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t* Q6 N# O9 [% c 后来,高考、大学、社会、婚姻;很快的25年过去了。偶尔的时间我还是会翻起书橱里日渐陈旧的三毛文集。但是感触似乎已经没有那么多了。也逐渐的明白生活本来就是这样,阳光与阴暗共存,快乐与悲哀同在。三毛似乎已经渐行渐远,撒哈拉也慢慢的干涸在记忆的池塘里逐渐消失。 o3 z u& X3 z8 g. U# q7 u; F, [- P
8 k; m L& l+ T/ M0 p Z0 P
9 k' n* |% w- R1 K
所以真实的情境下,三毛去的撒哈拉是一个典型的乱世;一个殖民者还未完全退出,土著沙哈拉为人希望建国,边境的摩洛哥和毛里塔尼亚希望瓜分的混乱世界。在这个背景下,三毛嫁给了殖民宗主国的荷西,同时游走在沙漠土著和外籍军团之间。那些当年看起来闪耀着阳光的美丽生活所依凭的居然是这样一个危如累卵的乱世。三毛描述的本地人之前很多都有国仇家恨,外籍军团也是镇压土著的刽子手。从这个维度上看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骆驼就别有一番滋味;而这么说起来,哭泣的骆驼似乎才是比较真实的社会场景。而正因为如此,了解了撒哈拉故事的历史背景,那些快乐、美好的生活就似乎更令人珍惜。还是周淮安对邱莫言说的那句话:人都说乱世莫诉儿女情,却哪知乱世儿女情更深。- B( m0 h; E j& K# s' ~
7 R# T, t C* v b0 g 当我逐步的明了这些背景的时候,不禁想起了现在到处搜罗IP的电影圈。这个IP能圈来的话威力应该不次于当年周星驰的功夫吧。70、80后有多少三毛的拥趸,恐怕如恒河沙数般难以计算。再加上这乱世背景,阳光故事。拍出一部卡萨布兰卡+滚滚红尘的经典来还是值得期待的。 8 v" Q2 T G: H! l! r( r3 ?2 G # r' T( n" N _ 5 D: y! d$ }5 Z* h BTW,我不喜欢别人说我痴迷于三毛是因为怀旧。因为怀旧的本质是试图用当年的思维角度来解释自己现在的处境。在不惑之年之后翻开当年的旧书,获取的另一个维度的视角只是为了使我对生命的理解更充实,对于哲学意味上的人生更有把握。从这一点来说,当年号称宋末四大家之一的蒋捷有一首很好的词,抄来共观吧。 # T) C. x3 o+ } o& O: q8 h虞美人·听雨 & k) k) w# r* B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9 \. r3 E4 Y3 x' p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1 ^+ T6 E: _+ D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e/ q; G; B/ ^/ p6 ]8 r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W# y! k+ A9 d- f: k
8 A. D; Q8 h; ^6 O4 d3 { 3 w& |* I8 U ^8 J' }公众号二维码请帮忙推广关注9 M, H" r; T F# E$ z1 u6 E2 i
当年遍地新华书店的时候,我忘记了是不是在新华书店还是其他书店看了所有的三毛系列的书,其实得抑郁症的人往往书写的是美好,如同我记得那个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也是如此。5 n u7 D1 n! t/ v4 y9 ~ e. E# m- {
( A. d9 N K { R4 c; w% F9 W
虽然看了这么多她的书,可是我几乎都忘了,我很遗憾,我看过很多书,现在差不多都忘记了,连书名都不记得了,哈哈哈,重新看见书的内容或许会有印象。记得当时我很好奇她为什么自杀,所以特意先找她描写童年的事情的书来看,书名已忘,我却好像记得老师是批评她还是怎么的,她很受伤,然后逃学到墓地,后来师从某人学画等等,书中描写的小时候的她孤僻敏感,可是这孤僻敏感源自哪里?是那个老师的过失吗?还是父母对她的疏忽,疏忽照顾也是一种虐待。我好像大概记得她写她逃学,依旧到点去上学,到墓地逃学。我一直好奇抑郁症的人会有什么样的童年,她也如我所猜测:童年生活不快乐。可是遗憾的是似乎她的描述中没有父母的过错,如果有,我觉得可能就是对她的疏忽吧,记得她写她父亲很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