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4-10-28 12:18 编辑
# E4 c( G1 M j( ?1 }, U2 @, C
( n+ [( p' Y8 {$ J8 _9 _伊朗已经两次对以色列大规模导弹袭击了。弹道导弹射程远,突防力强,威力大,成本低,是军事弱国反制强敌的有力手段。
; J& C+ v" L8 \. c; p F9 w8 _# T/ k# y8 C# ?
![]()
* i7 N0 K0 I% J伊朗的“导弹大军”终于发威了( Q; X% S& d/ g, K7 A4 u
2 O# O" W) x! ?; W 2 H8 S6 b1 J0 ]5 I7 c+ A& r! |0 {
必须说,大量导弹从天而降非常壮观,尤其在晚上
4 t( D7 Y: ], c6 X5 Q3 Q6 J! u) l9 y5 v @1 h$ H
另一方面,SpaceX的助推器回收也同样印象深刻,几乎在人们眼前展现“不可能的任务”。可回收助推器大大降低了空间发射的成本,是轨道经济的重要推手。
d/ T; Y$ ~0 U7 Z9 C8 N$ |) Y7 x0 c& w2 ~# {' l2 m
![]()
7 m5 T2 }- \3 U$ K' H/ s早先还是用尾部支架
' b7 i- V" z% Q0 ~" d+ z8 _" |+ C" x4 m& I4 y
8 c+ [$ v9 R6 e$ U
现在已经进化到用立柱-环臂回收了
8 }9 ?; g3 W% G5 T4 {' o7 U+ M% [+ _) A* J, S
这使人想到:如果把可回收助推器和弹道导弹相结合,岂不可以在保持弹道导弹打击力的同时,极大降低成本吗?7 \3 _2 h1 A2 T( v" g
8 [* {+ f5 ?$ b) h, q想法没错,但恶魔就在细节中,这恶魔还挺大。( y+ V- d! W) s( e; ?/ k9 O) K! d
" R9 e+ o1 _, J弹道导弹要有实战价值,必需什么时候都能打出去。天气有点影响,但影响不很大。弹道导弹还要成本够低。" j- g& q& Y8 C) E: n$ i
8 O5 J9 ?: F {" d, D7 l4 t) Y可回收助推器正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的,但技术十分复杂,目前只有SpaceX做到,中国在加强研发自己的可回收助推器技术,其他国家还没有听说。这应该大大超过伊朗、朝鲜的技术水平。: S; M( v6 @! Z1 R1 @6 f6 j" E$ ?
* M' ?. m8 r) f9 U- |更重要的是,在战时不能保证可回收的条件。立柱-环臂式回收就免谈了,这样的设施如果存在,早就是打击目标了。尾部支架式对场地的要求较低,但对天气的要求一样高,大风大雨天就没法作业了。但打仗不可能因为有点风雨就不打了。$ @6 U6 z' `# `
v1 n$ B$ ^5 u
从助推器回收到再度出动,中间是冗长、精细的过程,战时未必做得到。有这个功夫,直接制造更多的一次性使用导弹更现实。) F0 G+ T! G$ V
8 b, N' D0 w& A- d. W0 s3 l5 a
最重要的是:空间发射有可回收的必要,军事发射如果做得到可回收,有更多的简单易行的办法使得可回收助推器没有必要。
5 a% G! ]8 K- a) S+ x; k
3 Y+ y+ @2 t3 Z- d/ G2 X5 a助推器用于给导弹初始加速,增加射程。有这功夫,把第二级拆下来,作为轰炸机挂载,在空中发射,不是省了好多事?轰炸机的航程对导弹的增程作用比助推器更大。
+ n' g3 K/ s; u6 }
" z" o' q6 J- D0 U5 i# ^6 c当然,这里都是在说中程以下的导弹,洲际导弹是不同的问题,但可回收助推器依然不是有用的东西。到了发射洲际导弹的时候,即使助推器可回收,也没有功夫用来干点有用的事情。
) q9 U( N) O5 A8 R! _- i' d, y8 I! y, @1 j$ I2 m! V
商业性空间发射就不一样。首先轰炸机增程的作用有限,主要作用还不是增程,而是从方便的地方起飞,到接近赤道的有利发射位置发射,这样容易利用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W6 @9 h2 R3 H' j% m0 I; ?
) l/ _, h. w. ]" }0 F! b6 H* @
空间发射的间隔长,成本空间大,这也是军事发射不能比的。% V m1 ^9 l8 T7 V: x
" D) h% p, Y7 a0 [5 _7 u, F! ]可回收助推器不见得是终极的低成本空间发射,近地空间发射的成本更低。四川“云行”刚试验成功M4的助推-滑翔飞行器。这是商用的,号称要在2027年达到载人跨洋超音速飞行,存疑。但作为空间发射的第一级,作用显而易见。与SpaceX的可回收助推器相比,“云行”可以在“任何地方”发射,在“任何地方”入轨,而SpaceX就只能在固定的发射场发射,在附近入轨。还好佛罗里达离赤道近。
6 ?. B) I* s4 I3 q7 y* r9 Q9 Y
; J; y6 Z; ~6 j3 [“云行”是垂直发射、垂直回收的,采用乘波体构型,在20000米以上的高空进行水漂飞行。. Q2 T& N9 V9 B I
' o# j1 ~. D8 d5 S1 ?
9 `, o/ ]: L( c" Z2 w( S9 `
2 {! O% M1 s# H+ \
% S" U# |+ M. Y/ F; C$ k9 V6 I粗看有点像SR-71
0 y$ H' U X6 r; f- ?4 t; S' }- y W8 Q0 d: t
" T4 b+ `" u$ Q9 h0 Y
但这是火箭动力垂直起飞、垂直降落的
* M; j3 ^+ i* Y: t- Z; F
% D# B+ S" i9 r# C9 v# V
: Q( J! w2 n8 v10月27日首飞成功的是缩比模型
8 }: L, J. o/ |; N* a0 ?
8 U0 ?! e" O' W7 x$ D; A凌空天行是民营企业,但已经掌握高升阻比乘波体、耐高温轻重量放热结构、M4甚至更高速度的飞控和航电等关键技术。不知道这家公司与军方是什么关系,但这样的前沿技术已经“下放”到民营企业,说明了中国高超音速技术已经成熟化,甚至白菜化,尽管“云行”还只能算准高超音速,不是真正的高超音速。
& f( J1 y: h: j, _: ~$ W9 _0 H
/ n3 `8 Y6 g2 H! G9 I这用于商用航空旅行应该依然是遥远的梦想,用于卫星发射现实得多,用于高空发射小型洲际导弹则是另一个思路。在20000米以上的高空、以M4以上的速度发射,洲际射程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都可以体积、重量较小,但发射更加神出鬼没,跟踪和拦截更加困难。现有技术或许可以跟踪到“云行”或者类似的平台发射,但很难监测到小得多的导弹抛射和点火。就在琢磨“云行”打算干什么的时候,人家返航了。接下来怎么办?这是一个问题。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