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俄毛的航空制造,如果按照民间资本,区域性市场,和针对性的运营的方向来发展,中国应该是可以获益匪浅的。 4 m. L' z) A1 B( w, T+ V ' j! T$ p) M% H0 w) @CR-929初启时,我就写了一个C928系列的设想,现在看看还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 t" v# s( h. a$ F* \5 _: O* y. {2 t( r
2 C) a5 T: q+ k
单纯的追星欧美,未尽符合中国产业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 V. m& v9 A) X& H# ^就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儿,大飞机常年赔钱又不是烟草白酒,能给一般的一线科研工作人员发多少钱?商飞的气动强度结构团队在经历了航空业高要求毒打之后,跳去搞机器人呀、汽车呀之类的就是乱杀。一般从商飞离职薪水没有乘3都不好意思和别人打招呼。好多人就是冲这个情怀在商飞工作的。当年C919首飞之后,上飞院出现离职潮。院里早有预谋地将919首飞奖金拖到2018年中发都挡不住。当时强度两个中层干部带着几乎整个团队跳槽走了。走后应急把搞复材的一帮人弄去搞强度才顶上的。之前21静强度还算出大问题。就这水平,领导心里也打鼓。估计取证阶段就没怎么搞国产化。现在取证在即,国产化突飞猛进了。