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5-8-19 17:13 编辑
& p' K* {7 p5 B$ s, D1 {, Z, Y6 u% C, A; w/ h* [4 u* ?
因为工作需要,当年曾参加了一个相当大的编程项目,项目“遗产”后来被“DCS大二”之一“继承”成为他们的主力产品了,我则有幸参加当年的架构设计。5 W8 H7 n$ `# e" p3 D9 a+ N
/ O: { R* e$ ^9 u& x
我的老东家是干化工的,不是干DCS的,更不是干IT的。但我们有长期的用户端经验,不仅对于功能设计有自己的想法,对于架构和模块设计也出于长期使用、维护、扩充经验有自己的想法。再说,我们不是甲方嘛。) A( t" h+ I* R
% O1 { B* R5 o& T7 ?. }
在架构设计初期,就和对方的研究中心挂钩,去他们那里参观的时候,大门赫然摆着“欢迎F-22团队xxx”。那是90年代中期。但研究中心在“40000英尺之上”,不接地气,还是需要落实到具体的硬件、软件、可见产品原型才行。" `; k( n( `0 Z
' J' \- F- ?+ M' r4 ]. g( U干大设计也要自己先动一遍手。把架构搭起来,主要模块写起来,大致跑通,然后才能和乙方谈。否则轻易就get snowed。也就是说,被对方的花言巧语或者术语套话哄晕了。
& p3 O, Z# t$ H1 r' R* T
" e4 t8 l. ?# F' c5 F& H作为原型(prototype),用Visual Basic,容易上手,容易验证,容易展示,尽管效率比VC低。在后来的产品化中,VB留下来了,依然作为基本编程环境。. ]0 s. N7 l6 @) @; m% O. ~
, Z1 d1 [6 x* Z8 c) s) z结构化原则大家都学过,没有秘密。
) R: M7 g& K( H& S6 ^. |
$ z% X% W0 C" n; n初步的架构、模块经过一番艰苦奋战,最终有点样子了。总体设计看起来高瞻远瞩、云淡风轻,实际上高度费脑子。不仅要站得高看得远,还要4万英尺高空一路看到地面,否则一致性甚至可实现性最终会给你狠狠的打脸。具体的功能模块划分既不能太粗犷,又不能太细碎。这跟造房子一样,琐碎到砖块或者粗略到楼宇的层次就谈不上模块化了。
& c+ ?9 P; c& M" n3 H- @( k( `# D6 R" `7 V
有了初步的架构,就可以和乙方谈了,然后他们找到了印度的塔塔集团,作为最终具体执行的外包商。塔塔有经验,开价低,就是他们了。1 _! r N. n7 T* |8 z
5 ~3 N I! f( R5 Z* m# ]5 a5 }
然后就是不断的反馈、评审、再反馈、再评审。
/ M0 L3 r; S, o; j8 y' B, @- {& J: O9 @ S0 i/ c
每一次反馈都有详细的文档记录,要求修改的东西,最后修改了什么,都有详细记录。$ t* P! r/ J9 @/ x
2 {9 k2 r- F5 z8 s0 z; ~2 }每一次评审不光要在机器上跑一遍,我们还要读代码,力图理解,有时还有纠错,更有时忍不住优化一下。
1 |5 i7 d1 q: S( m# B5 Z" E
( N' O6 G; l2 f! o3 L' m4 x必须说,印度人听仔细的,文档很规范、很全面,但读起来也很乏味,要不睡着真是大挑战。但读和审代码才反映了中印工程教育思维的差异。' k' K! t* J' p0 ^2 {
& z& | B& v4 N- |; D1 }, h8 Z
中国和印度学生在北美都以理工科强而著称,都号称数学好。数学有两大特点:
) W9 f0 \+ w1 p: S$ i
3 n. {7 n a! a) |1、严谨) {) T/ O) P+ U. X8 P1 R
2、抽象
3 C7 {% U7 S9 V6 I5 J$ C6 [/ A M6 L/ M A( L
严谨大家都没问题,不严谨的数学过不了关,谁也骗不了谁。抽象是不同的问题。在解题层面,不需要抽象能力。但要从已知推导到未知,需要抽象能力,以“提炼精髓”,才能更上一层楼,看到以前看不到的东西。否则顶多是新的推论,不是新的定理。3 r4 I; H* Y" @$ A; p$ x) k
, }0 E# B( n; q% m
中国式工程教育长从first principles出发,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体系和思路,所以“中国式编程”常有“过度优化”的问题:从first principles出发,不必要的东西一概砍掉,这种极简主义符合中国式工程师的“审美”,但未必符合模块化、可扩充性的要求。
h3 r2 ?. x( o6 G# t3 _
& I! H- I2 E7 F印度式工程教育说不好是否重视first principles,但特别注重在现有架构下添砖加瓦,反映到编程,高度强调结构化和模块内的完整性,不惜叠床架屋。为了标准化,可以同样的东西反复declare,可以同样的功能反复build in。中国同行看到会忍不住优化一下,但实际上还真是可能损坏模块的通用性和portability。* w9 o! V' C9 V, h) O* b
* Q @2 v" S6 n! O# k最后比较塔塔他们反馈回来的软件,他们帮我们重新梳理了整体架构,这是必须的,我们只是几个人手搓、用来示意的prototype,他们有更加完整的团队和产品化经验,这个要听他们的。prototype也只需要很小的case base,实际工业软件需要面对大得多的输入输出、调用时间、运行可靠性等挑战。这好比模型飞机和轰-20的差别。# f) M, Z, G6 e% j* l0 x
; @3 W4 V, c: r0 s( S+ [! f
但印度人的编码感觉有浓浓的comformity味道,对等级、规则的敬畏和尊崇。原则、架构、规矩就是原则、架构、规矩,“管用、好用”当然重要,但要是“管用、好用”影响原则、架构、规矩,那就修改什么才是“管用、好用”。这或许是一种“过程导向”思维。
# }$ K0 K$ o7 Q8 @. I% p" K
0 E3 W8 k0 i8 q% {' n相对来说,中国人的编程里就有“我的程序我做主,极简才是最美的”。原则、架构、规矩都是“参考”,一切以“管用、好用”为准则。要是原则、架构、规矩影响了“管用、好用”,那就修改原则、架构、规矩。这是典型的“结果导向”思维。5 y o) _+ n1 B% g
! R2 l3 p/ o1 n6 f- z
这可能是从first principle出发的工程思维和从对架构的compliance出发的工程思维的差异?( c) B; U P6 g8 B
1 V. L7 ~# c& B) f其实,我自己都没有想清楚我想说啥,随手写下来,准备接受批判。说不定批判着,反而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说啥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