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器展望] 极长波搜潜意味着美国海军潜艇优势不再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3-10-4 04:3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在《中国舰船研究》上发表《自然空化下潜艇感应电磁信号的演化》一文,指出潜艇空泡产生的电磁异常以极长波形式出现,可以在远距离被探测到。这可能成为反潜探测的突破。: q- d. {' R- n1 h
4 }9 H! l* [6 @5 \$ Z- m* H8 ]
在一战和二战中,潜艇绞杀战差点把英国打趴下,但那时的潜艇只是可潜水的鱼雷艇,潜航时间很有限。现在,核潜艇使得无限潜航成为可能,而且不仅速度快,静音也越来越好,几乎达到海洋背景噪声的水平。被动的水声探测越来越困难,主动的水声探测则受到复杂水声环境的影响,还容易打草惊蛇。
* C. R/ ?6 m+ v# F/ @7 C) k0 S" B0 }, V( w1 N4 o1 g/ @
在中美对抗的大环境下,潜艇成为美国海军最后的优势领域,航母和大型水面战舰方面已经不占优了。
% g" O* ?* R$ F/ O- e1 m' F: s" X# Q$ t0 R" g; n
反潜首先要搜潜。一旦发现和精确定位,潜艇就死定了,但要发现和精确定位可真是不容易。" h' P: p$ d" Q, C' @  S  q/ c7 h9 N
- ]% i+ s8 t/ T. i0 r# w8 @
雷达无法穿透海水,光也很难穿透海水,只有声波还行。海洋里本来就有各种水流和生物噪声,加上远近船舶噪声,这是比空气中的雷达恶劣得多的探测环境。针对复杂的水声条件,也衍生出多种多样的声纳。
  I7 G, Q, I8 m( |$ n  J. S) ?3 G
水面战舰是最传统的搜潜平台,舰上空间宽大,便于装载各式大型搜潜装备,口径为王,灵敏度高。问题是舰艇本身的机械和水流噪声较大,海面的波浪噪声也较大,影响声纳工作。主动声纳可以增加信噪比,但水温跃变层有近乎反射镜的作用,使得跃变层下的潜艇难以被探测到。
  g( Z# t) y" O7 _( ~0 L/ m( e# H+ T# G, Z: E; s& w
航空反潜在二战中发挥巨大作用,但靠的是潜艇潜航时间有限的漏洞,在上浮或者通气管状态下充电时用雷达捕获。在核潜艇时代,这个诀窍不管用了。红外、磁异都有用处,但探测距离和深度都有限,除非直接从潜艇上方飞过,很难可靠捕捉。- X! ~0 j' c6 m, d

' X4 S9 ?% O1 M现代航空反潜一般用空投的声纳浮标搜潜。美国喜欢用被动声纳浮标,苏联喜欢用主动声纳浮标。在理论上,被动声纳浮标不易惊动潜艇,可以抓现行,在对方没有提防的时候就予以猎杀。实际上,投放入水时的“噗通”声可以被潜艇声纳可靠地捕获。要是距离和水声条件使得潜艇听不到声纳浮标入水的“噗通”声,声纳浮标也听不到潜艇的声音。潜艇声纳的口径可比声纳浮标大多了,灵敏度高多了,水声环境也更加安静。
- w8 {" p" E8 l5 r) V) W6 z" @
( Z7 i2 E  Y3 Z, o/ l( ]1 W1 r- H主动声纳浮标肯定惊动对方潜艇,但探测可靠,也可能使得对方忙中出错,自投罗网。
& h4 @4 Y! }5 C3 I  A! Z8 A+ H+ g: M" \  e
直升机反潜则以变深声纳为主。到一个点,把声纳像吊篮一样放下,沉入海中一定深度,搜索完毕后收起,直升机再到下一个搜潜点重复这一过程。但声纳的口径受到限制,也需要多点搜索才能完成三角定位,很费时间,容易被潜艇在搜潜点的间隙中溜走。; q0 l1 t' y8 _6 o7 f: @, O( f7 [
& ^7 \6 x# P4 N
一般认为,潜艇是最好的反潜平台,因为搜索与被搜索的潜艇处于同样的环境,谁都不占优势,但这是“三岔口”式的互相摸索。
: k' g$ b$ i) m' U1 [
7 g' g- q/ y" z" p+ u2 |. N; g' v很多年来,有各种远程搜潜的尝试,最主要的就是SOSUS。  h& I. @  a: N' J( a" @
' ?0 w$ d1 m0 B8 Z3 G) h3 X
这是在海床上固定布设的被动声纳装置,灵敏度高,可探测几百、上千公里外的潜艇活动。美国在60年代就开始建立,现在遍布北大西洋、北太平洋。中国也在建立,首先在南海。但这也是非常粗略的探测,并不精确,远远达不到可以引导攻击的精度,只是提供远程预警。- Y. M; y  J- }. s( q

: T! E9 O' |1 l卫星据说可以“看到”水下潜艇的航迹,但并不可靠,而且对光线、海况、斜距等要求很高。与其说是有用的探测手段,不如说会偶尔撞上。
2 u0 N( [# H3 [1 Y2 ^" e( t- D/ q6 J) u8 ~+ e7 |. \
光在本质上是电磁波,水下没有多深就是漆黑一片,这意味着光线穿透海水的能力不强。所以激光搜潜在本质上也是有局限的。
& v7 D2 m7 l7 J) C  D; x8 [9 o* f9 c- c/ d3 I
但极长波是个例外。极长波和极低频是一回事。极长波可以在水下传播,这是战略核潜艇接收打击命令的基本手段。美苏都有极长波电台,还有专用的带有极长波设备的战略值班飞机。一旦最高统帅部决定启动海基核打击,就通过极长波系统发出预定指令。在水下的潜艇接收到后,要么按照约定上浮接收卫星通信发来的完整打击命令,要么按照对约定目标直接启动打击程序。
- s% I6 L' d! U% q* m1 _* E- `+ L! q4 M
极长波的频率极低,所以数据率极低,只能发送非常简明的命令,一啰嗦就发不过来了。! k6 ]; Y5 X" U" |
/ @# q, B; S3 l5 P6 \
但极长波能穿透海水这个特性,现在被中国人利用来揭示潜艇行踪了。
6 M0 _3 H; \$ F2 k" `" ^
3 [9 z! x9 ^, v高温和低压都能导致水的气化,这是中学物理就知道的。游泳时,手划水,手掌推水形成压力,手背形成涡流,这是负压。负压强到一定程度,海水会局部气化,形成空泡。人手达不到这样的负压,但螺旋桨能。. S( t+ A/ k2 c, e! p/ E0 n
7 R" y3 p: D: M3 R% R  z
螺旋桨在转动时,侧斜的桨叶在旋转中一面搅动水体,一面形成向船尾方向挤压的分量,桨叶背面就形成低压区和空泡。船的螺旋桨即使完全浸入水中,也会打起白沫,就是空泡的原因。潜艇螺旋桨也一样。
& T: [6 @8 t! t' d5 d3 c) v* N' _7 u4 N: @6 q: ~. m
空泡形成的尾迹在船开过后很久还能看到,因为空泡比较稳定,要过一段时间才会破裂和被吸收。在水下,空泡破裂是潜艇非机械噪声的主要来源,一般用大侧斜、低转速桨叶来抑制,但不能消除。
6 ^) a3 }) _5 N& x2 o& R- e
6 y) v4 v, `7 B% g/ r空泡产生的湍流导致局部电磁异常,其信号可能比先进磁异探测器的灵敏度强3到6个数量级,完全在现有技术的探测范围内。不过磁异探测器的探测范围有限,如前所述,除非直接飞过潜艇上方或者相距很近,还是很难捕捉到。
$ l( j- k- Z7 ]/ Z: a. h  a8 Q. ?2 e% [9 r; f2 T) m6 O! y) t/ p- q
不过磁异导致的极长波信号就不一样了。这是34-50赫兹之间的极长波信号。但极长波会在电离层反射,在很远的地方也能接收到。这就是天波雷达(OTH雷达)的原理:用电离层反射的电磁波信号探测几千公里以外的目标。
4 N8 G# L4 V# r! v5 d2 o% M, r+ N- t! Y# b: g2 J5 `# M. v' Q4 l
OTH雷达有很多好处:隐身飞机对OTH雷达是现原形的,航母也一样会被抓个正着。OTH雷达有近界,襄樊建造面向太平洋的OTH雷达的话,近界在杭州到赣州一线,更近的看不到了;但远界差不多到关岛一线。
( N# {. ~" d+ d! Z( i! d$ `) w) p9 i1 G
2 E! b1 w; V% |" ?OTH雷达也有很多坏处。首先,天线阵巨大,像一个竖立的足球场,布满奇形怪状的金属框架和笼子。飞机上需要极长的天线才能捕获,极长波通信中继飞机是用几公里长的拖曳天线实现的,少量专用极长波反潜飞机在高空也这么拖一根几公里长的天线还行,一般反潜飞机以低空飞行为主,还要拖这样的天线不大现实。其次,OTH雷达非常不精确,不仅极长波本身就不可能有高分辨率,还有电离层风暴的问题。如果说电离层像海面,这个海面会不时有风暴。太阳黑子活动期间尤其风暴强烈,平静的电离层被搅成一锅沸腾的粥,使得反射路径不确定。OTH雷达的探测精度在几十到上百公里级。$ R: \( S. x3 y7 T, v) L
: E# Y; E4 K8 q1 ^1 [
在空间气象实时监测高度发达后,或许能全球监测电离层风暴,对OTH的路径实时矫正,但现在还做不到。做到了也不能解决极长波的本质不精确性问题。* w- Y/ [$ Q& U9 H: Q' b

# N; s5 P# G! N3 ?- f4 ~以空泡电磁异常为基础的极长波搜潜也有一样的问题:电离层风暴导致探测的不精确性。
6 U* c' c3 Z% t6 `* D
- ]+ l8 f: U4 A# K8 k- L  j海洋里产生空泡的物体很多,快速海流都可能在水下礁石的下游方向形成空泡。但自然空泡的位置要么随机,要么固定,形成规则航迹的不多。鲸鱼游动则是不形成空泡的,其中的仿生原理现在人们还在摹仿中。通过先进数据处理和航迹追踪,应该可以鉴别潜艇空泡和自然空泡。水面舰船航行也形成空泡,但在不同的水压、水温环境下,空泡的电磁异常特征应该和水下空泡不一样,这也是区分的线索。0 T0 P' `! T$ X, g0 o6 K2 I( s

) ~4 w, _- _) K) k; ^+ c  `7 \. @但极长波的本质不精确性没法解决。
6 C; S% a0 n! K: _, x- W2 P. x: n" U+ ^: Q3 b
好在潜艇的速度相对不快。隐身飞机有几十公里的探测误差的话,用作武器引导,那是一点戏也没有。打航母有几十公里探测误差的话,也需要赶紧派一个补充侦察手段去详查,精确定位,然后才谈得上发射远程导弹。, C4 l! B, P. x+ f

7 S6 L% z5 `6 f" f9 X潜艇在理论上可以和航母一样飙30节的航速,但机械和水声噪声都极大增加,SOSUS老远就听到了。要是有就近的舰船、飞机,或者调集舰船、飞机靠拢,什么常规手段都能精确定位,然后潜艇就没有然后了。也就是说,根本不需要极长波探测。0 L" s" F, L2 L+ O; R  C, h

# Y+ |: s8 s- ~4 Z但以低得多的“安静潜航速度”航行的话,没有引导,舰船和飞机泛泛的水声搜潜就很容易当作海洋自然噪声而漏过。有引导的话,仔细搜索,还是能捕捉到的。这和反隐身飞机一样,即使试图隐藏在环境噪声中,但被抓住蛛丝马脚的话,仔细凝视搜索,就难逃罗网。隐身不是不可见,潜艇也一样。
+ \, l2 a( z* r: `) f& O+ _: V5 Q9 J9 d
在这里极长波搜潜就是那个引导。而且可以保持相对连贯的监视,引导海上和空中的反潜力量靠拢目标,提高捕获概率。这和卫星的“惊鸿一瞥”不一样,后者可能在下一瞥之前的间隙中被目标溜掉。8 w0 t& I: [) k0 |
- U# S; b, ~" R+ I/ z* j) e- [
有意思的是,通常被动探测只能侧向,不能测距。但在极长波搜潜方面,由于是基于电离层反射,测向肯定是可以的,还可以测俯仰角。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电离层、地球表面的相对关系和形状都已知,电离层反射的延长线与地球表面的相交点正好就是目标测距。当然,距离越远,角度越浅,误差越大。5 `  T  L5 r9 |! [' |4 ^
* z- E7 h. L2 ~( A
在理论上,航速足够低的话,空泡几乎消失,也就是说,极长波也搜不到了。但海洋那么大,核潜艇要是这么慢慢蹭的话,一个太平洋走直线也够蹭个把月的,黄花菜都凉了。9 y# s) b$ a+ I3 K+ N1 f2 d

' g: ^* n9 R) d+ |0 J7 }" }而且低速潜航的话,核潜艇就丧失对常规潜艇的优势了。常规潜艇潜航时用电池动力,比核潜艇还要安静,但只能低速航行,否则电池电量一下子就用完了。核潜艇的“安静潜航速度”高于常规潜艇的电池巡航速度,可以围着常规潜艇打。潜艇对潜艇的战斗和一般战斗一样,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时候,相对静止的一方只有挨打。. `$ e: l- N2 P

2 C# j7 [/ a$ g8 |! z在这样的战斗中,常规潜艇尽管更安静,但核潜艇的声纳口径更大,双方并无太大的探测距离差别,机动和火力优势决定了战斗。常规潜艇要是提高速度,早早用尽电池,被迫上浮,就更是死路一条。
: O, L" v3 c  e) V6 R- e% m0 z* M: {3 q5 g' A( j6 p
但要是只能低速潜航,核潜艇的手脚就捆住了,对常规潜艇也没有优势了。要是敢提高速度,形成空泡,敌人就不只是常规潜艇,还有被引导过来参加围殴的舰艇和飞机。
, t, Q8 K9 k& l. a: @7 J( w" T0 g# w( ?
对于中美对抗的大设定而言,中国海军能在第一岛链以东建立反潜线,就是很大的战场优势。与中国航母、055、轰炸机、反舰弹道导弹、反舰高超音速导弹在一起,这也是可靠的反航母线。0 Y1 ~0 ^8 U( O% S  [( e" \% u) y

1 ?; h2 G7 D" ]% @: K  Y: Z  N. }有了这样的战场态势,台海战争就是完全不同的打法了。台海战争胜负落定的话,中美之争在军事层面上就大势已定了。& t1 K& `$ \: C0 b/ g7 E

& @' y( U" l- c# O6 G" b当然,现在发表的只是理论研究,离实用化还有距离。不过制造业超级大国的优势就在于产品化速度也超级。理论上的路走通了,实用化还会远吗?, {4 n9 H5 b6 `4 l8 _

评分

参与人数 5爱元 +48 学识 +5 收起 理由
老票 + 18 + 5
常挨揍 + 10
住在乡下 + 4 涨姿势
pcb + 4 涨姿势
landlord + 12 涨姿势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4-11-26 13:42 , Processed in 0.04128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