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zilewang 于 2018-1-30 12:54 编辑
) c, x9 g. c" Z
5 O W& j& [+ l" S4 [6 c8 g这是一句主观性极强的语言艺术,可以理解成一种外交辞令。他的另一外理解勉强可以是,双方武装人员"双撤退“。
/ c y! j- M) r所以,这句话,听听就好。如果不出意外,印度的媒体一定理解的跟中国人不同。& w1 D, E! Q, i: |
事实上,中国新闻稿用”监督“一词是不妥当的,但因其立场和政治需要,用这个词可以理解。监督含有强制、暴力,而另一方无力反抗的强烈主从关系,显然,在对峙区域,印军的撤退是中印高层外交商谈确定后的正常离开(没有缴械,是全幅武装地),而不是无奈(或战败)的强制驱除。也就是讨一点口头便宜而已,各说各话。! z% x" p" U5 K |! p% t' P% w
* K8 j* D4 R- }! r3 O, _回到胜负本身。
, a6 A; I. Y, q0 f/ _1 I+ ^首先,不要高看印度此次行动的战略层级。从事后的发展看,印度的战略目标恐怕意在”一带一路“和莫迪的金砖会议,尤其是后者,莫迪显然是丰收了。5 F( O- S. H9 C
这个丰收也就这么一点,恶心了一下中国,抢了一点主动,但中国皮糙肉厚,无非是金砖集团破产在即,一带一路的推行加大了一点阻力,仅此而已。9 `8 C. C3 i, C" y1 ^0 Z0 [( a
其次,单就洞朗一带的拉锯而言,中国虽然在战术上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凭其国力,印度不可能讨到真正的便宜,无非损失点颜面。话说,中国自改开以来,被人打脸还陪笑的事儿也不是头一回,更不是最掉价的一回,毛毛雨。
' ~* \, K! F) o+ a, K第三,就长远看,印度无法阻止中国在中印边境的步步进逼,这次可能给了中国一个好的改变现状的借口,好像中日钓鱼岛冲突一样。另外,也给了驻防部队一个警告,不要麻痹大意,马放南山。( ~( s+ A: ^; \4 a
0 |3 ^- n5 b2 D# d, i
单就洞朗事件而言,中方的反应不如印度灵活机动,进退自如,2个错误:一是麻痹大意,轻敌,导致判断失准,二是事件刚发生时,应对慌乱,整个应对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到班公错冲突时,应对就明显跟上来了.2 H" i! P! U: p4 H4 G! R. y Z3 D
中国的胜,胜在国力,不在操刀者。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