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晨枫 于 2024-12-18 21:59 编辑 + L. j- ]3 ?" D5 n2 k
* n& ~6 z2 J% }! E6 q
中国高超音速飞行和动力世界领先,但到底怎么个领先法,外界不甚了了。公开信息里,东风-17是一个例子,这是助推-滑翔技术的范例,采用先进的乘波体技术。但助推-滑翔已经是“陈旧技术”了,连美国都搞明白了,日前号称发射成功LRHW有望成为美国第一种实战级高超音速导弹,尽管这用的还是古旧的双锥体,还不是乘波体。 g, d/ C0 `# ~
7 h G3 p) b& W* ~# b
近日中国接连公布先进的高超音速飞机和动力:! X( d' t* G: K% G4 r' s: V
% ^( `% h& P. K: s3 }& G0 o7 c- 中科院力学所钱学森青年突击队的“鸣镝”系列“临近空间宽域飞行器”,最高速度可达M7
* z6 D; ]* X* k" b5 Q- 凌空天行的“筋斗云”M4高速冲压发动机
. `4 y4 y3 |; U& E- 清华的冲压转子爆震发动机) |3 }. i7 N1 i6 H
% ]# w* U2 T6 Y& l. g! B
“鸣镝”已经到MD22了,湖南卫视里还揭示了较早的MD19和MD2x(后一位数字被遮挡了)。MD-22长10.8米,翼展4.5米,最大起飞重量4吨,是可重复使用的高超音速技术试验平台,用于天地往返空天飞机的技术验证。MD-22可以兼容不同动力,适用马赫数0-7,可以使用自主起飞或火箭助推发射模式,最大航程8000公里,还具备中高速条件下实施6G稳盘过载强机动飞行的能力。
# ~# r6 D: _" Z
( b1 }4 P2 @* S, o6 |# {寥寥数语,信息量很大。
3 c! e G. {, S5 O8 _4 Y8 c8 y
" g) H8 V% F6 y8 S6 O1、可重复使用,这就不是导弹或者一次性使用的了。必须说,这是世界最先进水平,美国到目前为止,才勉强搞成了一次性使用的导弹。+ _, ?) }2 i, S# A. a1 f* ~
2、高超音速实验平台意味着这只是平台,搭载什么载荷就“看心情”了。会搭载什么载荷呢?很多人马上想到导弹、炸弹,实际上最先搭载的可能还是雷达和光电侦察设备。这东西比无侦-8好使多了,全程动力飞行,航程远,机动性好。! v' `/ o$ K* s% D
3、可兼容不同动力。这也是奥妙的地方:报道始终没有说清楚用的是什么动力。早些年热门的超燃冲压现在不大提了,但多种爆震发动机已经在试验中。此处可以发挥想象力。
% r# {- H6 \8 u/ i1 O( b4、适用于M0-7,也就是说,可以自主起飞,这是高超音速飞行器里头一份。这是人更加好奇,到底是什么动力。只有爆震发动机有可能做到自主起飞到高超音速通吃。1 H5 v* M. {' ~' f `& ^
5、可以自主起飞,也就是说,跑道起飞,这个稀奇,高超飞行器里头一份;或者用火箭助推发射,这个就不稀奇了。
; p' o# R* H! K8 h; P6、航程8000公里。这很可观了,但还是现在的水平。最终能达到多少?开动想象力吧。
5 u' E6 u* G2 E6 r+ f7、6g稳盘机动。这个就是大牛了。相信没有任何其他高超飞行器做得到。这也对潜在对手的导弹拦截提出很大的挑战,在那样的速度下,高g机动是不可思议地难,要保证不解体就不容易。
; @3 L2 m1 b! R! v, ?
9 }6 u9 \' m1 t“鸣镝”系列明显已经飞起来了。可以从大型飞机上投放后自主飞行,当然也可以用火箭打上去。从气动外形来看,是带有边条的大三角翼。特别高速的飞机使用延伸到机头的边条,是从SR-71时代就开始的做法。随着速度的提高,气流在上翼面加速的时间延长,气流速度最高发生在较后的位置,升力中心向后移动,形成“压头”力矩。边条形成自然的补偿力矩,速度越高,边条升力越大,自然平衡。
: M" x7 U+ X9 Y2 t1 ?3 y1 J: p4 P I$ q7 N
看不出来的是进气看设计,视频有意掩盖了这一关键技术细节。当然,用火箭动力的话,就不需要进气口,但那也就无所谓“兼容不同动力”了。
* a# Z* W6 e+ I, X+ X1 M2 b9 g0 M/ B; U% z/ C/ Q% Q" q
现在这还是较小的技术验证机。作为比照,无侦-8机长11.5米,高2.2米,机宽6.7米,超音速飞行状态下速度可以达到6马赫,最大飞行高度达50000米。显然,MD-22的尺度接近无侦-8了,技术成熟后,首先替换的可能就是无侦-8。从火箭助推、滑翔的无侦-8,到MD-22为基础的无侦-xx,中国的战略侦察能力将更上一层楼。1 d# y8 l2 z3 q! y1 T
' g+ N7 u/ \9 I7 C2 e卫星侦察不能替代航空侦察。如果低轨道卫星能看清汽车牌照,高度只有1/4的高超音速侦察机能看清什么,就只有开动想象力了。肯定不只是能看清航母,说不定能做到VVIP的人脸识别?然后呢?# R5 z, s1 d# K- A2 F, [$ H
$ r/ s1 V) g' o: \
当然,“鸣镝”的目标是空天宽域,也就是说,有可能一级入轨,然后水平着陆。这是要完成航天飞机未竟的事业啊。当然,那是遥远的目标,无侦-xx要近的多,也现实得多。
7 o5 j0 m7 E" u7 g8 L- A4 F, [; b0 p, _9 e7 Z
有意思的是,“鸣镝”系列对发动机秘而不宣,另外两个团队都是关于发动机的。
* [, [$ ]. v, i3 e4 J6 C
% K/ C+ o6 R! |* @+ G0 D d凌空天行的“筋斗云”M4高速冲压发动机推力超过400公斤,在20公里以上高空实现了4倍音速飞行(约5000公里/时),采用爆震燃烧技术,引入模块化设计,结构紧凑、功能独立、维护便捷,在临近空间高速飞行领域拥有巨大的商业应用潜力。当然,也有巨大的军用潜力。
1 e- n* s# W) ?3 D( w, I! t2 @ b. K, c3 h& D& k8 A6 s
有意思的是,“筋斗云”并不追求极端性能,而是从低成本出发,在制造选材上特地向大众供应链倾斜。如发动机外壳所用钢材,属于在消费市场随时能够买到的品类。更高级的材料可以达到更高的性能,也肯定可以超过M4,但不符合低成本原则。这样的工程化考虑已经很接近实用级了,比纯探索性的试验更接地气。4 D, n3 h& @: f+ x" A
, O! B. T$ W" ~$ [3 \! i6 O1 @爆震与传统发动机完全不同。传统发动机是等压燃烧,首先只能在音速以下进行,其次热效率受到“一头进、一头出”的限制,亚音速燃烧也意味着进气必须减速到音速以下,排气需要通过收敛-扩散喷管才能加速到超音速。这样的减速-加速过程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热效率和推力损失,也是涡轮类喷气发动机的理论速度极限也就是M3左右,速度再高的话,减速-加速造成的阻力抵消任何推力增加,速度再也加不上去了。
& @9 \" c4 V! P/ I, t8 r( Z& R% F/ z7 p2 O+ V
爆震是等容燃烧,好比“憋在容器内”的爆炸。燃烧和做功的效率高得多,热工极限也高得多。可以想象,爆炸造成的推进力的速度极限要高得多,所以爆震发动机可以实现零到M4以上的飞行速度。
7 E! H4 y6 i( ^* e
" [6 w' v+ ~6 Q+ A, M4 @5 ^, J超燃冲压可以看成用冲压制造进气端的“密封”,用连续爆震产生推力。技术难度非常高,点火和稳定工作条件非常苛刻,没有更多技术细节披露,不知道“筋斗云”的冲压爆震是否超燃冲压,还是“纯血爆震”。不管怎么说,把速度降低到M4不是技术不给力,而是要抢先落地。这是很值得赞许的技术思路。中国人工智能也是一样,不追求绝对的技术前沿,但要抢先落地,形成实实在在的应用,在实用中形成有益反馈,滚动发展,不断前进。
0 T! n+ A5 g# t3 p% M4 G2 t. R7 p7 v7 _! ?1 Q3 p8 Z
清华团队也是将冲压和爆震相结合,但这是旋转爆震。. {3 e" M9 ?7 o# k3 S+ w" A
c1 m% _) P* k- b" {- n爆震发动机有三个技术路线:8 k( y# }' r: A# b) l y6 m
3 }+ V9 ?9 @- D. l8 r
1、脉冲爆震,效率最高,但只能产生不连续推力。1 ^6 Q: M, G9 Q
2、斜爆震,速度最高,可以达到M10以上,甚至M20,但启动速度非常高,点火条件异常苛刻。
# k* M1 ~# Q+ q) j3、旋转爆震,原理精巧,产生连续推力,但也最复杂。
9 d3 J' C0 G/ ~' P5 L1 H: H# y" @7 N/ x% W
清华团度将冲压和旋转爆震结合起来,但很诡异地还有一个带叶道的转子。
& L6 u* k8 x$ G
% c P3 u7 K3 X6 e冲压和爆震都没有可动部件,不需要旋转的转子。但旋转的转子可提供螺线一样的通道,这相当于脉冲爆震的燃烧室。冲压部分还是用正激波在进气端提供闭锁,排气端应该只有旋转到开口时才开放,此前都在密闭的燃烧室内等容燃烧。也就是说,像加特林机枪一样,叶道转动到对准排气口的时候才形成推力。- v6 h" ^. W4 ]6 m# E R5 [4 Z
2 @, Z5 j5 }0 n. S
这样避免了常规旋转爆震总压增益较低的问题,也避免了脉冲爆震断续推力的问题。
. u' `4 C; W# y! \# e7 w8 f+ i% F1 }( R8 h# f& O
这些技术路线百花齐放,不好说哪条路才是最好的,都走通更好,有技术储备总是好的。: B+ D, m) r$ Y5 A+ O
; r. X( d, E1 F) i; z1 v
重要的是,中国在高超音速方面不满足于遥遥领先,而是要比遥遥他爷爷还要领先。不是要美国吃灰,是要美国连灰都看不见。
5 f4 r. c2 W+ v6 Y5 y& {7 U6 c8 {& N- t6 |$ l
用芯片做比照的话,美国高超音速大概好算28nm,中国已经在3nm了,而其他国家连90nm都还望尘莫及。
9 I+ W8 m) @' A1 [. F5 |
# _$ m* m. F6 G0 l0 ^最可贵的是,中国这是产学研三条路并举。力学所是相当于NASA的“研”,清华当然是“学”,凌云天行则是“产”。
0 u( K4 H8 g* [* x' N7 i; F
* j/ C) W& `! X“学”的重点在于拓展理论前沿,并培养人才;“研”的重点在于技术验证,打通产业化的路径;“产”的重点在于产品化、实用化,形成战斗力,形成生产力,形成正反馈。
- D# ~' P3 B, h# q t/ V- C3 v/ E7 [- w
三条路并举不仅说明中国高超音速方面人才济济,也说明行业发展有序、可持续。这是新质科技发展的最好状态了。
) t/ [1 [7 b+ {' _. D) I% t' k, R( r; G$ S8 E) i8 p" D
中国高超音速飞机的大爆发还刚开始呢。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