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去超市置办点年货,在酒类柜台看到一瓶瓶的茅台,最低是接近3000元一瓶那种的,往上走有5000元一瓶的,还有8000元一瓶的。过万元的没见到,因为这个价位不符合超市的产品定位。忙总管理过大型超市集团,最有发言权。 闲总与茅台其实没啥特别的渊源,属于没吃过猪肉见过猪跑的那种。0 z+ L \" w1 T5 C2 p, y* D
, N; R4 t5 `% K( @. \
闲总看到茅台感慨啥?
& O6 l5 W( U0 q6 }) y0 e7 L 1. 靠闲总的死工资已经喝不起茅台了。当然狠狠心也能买,不过那样就要有点肉疼了。刚工作时觉得太贵,年龄大了还是觉得贵,人家的价钱总跑到闲总的工资前面。有钱人趁价格在低谷的时候收购一大批茅台屯着,增值收益不比买房差。当然这要富翁才能办到,普通老百姓买个几瓶屯着,没啥意义。豪门巨富的主要财富来自于各类流动或非流动资产,货币贬值对他们的影响远远没有对老百姓那么强烈。吕总、马总、牛总等人的大部分财富都是股票、公司股权、房产、古董、证券、各国外币、以及贵金属、粮、酒、等等,人民币现金的比例没有那么高,人家的财富概念与工薪层完全不是一个定义。万一恶性通货膨胀来了,人家照样吃香喝辣,吃亏的总是底层靠工资生活的小百姓。; F. T0 v8 c# O! \# e! G
- {8 N! `- v& X 2. 闲总这辈子喝到的茅台其实不少,当然从来没花自己的钱。茅台这玩意儿属于喝的人不买,买的人不喝的生活用品。与很多人的想法相反,闲总在国企和政府机关喝到的茅台很少,绝大部分都是在民企时期喝到的。) b, i- h1 W/ Z+ U
现在国企和政府机关对员工和公务员消费管得很严,请客吃饭要事先申请,所以很多人宁肯不去。在闲总周边,省部级属于封疆大吏,吃喝这种事儿不是人家操心的范畴。厅局级官员也还能喝到茅台,当然有限制条件。县处级可以偶尔尝试,科级以下基本别想了。不要以为科长很小,在小县城里面已经可以正大光明称XX局长了,别把领导不当干部。当然国家太大,各地情况也不一样,同样一个级别的官员,在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地域,那待遇差别也是天上地下。
, V) Q6 Z9 s8 a" ~4 [, H8 b; t% V# ?1 r1 [
3. 闲总的大部分茅台是在YY集团时期喝的。那时候三天两头陪着老板到全国各地跑项目,拉关系。地方政府为了招商引资,也是拼了命。堂堂副厅级干部陪着(当然不是陪闲总,咱属于坐中间蹭饭的那位。)从早饭吃到晚饭,一天三顿,顿顿茅台。闲总其实不会喝酒,硬着头皮偷偷耍无赖,暗地里吐掉了不少,真是心疼死酒鬼了。闲总的同事中颇有几位要在老板面前表现的,结果有几次喝得抬到医院急救。
) A/ p$ ?/ l. M 闲总喝茅台的其它机会还来自于谈项目和业务,具体情节可以参见以前闲总发表的《民企管理中那些天雷滚滚的故事 - 美人关》、《处级和尚》、《我家在哪儿》。另外有段时间要帮助驻京办归主任完成大吃大喝指标,在酒池肉林中过了一段颇为美好的日子(参见闲总的《灌水》一文)。
8 s0 P* n( a6 G" }3 z
( \6 W. b, J3 [+ w 4. 喝酒这能力真是天生的,闲总这辈子一直没学会喝酒,喝口酒就跟受刑差不多。拿茅台请闲总的客绝对是浪费,就是用50元一斤的土烧酒灌到茅台酒瓶子里装模作样,对于闲总都是一样辣嗓子,照旧分辨不出来。要是买单的家伙事先知道闲总的底细,能省不少钱呢。
$ }) |' \% X6 u3 I
" T' A, r1 `0 X 5.茅台集团如今可是世界第一大酒类公司,世界500强,A股中的翘楚。能有今天的地位,老外理解不了,国人以前绝对想不到。贵州省政府的利税收入,烟草、电力、茅台是前三名。茅台集团老总在贵州的地位不比省长差多少。
/ Z- |, q: I* Q% f l/ j 都说老毛子酗酒厉害,其实国人也不含糊。国内北方地区、西南各地的酗酒风气也实在让人受不了,而且越是偏远贫穷的地方越厉害。闲总去这种地方走亲访友,特别头疼喝酒。有些人从早喝到晚,闲总有个亲戚因为上班时间天天醉酒,把镇长的位子都丢了。闲总的机构中有个下属企业,位于华中某偏远贫困地区,自己有食堂不算,还办个内部餐厅招待来访者,每年的餐饮费用比员工工资和日常管理费都高,看他们的财务账目看得叹气。闲总去了几次,喝酒喝得都怕了,连什么军供茅台、特供茅台、中央直供茅台、内部员工专用茅台都摆到桌面上给闲总品尝。闲总也不点穿,只能背地里嘀咕一群土包子天天喝,却还分辨不出这种市场上的小把戏。该公司有个当地的副总,餐餐不拉白酒,结果与客户碰杯换盏中一头栽倒就咽气了,把众人吓得够呛。
2 P# e$ e+ X4 K1 Q5 j: |# V) l
- i; c$ ]! F4 M7 q: E9 Z: n0 y 6. 闲总工作的机构中,下面也有酒厂和酒类贸易公司,不过隔了N多层,所以只去过有限的几次,对酒厂和贸易公司有点肤浅的了解。 \7 H- B" k1 W+ s# J! ~) }
经营一家酒厂并不容易。一是白酒生产挤占粮食,所以国家对白酒生产控制的很严,酒类生产许可证非常难申请。二是税费负担沉重。一个白酒生产企业如果老老实实交税,收入的40%多都要交税费了。所以酒厂经营要会各种五花八门的方法来避税、逃税。三是生产高品质白酒并不容易。酒曲、粮食、添加剂、酿造设备、当地气温水土、酿造师傅、勾兑师等等,都很关键,哪一步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出质量事故。四是酒厂发展的核心在于市场销售,品牌和渠道建设是重中之重,譬如在电视台和各种渠道打广告,销售费用在成本中占比很高。五是酒厂属于重资产企业。资金沉淀很多,不同等级的酒酿造时间不同,有些高品质的酒要放几年,这样就会压资金。
" X8 X1 L ?9 B( X2 } 7 p0 N8 [0 ~- U# c6 K
7. 重点说说白酒的生产环节。白酒的质量控制是非常讲究技术的。即使是完全相同环境下酿出的白酒,不同批次口味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有损于产品质量稳定性,因此要使用勾兑工艺。品酒师和勾兑师将不同批次的白酒按一定比例相互勾兑,再加入各种添加剂,才能使不同时间生产的白酒长期保持同一口感和味道。白酒的添加剂很多,主要有各种酯类,如己酸乙酯,丁酸乙酯等。各种酸类,如乙酸,己酸等等。各种醇类,如丁醇,异戊醇。另外根据酒的不同特色,还要加入相应的香料。! e a! s+ f/ [6 H; j& J- Z$ Z; s7 q# Y
正规的酒厂,自己酿的酒一般称为基酒,或原浆酒,这是真正的酒。不过拿到市场上卖的酒,基本都是掺了食用酒精的。一瓶酒里,基酒与食用酒精的比例有多少,看酒的价钱。一般价钱越高,基酒比例越高,反之则越低。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掺入食用酒精,一是勾兑风味需要。二是可以降低成本,一公斤食用酒精的价格只有几元钱。掺到基酒里就可以卖几百元几千元,当然掺得越多越赚钱。市场上卖的几十元到几百元一瓶的酒,基本都是食用酒精+香料,至于有多少原浆酒成分,那就不好说了,一句两句是讲不明白的。
4 b; ?; f! Y8 U9 W
n7 {+ ~ P! C* p5 `) S 8. 现在白酒生产中,代工模式也是普遍现象。传统的企业自己酿基酒,买来食用酒精和香料勾兑后再出厂。相当于制造业中采购原料,自己生产的那种企业。激进一点的白酒企业,可能只负责勾兑,就是从其它供应商处买来基酒、食用酒精、香料,在自家的车间里勾兑好,装瓶打包后进入市场销售。这种白酒企业相当于产品装配厂,部件全部是供应商生产,自己只负责装配拧螺丝。最前卫的白酒企业,连装配环节都省了。买来其它酒厂的酒,直接贴上自己的标签,然后就可以出厂了。四川的宜宾、泸州有很多这种小酒厂,专门为其它品牌白酒厂生产基酒和成品白酒,相当于代工厂。至于这种模式,质量控制怎么做,就看厂商的良心了。
+ a4 t v* y( y2 n. o! A6 L+ O; _) F: d8 G" {
# Y+ _ V G+ M; W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