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本文实名刊载在《军事评论》2015年第12期上,以下是正文:
+ B1 A' {; k8 A0 C% V! k; r `4 i0 N/ H, [" A
近年来,有种论调颇为流行。那就是从“9.18”事变到“7.7”事变,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之所以对日节节退让,实乃相忍为国。若全面抗战推迟到1939年爆发,德国顾问团帮助制订的国军整编计划就可顺利完成,国军将具备与侵华日军全面抗衡的实力。届时,正面战场上将不至于出现一败再败,一溃千里的惨状,抗战历史将有可能改写云云。. V! E6 _9 h1 G# t5 t O
! A: z/ k! G' Z0 \) K- f这种说辞的源头和依据,是主持国民党军整编计划的陈诚于1936年底说过的一段话:“……假如(中日战事)目前发动,一定处于被动地位;如再迟一年,最低可以做到半主动地位,再迟两年发生,可以做到完全主动地位。”" x" e' x) u# o
* \2 l) O2 u% W
引用名人名言,尤其是引用当事人的说辞,是一种重要的论证手段和辩论技巧。但是,当事人的说法不可避免地带有鲜明的立场倾向。要想让当事人的说辞具有令人信服的说服力,其前提是必须有大量的事实证明这种说辞是正确无误的。那么,陈诚的上述说辞是否真的靠谱呢?事实果真如陈诚所言吗?我们不妨来抽丝剥茧,来看看陈诚所主持的国军整编计划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 m; ]9 S; z- [% f
( ^3 B4 e5 q* @2 D; Y, \
国民政府的整军计划
5 n) I7 M( R# X) X( [/ P, T, D6 r
国民党军的整编工作,始于北伐胜利后。1928年8月,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通过的《整理军事案》。从1929年1月召开的全国编遣会议开始,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为止,在八年半的时间里,国民政府多次计划整军,曾先后颁布了9种陆军师编制,分别是:“18年陆军师”(18年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纪年,即1929年,下同)、“19年陆军师”、“21年整理师”、“22年剿匪师”、“24年教导师”、“24年整理师”、“25年调整师”、“26年调整师”、“26年整理师”。
; h, w; A& S4 f- ]% r
9 h# h( v) Z" w/ H* N- R以上9种陆军师编制,皆贯彻得非常不彻底。以至于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时,规模庞大的国军陆军序列中,居然出现了8种陆军师(计划中的“26年整理师”实际上并未编成)编制并存的奇观。究其缘由,乃是因为北伐胜利至全面抗战爆发这八年半的时间里,国内战乱频仍。不仅有国共军队之间的殊死搏斗,也有国民党军内各派系之间频繁的同室操戈。加之直到抗战爆发时,国民政府仍只是名义上的中央政府,诸多地方派系军队各行其事,军令、政令无法畅通。
+ ^; ~* [. C/ P$ a; ]( [* |" d, H7 y0 X
陈诚所津津乐道的国军整编计划,是抗战前国民政府多个整军计划之一,也是其中贯彻落实得最好的一个。这个计划,是由德国顾问团帮助制订的,其终极目标是建立30个“26年调整师”和30个“26年整理师”。按照计划时间表,1936年度,国民政府应调整20个师,1937年度再调整10个师。整理师则从1937年度开始建立,到1938年底建成30个。
7 C" A5 I- D, n- Z' S7 T
! @2 H6 @+ r4 q2 \, S$ U3 T# q其中,“26年调整师编制”如下:9 {$ T9 H7 Q0 y$ S6 X
(一)师直属部队:* f; a) H4 } t. W; Y! }
1个炮兵营:(12门75毫米山炮或野炮)
1 a7 _) G" l; O q; p j4 `1个高射炮营(8门20毫米高射炮,2挺高射机枪)/ d+ g9 x" Z' [* @7 ~& K# o
1个战防炮连(4门37毫米战防炮)
( `: M# Q3 v2 b2 r3 Q" P 1个工兵营
3 H9 f1 X3 q( K, O6 [& @+ K 1个通信营(2个有线通信连,1个无线通信排)
/ f; F: }: n0 w# E& S7 H 1个辎重营(其中第3连装备22辆汽车)
7 @7 H# G& @2 @& k) a& q' y1个特务营
% V( Z' J; m$ r0 b! \, l1个骑兵连/ T& [" C7 d' I/ g6 }: o o) J
1个卫生队(平时为师医院)# f, _! m4 u5 n. Q/ n
(二)师辖2个步兵旅:
( R. b5 f' C7 i. O1 ~: D8 U 旅无直属队,直辖2个步兵团:/ o8 Q0 h# v% w2 o! M' B
团直属部队:
: p* q, C: `% V+ ^- [8 _1 | 1个迫击炮连(6门82毫米迫击炮)
& X0 \8 V" d/ _# V 1个步兵炮连(4门75毫米步兵炮)
0 W. d1 `: ~- R+ J" e# H3 a; c 1个通信连
3 }* | {# k0 Y: K1 R& c. h0 J# N 1个特务连
* l" B3 `; k8 f1 {6 } 团辖3个步兵营:
5 G3 s) W4 R6 i3 T7 f" R 步兵营直属部队:. Z, e4 }% i$ X: ]/ T) M8 r/ V
1个机炮连(6挺重机枪,其中2挺带高射枪架)
! }. _* V& [ L8 U* O. }1个迫击炮排(2门82毫米迫击炮)
( M- }: `7 M( S 营辖3个步兵连:
2 V5 F2 E5 F# U* ~( f! f3 t* u! Z+ G连辖3个步兵排:
% J% x- J6 V8 x. d0 s* d/ N排辖3个班(每排3挺轻机枪,30支步枪)( s% M$ ]) _$ {& b' A
% Y. p: [6 @, N' D/ t“26年调整师”人员编制11423员名(野炮挽马师)、11579员名(山炮驮马师),装备野(山)炮12门,20毫米高射炮8门, 75毫米步兵炮16门,82毫米迫击炮48门,高射机枪2挺,重机枪72挺,轻机枪336挺,骡马2381匹(野炮)、2324匹(山炮)。( |/ x% W) i1 k# g3 b( {! Y$ q
, H( y9 `2 ^$ S; R! P
和“26年调整师”相比,“26年整理师”的变化主要是师属炮兵营升级为3营制炮兵团,团的直属队增加1个装备6门20毫米机关炮的小炮连。“26年整理师”编有官兵13390人(野炮)或13903员人(山炮)。装备野(山)炮36门,75毫米步兵炮16门,20毫米机关炮32门,82毫米迫击炮48门,重机枪72挺,轻机枪324挺,步枪6666支,骑枪1568支,驳壳枪776支,手枪649支。
) Q% q* @- }$ ?: [; x$ Z
: g% H; J( |3 Q, c7 w整编方案的不合理之处3 k, f: J. \0 V9 ]4 ~$ u/ F: _
% l* c, _3 ~5 N3 e3 v诚然,和国民政府之前颁布的多个陆军师编制相比,“26年调整师”和 “26年整理师”极大地加强了团以下分队的火力。但本质上,它们都是一战模式的方块师。其主要缺点在于使用灵活性极差。在方块师里,旅部无自己的直属队,无法对下属各团实施支援。它只是师部的派出机构,仅起一个上传下达的信息中转站作用。这种师辖2个旅、旅辖2个团的编组模式,防御时如果在前沿阵地直接展开1个旅,另一个旅构成纵深梯次防御并充当反冲击预备队,则师的防御正面过窄,且前沿旅无自己的预备队。如果2个旅在前沿阵地一字排开,那么师的防御呈一线配置,缺乏防御纵深,且全师无预备队。这样的防御布势一旦某点被突破,就将全线崩溃。如果从2个前沿旅中抽调1个团作师预备队,那么其中1个旅仅辖1个团,旅级指挥机构与团级指挥机构功能重叠,不但对作战毫无助益,而且多了一道上传下达手续,白白耽误时间,容易贻误战机。* t( I) A' H4 t/ L
1 d+ ~0 m B' H* z方块师防御时缺乏灵活性,进攻时也同样如此。有鉴于抗战战略防御阶段的惨痛教训,到1939年时,中国军队的师大都改为“三三制”,取消了旅这一中间环节。无独有偶,开战初期同样是方块师编制的日军,虽然在正面战场上攻城略地,占尽优势,但也深为缺乏作战灵活性而困扰,因而开战后不久也编成了一批三单位制师团,并尝试其他更具灵活性的编制。到抗战中期,日军所有的四单位制师团都经过了改编,方块师在日军中也成为了历史。
% u: Z [. e) J1 U' [: c. M. m) F) o
除去灵活性不足这一致命缺陷,“26年调整师”的师级炮兵支援火力也十分孱弱。令人汗颜的是,近代中国陆军火力最强的居然是清末民初的北洋六镇。其每镇(师)都辖有1个炮兵团。而“26年调整师”却仅编有1个师属炮兵营,区区12门山(野)炮,却要对辖下的4个团实施火力支援,显然力不从心。“26年整理师”编制表上虽然有1个师属炮兵团,但如后所述,规划中的30个“26年调整师”所需火炮,实际上国民政府无论如何都没法凑齐。
/ s# x. ?8 f' S) H# A4 P! ?
g6 a' ^ Y/ b+ U }直到1942年至1943年间,中国驻印军因为2个师瓜分3个师装备的缘故,每个师才拥有2个榴弹炮兵营,堪称国民党败走台湾前最强大的队属炮兵编制。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驻印军扩编为新1军、新6军,其下属各师又恢复到只辖1个炮兵营。
# f' ^: i. g# A' }% P* q8 X0 x3 ?/ v6 G: r
此外,“26年调整师”和“26年整理师”编制,并未针对日军编制特点而制订,充分表明国民政府对日备战的消极态度。
* f8 r& i S" }" w) z# e7 m: C8 u- e2 _' ? {! ~0 `- q
连是基本战术单位。日军步兵中队(步兵连)下辖3个步兵小队。每个步兵小队(步兵排)的下辖一个机枪组,一个掷弹筒组和两个步枪组。全中队除了步枪,其支援火力为6挺大正11年式轻机枪和6门大正10年或89式掷弹筒。反观国军“26年调整师”和“26年整理师”编制:连辖3排,排辖3个班(每排3挺轻机枪,30支步枪)。全连支援火力为9挺轻机枪。从账面上看,轻机枪数量为日军的1.5倍,但却少了6具掷弹筒。实战证明,这种有效射程达数百米的典射武器,填补了手榴弹和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在训练有素的日军手里成了反应迅速、命中率极高的微型步兵炮。中方机枪组在发射数百发子弹后,若不尽快转移阵地,被日方掷弹筒命中的可能性极高。因此在连级火力上,日方要强过中方不少。
$ C. P' g' E S( |, k' |
) E# F0 o* f1 n" U" T: g“26年调整师”和“26年整理师”的营除了辖3个步兵连,还有1个机炮连,装备6挺重机枪,2门82毫米迫击炮。日军的步兵大队(步兵营)下辖3个步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1个大队炮中队。机枪中队下辖3个机枪小队,配备12挺九二式重机枪,大队炮中队下辖2门92式70毫米步兵炮。也就是说,在营一级直射支援火力上,日军的重机枪数要超过中方一倍。典射支援火力上,日方的两2门92式步兵炮既可曲射,也可直射,使用灵活度远强于中方的82迫击炮,射程上还占有优势。因此在营级火力对比上,日方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此外,日军步兵大队还附属一个110人的运输中队,配备大车和骡马,主要携带大队内支援武器的弹药。因此日军步兵大队的持续作战能力要远强于国军步兵营。8 e# ~/ `& s) ?
C* i- e2 r6 p l; x日军早期步兵联队(步兵团)下辖3个步兵大队和1个炮兵中队、1个速射炮中队,炮兵中队配属6门92式步兵炮。根据长城作战经验,日军联队经常需要与中国军队的师甚至军一级作战,因此长城作战后,日军对联队属炮兵进行了加强,相当部分联队下辖一个炮兵大队,配备4门41式75毫米山炮和4门92式步兵炮,速射炮中队配属6门37毫米反坦克炮,同时联队还配备了1个运输中队负责携行给养。而“26年调整师”、“26年整理师”的团级支援火力仅为1个迫击炮连(6门82毫米迫击炮)、1个小炮连(6门20毫米机关炮)。双方火力、持续作战能力的差距非常悬殊。
2 q6 I; @, ]+ b- `# ^- I# ]6 _8 ~4 Q% v m+ B7 N
也就是说,不考虑双方官兵素质差距和兵器性能优劣,仅从纸面上来说,从连、营、团直至师,中日双方的火力差距越来越大。这样的不尽合理,且缺乏针对性的整军计划即便真能落实到位,又如何能如陈诚所言,对日取得“完全主动地位”呢?
2 a7 w) _- N' V" t/ z. d2 `% w4 w9 S" v7 j5 i: e1 F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