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大哈瑞 于 2019-9-15 06:05 编辑 6 l0 D1 p4 g. b, h
, Z4 B" t& X) W- ]0 E3 ]+ n; b上篇说到,第62集团军的指挥系统开始出现问题。6 F/ O) M3 E+ l8 H8 }. |3 _
& ^& ]. I1 c9 O8 F/ P+ B0 f: h
10月14日21点40分,崔可夫向方面军司令部发出一份紧急请求:集团军被一分为二,指挥所距敌800米,仅能靠无线电维持联络,电话线路反复被切断。通讯系统在解体。请求今晚将应急指挥所转移至河东,否则无法指挥。9 ?5 B) o* {+ v- w3 W& Z
# M5 l# p: P0 K, K# Z0 C7 T
这份请求的内容在崔可夫1960年的回忆录中没有出现过,是近年前苏联档案解密后发现的。* H0 {# D2 e9 c a. d! h
$ X. i$ g! X! b" t5 J% k, A/ t2 ]6 y
这个要求事关重大。集团军指挥所留在斯大林格勒城里的象征性意义非同寻常,体现了最高统帅部要坚决守住城市的决心。尽管知道苏军把撤过伏尔加河视为投降,为什么崔可夫还是要提出这样的请求?9 A$ F; P5 g# k, d; `. d
- D" E3 P) {& r' A/ m7 D
崔可夫当然是分析了战场多种因素后做出的判断。
8 G( a; {$ _* }* l% E5 f1 b! \) y
. o2 v7 V, X2 Q维持集团军指挥所运作和起码安全是协调组织斯大林格勒防御的核心。虽然这项请求好像忽视了在关键时刻集团军指挥机关撤退对士气的严重负面影响,但是,如果指挥机关真的被德军打掉或者失去指挥功能,这对士气影响同样严重。而且其领率作用不可能及时被替代。即便叶廖缅科临时接手第62集团军的指挥,也需要一些时间,而且只能在伏尔加河东岸行使指挥权。失去统一指挥的各师在急迫局势下不得不就地各自为战,无法协调。在敌人的高压紧逼和已经汲汲可叹危局之下,他们极有可能很快就被各个击破。
9 S% P2 H2 J8 v# ?0 }* @: V( l( t1 x
经过32天连续不断的激战,崔可夫身心俱疲,今天又被炸弹震昏过一次。10月2日,当指挥所旁边的储油罐被引爆后,崔可夫在浓烟烈火中连续几天原地坚守岗位,誓死不退。事后他连暂时渡河洗个澡都不愿意。崔可夫当时说过:司令员这会儿过河,战士们会怎么想?
% U0 d0 f. U/ l' J' s. f, A( A0 v$ P7 P# A2 Z0 ?' K2 Y/ r
10月14日无疑是整个战役中最艰难的一天,崔可夫受到的压力远远大于此前任何时候。作为集团军司令员,他肩负的责任重大,所面临的严峻考验也远超任何人。后来他告诉苏联战地记者格罗斯曼,眼看敌人步步紧逼,自己的防线支离破碎,战斗在自己周围激烈进行,电话通讯被切断,部队各自为战,手头没有预备队增援。只要保卢斯下决心把德第79步兵师投入战斗,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自己感到非常无助。当时他觉得只有几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活头。7 y) Y) T2 M" J* z
7 I0 U3 @6 s# V# ]2 T. {" r$ o x* A+ k4 P崔可夫料敌从宽。他根据对事态发展的预见从最坏的方面做了准备,力求保持对部队的有效指挥。这是他在整个战役期间唯一一次对敌人兵力投放时间估计不准确(该死的德第79步兵师)。
" S6 T5 D0 G# S; P
9 V+ G- K) s8 N) W6 R方面军的回复快速而且斩钉截铁:方面军司令员命令第62集团军指挥机关仍然留在伏尔加河右岸(西岸)。
/ M) a# j9 [' p) C. Z ]
+ S0 Y0 @7 p2 L+ v; \( u: E当晚赫鲁晓夫打电话给崔可夫,这个电话也是非同寻常。这次,赫鲁晓夫不仅仅是代表叶廖缅科,而是受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委托代表红军总参谋部跟崔可夫谈话。赫鲁晓夫首先强调了斯大林格勒在战略和政治上的重要性,表示指挥机关决不能撤退,必须不惜代价死守在西岸。根据官方文件,在电话中赫鲁晓夫向崔可夫了解了第62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防御的情况。崔可夫提出了增援兵力不足和弹药长期短缺的问题。赫鲁晓夫又问崔可夫怎样才能把敌人从拖拉机厂反击出去。崔可夫认为,由于敌人力量太强,以添油方式向拖拉机厂增援不但不能打退敌人的进攻恢复阵地,反而正中其下怀,让宝贵的兵力被敌人消灭,而既有防线由于兵力虚弱反而容易遭到敌人突破。崔可夫建议把方面军调拨的增援兵力用于坚守当前既有阵地,不去做顾此失彼的无谓牺牲。赫鲁晓夫答应尽快输送增援。% |; B# F0 Z# e" W8 Y
7 D+ Y7 Q3 v8 m3 I
10月15日凌晨1点集团军下达了第205号作战命令。这项命令的内容是部署各部队当天防御任务。但奇怪的是命令签发人居然没有司令员崔可夫和政委古罗夫的名字,而是由参谋长克雷洛夫,作战处的叶利赛耶夫和扎利久克上校签发。
6 [$ w- P1 R- m
2 j1 b4 X/ Z2 a Q这是极不寻常的现象。' h5 X7 I! l4 I# q j$ o
2 |3 F1 ?- P: B! L* w: {8 f9 D+ _$ [
第62集团军所有命令均由军委会成员崔可夫,古罗夫和克雷洛夫三人共同签发,这是苏军条令的硬性规定。自从崔可夫执掌第62集团军以来,所有命令都有他的签字。很难想象有某种可能性,在崔可夫和古罗夫都在司令部现场没有受伤的情况下,克雷洛夫冒着被枪毙的危险串通作战处的叶利赛耶夫和扎利久克上校背着军委会另外两个上级成员私自签发命令。
& Q' i5 P$ o' q8 q' z. S+ |2 K1 I% A# Q# s; w/ D% F* M% Q' P6 p
需要指出的是,9月6日洛帕京中将被解除第62集团军司令员职务后,其职责由参谋长克雷洛夫代理。在崔可夫就任之前的6天时间里,集团军的命令就是以这样的形式签发的。" n( ?# {. w: S
1 Q0 `& a5 t& k7 ?2 y有很大可能性,此刻崔可夫与古罗夫已经被解除了职务。而解除崔可夫职务的人只能是他的上级,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上将。解除职务的原因肯定与崔可夫请求将指挥所撤至东岸有关。
# \. N3 z+ R% H U: L0 X3 D* }) H: [. H1 d6 }$ ` O% [& {7 D
![]()
; g( t; ~7 p- s" F- X7 L图 11. 叶廖缅科(右一)与赫鲁晓夫(左一)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指挥所。来源:J. Mark。5 |) V) E& r4 r3 Q2 q, x2 _1 I
5 P3 P H7 t! y+ G% V& e5 ~在目前已经解密的所有文件里找不到任何有关崔可夫被解职的记录和哪怕丝毫线索。赫鲁晓夫与火爆脾气的崔可夫进行电话通话的其他内容可能永远没有人知道。也就是说关于崔可夫被解职仅仅是后人的合理推测。崔可夫会不会闹情绪自己辞职?或者睡觉前叫其他人代为签发命令?在战局发展的关键时刻,关键地点的核心人物突然玩忽职守不签发命令了,这可能吗?3 H$ S' H# t: l( @4 e
8 [3 \( { ]0 s2 K$ @- h
到了10月15日凌晨,崔可夫再次开始指挥部队作战。这似乎意味着他被解职仅仅是捕风捉影?还是叶廖缅科突然明白现在拿掉崔可夫不是时候取消了解职命令?另一种可能性就是总参谋部或者斯大林亲自否决了叶廖缅科将崔可夫解职的命令。
% _: ~* W1 u1 X/ Y- p0 k/ h+ c- N( \9 f9 [' h# E$ v
就在德军发起总攻的前一天,10月13日,得到德军即将发起总攻情报的斯大林对前线局势走向很不乐观,担心斯大林格勒失守将会使总参谋部策划已久的大反攻计划彻底泡汤。忧心忡忡的斯大林打电话给叶廖缅科时怒气冲天,指责叶廖缅科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并且严厉批评了他没有给崔可夫提供足够的支持,把总参谋部指定调拨给崔可夫的部队扣留在伏尔加河东岸。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传达了斯大林的命令,要求叶廖缅科亲自渡过伏尔加河,到斯大林格勒城里实地调研那里的情况,看看崔可夫到底需要哪些帮助。
) K n7 c5 z1 n y4 p/ }' `' [% \ a
; g5 z0 n6 B- f3 \& r. E- H# A9 e9 \这一招很厉害,对叶廖缅科有极大的督促作用,也是对崔可夫的间接支持。不过崔可夫当时是不知道这件事的。为上级指挥员安全着想,他极力反对过叶廖缅科冒险渡河进入市内。, b- s4 z; z0 ]* D" V
% A" @; D2 w# p崔可夫只是要求撤退指挥所,并没有像前任洛帕京那样擅自撤退部队。如果以此为理由将其撤职,使第62集团军在最紧急的关头失去最优秀的指挥员,这完全不合适。如果叶廖缅科真的把解职崔可夫的决定上报,被总参谋部马上否决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d2 x! @7 k. E6 K* P( M, h$ N
& s" Q: [1 F1 b/ k9 |1960年崔可夫发表回忆录时,正值赫鲁晓夫担任苏共总书记兼部长会议主席,大权在握。崔可夫当然不能把这段公案写清楚,给顶头上司添堵。况且崔可夫1955年晋升元帅,熟悉他的赫鲁晓夫肯定是帮了忙的,崔可夫就更不能在回忆录里扯这件事了。这都是后话。$ L% P- v& z/ R0 {
0 k' K5 N8 Z& B+ R; d5 y, }叶廖缅科于10月16日晚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他在自己的回忆录里用了许多文字描述了自己渡河时遇到的险情。单单渡河就已经是险象环生了,当叶廖缅科抵达第62集团军指挥所时看到的破败景象,相信他对崔可夫面临的危机会留下深刻印象。然而,叶廖缅科对集团军司令部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坚持在最前线不但没有予以赞扬,反而在回忆录中用明确的语言说:第62集团军没有执行命令,丢失了拖拉机厂。这是相当严厉的指责。但他又承认,若卢杰夫师和叶莫尔金师作战极其英勇,几乎全军覆没。叶廖缅科在回忆录里简要描述了他与各师师长在集团军指挥所见面的情况。临了还加了一句,其实不过河我也知道情况,貌似对斯大林要求他渡河视察的命令耿耿于怀。而对核心人物崔可夫,叶廖缅科仅仅用了一句话:我们在路上就分手了,没有任何谈话内容。这种模糊描述让读者感到两人之间的关系似乎比较冷淡。, ]/ p" V1 u$ N- U! n
% y$ }- D3 k Z) v" ?0 d, O: Z
再扯远点。
7 `6 ^6 T( y8 O2 Q$ g l7 z' J2 j( ^* U6 Q' k
与叶廖缅科的视察相对照,12月13日罗科索夫斯基以顿河方面军司令员身份接手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所属第57、62和64集团军指挥权之后,马上视察了崔可夫的指挥所。尽管战事远没有10月份那么紧迫,但罗科索夫斯基看到崔可夫在河边峭壁挖出的窑洞里设立的指挥所时依然非常震惊。那里简陋的陈设,以及木板胶合板的被复和随着炮击不断掉落的沙土与刚刚视察过的第64集团军指挥所里的地毯壁毯形成鲜明对照。罗科索夫斯基此时还是中将军衔,与崔可夫一样。他详细地询问了崔可夫有关斯大林格勒围城期间的情况,对崔可夫指挥艺术和巨大贡献极为钦佩。英雄相惜,罗科索夫斯基几乎立刻就喜欢上了崔可夫,他们从此成为终生好友。
" s" G# u* Y) U; [ l. V5 r
, d* `8 D* n i+ T" |* s; P言归正传,继续说崔可夫的事。
$ G% E" Q' i: _( d) u$ _ B2 G2 e7 B7 K' b
崔可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原计划10月15日凌晨5点渡河增援的第650团居然到现在还没有准备好武器装备,未能成行,甚至连一个营都派不过来。他们的渡河时间被无情地推迟到当天晚上。这件事有没有叶廖缅科插手很难排除。可以想象,崔可夫听到这个消息时心情会有多么愤怒和失望。目前,别说白天强渡伏尔加河,就连晚上渡河都很危险。德国人不是傻子,他们知道彻底切断对斯大林格勒的增援就能够取得胜利。他们对伏尔加河上航运的封锁大大加强,苏军想再来一次像9月14日下午那次损失惨重的强渡已无可能。没有援兵,今天一天的恶战只能靠崔可夫自己现有的部队了。6 d% E, K5 [- T: T
, L, n' S/ m9 m
14日夜间,苏军从伏尔加河东岸以火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彻夜轰击敌人阵地,还派遣了夜间轰炸机对敌人进行袭扰。德军的小股部队的攻击也彻夜未断,保持着对苏军前沿的压力。德第305步兵师第577团乘夜突入制砖厂。
8 @( J5 s; M- S- N3 J" k. K4 f
% }: X1 f! a* V# g/ Y1 Q德军主力部队于15日天亮前后以高压姿态开始进攻。保卢斯也从格罗季谢来到斯大林格勒城里,亲自督战。
) C0 m; p9 m4 C# W% R
2 c- r* G: A, o+ j3 D" {; U7 c . p% p& u8 p- ~9 s* K! X
图12. 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观察战场。站立者为德第51军军长冯•赛德利茨—库尔茨巴赫中将,他指挥了攻击拖拉机厂及“街垒”工厂的战斗。来源:J. Mark。
% @4 ]+ M. h; _3 b5 Y3 b8 Y6 e" a: o( z+ |( q
第62集团军被包围在雷诺克一带防区担任防御任务的主要有苏军第115,124和149三个步兵旅,还有第2摩托化步兵旅及第112步兵师和近卫第37步兵师残部。指挥员是葛洛科夫上校。此前三个星期,葛洛科夫一直在加强这一带的防御。其最坚固的堡垒是雷诺克以北被称作“大蘑菇”和“小蘑菇”的两个山包。
( O( E2 L' A& N3 S( n
/ k4 `0 C- n7 C6 S7 b& X自从奥尔洛夫卡突出部被德军攻占之后,雷诺克-奥尔洛夫卡走廊已不存在。一度在走廊地带受到左右夹击的德第14装甲军现在可以抽出兵力攻击雷诺克-斯巴达诺夫卡一带 的苏军。参加攻击的部队有该军所属第16装甲师,第94步兵师和属于第51军的第389步兵师,它们分别被部署在北西南三个方向,形成了对苏军实施向心突击的姿态。
5 g: n9 f, j2 t) @8 z
. G5 w/ y" o, q( _ 3 Z6 H# u7 S4 `
图13. 10月15日斯大林格勒北部郊区战斗示意图。来源:D. Glantz。中文标图:大哈瑞。. D6 n" t# S7 t6 s* y
RB: 苏步兵旅0 ?, F1 @+ @9 }5 `# ]
ID: 德步兵师# {+ F# T* A' B* b6 P
PzD: 德装甲师- K Q# R5 c$ K$ H' k* u6 @
IR: 德步兵团
% J+ d! Z3 Y) d" \% ~PzGR:德装甲掷弹兵团) H8 z& J( E* l8 l8 n& B* n6 w
! v9 i- i& d8 K# \9 [
德军第16装甲师所属的第79团一营和第16山地营在25辆坦克配合下于柏林时间4点18分(莫斯科时间7点18分)向雷诺克发起进攻。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其炮火准备只有短短3分钟。然后,步兵搭乘坦克和自行火炮就开始冲锋。在抵达苏军主防线时遭到反坦克炮和燃烧瓶的打击。德军早就知道这里的苏军非常厉害,他们无心恋战,退回了出发阵地。4 z v$ o" T8 M+ x/ U7 n X
- [/ s% u: W2 n+ ~7 q德军第79团二营朝着东南方向的雷诺克发起的攻击最初取得一些进展,进逼至“小蘑菇”山顶,在遭到苏军高射炮从侧面的覆盖后,受到较大损失,停滞不前。7 L6 d- D8 D2 c( g/ B8 v
: @* @ o5 H+ I德军第64团2连一度攻进雷诺克,但是经过激烈巷战,被打了出去。两军在雷诺克北部外廓继续交战。" U1 @& k3 n* z* h
$ z0 v l7 `% K德第94步兵师所属的两个步兵团15日仍然在部署当中,到16日才匆忙参战。而在葛洛科夫防区南部,沿莫克拉亚梅切特卡河建立的防线受到德第389师的重压。经过一整天的战斗,位于莫克拉亚梅切特卡河口南岸的伏尔加河渡口被德第305师攻占。日终时,苏军仍然沿莫克拉亚梅切特卡河北岸一线向南防御。
* m3 J9 J1 N' \; | b; O
) o' g l5 j% J# G0 q在拖拉机厂工人村一带,德军花了一整天时间基本肃清在敌后坚持作战的苏军残部。
. L# N, s# Y/ i: d' g德军已经占领了整个拖拉机厂并且在拖拉机厂以西攻至伏尔加河边。伏尔加河东岸的苏军炮兵对敌人的战斗队形猛轰,迟滞了其向南北两个方向的进展。
8 d3 P1 v9 [; R+ g
" F& n7 A, J* ?* f4 Q/ ]/ Q& [" b在拖拉机厂以南的激烈交战中,制砖厂失守,德军在拖拉机厂和制砖厂一带的突破口扩展到1.5公里。德第577团与舒尔特战斗群协同从制砖厂向南推进至“街垒”工厂以北地区,对崔可夫的指挥所形成严重威胁。
( t4 g, _8 W3 L+ K% }2 ^1 W+ ~) G" c
1 F6 v- a6 I' ?' X9 a' h' K
图14. 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10月15日战斗示意图。来源:D. Glantz。中文标图:大哈瑞。
4 v& a) E% f1 f2 @! E) a( j$ TGRD: 苏近卫步兵师 f7 d% v, B) _5 ~+ X! q! ~% M# ?
RD: 苏步兵师! h! y: g' x4 s* i; M& Z0 H
RB: 苏步兵旅
; ?9 N0 h' U5 s0 nGRR: 苏近卫步兵团
) O( K0 l% G7 Y% @1 y2 F' RRR: 苏步兵团0 D' y5 ^+ @ T
TB: 苏坦克旅
4 a ~: r6 w" E/ }ID: 德步兵师5 Q0 |) V! L8 c# j; U/ b
PzD: 德装甲师# T2 T4 Q; V. v8 K4 t
IR: 德步兵团 - F% e$ ?1 Y8 o+ I- i
PzGR:德装甲掷弹兵团9 C" N3 ?) i% v4 J7 _2 y
图中顶部“112RB”疑为“112RD”。
) ?" T, L1 B/ d/ a1 b2 F D l5 n; e
苏第95步兵师第90团和一个教导营、集团军司令部警卫部队、第84坦克旅及近卫第37步兵师第118团残部在激烈的战斗中损失惨重。虽然他们丢失了一些阵地,但暂时将德军阻挡在“街垒”工厂以北,挫败了敌人从伏尔加河岸迂回集团军后方的企图。配属近卫第37步兵师的第92水兵旅是集团军战斗力最弱的单位,该旅旅长塔拉索夫上校由于违抗命令被逮捕,后来被枪毙,其职务由政工军官尼基金接替。+ f5 @: }# ^6 q. |" H' u+ ^
' J3 i/ o7 ~; F; m
“街垒”工厂以南至斯大林格勒市区中心的苏军阵地这一天没有明显变化。
$ S- S& w7 C2 A3 c" g6 k+ q# k: Z t& K: Y* o& j) Y
崔可夫最担心的德预备队第79师还没有投入作战。
* o! X9 Z! \6 y( y Y7 A
0 b6 A2 p; A6 `5 u2 ]! F崔可夫于10月15日当天再次向方面军发出了撤退集团军指挥所的请求:敌人新调来的坦克和步兵正在接近葛洛科夫的北部作战群。同时,德军向南突击接近了米纽新斯克。第95和37师共有200人,不能防止敌人南进至集团军指挥所及第308师后方。由于战局继续恶化,留在指挥所已无可能。请求将指挥所转移到左(东)岸。无其他地方可去。
4 [. r- {8 G0 s' Z6 ~9 q! Y" o+ \! P& D) Z. i9 m/ c6 I
崔可夫为什么会再次请求撤退指挥所。一般人以事后诸葛亮的分析可能难以理解。战后,许多生存下来的老战士都说:如果没有在斯大林格勒战斗过,很难理解当时发生的事情。从15日发生的其他事情可以看出崔可夫绝对不是胆小鬼。他知道,万一集团军司令部今晚被敌人“斩首”,其结果将会是灾难性的。战役期间一直在集团军指挥所工作的梅列茨科上尉后来回忆,他们当时的心情就是:我们都得死。知道自己马上要死的人,对一切都无所谓了。这个电文也饱含了崔可夫希望叶廖缅科赶快输送援兵的殷切期盼。
5 _6 Z$ x3 o, m( o* ^/ }) s6 O* B; K% d, I! J! k! N' l1 p
崔可夫在他的回忆录中把这封电文的内容描述为请求将指挥所的几个部门撤至伏尔加河东岸,而军委会三人全部留在城里。在苏联时期,出版审查不会允许崔可夫在回忆录中公开承认自己二度请求撤过伏尔加河。但在私下里,崔可夫对战友们还是说实话的。
( A! ^- u/ b: n8 b1 _! X) k+ U1 S
: |7 w: b9 V H" _# b! i方面军的回答不但依然斩钉截铁而且点了崔可夫的名: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致崔可夫同志。拒绝请求。司令员的指挥所必须留在斯大林格勒。正在采取措施运送第138师增援伏尔加河右岸(西岸)战斗。今晚执行。
# s8 f6 J1 R% y8 Q1 i* ]7 f3 P1 \$ j: H
叶廖缅科的回电显然是直接针对崔可夫的。
) s% L4 ?8 x% A8 m! x) n. u: ~: _/ S9 W
局外人也能看出,这封电报说明叶廖缅科对斯大林格勒增援的安排确实有点问题。在提前得知德军将于10月14日发起总攻的确切情报和斯大林亲自督促后,叶廖缅科仍然没有让第138步兵师做好立即增援和输送的准备,以致崔可夫在最危急的关头得不到必要的援兵,不得不以缩短战线和牺牲更多的士兵独自支撑下去,几乎坏了大事。
, I, g7 O" A, M5 J" }! V2 L; s6 J/ Q$ w1 A
万一今晚援兵还是不能抵达怎么办?陷入绝境的崔可夫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同时也是给方面军司令员对他点名的那封电报作最后交代。
8 y3 q" d; u1 a
5 j* p2 v3 J2 r+ w" b10月15日下午,崔可夫把他在集团军指挥所工作的弟弟菲奥多尔.崔可夫叫来,开始交代后事。他告诉弟弟:”此后24小时是关键。我们俩得有一个活着离开这儿。当敌人突破以后,我要端起我的冲锋枪在河边做最后一战。我决不向他们投降。我要战死,决不离开城市。”0 x2 G/ S$ l* n" C* `1 B
0 p/ ^, v |9 `. @" B5 e- o瓦西里和菲奥多尔对视了一下。他们并肩战斗了多日,相互了解,都准备好了迎接最后的时刻。瓦西里把一个封口信交给菲奥多尔,告诉他:你把这封信交给瓦伦蒂娜(瓦西里的夫人,当时住在后备首都古比雪夫)。这是给她的告别信。
& p7 ?$ W# q4 r2 S9 a5 Z* }6 P
![]()
" a0 b& b# t$ m- r) x8 q8 t图15. 位于古比雪夫(现称为萨马拉)市中心的夏伯阳雕像(大哈瑞摄)。雕像正在维修中,夏伯阳手里的马刀被暂时拿掉。
! t# S" a, s, B/ l6 ]
2 `. [3 o K* X& B# E; y' F. r崔可夫停了一下又特别交代:“菲奥多尔,你过河的时候不要着急。我们的援兵即便没有到,德国人想消灭我们也不容易。你在河边要耐心等待和仔细观察,要是明天早上我们仍然在这里,就回来并销毁这封信。要是我还在,就说明我们正在赢得胜利。”) T1 i6 p6 q+ l' b; }! N4 z7 Z! B1 W9 @
5 r$ n# u4 a6 d- a, q8 T! |- t
此刻,工兵们正在集团军指挥所外构筑最后一道防线。多数据守战壕的士兵都是没有什么战斗经验的后勤人员。
7 y1 G% Q1 w# _' P
$ P& Q6 W+ m% k. J6 h' k" E6 P入夜之后,炮兵观察员米哈伊尔.拉宾诺维奇奉命向崔可夫报到。崔可夫直截了当地告诉他:预计敌人就要突破防御,占领我们的指挥所。拉宾诺维奇听了以后目瞪口呆。崔可夫命令:我给你准备了一个地方。你带上你的报务员,叫他与炮兵群联络,报告我们的位置坐标并让他们做好准备。一旦敌人打过来,呼叫炮兵覆盖。校正,再覆盖。把一切都摧毁。拉宾诺维奇被崔可夫平静的话语彻底惊呆了。当天晚上,拉宾诺维奇一直在集团军指挥所待命,他听到通讯线路恢复后,各部队试着联络集团军指挥所请求指示,其实,他们也都想知道集团军指挥所是否还在。崔可夫的指示非常简洁:用所有力量战斗,坚持住。+ V9 G2 f( X; o( X; A5 H' @
' D0 m0 u# b, u3 g- x15日晚,增援行动终于开始。在敌人密集炮火封锁下,第138步兵师仅有先锋团第650团渡河成功(此时,第138步兵师全师兵力仅有2646人)。该团一登岸就被立即部署在“街垒”工厂以北地带展开防御,使集团军最薄弱的防线得以巩固,为集团军指挥所建立了临时屏障,使敌人没能突破指挥所以北的防线,同时也解除了敌人对第308师右翼侧后进行包抄的即刻威胁。这一夜,敌人仍然没有投入第79步兵师。
- O% W$ g0 N. A& U, ]- X
4 o9 R. w' I: G0 p" O9 |. T( G10月16日黎明到来之际,菲奥多尔.崔可夫返回了集团军指挥所,他按照哥哥的嘱托销毁了信件。而拉宾诺维奇也返回了自己在“红十月”工厂的炮兵观测点,继续战斗。$ W' w' U/ y1 D; m8 M. |* n
, S" J, X4 B' v+ }% P16日 的战斗依然非常激烈。
% p! g2 c1 e3 L( H! q- |3 h+ L- O; a* i7 Q3 ~
柳德尼科夫师的第650团虽然顶住了敌人从北向南的猛攻,但由于其左翼的第308师阵地被突破,一路敌人向南深入打进了一个楔子,占了街垒工厂东北部。
! j( b) G( T, b+ w: i3 a' M
! H$ K: F! V% p/ s1 Y经过14至16日三天的激战,第62集团军的防区减少了大约四分之一。至此,若卢杰夫师和戈里什内师的战斗人员伤亡约75%。
# d1 g& Y0 s6 B% A; {% U. ]3 S g1 A- m7 C: k& k7 e9 B/ g
16日晚,叶廖缅科渡河视察部队。他看到了崔可夫指挥所的破败景象并建议崔可夫把指挥所沿河边向南移动一点,以策安全。这个建议非常及时。几天之后,这里就被德军攻占。叶廖缅科同时也答应了崔可夫增加弹药和兵员补给的请求。第138步兵师的另外两个团于16日当晚渡过伏尔加河。他们的到来加强了“街垒”工厂一带的防御。第62集团军面临的危机虽然仍未根本解除,但是崔可夫至少已经有了援兵可以再继续苦撑。
* n7 `1 l# p0 b, G
( y% P7 {8 p: I3 s0 }在此后的战斗中,德军的攻击虽然凶猛,但崔可夫的直觉告诉他,敌人的力量已经遭到重大消耗,其攻击开始变得力不从心。为保持对苏军的压力,保卢斯于10月23日把预备队第79步兵师投入战斗,但为时已晚。德军攻击力开始下降,其推进速度又恢复到了以米为单位的境地。每一座建筑,每一条街道都要经过反复拉锯和极为残酷的战斗才能夺取和巩固。施莫林少将指挥的德第79步兵师只打了一个星期就消耗殆尽,不再能够进行大规模攻击。
' B6 Q R$ i) x0 }2 ]; w5 F' c% a% d2 d3 g) t. X4 m, ]% f
到了10月底,越来越多的德军士兵停止了刮胡子,而苏军士兵开始在峭壁下的浴室里洗澡更衣,士气非常高涨。8 Q) J1 c2 }7 \' ^$ K3 ^- e1 W
% X3 D2 P0 B1 H0 N4 y K' \9 w
11月初,由于天气日益变冷,河面出现的大块流冰加剧了补给的难度。崔可夫的处境越来越艰难。
. L2 h3 V, D) _) o4 r, N; F" ]! B+ V% r2 H$ A! K U! J" h$ }! e
战至11月10日,德军攻占了斯大林格勒北部三个巨型工厂的两个半,只剩下“红十月”冶金厂的南半部和部分沿河市区尚在苏军手中,斯大林格勒百分之九十的地区失守。" D* t, A+ p" L6 [
' z4 W, x- J6 Z
此刻,若卢杰夫的近卫第37步兵师打得几乎只剩下番号,其残部奉命合并到第118团,归柳德尼科夫指挥。师部和其他各团部均撤回伏尔加河东岸重组。几天后,第118混编团也几乎拼光,其残部也被撤回东岸。全师总计伤亡率95%。对柳德尼科夫和他的第138步兵师来说,虽然激战25天,部队伤亡惨重,但是真正严峻的考验还没有开始。
, J; I2 @. f5 h2 z+ p" C: m& y7 o
6 D# U; v$ s2 A; F此时,无论是苏军还是德军,没有一个人会想到,再过两个多月,拖拉机厂和工人新村这块浸透苏军战士鲜血的土地就是德第六集团军最后覆灭的地方。
! {$ t* o9 y: V& R$ `8 i* y
4 X/ C6 G/ d4 x* ?' N% J9 g6 F. X![]()
* K* p+ C! Z2 B% I' V图16. 大哈瑞在崔可夫元帅墓前献上一枝红色康乃馨表达崇高的敬意。这里就是当年他在马马耶夫岗指挥战斗的位置(大哈尼摄)。
8 Y, ]: @; Y- ?7 K# s h
4 g1 r( h; M+ P& U) `2 ~崔可夫逝世后,他的儿子亚历山大.崔可夫在清理遗物时发现了一个折叠的小纸片。显然,崔可夫在战争期间一直像护身符一样把它带在身边。打开这张老旧而沾了油渍的纸片,亚历山大发现了父亲褪色的字迹,上面写的居然是祷告词:啊,全能者,你能让黑夜变成白天,让荒地成为花园。请给我的苦难投射阳光 — 帮助我。( O9 L5 ]& r6 _. a
" P* [& A! r# I. H) y) h, h I* w
亚历山大说:我们就是这样保卫了斯大林格勒。9 b: Y+ V! X! [" J% g3 {! h
$ z J( @5 |* Z6 m1 @0 V5 f Z, a(完)
9 }! ^2 \; A7 |7 D5 [: \!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