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爱吱声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5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虚构墨渍里的游魂——论南周特稿的狂欢与失重》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4-8 10:45
  • 签到天数: 227 天

    [LV.7]分神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链接,偶尔在微信上看到南周的这篇推送,实在是感到其中的无耻,忍不住写了篇文章来骂:

    当年翻动南周的报纸,总会撞见些镶金描银的标题,美其名曰“非虚构”,曰“特稿”,仿佛新铸的铜镜要照透人间疮痍。而近日,某刊又开始不厌其烦地吹捧某大记者“教科书式”的书写,洋洋万言,但这不过是在腐草堆里添几勺糖霜,教人嚼着苦味也要夸赞甜香。

    譬如那篇《举重冠军之死》,某刊看来坊间盛赞其“冲突三重奏”,我却只见执笔人如猎犬般嗅探死者的褥疮与呕吐物,将一具衰朽的躯体钉在纸上展览。记者追问母亲梦境时,可曾想过那老妇枯槁的手指正绞着三百元的借据?这般“运动感”,倒像是戏班子踩着锣鼓点,把旁人的血泪编排成跌宕的折子戏。殡仪馆般的编辑部里,亡者的遗物——褪色运动衫、泛黄奖状——被摆成凄美的静物画,让看客们落下几滴慈悲的泪,转身又去追捧下一篇“人间真实”。

    再看《车陷紫禁城》,记者摇着折扇描摹京城车马喧阗,将堵车之苦裹上“文化感”的绸缎。崔钢林们两小时的车程里,孩童憋尿的啼哭、药瓶空了的恐慌,这些活生生的褶皱,在“冷峻肃杀”的滤镜下,竟成了案头清供的山水盆景。更不必说标价百万的《太平洋大逃杀》,活脱脱将人肉筵席烹成传奇话本。当记者以“实验性写作”为屠案镶金边时,可曾听见船舱角落里啃噬指甲的声响?这般写实,与旧时刑场边叫卖人血馒头的贩夫何异?

    今人所谓“非虚构”,已沦为文字炼金术。李君海鹏辈自诩“故事经理人”,将人间悲欢倒入叙事坩埚,用修辞的炉火熬煮成金光灿灿的商品。南方报馆为其开研讨会立生祠,复旦讲堂里高谈“特稿美学”的教授们,可曾蹲在才力家漏雨的屋檐下,数过墙缝里霉斑的年轮?“每千字一消息源”的金律下,被采访者支离破碎的人生,早被榨成标注序号的素材罐头。

    最堪玩味者,是某刊将剖心技法包装成“写作秘笈”叫卖。课堂上教人掐算“三幕剧结构”,倒似屠户传授放血技巧时要数清刀口数目。总编得意宣称“全国非虚构高手不过二十人”,却忘了百年前黄远生、邵飘萍之辈,何需“特稿实验室”装点门面?满街写作班里,挤满梦想成为李海鹏第二的年轻人,他们吞咽“制造冲突三十六计”,却把“真实”二字当成了过时的裹脚布——恰似饥民抢夺画饼充饥的秘方,浑然不觉攥着的只是虚妄。

    深夜伏案,忽见窗棂上晃动着特稿作者的影子:他们举着镁光灯追逐苦难,端着录音笔拷问伤痕,最后将血泪凝成铅字贡品,摆上流量经济的祭坛。当写作课广告铺天盖地时,我听见民国老报人在九泉下长叹——昔年《申报》报人蘸着墨汁写良心,如今后辈竟蘸着良心写软文!

    或许某日,当所有特稿都化作数据库里的字节,当所有“名记者”都沦为算法推荐的人形标签,总会有几个孤魂般的读者,在故纸堆里翻出泛黄的《车陷紫禁城》,对着工巧的排比句发问:这满纸的宝马香车,可载得动一个时代的耻与痛?

    评分

    参与人数 6爱元 +58 收起 理由
    雷达 + 10 给力
    helloworld + 10
    wbxy436 + 10
    indy + 10 谢谢分享
    李根 + 8 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15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69 天

    [LV.Master]无

    沙发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啊!不知道别的网站敢不敢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这帮人本来智商就不高,也没读过什么书,崇洋媚外,英语又不行,但是死活要给全国人民启蒙,全国人民很懵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手机版|小黑屋|Archiver|网站错误报告|爱吱声   

    GMT+8, 2025-2-12 15:15 , Processed in 0.034093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