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2-5-18 07:40 编辑 2 m% N- _. \' x
# ~! I! [( W1 |% D刚看到中国RDE发动机已经地面台架试验成功,又看到火箭军工程大学杨小刚团队在高超音速导弹红外制导打击运动中的汽车的消息。这里有几个技术难题:
* d; l; X0 Q, I/ f/ @% w# U! s8 y8 p) ^# Y9 B' N
1、高超音速导弹的精确飞行难度很大,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速度快,也意味着会在短时间里就穿越不同的大气条件,控制律必须随时做出相应的补偿。比如说,在大气密度低的高层大气,气动控制量要稍大一些,才能产生需要的动作;在大气密度高的低层大气,气动控制量要稍小一点,否则容易动作过度。不仅高度影响大气密度,气温也影响大气密度。燃料消耗也影响导弹的重量和重心。所以变增益控制律需要考虑的因素还很多。一般高超音速导弹只有有限的机动能力,要打汽车,中国对高超音速机动是玩熟了。
$ ]/ m1 f7 p" e' } N
! }+ k& ^, _: _) d& {$ }3 g2、红外探测需要探测窗口低温,高超音速飞行导致蒙皮高温,但这个问题中国已经解决了,国防科大团队用一组M3的微型收敛-扩散喷嘴在红外探测窗口上形成低温气膜,喷嘴采用主动控制,形成均匀冷却,而且设计方法已经形成数学模型,可以举一反三地用于不同设计。
" Y2 ]& J* f. h6 o& x; g3 x# y( z3 B$ c
3、火箭军工程大学团队则将低像素红外图像采用动目标显示方法,把静态的背景消除,突出移动的目标,解决了远距离上红外分辨率不高的问题。这很重要。高超音速导弹的速度太快了,必须在远距离上就精确锁定目标,否则根本来不及修正飞行轨迹。
4 p2 Z, [0 I7 P1 Z- F ?' \* O0 p9 ]! ?& g. Q: j, _* `
4、中国也解决了探测窗口的材料问题。传统上用钻石,最耐高温,但成本太高,镜头尺寸也很受局限。中国研究出用硫化锌玻璃材料的镜头材料,成本低得多,性能和钻石差不多。这就实用化了。
. c6 }( Z' E8 Q- s& O0 _
8 a/ \! i, i1 f* {1 z《南华早报》在引述火箭军工程大学在《红外与激光工程》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时,说到作者提到2025年为项目必须完成的时间。这个时间点有什么特殊意义,就只有发挥想象力了。但能打汽车,打军舰就更不是问题了。
% j* ]" m# K0 ]
3 R; K! ]2 x" u2 t ^$ v8 h" c3 q( g1 K真要打汽车的话,只有汽车里的人具有特殊意义了。但也不一定是人,如果是机动导弹发射系统,高超音速导弹也有特殊意义。目标可以是印度导弹,也可以是美国、日本的中程导弹。出动飞机去打,可能时机就错过了。弹道导弹打,不一定能打中移动的车辆。在滑行道上滑行的飞机是另一个可能,一般飞机从接地到滑行至停机位,有几分钟时间。这几分钟就是打击窗口,错过了,飞机就可能钻进洞库了。
8 A. U1 D3 [" B( }; j
- a" l6 e- G$ y+ v+ m5 L如果打汽车还不够刺激,西电大学的团队在研究跟踪低空无人机的问题,这是高超音速防空导弹了。这肯定不是以大疆为目标的,但如果能跟踪战斗机,那就能在隐身飞机忽隐忽现的“现”中及时抓住、及时打击。
9 M; T7 A* \* T/ L7 z+ j# w! t& f8 J* r4 A' _7 G
没有真正隐身到不可捕获的目标。高超音速导弹使得短暂的“曝光”成为致命的窗口,意义重大。/ s; t6 H3 i& U" @5 p
0 n* I( F: V# N, G$ V高超音速导弹也不只是东风-17那样的大家伙,防空导弹、反坦克导弹、反舰导弹也都是可以高超音速的,而且具有重大意义。
7 r. ?& R8 u5 p
" x0 \* W& s; v在90年代,美国陆军研究过M4-5的反坦克导弹。这就相当于坦克炮的出膛速度了。能达到这样的速度,也就不需要折腾花哨的战斗部了,硬刚就是了,也最可靠。在这样的战术距离上,发动机不是问题,堆火箭发动机就是了。火箭达到M4-5的速度从来不是问题,问题在制导。美国陆军搞不定探测和飞控,最后放弃了。! t% x o9 j ^2 R" e7 M
6 S% E7 a# [4 x6 ?) g$ X反过来,杨小刚团队的成功如果用到战术导弹上,在4000米距离上,导弹飞行时间只有3秒钟,这就是带末端制导的坦克炮弹,只要火控不太拉跨,目标坦克根本没有躲避和反制的机会,基本上看见既击中了。在十几公里的距离上,空中的飞机也是一样。距离更远的话,就不能单靠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蛮力了,又要回到乘波体之类升阻比更高的技术,但潜力也更大,飞行时间减半是具有显著战术作用的。
2 |9 |2 x' G0 ]
$ x! L( m4 |1 A9 n" p/ K7 r据中国《战术导弹技术》杂志报道,中国有3000多科技人员从事高超音速研究,比常规武器要多50%,对提高中国军事实力的作用则两倍于飞机、舰船、常规武器。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