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 F V0 J- L% z% u和向恺然有同盟会背景的辉煌出身不同,赵焕亭只是官宦世家而已,随其父宦游四方,并无多少革命的因素。自幼读书又加上见闻广博,所以赵焕亭在武侠小说之外还有文人体的笔记小说《今夕斋丛谈》,里面甚至有类似于现在风行的都市灵异传说一般的济南舜井老蛟的故事。但是文笔还不错,颇有晚清笔记体小说的风韵。所以从根基上来说,向恺然虽然也是国学功底深厚而且通武功,但真正从晚清的笔记体小说和某公案小说中继承发展武侠小说的还应该是这个赵焕亭。向恺然开启的是新文化之中的武侠看法,以现代的眼光去理解侠情和武术;以中华崛起的目标去描摹这一代代的武林人物、江湖侠客。而赵则是承继的传统明清小说和笔记小说,像我的梳理民国前十年的武侠一样;这类武侠,要么是清官手下的走狗,要么就是如神龙云现般时隐时现的笔记传奇。但是赵焕亭在这个基础上用白话也演绎出来一套比较完整的武侠体系。而白话的通俗加上赵焕亭自身的才具非凡,就很好的完成了一个新旧时代武侠过渡的职能。总体来说,向恺然是开时代之先向前疾行的列车,而赵焕亭则是拖着这条承继于唐传奇的侠客文化一脉而与时俱进的桥梁。 7 u2 g4 m$ Y0 x T" e! c
- C) {2 ^# ]9 b' h7 ~' S% l' d下面再说说赵的另外一部名篇——《英雄走国记》吧。1 X* V0 ~. T j6 N, h& o) F' c
如果说《奇侠精忠传》是传统公案小说的延续,那么《英雄走国记》就应该是脱胎于水浒类的传统古典小说并结合了现代通俗小说特质的武侠小说。英雄走国记得故事是从南明末世开始,小说的开头是倒叙,从常州马鞍山定因寺的主持林明说起。将主人公祁班孙也就是祁六公子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之中的一番挣扎娓娓道来。祁公子是祁彪佳之子,这也是历史上出名的抗清官员和著名文人。也正是因此,祁公子身负国仇家恨,和朋友们抢出父亲首级,辗转来到太湖灵岩山投奔邓伯通的这一段就很有水浒中风雪山神庙,江州劫法场,白龙庙小聚义的风致。太湖风光更是依稀有些水泊梁山的影子。后来因为行刺豫王失败,太湖厅官朱异带了几百名兵士来围剿太湖,群雄遁走途中合力杀散追兵的描写更是与水泊梁山晁天王第一仗杀败巡捕何清的情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后的祁公子拜别群雄回乡的遭遇更是很有水浒中铁牛回家的意思,家中亲人尽丧,自己也身陷囹圄;却又叠逢机遇,故人倾力相救。这等设计机巧自然也是水浒英雄的余脉。祁公子脱身后仍然想勾连旧人再做举事的安排,但是这一路之上,之前的群雄死走逃亡,各自凋零,后来祁公子千辛万苦与硕果仅存的朋友毕方到了长白山顶,遥望五峰,一片祥光瑞彩,才明白满人天下已然稳固,再难翻盘,才回到了常州马鞍山定因寺隐居……这个情节也很有意思,似乎就是后世金庸写韦小宝去探查大清龙脉的渊薮。《英雄走国记》的传统写法还是水浒式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但是又结合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倒叙插叙等跳转场景的手法。可以看出,赵作为一个传统的文人是在经典的基础上渗透全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所以说,英雄走国记比奇侠精忠传进化的更好一些。' u& Q$ \ P3 `8 a/ W8 m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大侠殷一官轶事》,这本书其实是最能彰显赵焕亭特色的文章。相比于之前继承公案侠义小说的奇侠精忠传,继承传统古典小说的英雄走国记。赵焕亭在这部书上算是真正的自己开宗立派了一个类型的武侠小说,也就是世情武侠小说。虽然赵焕亭喜欢描写男女之事,但是公然写武侠版的金瓶梅大约也不敢。不过赵焕亭在此书中到是把市井之间的武侠人物描述的淋漓尽致。张赣生更是将此书中的部分桥段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相提并论。其中部分,李镖头在北京同行之间借银子的场景可称经典,几乎可以说是一副生动的清末武林风俗画。所以以武侠为主干,讲述些市井百姓、升斗小民之间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也是一个全新的套路。这个似乎也是后来的北派五大家的白羽所传承的。 3 F* v$ p* @# `3 b+ T
% e/ U( ~. v& B" N
综合以上,赵焕亭的经历其实是一个晚清的老文人,却又能比较好的接受新生事物,将清末的侠义公案小说,传统古典小说融合进新的武侠因素。炒成一道有着传统味道的新菜。然后又结合世情小说描摹世态人情的特色,将晚清的武林轶事,镖局传闻杂凑称一套没有多少言情的市井世情武侠。这个才是赵焕亭的最大特色。与开创新的武侠之路的向恺然比起来,赵焕亭的路数是七分继承,三分新创;以继承为主,以新意为辅。这也很符合他晚清传统文人的家世背景和审美情趣吧。 , @# m$ V4 K6 A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