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开心 2016-9-4 09:56 |
|---|
签到天数: 2 天 [LV.1]炼气
|
地板

楼主 |
发表于 2012-6-1 13:11:25
|
只看该作者
强袭达达尼尔 三
本帖最后由 萨苏 于 2012-6-1 13:27 编辑
: |, |. \* d' f. j- v0 b# s; q. m( D6 {
英国总部集中潜艇执行突破达达尼尔海峡,战术目的在于切断土耳其亚洲部分与欧洲部分之间的海上补给线。7 o. \0 `! @' ^- P" P/ w* X1 s" y# R/ \
7 h8 f- j2 e* t1 A, D
如前所述,在达达尼尔海峡碰了个钉子以后,英法联军选择在达达尼尔侧翼的加里波利半岛登陆,从陆路袭取海峡。这一行动由汉密尔顿上将指挥。在历史层面上,这位勋爵是个勇敢的军人,但更是个优秀的诗人,而且首先是个优秀的诗人。1 `7 p B% b1 ]0 x: m
9 S7 ?- l; I |, V
" B, E; u& h& T, r
伊恩.汉密尔顿上将 h6 V, _! c" j1 L' }
) p1 }$ ]- K2 `3 c
诗人还很会打仗的不是没有,比如岳飞,毛泽东,韦皋都是优秀的诗人,但人家都是把做诗当副业来干的,而汉密尔顿勋爵在诗词方面的天才明显超过其它任何方面。这样一位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将军被派来指挥一场涉及百万人,需要严谨计算贯穿始终,而且史无前例的超级大登陆战,萨不知道英国人是怎么想的(设想一下,让共和联动的张小波老板来指挥台海战役会是怎样的情况),知道的是汉密尔顿在指挥英军发动登陆作战的时候,连登陆地点都没有选定。8 w X" w4 g: A4 g; r
' P4 g8 @* `3 i: K' g
此后,无论是否汉密尔顿的直接责任,英军增援主力澳新军团连登陆的方向都搞错了。可以说,尽管经历了达达尼尔海峡炮战的失利,这些傲慢的西方人仍然没把土耳其人放在眼里。精细必要的准备被忽略了,骨子里仍然是一旦强大的不列颠全力以赴,戴着方帽子的土耳其人就只能举手投降。问题是英国人似乎对不举手投降的土耳其人只有惩罚计划却没有作战计划。。。; C# l; t$ q4 \0 t. m1 }- }
# j" O) Z% [* A" S: c偏偏汉密尔顿的对手还是德国名将桑德斯和土耳其传奇军神基马尔,在这两位的顽强抵抗下,一场战略上的奇袭终于打成了战术上的烂仗。
% P4 o+ Y7 Z' R7 P8 ]
" n _6 s, Q5 W. e汉密尔顿勋爵的激情在此后的战斗中也频频起到了中田英寿在日本队中场的作用。
# H$ E* p! i* H3 P' G! d# D
6 Z% G ~" v, r" j: A" M
0 n' |+ T; {( Z2 z6 W用《关西华文时报》体育版撰稿人丁军门的话说,中田英寿在日本队中场的作用“就是一根不折不扣的搅屎棍子”。
' R$ I' \0 e8 ?7 m1 O6 g, T2 S1 i' D
" d) T; W D9 E) H* P
从这个角度说,汉密尔顿勋爵和丘吉尔勋爵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 至少缺点上一样。7 B2 m" v' ^1 V' W' G) b
* K) A/ P/ L3 B! H( V- ], g" b
加里波利以后,伊恩.汉密尔顿勋爵再也没有担任过任何指挥职务。可能无论大英帝国还是汉密尔顿本人都明白,大英帝国有一个丘吉尔就足够足够了,何况人家还有更多的优点。9 b2 ]# H& W$ ~3 j7 U
$ r* w0 r9 B1 O9 M
打成烂仗以后,头疼的不仅仅是英国人,土耳其人也是在苦苦支撑,数十万精兵的苦战最要命的是几乎压断了这个古老帝国的补给线。
2 U/ a: T; @8 L n: A* O5 @# [2 ~ E0 c& V
土耳其地跨欧亚两洲,他们在传统上把自己认为是欧洲国家,其国土精华部分也集中在欧洲部分。特别是当时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本是东罗马帝国的首府君士坦丁堡,一座欧洲历史上负有盛名的都市。但是,其亚洲领土却是欧洲领土的十倍左右。因此,土耳其在作战中的补充兵员和补给物资,大多要从亚洲越过土耳其海峡运到加里波利半岛。加里波利战役初期土耳其人的运输补给,主要经过达达尼尔海峡北方的马尔马拉海来海运进行。* k8 C$ n1 j, \" [
# a [, D) V) R- F- j, V4 P
' C) d: I' T3 _& Y% ]) V3 g4 r土耳其地图
+ r' v& N% \% D$ ^& v5 X+ k4 p$ K ~; M
没法打败基马尔,英国人找到了理直气壮的理由 – 不是我们不会打仗,是土耳其人拥有太充分的补给,如果切断了这条补给线,土耳其人就会按照我们预期的投降了。* z: A) L$ u+ ^0 Y9 z
: m4 G# v! f5 |! e. R这话不是没道理,自古以来绝人粮道是不破的军事准则,从周亚夫到曹操都是这样干的。既然土耳其的补给线在海上,还密尔顿勋爵一脚就把个任务踢给了海军。' ]; b' Y# c) a7 F l2 x- [ N. ?
2 u4 J- M. b9 k8 b7 d7 T
鉴于海军的战舰无法突破达达尼尔海峡,海军上将费希尔不得不琢磨其他可行的办法来切断这条补给线。达达尼尔海峡的雷炮阵令人一筹莫展,但海军参谋人员们终于发现了一样对付土耳其人的终极武器,那就是 --潜水艇。
1 d# g" H8 e0 z* y% z% X3 W* M o, A0 p B" Q% U
英国皇家海军的参谋们并非异想天开之徒,他们有这样的主意,是因为此时已经有英国潜水艇突破过达达尼尔海峡了,而且在取得重大战果后全身而退。
8 m- o( b0 R) U4 y/ d! s1 d* J7 {* i+ ~* t
这条英国潜水艇就是霍尔布鲁克上尉指挥的皇家海军B-11号潜水艇。7 | m8 n- _) [4 ] V. U
' e4 s0 F" f/ j! E8 e, z
; ]. n9 a4 ]6 [8 C" L; m4 K
B-11号潜艇和它的艇长霍尔布鲁克上尉
2 `0 M+ E8 ]2 M) @5 l$ P* J6 G8 |+ X& |4 I# ?# _: S0 R
* i# e$ p) n1 x8 e9 @B-11号潜水艇算不上先进,它下水于1912年,排水量280吨,乘员15人,装备460毫米鱼雷发射管两具,续航力只有740海里。从这些指标来看,这艘潜艇根本就不是为一场远洋战争设计的,在外海作战并非其所长。
3 M( T8 i5 {' R. V% w$ {
% W6 ?4 z7 i# Q6 l1 o4 H$ l- H3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时。B-11号潜艇正和B-9,B-10两艘姊妹舰在地中海服务,奉命开往达达尼尔外海,实行对土耳其的海上封锁。1914年12 月,作为尝试,B-11号潜艇经周密准备,依靠霍尔布鲁克上尉出色的驾驶技术,用了五个小时穿越五条水雷封锁线(穿越?对,就是穿越。这年头穿越又不犯法么。)达达尼尔海峡,突入马尔马拉海。$ i) l# f- F, s. }1 q# d1 k3 _
# ^6 y+ Z& L" P$ @" [% A/ t5 T* ?1 n
由于土耳其人当时的确想不到英国人会用这样古怪的兵器来打自己,B-11号潜艇的巡逻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果。12月13日,偷偷进入马尔马拉海的B-11 号在潜望镜状态发现了一个大目标 – 土耳其海军装甲舰马苏迪号。这艘排水量9,250吨的战舰正悠闲地停靠在锚地,大部分水兵都在甲板下面吃中午饭。按捺不住激动的霍尔布鲁克上尉驾驶B- 11号接近到距离马苏迪号800米的距离,对其发射了两枚鱼雷。
; w* ]4 A& T0 h. J6 T7 y+ ` f! v7 h- U" R2 }
应该说土耳其军队的素质比同为东方帝国的大清八旗军要强得多,在这种情况下马苏迪号上的哨兵依然发现了B-11号的潜望镜和鱼雷的航迹,并大声报警。匆匆跑上炮位的土耳其水兵甚至已经开始向B-11开火射击。但是这一切已经无济于事。鱼雷命中马苏迪号后,该舰迅速倾斜,10分钟后即发生翻沉。
4 P) O0 x5 M' Q. k9 K
5 X! B2 j& ?; I: b" O
6 W; r4 x& f+ o" x6 Z AB-11击沉马苏迪号
_. I! y( {2 K4 d8 E+ y6 w( {3 `" ~0 \' B6 u" Y
( B* w4 U5 Q& T这是英国皇家海军在地中海到此为止最大的战果。* u5 s+ M4 C7 w1 D: y5 u
$ ~! t& R% ~' A- R
取得这个战果之后,本着见好就收的原则霍尔布鲁克上尉花了十个小时,又把B-11号安全地带出了达达尼尔海峡。
* j8 G2 |3 C/ }: O; Z- L6 \8 D7 c) z) Q& }8 F
说来令人啼笑皆非,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皇家海军很难取得像样的战果,一个重大原因竟然是因为它太强大了。因为它太强大,所以它在海上的敌人几乎无一例外选择将主力藏在港口里,高挂免战牌,连德国海军的舍尔上将也把公海舰队龟缩港内,极少出动。这样一来,英国皇家海军变成了有劲儿没处使的傻小子,不得不经常忍受无知民众对其战绩平平的质疑。2 p$ ~2 P9 Y j) u+ D* i0 N4 i
3 y9 N6 p! d6 g) u所以,击沉马苏迪号成了皇家海军宣传自己英勇善战的好题材。为此,霍尔布鲁克上尉荣获维多利亚十字勋章 – 这是英国海军潜艇部队的军官首次获得这一奖励。B-11号潜艇全体成员获得优异服务勋章。英国皇家法院并裁定发给该艇3,500英镑的奖金,其中霍尔布鲁克本人独得601镑10先令2便士。这笔钱现在看来并不多,按当时的币值,却是艇上全体官兵三年的薪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甚至把当地原来的“德国城”改名为霍尔布鲁克,一直流用至今。( c5 n8 M1 h$ U4 K5 `
% @5 x7 d0 G) Q( m0 L* N9 d0 g' x; \+ u实际上,击沉马苏迪号的战绩远谈不上这样值得庆祝。马苏迪号是一条比较古怪的军舰,萨曾经专门撰文介绍过它 – 参见《战舰中的变形大王 -- 土耳其马苏迪号铁甲舰》链接出处。这艘军舰是英国人为土耳其建造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也是英国人打沉的),下水于1874年,参加过两次巴尔干战争,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早已是风烛残年,土耳其已经在计划将其改建为水上宿舍,可以说B-11的致命一击给了这条老舰一个战士的结局,0 H) S* k( {; b
/ u4 u1 [0 d8 T5 n. d1874年下水,是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十年以后大清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舰才完工呢,十二年以后,邓世昌大人的致远舰才下水呢。
2 p, Z7 f& L; N! o9 ^2 t' R# `2 q! P1 K+ f" O
1896年,北洋水师的舰艇已经被视为落后了,马苏迪号老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8 d; ]( E F. N a0 ?
+ k7 S$ C, B, P$ U5 ^
而潜艇,在1914年,绝对是一种高科技武器。作为海上霸主的英国人,玩这个也不过才玩了十几年。
$ f) m! ]. F5 L3 u/ j: J# B: b' b: I# `; o1 J( F2 ^9 W
达达尼尔几乎可以看作是当时先进武器的试验场。4 _. N+ _9 V6 z5 g# V9 K
b1 n9 E9 P: q, n3 y
第一次用舰载飞机炸沉军舰,发生在这里,1915年8月12日,英国水上飞机母舰彭米克利号的一架肖特式水上飞机击沉一艘5,000吨级的土耳其补给舰。
8 Q: X/ g( Y6 { a8 y1 h4 w! w+ E+ q. U4 o4 K
第一次用浅水重炮舰实施对岸火力掩护,发生在这里,这个古老的舰种因此重现青春。这里还发生过第一次战列舰对浅水重炮舰的真人PK。* \0 \7 i+ P2 X! L' x
8 k4 `, x8 }' B% `- o第一次现代化大规模两栖攻防战,发生在这里,就是加里波利半岛的登陆大战。
; C. v2 ^ e0 Z- ?- m2 g' z) b* W- `7 k1 B
。。。
, L3 Z9 a' }& {: s& F T% W2 t/ ]) w( o
拿这样多的新武器新花样来打土耳其人,让我想起了在阿富汗的美国兵 – 恨不得每一个都要脑袋上扛七八个摄像机,屁股后面跟五六架飞机,脑袋顶上连三四个卫星,号称二十二世纪数字部队的家伙们,以二十万发枪炮弹消灭一个敌人(压死?)的代价与一手Ak-47冲锋枪,一手大饼卷大葱的塔利班游击队决一死战。
W) W0 H& B( K
n% Q6 d0 @5 R) [
. T$ |' E9 m6 J数字化的美国兵和阿富汗人
2 G* ~* m' P* P, {/ z& q
" y' ~; T3 l8 J. ^" F( d2 b5 n/ ]1 h, o
, h5 t# _- e& S! ^好像都有点儿有钱烧的。$ ^( o) ~: _7 l; P
# e& s- v1 s; q$ c1 H就像美国人打塔利班打得头疼一样,英国人在达达尼尔和土耳其人打得也很挠墙。至少,这些新式武器表现并不都是好的,比如,携带鱼雷的舰载机的确击沉过敌舰,但是也发生过发现土耳其战列巡洋舰戈本号后,连派三架飞机起飞轰炸,因为挂了鱼雷飞不起来连摔三架的热闹场面。
* [# k; e: z, a0 n+ n6 [7 c: O) ~' l+ s$ X# |
无论如何,B-11的成功给了费希尔勋爵极大的信心,B-11仅仅是一条凑数的近岸型潜艇,如果出动大批专门为远洋作战设计的潜艇发动攻击,战果如何恐怕只取决于土耳其人能有多少条船吧?
# G3 ? z8 V. ^ Q7 ~# v# n+ _8 G, g* Y7 V) \& ~8 c3 ~8 c+ r% h
英法联军决心调集潜艇部队,突破达达尼尔海峡,让土耳其人尝尝高科技武器的厉害!7 x0 N1 W( K3 v+ s3 u0 d# r
8 m Y% O v8 v+ j7 D纵观英法潜艇部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似乎真正集中兵力,大规模使用这种新式武器,最典型的战例就是在达达尼尔。就这样,诞生了这条近似疯狂的命令,英国人集中了九艘潜水艇,作为盟军,法国人也出动了四艘。平心而论,在这样狭窄,浅水而且水流复杂的海区使用潜艇,实为兵家大忌。这也应该算是当时潜艇战术研究尚未成熟的一个表现。
; u; o: w9 U$ T# a! D; f2 u
( h$ E5 S8 n) h2 i4 X ~* F3 ]如果说服从命令,英勇和牺牲是军人的优秀品质,那么这些潜艇的名字应该被后来的军人记住的。( o2 {$ p* x+ T: W3 T% }
% d8 A5 z( W3 |5 ^) V英国出动的九艘潜艇为 – 皇家海军E-1,E-2,E-7,E-8,E-11,E-14,E-15,E-20和皇家澳大利亚海军潜艇AE-2号。$ j/ y) ~# O2 m5 G2 [, p7 F) t
2 P6 i$ T6 e* Y. h) E$ T
法国出动的四艘潜艇为 – 绿松石号,蓝宝石号,焦耳号和居里号。
" }/ r" k+ t" q" m' S/ m, q. Z. E* K d& I. |
0 U4 E6 |* K, K3 Y7 Z& H5 U
9 F0 A U" u" B$ v( }. ?费希尔海军上将
( `* }0 f8 b- c' Y9 `9 x7 \
# m/ S* p8 g3 y9 i U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疯狂的命令出自费希尔勋爵之手,让人觉得有点儿疑惑。这位推动了无畏级战舰的老海员不是记者,也不是诗人,似乎应该比丘吉尔和汉密尔顿两位勋爵正常一些。5 e$ d- j8 @; [* V# H& a/ r
+ W* [5 J% M& G; X1 f要是让萨来说,1915年的费希尔勋爵,比上面那两位还要不正常。# c& q# d5 @* Y# a8 W
[待续] |
评分
-
| 参与人数 1 | 爱元 +12 |
学识 +1 |
收起
理由
|
老票
| + 12 |
+ 1 |
忽然冒出来中田英寿,一时绝倒~.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