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 y8 [4 N, x$ _( P东风17采用乘波体; ?+ E: N' e( W- y
& N4 j, Y4 d5 i* O0 Q2 I/ E# w# W
& K. m4 o+ ~+ E( N
美国陆军的LRHW采用CHGB弹头,还没有达到实战部署,还是最有古风的旋成体" B- ^" E- p. }/ ^
0 y: l) N0 N2 @* d# J5 K
东风17是世界上唯一可以确认的实战级高超音速武器,俄罗斯的“先锋”说得不少,但从未展示过。东风17是助推-滑翔弹,采用了升阻比较高的箭簇形乘波体,滑翔性能大大超过锲形体,更是比颇有古风的旋成体领先两代。美国着急上火想赶紧部署的LRHW的“通用高超音速滑翔体”(CHGB)还在用旋成体。6 e% d* e* B, h: h; b; b4 q
2 H( t5 Z Z3 A& Z0 Q8 [$ b( A- U
5 i2 _, s# @3 o
典型的箭簇体0 q9 ~; ~4 g* \, F+ [
' t4 k0 b+ F- v! K* O1 P但东风17又不是纯箭簇体那样的乘波体,而是有一对小小的弹翼。俗话说,反常即妖,这一对小弹翼有讲究。; w8 c( b$ A6 w) X+ r# f7 n
( q9 Z) {. s' A) a6 G6 `在高超音速下,箭簇体产生的激波“屏蔽”了弹翼,弹翼在激波的尾流里,不能提供多少有效的升力。反之,没有激波的保护,气动压力是要把弹翼撕碎的。在高超音速段,估计箭簇体是产生升力和用激波变形实行机动的主要机制。但滑翔弹是要减速的,全程高超音速既没有必要,也不能达到最大射程的目的,问题是箭簇体一旦速度降低到M3-4,升阻比恐怕就不行了,箭簇变秤砣了。但M3-4依然是很高的速度,继续滑翔还有好大一段射程可以实现。高超音速下,精度也难保证,突防成功但没有准头,这样的高超音速导弹用处不大。
8 }6 b$ Z) ]$ H+ j/ w, x( w% Q
6 k6 b* X6 ~2 I' n) J& ~& r在理想情况下,在较低的速度范围里,比如M1.5-3,专用弹翼产生气动升力,延长射程,并精确控制最后命中点。
: ~4 v5 {" C: N; d2 Z3 k! a/ v8 s# P
问题在于如何在高超音速机制和常规机制之间平顺转换。9 {+ Z9 i' c0 v7 y6 Z6 k: G. S2 c
9 }1 X: |* m: I6 P. s% D
猜想:. |4 n2 X" M' I* \: ^' {
5 P$ I- [: B2 `
东风17在高超音速滑翔到箭簇体速度快要hold不住的时候,实际速度依然较高,但高度也有所损失,这时拉起,用动能转换为势能,然后改平,在较高的高度但较低的速度下转入气动滑翔阶段,继续飞行。在接近目标的时候,转入俯冲,利用重力重新加速,直至命中目标。气动滑翔段弹翼的控制效能很高,容易实现精确命中。这样在突防、射程、精度之间达到较好的平衡。' W; e9 f( X- g6 _1 ^5 U0 V
. J, X! ^6 M$ Q. P# C& x \! J缺点是末段的速度可能不超过一般的高空超音速巡航导弹。突破一般的点防空还是没有压力的,转入俯冲攻击的时候,角度和速度都在典型点防空系统的弱端。但要是有S300、爱国者一级的重型防空导弹的保护,在高空末段超音速巡航的时候就被拦截不是没有可能的。如果牺牲一点射程,在高超音速段还有很大存速的时候就拉起,转入俯冲的高度更高,俯冲速度更快,但保留了气动控制的精度,可能还是可以有效突防的。8 `9 |' U \1 w7 V; f, k
) S: b* J `% g2 q' F3 P这也在突防和射程之间可以有效平衡,不错的选择。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