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4-9-30 11:42 编辑 9 W8 \+ j- U5 W* l4 B
2 J$ `- w: ^4 n7 c) V0 V2 b5 ~据报道,苏州大学王殳凹、王亚星团队联合国内其他院所,提出了一种基于“内置能量转换器”的锕系微型核电池结构设计理念,通过将锕系元素与发光镧系元素的分子层级耦合,实现了放射性核素衰变能到光能转换效率近8000倍的提升,并组装了目前已知效率最高的辐光伏核电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v- \# @, x2 I
, K/ G7 v2 d; T- Q/ o' @+ G
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4-09/23/content_233315.html& c* ^2 r0 B7 c# V6 N5 @8 a! h
* Y; _3 Z5 P0 B# N3 p
这当然还只是实验室规模的东西,不仅功率低,衰变到光的转化率还只有3.43%,总能量转换率只达到0.889%,或者说139微瓦/居里。( O( I3 K# G" g, s# L
1 \% r$ D; h4 R" d; u' t, M
但这开启了核废料处理的新思路,而且把中国最拿手的光伏板整合了进去。
2 W! f! ~' E7 I' H* J* t+ G
9 E( K6 G/ N5 w( v* D1 l0 s锕系核素是核废料中长期放射毒性最难办的部分,具有超长的半衰期和高达兆电子伏特的α衰变能。但这也为开发锕系微型能源带来可能。
; e$ O/ m* R% j- c6 h8 }; c8 r7 M5 J" V, L R- b$ }8 M/ c
如果这能实用化、产业化,核废料的处理就是完全不同的新局面了。即使达不到经济的工业发电水平,满足核废料处理自身的电力需求就是胜利。5 f1 Q( N" P" ]# ?2 ^2 u+ X: [0 T
) Y" h6 n4 k, @6 i; |
另外,中国也在钍堆技术方面深耕,乏铀燃料好像可以转化为钍燃料?1 M9 L& m' d" F3 K
. n u6 t. N$ Z) Y5 F& |本来就是辐射相对较低的核废料,再这么左一啃,右一啃,啃剩的还是会有残余放射性,但强度低得多,危害低得多,也好处理得多。
/ l. F2 z4 |# K( f1 D2 i5 a( O) x, C- {) q# W1 Q& |
放射性和毒性一样,不谈计量都是耍流氓,把计量压下来了,想耍流氓也耍不成了。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