同起来这种耸人听闻的说法,但是他们创立了这样一种基本思想作为他们写作的一个主题:私人行为可以产生行为人所不曾预期的有益的公共影响。例 如,亚当·弗格森(Adam Ferguson)把私人财产和一般政治制度描述为“人类行为的结果,但不是执行任何人类意图的结果”(《关于文明社会史的论文》,1767年)。大卫· 休谟(David HUME)在解释司法制度怎样作为关于具体争端处理的一系列个人为自己谋利益的决定的副产品而出现时,在他主张说人类体制(如货币和语言)是从个人指向另 一目的的行为而产生时,均曾乞灵于这一概念(《人性论》,1740年)。

         曼德维尔毕竟是一名医生,有些问题还是专业人士比较在行,斯密是道德哲学教授。

        对斯密来说,利已可能是一种值得赞美的人类特性,反映了一个人不仅关心他的物质福利, 还关心他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对斯密来说,利已是社会理论中的“运动原理”,就像吸引力是牛顿物理学中的运动原理一样。斯密相信,那些认为政府可以自由制 定它用来调节社会的任何法律的人,是不懂得人性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的。斯密所称的“制度的人”,“似乎想象他能摆布一个巨大社会的不同成员,就像一只手在棋盘上摆布不同的棋子一般容易;他不考虑,在棋盘上的不同棋子除了那只手在移动它们之外,还有其他的运动原理;在人类社会这个巨大棋盘上,每一个棋子都有它自己的运动原理,与立法者可能想要施加于它的原理完全不同”。(《道德情操论》),第380-381页)


扩展阅读:

        在集权体制下不只是存在一种棘轮原则——产出计划指标水平变动的棘轮原则,而是存在着两种对称的棘轮原则:产出方面计划指标水平只升不降的棘轮效应和投入方面要素配置数量只增不减的棘轮效应。后一种棘轮效应是前一种棘轮效应的一种代价,是控制者与被控制者双方在前一种棘轮原则面前讨价还价和博弈的结果,是集中控制者寻求被控制者服从的一种代价或费用。

http://www.aswetalk.org/bbs/blog-663-34378.html

背景知识(便于中国读者理解):

      《金瓶梅》的成书时间大概是从明嘉靖后期到万历中期,也就是1550到1600之间,这个时期正是南美和东南亚的银矿和金矿大爆发的时间段,贯穿欧美和欧亚的商业航路已经打通,财富开始像雪球一样惊人的滚积,在此之前的人类文明史,不管是古埃及,希腊,汉唐还是罗马,从来没有哪个时期财富的积累速度可以达到16世纪这样的惊人,换句话说,也从来没有哪个之前的时代其道德和情操所承受的压力会像16世纪那么的剧烈,因为它们都缺少16世纪拥有的那个可以把潘多拉的魔盒最终打开的那个终极魔鬼,那个被黄金和白银挑逗出来的,欲望! 在巨大的欲望面前,所有的那些我们曾经自以为是的伪装终于都被轻易的戳穿了,当所有的罪恶在一瞬间被释放出来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信仰的破灭,这也就是《哈姆雷特》给我们展现的那些绝望和愤怒的情绪一样,但是很快,当我们意识到这些罪恶其实才是真理,那些我们一直固守的道德反而是自欺欺人的皇帝的新装。

       罪恶本身并不应该成为负担,因为这是一种常态,《金瓶梅》中的那些罪恶即使在今天也在不断的上演,所以我们并不需要去过分的从道德的高度去指责“七十码”,指责“激情杀人”,因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状态,如果我是当事人,十有八九我也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因为这压根儿就不是道德问题。

        各自找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辩护即可

××××××××××××××××××××××××××××××××××××××××××××××××××××××××××××××××××××××





膜拜

鸡蛋
1

鲜花

路过

雷人

开心

感动

难过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doodle 涂鸦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注册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3 00:53 , Processed in 0.03539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