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5-7-8 19:39 编辑 1 h$ H) f" z: G6 d& e% O
" W; a, s# j, n, c2 N3 Y6 l% D6 s
" A- e2 T3 E1 c+ e& p% o
& |/ z. W3 I7 y8 b2 E珠海航展上空军型歼-35展出后,现在海军型歼-35也公开展示了。海军型当然是要上舰的,必须有尾钩。从图片上看,歼-35的尾钩“隐藏”在双发的尾喷管之间,从隐身、阻力、挂钩方面,都大大优于F-35C。* z( n' i- h, @, f& D% v
, }- S+ F; q, O0 a" T/ C) h: L+ T
在研发初期,F-35C的尾钩曾经是大问题,在有经验的试飞员手里,在绝对没有任何摇晃的陆地试验设施上,也很难挂上钩。这是没法上舰的。后来,尾钩形状几经修改,才算解决了这个问题。
4 ]4 r5 ^) Q7 e0 ~1 ~" s) `3 L0 x9 ^7 p! E' R+ L
问题出在F-35C的隐身和单发上。3 [) O1 |; O% Y2 S$ |- q+ |: G
! R( w# r1 |% a# k$ s) m
尾钩越长越好,位置越后越好,拖在机尾后面,在离甲板很低的高度上“拖过”甲板,才容易挂上钩。但在飞行时,太突出的尾钩是个累赘。对于隐身的F-35C来说,尾钩的安装点越前越好,这样才好与隐身的气动外形整合,至少尾钩的末端不能在尾喷管之后。; ^" \/ ]6 W$ ^ j- U
4 x) p- a. O. w& d
4 f, m) m# G" t% [) g/ V }2 }
! y1 N* C4 _- M* M5 ^
洛克希德在设计F-35C的时候,参考了F-18的尾钩设计,只是为安装位置调整了长度。以为这是成熟设计,结果造成早期的挂钩乌龙,被迫重新设计。
& ~# |' m+ c8 x( a
$ V% B& q& r6 Q但F-35C的尾钩只能在钩子的形状上重新设计,安装点和尾钩长度都没法改,否则要推倒重来了。尾钩的受力很大,安装在这个位置是因为相关机框本来就是特别加强的。往前往后都要在内部的受力结构上重新设计,那麻烦就大了。
! a/ e4 A" j. n! i) c& ~: p: X* d; h. c/ N& Q- O( q
但这个位置也决定了F-35C的尾钩长不了,下垂角度太“垂直”,容易在触地的时候向后反弹,影响挂钩。对比F-18,尾钩长度和角度都更加有利。触地的主要受力方向是前后的,较长而角度叫“浅”的尾钩向上的反弹较小,便于挂钩。, J' V4 i& J$ R1 v
* H5 q4 ]7 q" W# l$ \![]()
2 `5 m8 P. x4 P: ~" C+ n$ s+ P/ {$ K( D4 j! X2 g
F-35C后机身下那个鼓包就是收纳尾钩的地方
, [2 _; J: Z: ?% k* P$ h& I' x0 \9 _7 L
! g: C, a+ K& y h6 ^# s/ v
6 ~1 J* D' w+ b4 T% u2 c9 P9 ]
F-18E的尾钩就和歼-35相似。更加确切地说,是歼-35的尾钩和F-18E相似' M6 ?& u: W8 G% ]' _' V8 d+ J
1 R" l1 C% S% [" u8 }1 ]( F- a
歼-35是双发,尾钩设计就容易借鉴F-18和其他双发战斗机的经验,完美避开F-35C的问题。与F-35C突出的尾钩结构相比,也不需要专门的“收纳包”以改善气动和隐身。这只是歼-35“双发福利”之一,两台中推的推力容易超过单台大推,可靠性更高,加减速更加敏捷,这些都是歼-35相对于F-35C的天生优点。4 t" x" E6 t; E+ M" w2 ~
9 q* ], X G L8 S另一个细节:歼-35海军型的机翼应该加大了翼展和翼面积,所有后缘后退,与平尾有所重叠,需要在翼根切角。这与F-35C相对于F-35A是一样的。
% I/ ^- ~& o0 w- Z- o( p/ {0 [" \! h) J! J8 v
![]()
+ E$ @ ?6 ~4 T' k( t2 m. D" D9 m8 O
; g" v( z5 s/ H7 x8 n. F+ f8 J![]()
0 w g2 M7 U' j" w" \# p
. W+ x, E) n7 u" u/ `上为海军型,有明显的机翼翼根后缘切角,下为珠海的空军型,机翼后缘与平尾有显著间隙+ ?9 D/ t8 V0 c W
5 W. ]1 b: P. I+ P& L, }希望九三阅兵的时候还能看到更多的歼-35和其他先进战斗机的细节。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