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衰 2019-4-22 06:37 |
---|
签到天数: 488 天 [LV.9]渡劫
|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8-6-6 10:33:39
|
只看该作者
8 E! U# Z' c7 }# |/ q; i% A差强人意3 A0 N% W, a" ]) s3 T; ?5 y+ q
% d! B3 D% s4 P/ n+ v1 d虽说在对外宣传上,苏俄一贯是“煮熟的鸭子嘴硬”,但对“短剑”的缺陷,相信他们也心知肚明。不过要想改进,却不是件容易事。“短剑”入役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苏联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在军工方面的投入开始萎缩。苏联解体后,其遗产的最大继承者俄罗斯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动荡期,俄罗斯军工系统迎来了漫长的“严冬”。资金匮乏、技术断档、人才流失,使得任何改进“短剑”的念头都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加之“短剑”是前苏联16个加盟共和国、9个工业部门、130多个企业大协作的产物,因此俄罗斯连继续维持生产线都办不到,只是用前苏联留下的库存零件攒出了40套“短剑”(包括出口型“粟树”)系统了事。
6 Z! ]0 c/ F/ a" n# Q$ C
n2 w" m2 m7 r0 s' F4 Q/ ~粗略统计,这40套系统有8套装在了“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上;在“彼得大帝”号核动力巡洋舰上各装了6套;“恰巴年科海军上将”号驱逐舰上装了2套;2舰“不惧”级护卫舰上各装了2套;1艘“守护”号护卫舰上装了1套。此外,出口中国的138“泰州”号、139“宁波”号,以及出口印度的3艘“塔尔瓦”级护卫舰上各装了2套“粟树”。仅这些就已用去31套“短剑”(“粟树”),再加上一些装在实验舰上测试的,就已基本上将库存用尽,那么其他自用及出口舰艇怎么办呢?
% l0 [/ h1 `+ c% _$ p" @! Y) Y9 g6 b$ r" e2 V
! H& w( Y1 L' M2 }6 _“佩剑”的出口型“棕榈树”的光电装置外形是方形的。
1 x ] h: w: X3 o
& g t( K. e4 |6 _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军工部门推出了“佩剑”(出口型称为“棕榈树”,音译为“帕尔马”)舰载弹炮合一近防系统。该系统实际上是“短剑”的简化版,主要区别有:“佩剑”没有目标搜索雷达和跟踪雷达,只有光电系统。由舰艇防空指挥中心提供空情信息和目标分配;系统取消了甲板下弹药补给库,加之去掉了笨重的雷达系统,因此系统全重降为6.9吨,且无需穿透甲板安装,大大提高了适装性;防空导弹改为9M337激光驾束制导导弹,弹重从9M311的57千克降为25千克,最大速度却从900米∕秒增加到1200米∕秒。
3 \' e; T( f) L1 [
4 W) y7 |2 z6 h$ }- r+ ]: I. v" o
' J' O5 `% f2 r- I
3 [# g+ e7 ]0 a9 I* A* k# ?) b“佩剑”的光电装置是圆形的。' h: Z+ T9 ^% V: ?7 G
: _4 V! j a+ @9 E: j
对比上文列出的“短剑”系统5大缺陷,可以看到“佩剑”在第一、第二项上有了大幅改善。但是系统内完全取消跟踪雷达,完全依赖光电系统,而俄罗斯在热成像仪技术方面又非常落后,因此在系统冗余和全天候作战能力方面仍有所欠缺。
; m3 E z# u! B4 W' f+ M B+ {
0 j, x# P- s: @和第三、第五项缺陷依旧相比,第四项缺陷非但没有解决,反而极有可能恶化了。因为激光驾束制导虽有设备简单,能大幅降低导弹技术复杂性、提高可靠性等优点,但实际上并不适合对付高速目标。这种制导方式在恶劣气候条件下,尤其是高海况情况下不太靠谱。加之无法做到“发射后不管”,必须对来袭导弹进行全程激光照射,直至目标被摧毁才能转而对付下一个目标,这使得系统的多目标能力徒有其名。
: r' s) p/ u( J0 F' h% H
1 Q5 s: ^6 I+ M5 E
3 W/ l# {% m. J5 n5 @4 Z: {
“佩剑”的系统架构# V! D' E! d h0 Q
6 L+ t+ v# ?( E1 G& g0 h& N导弹作战效能下降,速射炮效能又未见改观,俄罗斯在光电系统方面的落后面貌又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得到改观,因此俄海军虽然接受了“佩剑”,其出口型“棕榈树”(二者主要的外观区别是光电系统的外形)也装到了出口越南的“猎豹”级护卫舰上,但其实际作战效能可能还不如“短剑”。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俄方急于推出出口型的“铠甲”-ME,声称它比“粟树”-M强3至4倍,却绝不不提“棕榈树”。
7 C4 o+ V4 q3 @3 i# u
& Y* T% i# i, U/ \; L# I3 g% n
4 C* \/ i8 e6 @! J$ l6 ~/ U
“佩剑”因为系统减化,重量大为减轻,因此可装在“毒蜘蛛”导弹艇上。
( n' r0 g( H9 S) V
% ~# q+ Q# K, h. N0 M* H ?那么,“铠甲”-ME究竟强在哪里呢?根据俄方资料,“铠甲”-ME是俄自用型“铠甲”-M的出口型,二者的系统架构完全一样,只是在一些部件性能上有差异。它继承了“佩剑”由舰艇防空指挥中心提供空情信息和目标分配的技术路线,但在系统里移植了“铠甲S1”系统的1RS2-1E型相控阵雷达,用作目标跟踪之用,同时还保留了“佩剑”的光电∕红外系统。1RS2-1E型相控阵雷达工作在K波段,可同时为火炮跟踪3个目标,为导弹跟踪4个目标。方向扫描角为±45度,高低扫描角为-5~ 85度。目标雷达反射面积为2平方米时,最大跟踪距离为24千米。但目标雷达反射面积为0.03平方米时,最大距离为7千米。, r0 I1 K( C1 N, f
) X' H- `; ?' W# V4 X5 |从阿尔玛兹设计局展示的样品来看,看不到激光照射器,因此系统内的防空导弹极有可能改回了类似9M311的雷达半主动+指令制导模式。俄方宣称其拦截范围为1500米至20千米,最大拦截高度为15千米。这与“铠甲S1”采用57E6YE型近程防空导弹数据相吻合。因此很可能“铠甲”-ME采用的是同款导弹。根据俄方资料,57E6YE型近程防空导弹弹长3160毫米,弹径90毫米,助推器直径170毫米,弹重94千克,战斗部重2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为1300米∕秒。最低拦截高度5米。看从数据,57E6YE比9M311有明显提高,但如果用作末端反导的话,制导方式将制约导弹的实际效能。基本的物理原理不会因任何人的主观意愿和声嘶力竭的宣传而有所改变。2 L; `; v! C9 R$ N z% b
; D p1 v$ r2 d) t% p _
2 @; z! S- q `“铠甲”-ME每门速射炮上方,都挂了4枚防空导弹5 M. R9 H+ R, M! p+ e' u1 v1 G7 D# P
+ V, b- f: w2 @
至于俄方宣称,“铠甲”-ME型近防系统还有可能配备赫尔梅斯-K型导弹,其最大射程可以达到100千米,具备实施对陆对海攻击的能力,笔者感到莫名其妙。近防系统好好地守好本舰最后一道防线就行了,集成对陆对海攻击能力毫无必要。样样通的结果必然是样样稀松。难道还嫌“铠甲”-ME体积不够庞大、系统不够笨、伺服电机负担不够重吗?
6 x0 x, m) N7 A4 h. D! N- F# P
& ?, K0 U; R I1 S此外,从俄方公布的样品和展板来看,“铠甲”-ME不仅需要穿透甲板安装,而且在甲板以下又恢复了体积可观的备用弹药库。“佩剑”系统以削弱作战能力为代价换来的适装性优势荡然无存,一切都回到了原点。7 M K4 X, W, r
C: A7 t& d# D! M( g1 t
8 K) d) k* l5 m5 S6 t
“铠甲”-ME后部
) ?3 s% M: { b/ B2 e5 F0 I
6 {* h& i0 q; c) G4 _2 C. D因此,对照“短剑”的五大缺陷,“铠甲”-ME仅在第二项上有明显进步。第一项体积庞大笨重和适装性差的毛病,可能随着俄罗斯电子技术水平的进步而略有改观,但进步幅度极其有限。而第三、第四、第五项缺陷,只能说是“涛声依旧”了。1 g% @+ x; l) g; E/ X
6 F8 m/ f; \: E% u5 w至于俄方宣称的,“铠甲”-ME系统反应时间为3至5秒,笔者以为在其已经融入舰载防空体系的情况下,是有可能达到的。但同时拦截4个目标嘛,鉴于从未有过俄方试图研发类似于“拉姆”那样的红外成像末端拦截导弹的消息,以“铠甲”-ME的系统架构和系统内导弹可能的制导方式来看,除非是这4个来袭目标集中在一个极小的夹角内,否则恐怕很难办到。
" F- f5 v+ H6 G; K3 R* M- A: @! y* P. X7 _! b0 o% n6 h
像“铠甲”-ME这样在旧有架构上缝缝补补的近防系统,作战效能要达到“粟树”-M的3至4倍,恐怕只能在计算方法上“作文章”了。这样的“文章”,自苏联解体以来世人见识得太多了。从苏-27到T72,甚至包括AK47家族,俄罗斯方面随便“拉拉皮”,作一些“与时俱进”的表面文章,就敢宣称比上代产品效能提高了多少倍。如果有心人将苏联解体后至今推出的各种武器亚型的效能提高倍数逐一分类相乘的话,结果一定是令人瞠目结舌并且非常喜感的。这样的“文章”,平时用来忽悠买主,麻醉自己,为自己鼓劲打气尚可,真要在生死悠关的战场上见真章,又有何用?
! |. {7 F" Z7 O0 z9 G7 X7 h! O% m
1 l( u4 t+ p! x4 w5 E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